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柠檬酸循环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柠檬酸循环名词解释
柠檬酸循环也称为三羧酸循环或Krebs循环,是生物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循环。
其主要功能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以下是柠檬酸循环中常用到的名词解释:
1. 氧化磷酸化:将ADP转化为ATP的过程,同时释放出能量。
2. 丙酮酸脱羧酶: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的酶。
3. 谷氨酸:一种氨基酸,柠檬酸循环中必需的一种物质。
4. α-酮戊二酸: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被转化为其他有机酸。
5. 细胞色素C氧化酶:一种细胞色素,柠檬酸循环中的最后一个酶。
6. 三羧酸:柠檬酸、异柠檬酸和丙酮酸这三种有机酸的统称,柠檬酸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7. 丙酮酸:一种有机酸,是柠檬酸循环中的中间产物之一。
8. 乙酰辅酶A:一种重要的代谢物,柠檬酸循环中的前体物质。
通过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柠檬酸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 1 -。
1.糖的有氧氧化.: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反应部位:胞浆及线粒体糖的有氧氧化过程第一阶段: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2.糖的有氧氧化第一阶段: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此阶段与无氧分解的过程相似,不同的是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NADH+H+的去向不同。
无氧的情况下,NADH+H+在细胞浆中将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在有氧的情况下,NADH+H+经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氧化成水和能量(3 or 5 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此阶段1分子Glu生成2分子NADH+H+ , 5分子ATP。
TPP丙酮酸————————→乙酰CoA丙酮酸脱氢酶系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三种酶和六种辅助因子:三种酶——E1-丙酮酸脱氢酶组分;E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六种辅助因子——TPP、硫辛酸、CoA-SH、FAD、NAD+、Mg2+多酶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原核细胞在胞液中TPP的作用:脱羧酶辅酶,将底物移入(出)脱羧酶的活性中心。
此阶段反应特点:_ 反应速度快并且为不可逆反应。
_ 反应中生成的NADH+H+直接进入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水,产生2.5 ATP。
_ 生成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CO2可由肺呼出或参与机体内代谢。
分步反应:① O E1CH3-C-COOH + TPP——→羟乙基TPP + CO2② E2羟乙基TPP + 硫辛酸——→乙酰硫辛酸+ TPP③ E2乙酰硫辛酸+ HS~CoA ——→乙酰-CoA + HS-L-HS④ E3HS-L-HS + FAD ——→硫辛酸 + FADH 2⑤ E3FADH2 + NAD+ ——→FAD + NADH+H+砷化物对硫辛酸的毒害作用,砷化物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机制也表现在对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抑制上。
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一)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TCA总反应为:
CH3COSCoA + 3NAD+ + 2H2O + GTP + Pi + FAD→2CO2 + 3NADH + FADH2 + GTP + 2H+ + CoA SH
乙酰CoA经TCA产生3个NADH,1个FADH2和1个GTP(ATP)。
两个碳以CO2形式离开,4个氢原子形成3分子NADH,1分子FADH2。
柠檬酸循环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因为产生的3个NADH和1个FADH2只能经电子传递链被氧化成NAD+和FAD而再生。
经电子传递链NADH被氧化产生2.5ATP,FADH2被氧化产生1.5ATP。
3个NADH,1个FADH2共产生3×2.5 + 1.5 = 9个ATP,再加上1个GTP共产生9 + 1 = 10个ATP。
从丙酮酸脱氢开始计算,每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产生1个NADH,合2.5个ATP,所以从丙酮酸开始TCA一次循环共产生12.5个ATP。
从葡萄糖开始,经酵解,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2个ATP及2个NADH,再经柠檬酸循环共产生12.5×2 = 25个ATP。
所以1分子葡萄糖经酵解,TCA及氧化磷酸化共产生ATP分子数为:25 + 7 =32个ATP。
乙酰辅酶A 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2C:乙酰CoA-SH 4C:草酰乙酸6c:柠檬酸不可逆反应2C+4C=6C柠檬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柠檬酸限速酶不可逆反应草酰乙酸乙酰–CoA 柠檬酰-CoA Asp OAAanalog acetyl-CoA酸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顺乌头酸酶Prochiral C 前手性* 顺乌头酸酶能识别这两个羧甲基基团有助于柠檬酸结合活性位点柠檬酸的结构柠檬酸的立体结构该键没有固定不容易被攻击该键被固定容易被攻击完全激活位点柠檬酸的异构问题草酰乙酸L-柠檬酸异柠檬酸只有这种产物产生能够形成L-α-酮戊二酸但自然界不存在6C-1C=5C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不可逆反应异柠檬酸脱氢酶草酰琥珀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5C-1C=4C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酰 - CoA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不可逆反应琥珀酰-CoA 琥珀酸琥珀酰-CoA合成酶GDP + Pi GTP CoA-SH琥珀酰合成酶结构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酰CoA琥珀酸合酶琥珀酸磷酸化酶琥珀酸脱氢形成延胡索酸琥珀酸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酶FAD FAD H2延胡索酸水合成苹果酸延胡索酸 苹果酸延胡索酸酶H2O酸L-苹果酸草酰乙酸苹果酸脱氢酶NAD+NAD H + H +2C柠檬酸循环carbon atoms from acetyl CoAonly 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乙酰CoA葡萄糖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丙酮酸丙酮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苹果酸6`磷酸葡萄糖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乙酰CoA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草酰乙酸中心异化途径酶系八步连续反应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2CO23 NADH 1 FADH2 1 ATP/GTP异化/同化两用丙酮酸羧化酶填补反应。
第二十章柠檬酸循环
一、是非判断题
1、柠檬酸循环是分解与合成的两用途径。
()
2、联系糖原异生作用与三羧酸循环的酶是丙酮酸羧化酶。
()
3、TCA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是ATP。
()
4、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以形成谷氨酸。
()
答案
1、对。
2、对。
3、错。
4、对。
二、填空题
1、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延胡索酸在________________酶作用下,可生成苹果酸,该酶属于EC分类中的_________
酶类。
3、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 _____和________催化。
4、参与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反应的辅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包括3种酶,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2、延胡索酸酶;氧化还原酶
3、异柠檬酸脱氢酶;α- 酮戊二酸脱氢酶
4、TPP;NAD+;FAD;CoA;硫辛酸;M g
5、α-酮戊二酸脱氢酶;琥珀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三、选择题
1、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A.CO2+H2O+ATP B.乳酸
C.丙酮酸 D.乙酰CoA
2、在原核生物中,一摩尔葡萄糖经糖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
A.12 B.24 C.36 D.38
3、关于三羧酸循环那个是错误的
A.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的最终途径
B.受ATP/ADP比值的调节
C.NADH可抑制柠檬酸合酶
D.NADH氧经需要线粒体穿梭系统。
4、三羧酸循环中哪一个化合物前后各放出一个分子CO2:
A.柠檬酸B.乙酰CoA C.琥珀酸D.α-酮戊二酸
5、TCA循环中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化合物是?
A.α-酮戊二酸B.琥珀酰
C.琥珀酸CoA D.苹果酸
6、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涉及下述哪种物质?
A.乙酰CoA B.硫辛酸
C.TPP D.生物素E.NAD+
7、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
A.丙酮酸脱氢酶B.顺乌头酸酶
C.琥珀酸脱氢酶D.延胡索酸酶E.异柠檬酸脱氢酶
8、生物素是哪个酶的辅酶:
A.丙酮酸脱氢酶B.丙酮酸羧化酶
C.烯醇化酶D.醛缩酶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9、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索酸的酶是琥珀酸脱氢酶,此酶的辅因子是
A.NAD+ B.CoASH
C.FAD D.TPP E.NADP+
10、原核生物中,有氧条件下,利用1摩尔葡萄糖生成的净ATP摩尔数与在无氧条件下利
用1摩尔生成的净ATP摩尔数的最近比值是:
A.2:1 B.9:1 C.18:1 D.19:1 E.25:1
11、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内下述反应中能产生FADH2步骤是:
A.琥珀酸→延胡索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戊二酸→琥珀酰CoA (D)苹果酸→草酰乙酸
12、丙二酸能阻断糖的有氧氧化,因为它:
(A)抑制柠檬酸合成酶(B)抑制琥珀酸脱氢酶
(C)阻断电子传递(D)抑制丙酮酸脱氢酶
答案
1、A。
2、D。
3、D。
4、D。
5、C。
6、D。
7、E。
8、B。
9、C。
10、D。
11、C。
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