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的“功夫”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一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
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
一是“玉书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
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
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
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磗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
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
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
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
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
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
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
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真正意义上的是“工夫茶”,源于广东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如果是“功夫茶”有点注重表演形式的意思,例如四川长嘴壶沏茶的表演形式,属于当地一种特色的民间技法,是一种后演绎出的泡茶形式代表(个人见解)。
那么我们追本溯源,着重介绍下传统意义上的潮汕“工夫茶”
相信大多数茶友认知上,一说到工夫茶,大家都会联想到广东潮汕地区的茶文化,如果你曾经去过潮州,或者在当地茶馆喝过茶,一定感受到了当地的浓浓茶文化气息,三人成品,对了,在当地喝茶三人为佳,茶杯也是三只,寓意了天地人的文化思想。
走在街头路边,随便问一个泡茶沏茶的人,你问他,您喝的是什么茶,他会告诉你是工夫茶,追问:您泡的是哪种工夫茶呢,他会告诉你是离超周长不远的凤凰山工夫茶。
那么为什么是“工夫茶”而不是“功夫茶”呢,据史料《梦厂杂著》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
其实在潮州话中,“工夫”二字是细心、仔细、精细、细致、有内涵的意思。
比如这个人种地如绣花,乡亲们就说这个人做事很“工夫”,也就是很仔细、很认真的意思。
回到当地人泡的“工夫茶”上,是不是泡的当地茶才可以叫做“工夫茶”,比如像西湖龙井,云南普洱,一样有地域性之说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真正的“工夫茶”对于品茶喝茶的人来说,是一种细心认真品茶的情怀和过程。
于制茶人来说是一种认真做茶认真做好茶的态度,那么广义上来说追求茶叶制作的匠心精神、品质化、优异话,我们皆可以把手中的这款精制茶叫做“工夫茶”,把认真品味杯中的这碗茶汤叫做喝“工夫茶”此工夫非彼功夫,对于习茶人不是小事,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差意义甚远。
想要了解更多茶叶知识,欢迎访问华祥苑。
潮州功夫茶流程
潮州功夫茶是广东省潮州市的一种传统饮品,它的制作流程非常讲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潮州功夫茶的制作过程吧。
1. 筛茶叶:将茶叶放在密封的茶缸里,轻轻晃动一下,以去除杂质和尘土。
然后用小铁筛筛出茶叶,将茶叶放在陶壶中备用。
2. 洗茶器:取一个小茶壶,加入适量的热水,用来洗茶器。
将洗好的茶器放在茶盘上备用。
3. 泡茶:将陶壶沿着茶器倾斜,将茶叶放进茶器里,加入适量的热水,待茶叶舒展开来,再将茶器倒满水,待泡2-3分钟,直到茶汤变得浓郁。
4. 盖盖:用盖盖将茶器盖上,让茶汤在茶器里继续浸泡,以达到深度浸泡的效果。
5. 冲泡:将茶壶倒满水,再轻轻地倒入茶器里,使茶汤变得更加浓郁。
冲泡的时间要掌握好,过长会使茶汤苦涩,过短则茶汤会较为清淡。
6. 福禄寿:做出好茶后,要用三个茶杯分别倒出茶汤,称为“福禄寿”。
福杯代表好运、吉祥;禄杯代表财富和成功;寿杯则代表长命与健康。
以上就是潮州功夫茶的制作流程,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步骤外,还要注意用好的水和茶叶,以及掌握好泡茶的时间和温度,这样才能制作出一杯香气扑鼻、味道浓郁的潮州功夫茶。
- 1 -。
潮州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在我国的茶叶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么特别的历史特点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结情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
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
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
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功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
” 一杯功夫茶,体现出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还能体现潮汕人的爱心。
客无亲疏,每当你进了门,主人便会立刻冲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番热情的话语,为你驱走疲倦,为你带来温馨。
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
”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
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让我们都来品那茶香飘飘的潮州功夫茶吧……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的起源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
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
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
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
潮州三宝的功效与作用潮州三宝,指的是潮汕地区著名的潮州功夫茶、潮州文庙油纸伞和潮州腊肠。
这三种传统的特产在潮汕地区历史悠久,制作精细,享有盛名。
它们不仅是潮汕地方特色的美食、茶饮和工艺品,更是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潮州功夫茶、潮州文庙油纸伞和潮州腊肠的功效与作用。
一、潮州功夫茶潮州功夫茶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茶饮,潮汕地区是中国功夫茶的发源地之一。
功夫茶具有茶叶质地鲜嫩、色泽翠绿、清香四溢等特点,深受广大茶客的喜爱。
潮州功夫茶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还有以下几大功效与作用:1. 去火解毒:功夫茶中含有茶多酚、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适量饮用功夫茶可以帮助降火、清除体内毒素,对于各种上火引起的症状如口腔溃疡、痤疮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降脂减肥:潮州功夫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等成分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有助于减少脂肪的积累。
长期饮用功夫茶可以起到降脂减肥的作用,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肥胖问题。
3. 提神醒脑:功夫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警觉性和专注力。
适量饮用功夫茶可以提神醒脑,增强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工作和驾车等需要大脑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
4. 抗衰老:功夫茶中的茶多酚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过程。
长期饮用功夫茶可以改善皮肤状态,减少皱纹和色斑的产生,延缓皮肤的衰老。
二、潮州文庙油纸伞潮州文庙油纸伞,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它是以潮州庙宇的风格为设计蓝本,以风靡百年的潮汕油纸伞为材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伞类工艺品。
潮州文庙油纸伞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以下几大功效与作用:1. 遮阳挡雨:潮州文庙油纸伞以油纸制成,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可以有效地遮挡阳光和雨水。
在炎炎夏日和雨季,潮州文庙油纸伞成为人们外出遮阳或防雨的首选,很好地保护了人们的皮肤和身体。
2. 风水转运:文庙油纸伞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风水意义。
"功夫茶"与"工夫茶"有哪些区别?功夫茶,是唐宋以来茶艺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主要流行于潮汕和闽南人之间,流行地区有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汕尾、揭阳、陆丰,还有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
现在很多人容易将“功夫茶”和“工夫茶”混淆,或者认为两者为一。
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华祥苑茗茶小编带你了解何为“功夫茶”,何为“工夫茶”,顺便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差别。
一、何为功夫茶?1、功夫茶是指茶的冲泡方式,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是茶人泡茶的艺术。
功夫茶的泡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茶人具有一定的功夫,此功夫非彼功夫,是沏茶的学问,品饮的能力。
2、“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质,而是纯粹指茶人的素养和艺术,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3、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潮汕本地人家,每户必备功夫茶具,并且每天要喝上几轮。
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的习惯。
有人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4、功夫茶以高浓度著称,初喝嫌其味苦,旧喝后则嫌其他茶滋味不够。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泡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叶才能达到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二、何为工夫茶?1、工夫茶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和部分武夷岩茶。
民国以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全指红茶。
2、工夫茶指的是茶叶的品质,茶叶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者,如工夫红茶,闽红工夫等。
3、工夫茶是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这里的功夫显然是指力气和时间。
例如武夷佳茗,是靠“细工夫”制作而成,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尤其指较为珍贵的茶。
介绍了这么多两者的特点,总而言之,功夫茶和工夫茶有着根本的区别,功夫茶侧重于冲泡的艺术,而工夫茶侧重点在茶叶。
潮汕功夫茶冲茶程序 [功夫茶文化的冲茶方法]功夫茶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功夫茶的冲茶方法,一起来看看。
功夫茶的冲茶方法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
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马上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
这时就是其次件事开头了。
其次: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雪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由于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简单发苦,同时也简单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匀称,茶味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
假如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伸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
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
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
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
工夫茶也称功夫茶,自清末以来,已是通称,《辞源》(修订本)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均有条目,作同义词。
近年潮汕学界有过争议,未有定论。
论潮汕工夫茶者,多认为它"本诸陆羽《茶经》,即源于唐代茶圣陆羽所着《茶经》"
的理论,下承清代乾隆时代大诗人袁牧《随园食单》所记在武夷山喝工夫茶及嘉庆期间俞蛟到潮州所着《潮嘉风月记·工夫茶》的情状,而后有所发展。
现代潮汕工夫茶的工夫究竟何在,分述于下。
茶具--工夫茶首先讲究茶具。
潮州工夫茶具,人说四宝,或说八宝,亦有说是十宝。
其实,完整地说应是十二宝,即陶壶(或盖瓯)、瓷杯、锡罐(或陶罐,装茶叶用),小沙锅、茶洗(上有孔盘,有人称为茶筛、茶池、茶海)、茶碟(放茶壶或盖瓯用)、泥炉、羽扇(或纸扇,扇风炉用)、龙缸(贮清水用)、水壶(或水钵)、茶柜、风炉柜,一共十二件。
此十二件中如都是精品,便是十二宝;如只有四件,摆弄是四宝,故无定论。
一般来说,茶壶(或盖瓯)、茶杯、茶洗(或茶盘)、茶碟、水壶这数件,以宜兴等名窑出品之紫砂陶如孟臣、逸公之小陶茶壶、若琛之古瓷杯、瓷碟、茶盘为珍贵。
余如各式小泥炉,为本地产,羽扇、风炉柜可自制,虽好看,但不算珍贵。
茶柜是用来贮放珍贵茶具、茶叶的,一公尺高,长方形,状如神铣龛,为漆金木雕,本身也是艺术品,其价值往往超过壶、杯、盘、蝶。
这一件,是潮汕所特有的。
有珍贵的茶具,就得有个珍贵的橱柜来贮藏。
精工的潮汕木雕,便派上了用场。
还有一种茶担,一头转贮茶具,一头装风炉、木炭,雕龙画凤,均极精巧。
儒雅人家,呼茶童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流而烹茶,如现仙境。
潮语柜与县同音,专施茶务的饿茶童,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
潮汕工夫茶很普遍,普通人家多有一套简单的茶具,真正有一套古雅的茶具者不多。
普通一二把宜兴出品的紫砂陶壶或枫溪、高陂的盖瓯,白瓷杯和陶瓷茶洗,不算古雅,也算高洁。
小陶壶有一杯的、二杯的、三杯四杯的,少数也有六杯八杯的,或扁柿形,或南瓜形,或柚形、斗形······小巧玲珑,多种多样;壶柄顶点和壶口线、出水口倒放成一水平线,俗称"三山平"或"三山齐",为水平壶合格产品。
有名家手制的,有明光暗光,有粗皮滑皮,壶壁或壶底往往刻上"一片冰心"之类的诗词名句,加盖孟臣、逸公、萼囿等图章,刀法娴熟,非有极高书法素养者难为之。
装茶叶用的锡罐多是四两半庄,或方形,或菱形,或圆形,加漆彩绘,也刻诗句,这些都是精巧的工艺品。
工夫茶之茶具宜小不宜大。
明许次纾《茶疏》说:"茶注宜小,不宜过大。
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汤。
······独自斟酌,愈小愈佳。
"这是有道理的。
用大杯泡茶,由于水的热载量大,易将茶叶烫熟,使茶汤失去鲜爽味,甚且苦涩。
茶杯也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杯以白而薄者为佳,薄易起香,白能衬色。
普宁县贵政山出品的一种装茶陶罐,罐盖是双层的,彩绘造型均极典雅,小只可装二两,大可装三几斤。
这两种茶叶罐,均是装高级茶的极好茶罐了。
泥炉、小沙锅、木炭一类烹茶用品,因烹煮麻烦,目前已被电炉、固体燃烧炉、电热水壶、不锈钢锅、酒精炉等所代替。
用木炭或火油灯煮水,烟熏煤气,实也不如电炉、酒精炉。
一些原来极讲究工夫茶的,也改用电炉或电热壶了。
因此,风炉柜、羽扇一类,也日渐少见。
至于茶柜,有钱人家,特制一柜,置于客厅,是很高贵的实用艺术品。
茶叶--工夫茶所用茶叶,只限于半发酵的福建岩茶、溪茶和潮汕的凤凰水仙一类(均属青茶类)。
中国的其它茶类如红茶、绿茶、砖茶、花茶、白茶等则不适合。
以为若用工夫茶的泡法,它们往往苦涩不堪入口,只有这种半发酵的青茶类为上。
习惯上工夫茶最好是用福建乌龙茶,即闽北所产。
岩茶之名,源于武夷山一带山多岩石,茶树多张于岩缝,故称岩茶。
铁观音则主要查于闽南安溪,故又称溪茶。
岩茶和溪茶名目繁多,其中奇种、单丛、名丛大
红袍、水仙、一枝春等都是名牌茶。
潮汕的凤凰山生产的茶叶,也属半发酵的青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称鸟嘴茶)、单丛、浪菜等。
凤凰茶和附近的岭头、西岩茶,也是我国名茶之一种,茶素粗长,茶色黄褐,香气清馥,滋味浓醇而甘,汤色浅黄,是潮人和东南亚华侨爱好的一种茶。
据《潮州府志》载:"凤凰山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
"民间传说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逃到潮州凤凰山,口渴思饮,采山中茶叶咀嚼,清甘止渴,称赏不已,所以凤凰山的这种茶树,便被后人称为宋茶。
潮汕工夫茶之普遍,跟本地出产名茶是息息相关的。
用水--工夫茶讲究用水。
《茶经》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潮汕工夫茶取水也重山泉水,潮州西湖山的处女泉,潮阳东山岩上的"曲水流觞"泉,黄冈的涑玉泉,揭阳的黄崎山泉,均为活山泉水,洁净清甘,无杂味,至今仍为一些讲究工夫茶者所嗜爱。
所以,备龙缸以清洁,但因含多种矿物质,没有经过化验,也难断定为是否上水。
但活水比死水质好,这是肯定的。
今人认为取矿泉水厂的合格矿泉水泡工夫茶最好。
冲法--这是工夫茶之称为工夫的最重要条件。
有好茶好水和珍品茶具,如不善冲,就会全功尽废。
潮汕人总结工夫茶的冲法为"高冲低筛,刮沫淋盖"。
这是简要的概括,其详细的过程为洁器、纳茶、洗茶、冲泡、刮泡、淋盖、烫杯、洗杯、筛点和净器养壶。
品法--中国人饮茶一是饮喝,主要在解渴提神;一是品尝,重在品味鉴赏。
工夫茶属于后者。
潮汕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
"说的是饮茶三人,喝酒四人,游玩两人最好。
这当然不是绝对的。
但要品茶,确实不宜太多人;三二良朋,静坐闲谈,慢慢品茶,方觉有味。
品茶当然不只品味,要先闻其香,再品其味。
喝工夫茶者,常常捧起茶杯接唇后,先闻一下,吸入香气,此时清香沁肺,骤觉清爽提神,然后仰面一啜慢慢吞下,齿颊留香,喉底甘润,倍觉身心愉快。
有人还将杯底再嗅一遍,回香回味,称这才是懂得工夫茶"三味"。
至若再讲究在清雅的环境中--如古人所称道的茂林修竹、画舫游艇、山亭水榭,或今人所心爱的音乐茶座中,则又是另一番情景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