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绝对新颖的教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30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史地组:郑秀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生:兴中会师:什么时间,在哪里?生:1894年,在檀香山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4. 辛亥革命的特点5. 辛亥革命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3. 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地位。
4. 讲解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辛亥革命与以往农民起义和其他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特点。
5. 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书籍: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资源: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和课件。
《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您们辛苦了。
我今天说课的容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理解《临时约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合作探究、小论文方式等方法,来感悟历史,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二、学情分析这节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因此要较好的完成课程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
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果展示,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和新课改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新课导入(2分钟)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2011辛亥革命和1012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创设历史氛围,设计历史问题,调动学生兴趣。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西安市鄠邑区第八中学聂忠凯教学目标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选择革命道路、要求建立共和政体的必然性。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阅读电子白板上展示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读课文,解决辛亥革命的背景,使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一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在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第二目介绍了狭隘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及初步成果。
第三目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
学情分析: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理性认识不足。
本课要着重突破《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等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处理方法:展示照片、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教师补充讲授,突破辛亥革命的过程。
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处理方法:展示史料,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方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图片来自“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的百度快照截图,仔细观察,思考“107年”是哪一年?“107年”是公元2018年,台湾官方坚持使用民国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为:民国某年加1911就是公元纪年。
一、教案概述《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
2.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文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或文献,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导学: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 导教: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分析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4. 导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5. 导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节: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 介绍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分析民族危机的加剧,引发学生对革命必要性的思考。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过程1. 讲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革命的意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结果1. 讲解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如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等。
2. 分析辛亥革命的经济、文化成果,如改革货币、教育改革等。
第四节: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1.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民族觉醒、民主思想传播等。
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启示1. 介绍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掌握辛亥革命中各方势力的主张与行动;3.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意识与情感。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辛亥革命相关资料、图片等教具。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辛亥革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
步骤二:前期知识准备(15分钟)教师通过演讲或者讲解的形式,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步骤三:辛亥革命的起因(20分钟)1.教师根据教材或者辛亥革命相关的文献,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例如中国留学生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
2.鼓励学生就辛亥革命的起因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步骤四:辛亥革命的过程(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重要事件;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分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中的各方势力,如同盟会、光复会等,了解他们的主张与行动。
步骤五:辛亥革命的影响(20分钟)1.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推翻封建专制、开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端等;2.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思考辛亥革命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否符合当时的民心,展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启示。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对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估;2.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作文,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人物和事件,拓展对辛亥革命的深层次理解;2.学生可以进行辛亥革命相关的调研或者访谈,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
一建立条件: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
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民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袁世凯篡权等史实;学会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过程与方法:提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分析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利用材料分析并结合课本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党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2) 难点: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展示中国近代四个时期国旗的变化由此引出国旗背后的故事即政权的变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大清帝国的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的国旗)【课标解读】: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大致的过程,认识革命带来的历史意义。
【预习检查】:让学生纵向把握这节课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总体的印象。
【概念把握】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板书]:一、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用材料证明此时的清王朝已丧失民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课本讲述革命党人的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精神。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先问学生什么是革命,你怎样理解革命?然后给学生播放电影《辛亥革命》片尾孙中山理解的辛亥革命。
再点出我们刚刚看到的电影片段正是长春电影公司为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拍摄的大型史诗级电影《辛亥革命》,本节课的学习就以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为载体进行学习。
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齐读课标,指出本课的重点是要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角色体验一:如果你是导演成龙(辛亥革命的背景与经过)1、片头:为了让观众迅速的回到历史中,需要在片头简要交代一下历史背景,你觉得该如何简单介绍呢?2、地点问题:你会选择哪几个城市作为拍摄的取景地,分别拍什么戏?3、道具准备:哪些历史文献、法律文件需要临摹?哪些旗帜需要制作?4、演员问题:需要哪些配角?著名的辛亥人物。
5、剧本解读:整体把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学生们分组讨论完成上面四个问题。
然后小组分别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
解决问题一:片头:为了让观众迅速的回到历史中,需要在片头简要交代一下历史背景,你觉得该如何简单介绍呢?(1)甲午战败,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居心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问题二:地点问题:你会选择哪几个城市作为拍摄的取景地,分别拍什么戏?1、美国檀香山(兴中会)2、日本东京(同盟会)3、广州(黄花岗起义)4、武昌(武昌起义)5、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6、北京(宣统帝下诏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重点突破:兴中会和同盟会。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注意区别)重点突破: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由于革命的那个人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起义不断遭受挫折。
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内容提要:本教学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编写,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将书本上干巴巴的黑字变得生动有趣。
将鲁迅《阿Q正传》中的有关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语言引用以及为什么鲁迅将主人公的名字取为阿Q,而不取名为阿A或阿B,便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清末新政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懂得事情的发生总是相通的,以培养学生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分析兴中会的“十六字”纲领,培养学生用分析的方法理解历史的能力;(3)通过材料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4)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分析其资产阶级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以情景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制《阿Q别传》的故事片断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将以一个当事人的所见所闻、以讲故事的方法为主线,讲授本课以使学生能亲近历史、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教育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越战越勇的大无畏精神;(2)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原因分析。
难点:如何通过材料揭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兼以问答式、辩论式辅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四、使用教材的构想:充分应用课本小字资料、图片资料、结合正文部分,将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找出来,形成知识链;通过概括层义的办法,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结合语文鲁迅的《阿Q正传》《药》的片段,加强理解,形成深刻的知识。
五、教学流程导入: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正传》鲁迅用大文学家的文笔揭示了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历史现象,作者为什么将主人公的名起名为阿Q呢,这对辛亥革命有何影射呢?今天我们以《阿Q别传》的形式,让阿Q带我们走入当时的那个时代。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为目的,力争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和谐高效新课堂。
2、设计思想: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以辛亥革命史实为基础,创设历史情境,并设计典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共同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岳麓版教材在设计本课内容时,分“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首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三部分。
其中,用大量的笔墨讲授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对于武昌首义做了概括性描述,对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做了较充分的说明。
[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如此集中的理论知识的接受还是有困难的。
其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普遍较好,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而教材对于三民主义内容的表述局限在抽象的理论中,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三民的内容精心设计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通过解读的课标方式与师生讨论的方式突破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双重结局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难点: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教学方式]采用师生讲授、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
[教学工具]学案辅助教学[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提前预习教材并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师赵芬芬单位英德市第一中学课题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
但大多数学生“史从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一生精力的光荣事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提问:“共和政治,总统山河”这副对联体现在近代中国哪一次重大事件上?提示: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B、新课讲授: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政治基础: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破产2、经济基础:19C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戊戌变法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1894,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190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一同盟会地点:日本东京政治纲领:“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表述内涵地位反民族压迫,反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前提民族主义驱除聚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补充特别提醒:三民主义的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不敢放手发动群众。
第17课辛亥革命【内容分析】“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近代以来,面对日益深刻的民族危机,实现民族振兴和中华崛起是近代中国人的迫切愿望。
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爆发的。
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使这场伟大的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里程碑,革命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了解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分析“南北议和”的原因,理解其影响。
(3)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1)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2)讲述武昌起义后中国国内形势,分析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立场,讨论“南北议和”的必要性及其这一事件的后果和影响,(3)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会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走向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辛亥革命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2)革命党人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重点难点】1.辛亥革命是在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爆发,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全面把握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顺应了民主潮流,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2.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是本课教学的又一重点问题。
【教学时间】1课时【导课环节】师: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皇帝?出现过多少个王朝?恐怕没有人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