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精致的生活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45
潮汕文化遗产作文说起潮汕,咱们心里头那股子亲切劲儿,就像老家门口那碗热腾腾的牛肉粿条,暖胃又暖心。
这地界儿,文化底蕴深似海,文化遗产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今儿,咱们就手挽手,心连心,一块儿聊聊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潮汕宝贝。
首先得提的,是潮汕的工夫茶。
哎,你瞧那茶具,小巧精致得跟艺术品似的,茶壶、茶杯、茶盘,一样样摆开来,那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烧水、烫杯、泡茶、倒茶,那动作行云流水,讲究的是个“和敬精乐”的茶道精神。
喝上一口,嘿,那滋味,醇厚回甘,直教人心里头那个舒坦。
这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潮汕人热情好客、以茶会友的生活哲学。
再来说说潮汕的潮汕话,那叫一个“胶己人”的味道。
走在大街小巷,耳边全是那熟悉的乡音,虽然外地人听起来可能跟听天书似的,但咱们潮汕人自个儿听起来,那就是家的声音,温暖又亲切。
潮汕话里藏着太多的故事和记忆,每一句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还有那潮汕的民居建筑,也是一绝。
你看那潮汕的“四点金”、“下山虎”,青砖黛瓦,古朴典雅,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
这些老房子,就像是时间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宁静与安详。
说到潮汕的文化遗产,怎么能不提潮汕的民间艺术呢?潮州音乐、潮剧、剪纸、泥塑……这些可都是咱们潮汕人的骄傲。
就拿潮剧来说吧,那唱腔婉转悠扬,身段婀娜多姿,讲的都是忠孝节义、善恶报应的故事,寓教于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每当夜幕降临,村头巷尾就会响起那熟悉的锣鼓声,那是咱们潮汕人独有的文化盛宴。
还有潮汕的美食啊,那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牛肉丸、粿条、蚝烙、卤鹅……每一样都是色香味俱全,让人一吃难忘。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潮汕人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见证。
每当有远方的朋友来访,咱们总爱带着他们去尝尝这些地道的潮汕味,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份来自味蕾的感动。
总而言之啊,潮汕的文化遗产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和传奇。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一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
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
一是“玉书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
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
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
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磗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
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
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
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
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
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
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
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
岭南文化之潮汕功夫茶作文
好嘞,让我们开始这篇文章的创作之旅吧!
岭南文化之潮汕茶做作文
嘿,大佬们好呀!今天老弟就来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岭南文化里的潮汕功夫茶的那些事儿。
老弟从小就在潮汕长大,对于这个地方的茶文化可是了解的清清楚楚。
你们别看潮汕是个小地方,可是它的茶文化可是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尤其是那潮汕功夫茶,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潮汕人泡茶的时候,可不是简单的把茶叶泡开就喝哦。
他们有一整套精湛的泡茶工夫,堪称"茶道"。
从挑选优质的乌龙茶,到点火烧水,再到注水啖茶,每一个步骤都严谨有序,讲究极了。
尤其是"抡茶"这一步,就需要熟练的功夫在,一抡一收间便见真功夫了。
喝潮汕功夫茶不单单是解渴,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茶馆里老哥们边品茶边闲聊,不啰嗦也不粗鲁,彬彬有礼有淡淡书卷气。
看着他们或沉默或低语,你就能感受到潮汕人的淡定沉稳和内敛质朴。
这不就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吗?
潮汕功夫茶作为岭南文化的一朵璀璨明珠,兼具了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
它不单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理念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有机会的话,大伙儿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这门精湛的泡茶艺术哦!。
潮汕工夫茶冲泡方法潮汕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茶,冲泡时需要注意以下步骤:1. 准备茶具:一只茶壶、一只茶杯、一只茶漏、茶叶等。
2. 温水预热:将茶壶、茶杯、茶漏用热水先进行清洗,然后倒入热水对茶具进行预热,以提高冲泡温度。
3. 加入茶叶:根据个人口味,将适量的潮汕工夫茶叶放入茶壶中。
通常使用2克茶叶泡100毫升水。
4. 进行冲泡:取开水,将水温控制在90-95摄氏度之间,冲泡时水量要刚好能完全覆盖茶叶并不过多。
倒入茶壶中,让茶叶充分展开,并稍微摇晃茶壶让茶叶与水充分接触。
5. 第一泡:初次冲泡时,只需倒入茶壶中静置30秒钟左右,待茶叶充分展开。
6. 淋水:将第一泡的茶汤倒入茶杯中,同时进行淋水,即用稳定的速度和角度将热水从茶杯的一侧缓缓倒入茶杯中,使茶汤与热水充分混合,这样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
7. 倒出茶汤:将茶杯中的茶汤倒出,同时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8. 第二泡:第二泡的冲泡时间一般在40秒左右,同样将茶汤倒入茶杯中。
9. 淋水:进行第二次淋水,将热水以相同的方式倒入茶杯中,使茶汤与热水充分混合。
10. 倒出茶汤:将茶杯中的茶汤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11. 重复步骤:持续进行冲泡,每次茶汤倒入茶杯后都要淋水,直至茶叶的味道逐渐变淡。
12. 最后一泡:最后一泡茶通常较淡,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决定是否再次进行淋水。
13. 倒出茶汤:将最后一泡的茶汤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注意事项:- 茶叶的选择要新鲜,最好储存在避光、低温、干燥的环境中。
- 冲泡时的水温要注意,如果水温过高会烫伤茶叶,若水温过低会导致茶叶无法充分展开。
- 淋水时要注意稳定的速度和角度,以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
- 潮汕工夫茶适合多次冲泡,每次冲泡时间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
- 冲泡完成后,茶壶、茶杯、茶漏等茶具要及时清洗干净,以免影响下次的冲泡质量。
以上是潮汕工夫茶的基本冲泡方法,具体根据个人喜好和茶叶品种可以有所调整。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活化石。
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茶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
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在潮州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
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潮汕茶文化1潮汕茶文化沿海一带人们历来喜欢饮茶,潮汕地区更是把饮茶发展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功夫茶,形成鲜明的地方茶文化。
在潮汕当地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饮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
很多潮汕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
潮汕地区的饮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时期已有文人和官宦喜茶、论茶。
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
”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
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
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明代后期,潮汕饮茶渐次成风,逐渐遍及社会各阶层,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多有文字记载。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汕民间的茶事。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汕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
”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
)潮谚云:“过门是客。
”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
清代中期以后,潮汕饮茶进入盛期,工夫茶流行与潮州及其周边地区。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工夫茶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潮汕工夫茶的介绍1.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一起来看看。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
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
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
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
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
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潮汕功夫茶的茶具介绍与使用方法一、茶具介绍1.整套茶具:潮汕功夫茶的茶具一般包括茶盘、茶壶、茶杯、茶盏、茶罐、茶筅等等。
这些茶具通常选用高温陶瓷或紫砂材质制作,以保持茶的温度和韵味。
2.茶壶:潮汕功夫茶使用的茶壶一般为紫砂壶或高温陶瓷壶。
茶壶形状较小巧,便于操控和注水。
茶壶内壁一般需要有一层茶垢,以增加茶汤的口感和香气。
3.茶杯和茶盏:潮汕功夫茶可以用茶杯或者茶盏来品茶。
茶杯和茶盏的选择是根据个人口味来决定的,茶杯更适合欣赏茶汤的颜色和香气,茶盏更适合品味茶的滋味和口感。
4.茶筅:潮汕功夫茶的茶筅有点类似于日本茶道中的茶筌,是用来搅拌茶叶和水的工具。
茶筅通常由竹子制成,形状像一个细长的筒子,使用时可以轻轻搅拌茶汤,使茶叶均匀分布,提升茶汤的香气和口感。
二、茶具使用方法1.清洗茶具:使用茶具之前,首先要将茶具清洗干净,以去除任何异味和残留。
茶杯、茶壶和茶筅可以用清水冲洗,茶盏可以用温水和茶刷清洗。
2.烧水:潮汕功夫茶一般使用开水冲泡,所以需要先烧开水。
烧水时可以选择使用电水壶或者燃气炉,确保水温适中。
3.泡茶: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筒或者茶壶中,然后注入烧好的开水。
轻轻搅拌茶叶,使茶叶充分与水接触。
潮汕功夫茶一般使用较高温度的水,让茶叶迅速展开释放香气。
4.倒茶:待茶叶充分展开后,将茶汤分别倒入茶杯或者茶盏中。
倒茶时可以使用冷水冲洗茶杯或者茶盏,以保持茶的温度。
5.品茶:将茶杯或者茶盏握在手中,用鼻子深深的闻一闻茶的香气。
然后小口品尝,试着将茶汤在口腔中滚动,品味茶的滋味和口感。
一般来说,潮汕功夫茶口感醇厚,回甘持久。
6.多次冲泡:潮汕功夫茶一般可以多次冲泡,每次泡茶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
茶叶经过多次冲泡,茶汤的口感和香气会逐渐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韵味。
通过上面的介绍,希望能对潮汕功夫茶的茶具和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潮汕功夫茶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8专题策划潮汕工夫茶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传承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汉民族饮茶方式之一。
潮汕工夫茶源自明代瀹饮法,逐渐演化发展出独特的茶具、茶叶和饮茶程式,处处可见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工夫茶源,由闽入潮起初,“工夫茶”指的是武夷岩茶当中的上等茶叶。
武夷山所产的茶叶,长在岩石间的称为岩茶,长在河溪边的称为洲茶。
清前期,人们将最好的岩茶称为工夫茶。
这种工夫茶品质绝佳,数量绝少。
数量少,则物以稀为贵,是珍贵物,须以珍贵心对待之;不能一人独享一大杯,须由众人围坐,以一公共的小壶冲泡,再分汤入几个小杯之中,每人一小杯,分三口品呷,才可饮尽;用水乃至用炭火,都要讲究,要用活泉之水,用细炭煎沸。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还是一位美食家。
他所著的《随园食单》是古代著名的汉族烹饪著作。
有一天,他游览武夷山,到了曼婷峰、天游寺等地,那里的和尚、道士纷中华茶道的活化石——潮汕工夫茶文│林楚生(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纷为他献上茶叶。
他们用的杯子像核桃那么小,用的茶壶也不过香橼那么大,一次冲泡出的茶汤不超过一两。
杯子端到嘴边,不舍得马上喝进嘴里吞咽下去,而是要先闻一闻茶汤的香气,再试试茶汤的滋味,慢慢地品呷。
才感受到这茶汤清芬扑鼻,口中有余甘。
潮汕地区至少到清中期以前,当地茶叶产量不大,不足以供给本地人饮用。
潮汕人所饮茶叶多来自武夷山区。
随着武夷岩茶商路的传播,茶叶连同它的加工方法和品饮方法,从闽北一路南下,到闽南、粤东,为当地人接受。
于加工方法而言,可从单丛茶与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及成茶的品质特征中,见其相似之处。
潮汕人把从福建来的工夫茶本土化,将它演绎得更为极致。
那是极致的精细、极致的讲究,使之成为具有潮汕特色的工夫茶。
潮汕人把宜兴紫砂壶的形制和特点吸收了,在潮州一个名叫枫溪的地方,人们用当地特有的朱泥,制成更小、更薄的茶壶,即潮州手拉朱泥壶。
有两大家族,吴姓和章姓,代代传承手拉制壶工艺,至今已有七代。
潮汕工夫茶展开全文工夫茶是潮汕(主要是指今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用心”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潮汕工夫茶的起源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潮汕工夫茶冲泡的考究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
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
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汕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作文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作文1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我们家乡传良的传统文化之一。
潮汕人四海为家,遍布全球。
因此,潮汕功夫茶自然也驰名中外了。
在潮汕地区,喝功夫茶成了人们饮食生活的需要和习惯。
不管走到哪家,客厅里都有茶几,在大家闲的时候,一家人经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或一边看电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尤其是来了客人,请你喝茶是最大的尊重。
说起潮汕功夫茶,它里面还蕴藏着不少学问呢!它对茶具、茶叶、泡茶的水和泡茶的方法都大有讲究。
茶具包括茶池、茶壶和茶杯。
茶池整个就像一个小圆鼓,是用陶瓷或木料做的。
分为一个圆盘和一个圆钵。
圆盘上面有几个小孔,这是便于泡茶和倒废水用的。
茶壶的好处是泡出来的茶不变味。
茶杯一般三个,放在一起像“品”字,意为“品茶”。
泡茶前先下茶叶,茶叶大约茶壶的三分之二。
方法是泡前要用开水将茶具消毒。
消毒后,把茶叶放入茶壶,然后往茶壶里倒开水,水面会起泡沫,不能喝,要拿壶盖将泡沫刮掉。
冲茶的时候,把三个茶杯靠拢,轮回冲,使茶水的浓度一样。
茶的浓度虽高,喝下去似乎很苦,渐渐的由苦变凉,由凉变甘,回味无穷。
没有真功夫是喝不下去的,这大概是“功夫茶”的来历吧。
虽然我并不十分精通潮汕功夫茶,但我从小就受到了它的熏陶,大家都喜欢。
因为它代表了潮汕的传统文化,代表了潮汕人的浓浓深情。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作文2在美丽富饶的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南面濒临海洋,其余三面环山,形成—个封闭而开放的独立体系。
潮汕文化既保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纳了海外文化的菁华,历经了数千年的融汇升华,形成了中国典型的海洋文化,成为与齐鲁文化、蜀汉文化相媲美的中华文化的—支。
潮汕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越族。
传说,越族人的脚小趾是“重甲”的(即有两片相叠的趾甲)。
到了秦朝以后,来自河南、山西—带的中原人民陆续南迁。
他们大多先迁往江浙地区,后经福建辗转迁入潮汕地区。
我与茶文化——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汕功夫茶也称为“工夫茶”,两者含义虽然有点不一样,但意思是可以互通的。
“工夫”一词在潮语中有本领、本事、时间的含义,更有精致、讲究、用心、周到之寓意。
工夫茶从茶具、冲泡到品饮都十分讲究“工夫”,也因“工夫”而赋予了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功夫茶有“和、敬、精、洁、思”的文化精神。
潮汕功夫茶有“和、敬、精、洁、思”的文化精神。
和既指茶事活动追求和谐的核心思想,也指平和自在的心态。
敬既指待客尊敬之态度,也指对茶及大自然之敬畏。
精既指精致之器具,也指精湛之冲泡技艺。
洁既指茶事之整洁,亦喻法茶性之高洁。
思既指茶可涤神益思之功效,更喻人生真谛之参悟。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总是让我很纳闷,往一大杯水里扔进一些茶叶,泡一泡,就可以喝了虽然这种喝茶方法效率比较高,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吧茶当作解渴的饮料喝,而不是一种悠闲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
而外国人喝茶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发黑的红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拉茶味全无,茶的精粹消失殆尽。
而真正地喝茶,应该是气定神闲,悠然自我地喝茶。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这种境界地升华。
一个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随意而坐,气定神闲,不管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之水泛于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况下有四个小杯,一个特殊茶壶,最好茶壶是由紫沙呢制作的;一壶煮沸的水而且还要不断加热;冲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讲究的,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不管用什么方法,冲茶还是要不紧不慢的,讲究心手协调,内外一致。
喝茶不是狼吞虎咽,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扑鼻孔,慢慢沁入心肺,与内心的平静容为一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朱颜会消失,白发不会放过我们的。
且让我们一起饮茶吧!让我们的心象茶叶初生尚未舒卷那样,那时我们既不为成功、失败挂怀,也不为男女之情忧心,更不为人生的长路而心情惆怅。
那时,我们只是笑,并在笑中看见光。
”潮汕功夫茶,作为饮中精品,在喜欢茶的茶人眼里,堪称上乘之佳饮,而它,在我的眼里,茶好似养育了自己的母亲,虽历经无数个春秋寒暑,我感恩茶如同深深感念着母亲一样。
中国⼯夫茶艺的四⼤流派【潮汕⼯夫茶茶艺】中国⼯夫茶茶艺按照地区民俗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安溪)和武夷⼭等四⼤流派。
泡茶最讲究要有“真功夫”。
在四⼤流派中潮汕⼯夫茶最古⾹古⾊,堪称中国茶道的“活化⽯”。
⼀、基本理念据《清朝野史⼤观·清代述异·卷⼗⼆》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
”潮州位于韩江下游,⽓候炎热、潮州⼈饮茶量之⼤、烹茗技艺之精久负盛名,中国很多有关喝茶的故事和传说,都来⾃古⽼的潮州。
潮州⼈品茶不仅讲技艺,⽽且重理念。
潮州市韩愈纪念馆的曾楚楠先⽣在《潮州⼯夫茶刍探》中说:“⽇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规,如果同样要⽤四字表达的话,(潮州)⼯夫茶则是:和、敬、精、乐。
⽽且它不应称“四规”,⽽是“四趣”,我认为曾先⽣总结的相当准确。
潮州⼯夫茶的基本理念正是尊和敬之茶德,求精乐之茶趣。
⼆、择器传统的潮州⼯夫茶必须“四宝”齐备。
⼀是“五书碾”,是闽南⼈、⼴东⼈、台湾⼈对陶制⽔壶的叫法,以潮安枫溪所产的最为著名,这种蹬⼀般为扁形,能溶⽔四两,有极好的耐冷热急变性能,⽔⼀烧开,在蒸汽推动下,⼩壶盖会⾃动掀动,发出“卟、卟、卟”的响声,⼗分有趣。
其⼆是“潮仙炉”,⼀般为红泥烧制的⼩⽕炉。
其三是“盂⾂罐”,以宜兴出产的紫砂壶最为名贵。
惠盂⾂是清代制壶名匠,善制⼩壶,故后⼈把精美的紫砂⼩壶称为孟⾂壶。
四是“若琛杯”,即精细的⽩⾊瓷杯,以景德镇的产品为佳。
三、基本程序潮汕⼯夫茶茶艺多有师承或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形成不同的风格,在此仅介绍最基本的程序:1.列器备茶 2.煮⽔候汤 3.烫壶温盅 4.烫杯洗杯 5.⼲壶置茶6.烘茶冲点 7.刮顶淋眉 8.摇壶低斟 9.品⾹审韵 10.涤器撤器四、解说词1.列器备茶列器即有序地将整套茶具陈列到茶桌上,整套的⼯夫茶茶具除了“四宝”之外,还应当有⼀个倾倒洗壶、洗杯余⽔的茶池。
⼀个承放茶杯的杯盘,⼀个承放茶壶的壶盘和⼀个储备茶汤的茶盅及⼏条茶⼱。
潮人独特的民俗文化皇年号款:乾隆年制、嘉庆年制;仿款:萼圃、秋圃花押、松柏青云、乾隆·逸公、逸公、惠孟臣、孟臣制、思亭、陆思亭(手刻)、君德仿古、荆溪留珮;名记款:兴记等。
民国时期,朱泥壶造型也较清代丰富,既有传统工夫茶小壶的水平壶、梨形壶、文旦壶、思亭壶、美人肩壶等,也有借鉴镇窑瓷器及西洋茶壶造型,如贡局款的软提梁壶,直腹(俗称洋桶)软提梁壶,也有茶壶中配以装茶叶的多孔茶胆。
款识有帝皇年号款:道光年制;仿款:孟臣制、逸公·诗句、陆思亭(手刻)、君德仿古、萼圃督制、萼圃督造、捷普玉兰、龙纹、饶壶;名记仿款:英兴·诗句孟臣、源兴·惠孟臣、英兴·诗句逸公、乾隆年制·德记、乾隆年制·惠孟臣·德记、乾隆花押·德记;枫溪作坊号款:源兴、源兴炳记、安顺得记、老安顺、元兴、元兴利记、锦兴顺记、清利怀德、怀德兴记、而是用特别小的杯,只盛一口茶的容量才行,而且茶杯的杯口太大也不好。
夏天用的杯口又向外,冬天用的杯口又向内。
在质的一方面来说,茶杯得用康熙、乾隆年间古窑瓷杯,据说是新出窑的要烫手,茶杯里头热而外面冷的,才是上品。
单从一个茶杯就如此讲究,可见整套工夫茶器的配制就更加精致了。
至于沏茶的水,那也有很大的讲究,差不多都是以新汲的泉水为最好,然后挑了水来之后,只可用一壶,其余的水因为时间一久就陈了,立刻泼去不用,假使要喝第二壶,那还得派人去挑第二担水。
出生于清朝末期的潮州人翁辉东撰写的《潮州茶经》(1957年出版)中记载:“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烹泡工夫茶精到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茶艺美妙的香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