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03 KB
- 文档页数:7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原因
1911年,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在
同盟会的推动下, 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的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前的形势
10月初, 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 不慎爆炸, 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形势非常紧迫。
展示“相关史事”
4.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过程
出示湖北军政府的图片和课本知识拓展讲述辛亥革命的概念
思考: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初, 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没落,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 满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 其反学生阅读课
本归纳过程
学生分组讨
论
使学生明白武
昌起义比较仓
促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并增加对起义
过程的记忆。
提高学生学习
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
并通过讨论使
学生更深刻地
理解辛亥革命
能够取得胜利
的原因。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并
通过讨论使学
生更深刻地理
解辛亥革命能
够取得胜利的
原因。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民国的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一、背景1、客观形势:A.《辛丑条约》签订列强后,加紧侵略中国,危机的不断加深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实行,使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主观条件:阶级基础:中国随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特别是革命派同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论战围绕、等问题展开的。
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1905年第一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刊物是《》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
二、爆发:武昌起义年月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
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规定了和的国家庭组织原则。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1912年2月,下诏退位,结束。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革命果实窃取五、历史功绩: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局面,最终失败。
教训: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堂问题探究】探究一:如果把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比喻成一个奄奄一息病人,你认为清政府得到的是什么病。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西安市鄠邑区第八中学聂忠凯教学目标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选择革命道路、要求建立共和政体的必然性。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阅读电子白板上展示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读课文,解决辛亥革命的背景,使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一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在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第二目介绍了狭隘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及初步成果。
第三目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
学情分析: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理性认识不足。
本课要着重突破《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等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处理方法:展示照片、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教师补充讲授,突破辛亥革命的过程。
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处理方法:展示史料,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方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图片来自“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的百度快照截图,仔细观察,思考“107年”是哪一年?“107年”是公元2018年,台湾官方坚持使用民国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为:民国某年加1911就是公元纪年。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
一建立条件: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
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时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课标解读】基础:兴中会,同盟会、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民国与约法、清帝退位能力:阅读材料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解读《约法》,获取资料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能力。
感悟:“中山精神”【本课分析】本课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二课时,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政治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承近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下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在教材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评价。
由于近几年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在高考中比较频繁,所以务必将辛亥革命放在多元史观的角度下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多元影响。
【复习目标】1.逐条分析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
2.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3.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提高获取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激情投入,认识并弘扬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中山精神。
【教学过程】一、由对联导入复习:师:“共和政治,总统山河”这副对联体现在近代中国哪一次重大事件上?生:辛亥革命★设计小贴士:复习课,导入力求简洁,直入主题。
二、基础知识落实(同桌两人互相检查,看看你掌握的比对方好吗?)(一)、背景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军事基础:(二)、经过1、爆发——武昌首义→三镇胜利→军政府成立2、发展----各省响应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颁布(1)1912年1月1日:(2)1912年3月:4、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是:标志:1912年2月,1912年3月,思考:总结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三)、意义1性质:2贡献:★设计小贴士:在预习的基础上,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也可以事先了解、思考,并做好上课发言的准备。
三、课堂导学重点突破一酝酿共和之辛亥革命的背景【典型例题】20世纪初,有人预测‚清王朝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牢固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提高概括归纳能力和综合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对辛亥革命进行探究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增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前预习案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理解?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目标是否实现。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
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可以说革命是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课内探究案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______________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_______________(1)试结合《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中体现出的原则,请在以上空格中填上答案。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民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袁世凯篡权等史实;学会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过程与方法:提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分析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利用材料分析并结合课本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党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2) 难点: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展示中国近代四个时期国旗的变化由此引出国旗背后的故事即政权的变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大清帝国的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的国旗)【课标解读】: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大致的过程,认识革命带来的历史意义。
【预习检查】:让学生纵向把握这节课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总体的印象。
【概念把握】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板书]:一、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用材料证明此时的清王朝已丧失民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课本讲述革命党人的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精神。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组织条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团体,后来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5)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6)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其中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7)清王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进一步陷入孤立。
(立宪派倾向革命)【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1.内容:(1)方式之争——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2)政体之争——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2.影响:(1)思想解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2)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3..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二.武昌起义1.1911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湖(混合政权,不是革命政权)2.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3.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革命派和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革命派妥协退让5. 1912年2月,清王朝统治结束,帝制结束6.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想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来维护共和制度7.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革命失败【过程】兴中会(兴起)——武昌起义(高潮)——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南北谈判——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标志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三.革命成果思路1: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颁布《临时约法》,推行法令3.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移风易俗6.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思路2:(1)政治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历史ⅰ岳麓版第15课辛亥革命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使用对象:时间:课题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史实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重点难点重点:武昌起义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难点: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原因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回忆: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到亡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10分钟〕【一】背景:1、原因: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组织条件: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宗旨〕思想条件:其一革命派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内容〕其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内容、评价〕军事实践: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有利时机:清王朝派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出现空虚。
【二】过程:1894年,兴中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4广州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五色旗为国旗,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原那么〕1912、2宣统帝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课文,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如清朝的腐朽、民族危机等。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封建帝制、开创民主政治等。
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内容提要:本教学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编写,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将书本上干巴巴的黑字变得生动有趣。
将鲁迅《阿Q正传》中的有关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语言引用以及为什么鲁迅将主人公的名字取为阿Q,而不取名为阿A或阿B,便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清末新政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懂得事情的发生总是相通的,以培养学生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分析兴中会的“十六字”纲领,培养学生用分析的方法理解历史的能力;(3)通过材料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4)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分析其资产阶级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以情景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制《阿Q别传》的故事片断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将以一个当事人的所见所闻、以讲故事的方法为主线,讲授本课以使学生能亲近历史、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教育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越战越勇的大无畏精神;(2)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原因分析。
难点:如何通过材料揭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兼以问答式、辩论式辅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四、使用教材的构想:充分应用课本小字资料、图片资料、结合正文部分,将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找出来,形成知识链;通过概括层义的办法,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结合语文鲁迅的《阿Q正传》《药》的片段,加强理解,形成深刻的知识。
五、教学流程导入: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正传》鲁迅用大文学家的文笔揭示了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历史现象,作者为什么将主人公的名起名为阿Q呢,这对辛亥革命有何影射呢?今天我们以《阿Q别传》的形式,让阿Q带我们走入当时的那个时代。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
一建立条件:
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
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这为资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阶级基础。
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
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教师: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成立了革命政党同盟会。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关于同盟会的内容,掌握同盟会的概况和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再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不敢放手发动广大群众,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主义不是切实可行的土地纲领,只能是一中空想。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之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与之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这场论战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使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更多的人开始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
教师:对,由于更多的人投身革命,也促使了革命高潮
的到来!
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浙皖起义和广州起义。
尽管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是,它们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高潮该到来了。
面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预备立宪!
教师:那么,清王朝采取的预备立宪是否能够挽救它的统治呢?
学生:不能!
教师:对,最后,它的立宪骗局被揭穿,革命高潮到来了!同学们知道革命的高潮指的使哪一次革命吗?
学生:武昌起义!
教师:对,请同学们自己学习武昌起义的内容。
教师:武昌起义使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但是,革命也存在着问题,问题在哪里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
在当时的革命形势下,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比如旧官僚黎元洪居然当上了都督,说明革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请同学们自学关于南京临时
政府的内容。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
学生:自学,思考!
教师:提问。
南京临时政府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位主体的政府。
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是,它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的统一。
这就位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提供了机会。
1912年3月,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篡夺了!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夺取革命果实?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意味着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教师:提问。
总结: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夺取革命果实主要有这样几条原因:1)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也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3)革命党人的妥协和退让。
4)袁世凯手握重兵,又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尽管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但是,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帝制,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三,它建立了亚洲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四,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课堂小节:
教师: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在最后,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它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主和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所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课堂习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你怎么看?
板书设计:
第16课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阶级革命运动
背景
同盟会及其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革命党人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二武昌首义
概况
起义后的形势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临时政府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原因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