脉诊的意义
- 格式:dps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9
名词解释中医的脉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之一就是脉诊。
脉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平衡,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和疗愈身体。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深受中医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脉搏是指心脏搏动所产生的血液传导到末梢血管的冲击。
在中医的理论中,脉搏是人体阴阳气血的运动情况的反映。
中医将体表的十二个经络分别与人体的脏腑联系起来,通过触诊判断经络脉搏的变化来辨别疾病,察知疾病的病情及病因,从而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体表有365个腧穴,这些穴位分布在十二个经络上。
经络的运行情况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息息相关。
通过触摸这些腧穴,中医医生能够感知到人体腧穴的脉搏变化,并据此得出中医诊断结果。
中医脉诊的原理是通过触诊脉搏,了解脉搏的弦紧韵和运动状况,再结合病史和症状等信息,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而且,中医脉诊还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如判断体内哪些器官存在问题,推测病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因此,中医脉诊被誉为“摸病”。
在中医诊断中,观察脉搏有四个主要标准:寸口脉、关元脉、尺泽脉和尺骨脉。
其中,寸口脉是最常被触诊的脉搏。
寸口脉位于人体手腕正中,能够反映人体的全身状况。
而关元脉,则位于下腹部,主要反映人体的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健康情况。
尺泽脉和尺骨脉则分布在手臂上,是判断体内气血和心脏状况的重要依据。
中医脉诊有其固定的诊断方法。
首先,通过触摸患者的寸口脉,医生会感知到脉搏的速度和规律性,如是缓慢或紊乱。
其次,医生会观察脉搏的紧张程度和韵律性,如是紧绷或不规则。
最后,医生还会观察脉搏的厚度和滚动程度,以判断经络的通畅程度和疏通情况。
脉诊不仅能诊断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会在脉搏中显现出来。
通过定期触诊脉搏,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维护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脉诊并非是一种完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脉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情绪、气候等。
中医脉诊临证心悟中医脉诊临证心悟是中医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分析疾病的症状和病因,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脉诊深刻体现了中医医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特点,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是人体中的气血运行的象征,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的功能状况,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因此,掌握脉诊的技能对于中医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从古至今,中医脉诊一直被视为中医诊断的基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脉诊的论述,如《灵枢》中就有“视脉浅深,以成补泻”的说法。
《素问》中也提到“脉者,血气之意也”,说明脉搏反映了人体内的气血状况。
学习脉诊,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掌握脉诊的精髓。
脉诊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对于中风引起的瘫痪病人,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对于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等,也可以通过脉诊来判断病因和病情的轻重。
因此,脉诊在中医临床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脉诊的核心在于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和节律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推断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体质情况。
脉搏的形态包括脉象的大小、质地、速度等,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理情况。
比如,脉搏若是沉细无力,可能是气虚血瘀;脉搏若是浮数濡大,可能是肝火上炎等。
频率和节律则反映了人体气血的流动情况,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判断血液和气的运行是否正常。
脉搏的节律若是紊乱无序,可能是脏腑功能失调。
脉诊中的“经脉”、“络脉”、“腧穴”等理论,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有十四经脉、奇经八脉,这些络脉贯通全身,与脏腑相联系。
通过按摩经脉上的腧穴,可以调整气血流通,促进病情的康复。
比如,对于患有头痛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风池”、“太阳”等腧穴来缓解疼痛;对于患有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神门”、“足三里”等腧穴来调理脾胃功能。
脉诊的形成原理和临床意义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
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则病也。
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
医学教育网整理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
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
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
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辨别病证的部位: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感知人体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脉象和其对应的身体状况。
一、脉搏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等指标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
通过观察脉搏的细腻程度、快慢节奏、有力弱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充盈、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脉象及其对应身体状况1. 弦脉:脉搏有力,像琴弦被拉动一样,常见于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等情况。
2. 洪脉:脉搏有力而大,像潮水般涌动,常见于阳气亢盛或热毒内蕴等情况。
3. 细脉:脉搏弱小,如丝线般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阳气衰弱等情况。
4. 涩脉:脉搏有力但不畅,有阻滞感,常见于血瘀、血热等情况。
5. 弱脉:脉搏弱小,可以用较大的力量才能触摸到,常见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情况。
三、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并进而辅助治疗。
中医师在脉诊时会综合考虑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以及与其他体征的关联,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
脉诊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辨证和治疗,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出现问题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
因为脉搏的变化往往是生病之前出现的早期信号,通过在健康状态下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结语中医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感知,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脏腑功能情况。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脉诊仅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仍需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来确诊。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运用由于脉象与主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而对于如何分析脉象所反映的不同病证本质,或辨别病证所出现的不同脉象,在脉诊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临床时若能发现疾病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即“独异脉”,这对于病证诊断是极为有益的。
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说:“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
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
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
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
但得其一而即见病之本矣。
”“部位之异”是指某种脉象仅见于某一部,例如左关脉独弦,右寸脉独弱之类。
这些脉的主病多与该部所属脏腑有关。
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左尺脉弱多肾虚等等,余此类推。
“脏气之独”是指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结、代、促脉常是心病的表现,其他如肝病多见弦脉、肺病常见浮脉、脾病常见缓脉、肾病的脉象多沉等,五脏之中,各有本脉,独见者病也。
“脉体之独”是指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其所主的病证自明,如滑脉主痰湿、湿热、食积,紧脉主伤寒、痛症,濡脉主脾虚、湿困,伏脉主邪闭、厥病、痛极,芤脉见于亡血、伤阴之际等。
(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脉象一般以浮为主表,沉为在里,数多热,迟多寒,弦大为实,细微为虚。
但这些表、里、寒、热、虚、实之间,又有真假疑似,须要注意。
如《景岳全书·脉神章》说:“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经络,脉不能达,必见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
数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惶,虚甚者数愈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为寒,而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
de意义万里王得龙吴濛杉张恩雨韦琦
•诊脉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整体观指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正如《素
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上
述各种生命现象,都通过脉象的动态变化及时地反映出来。
•
•脉象的生理性变异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律(不失胃气为平)。
当机体遭受外邪侵扰时,这种生理性平衡就遭到破坏,造成气血、脏腑功能逆乱,反映在脉象上就出现各种病脉。
《景岳全书·脉神章》载:“脉者气血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
故血气盛则脉必盛,血气衰则脉必衰,无病则脉必正,有病则脉必乖。
”脉象的盛、衰、正、乖,都是气血邪正的外在表现,通过诊脉可以了解气血的虚实,阴阳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邪正力量的消长,为治疗指出方向。
医生不识脉就无以辨证,不辨证就无以论治,只有精通脉理,方能成为良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归纳为以下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病证部位就是指机体发生疾病时,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等。
五脏六腑之气血,无不通于心脉。
因此,当脏腑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时,便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在脉象上反映出来。
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为里证。
寸口部的寸、关、尺三部,在左分属心、肝胆、肾,在右分属肺、脾胃、肾,若某部脉象发生特异变化,则应考虑其相应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如两手尺部脉见微弱,多为肾气虚衰;右关部见弱脉多为脾胃气虚;右寸部见洪脉多为心火上炎或上焦实热等。
•“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与心息息相关,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故诊察脉象尤可帮助诊断心的病证。
如促、结、代三脉多见于心血、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心阳不振的病人。
又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证实真脏脉中的大部分是心律失常的脉象,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所造成。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病证的性质就是指病证属寒或属热,以及痰饮瘀滞等。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说明各种脉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的病理特点。
如寒与热均可改变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速率,常反映出不同的脉象,故可从不同的脉象上判断病变的性质。
数脉、洪脉、滑脉、长脉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迟脉、紧脉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的盛衰,必然影响脉象的变化,故诊察脉象可以分辨疾病过程中的邪正盛衰。
如脉见虚细弱微革代等无力脉象,多则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衰微所致之虚证;若脉见实,洪,滑,弦,紧,长等有力脉象,则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交争剧烈所致之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通过诊脉能及时反馈病变的信息,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凶吉,观察疗效的好坏。
•观察脉象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必须结合症状,脉症合参;并要注意对脉象的动态观察。
如外感病脉象由浮转沉,表示病邪由表入里;
由沉转浮为病邪由里出表。
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征兆。
热病脉象多滑数,若汗出热退而脉转缓和为病退;若大汗后热退身凉而脉反促急、烦躁者为病进,并有亡阳虚脱的可能。
正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所说:“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
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
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
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
”所以缺乏和缓从容之势的脉象,是预后凶险的征兆。
•脉象和症状都是疾病的表现,二者通常反映一致的特性,若脉与症不一致时,则提示病情比较复杂,治疗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如脱血者脉反洪,是元气外脱的征兆;病寒热而脉反细弱,是元气虚陷,正不胜邪的现象。
这些情况多反映邪正的消长和病情进退,对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有一定意义。
谢谢
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