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卫气营血证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1.24 KB
- 文档页数:3
近十年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理论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张颖1刘兰林2(通讯作者)1 安徽中医学院研究生部合肥2300312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合肥230031摘要: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其发病急,可发生传变,具有耗气伤阴、化燥等特点,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性疾病一般都可归为温病范畴。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近年来医家或遵循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或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有所发挥,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温病卫气营血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病毒性疾病种类很多,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但无论是什么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都可归属为中医温病范畴,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现将近十年卫气营血辨证在病毒性疾病中得应用综述如下: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1】是由SRA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炎。
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浸润和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中医把其归为温病范畴,医家遵循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结合临床症状遣方用药,如甄穗清【2】认为SARS病情可有轻有重,全病程基本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发展,可按卫气营血辨证进行处方用药。
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对本病早期干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能显著减少早期(卫分病)向中期(气分病)甚至肺热叶焦或逆传心包、邪陷于里的传变。
夏洪生【3】在总结非典中医防治经验中指出非典初期邪在卫分,治宜辛凉解表,方以银翘散、桑菊饮等为主。
中期邪入气分,治宜养阴清热,止咳平喘,方用人参白虎汤、清营汤等为主,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晚期邪入营血,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清瘟败毒饮,酌情加入凉血活血之品,并随证加减。
恢复期多为气阴两伤,余邪未尽,治宜益气养阴兼清余邪,可考虑用清暑益气汤化载。
钟嘉熙【4】对61例入院时以卫气分证为主的SRAS患者,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拟定基拙方(僵蚕10g、蝉蜕6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蒲公英20g、芦根20g、甘草6g)随证加减,配合中成药清开灵、鱼腥草注射液及小柴胡片进行治疗,按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与同期深圳东湖医院采用纯西医治疗的50例比较,平均住院时间、胸片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及明显吸收时间均较短,治愈率较高。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各个阶段,除有明显的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耗伤之证。
根据临床病证或病因的挟湿与否,可把温病分成两类:温热病和湿热病。
温热病乃温热类病邪引起,因温热类病邪纯为阳邪,热变最速,极易消灼津液,故以起病急骤、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等为特征,而对于湿热病,即使初起伤津不明显,后期也易化燥伤阴。
正如叶天士云“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吴鞠通亦有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
”阴津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互为滋生,它们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诚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阴液之耗损程度,常关系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即吴鞠通说“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
所以,祛除温邪,保津养阴在温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古人所言“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1阴伤的诊断依据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分析疾病发展变化的浅深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阶段的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
临床判断阴伤与否及其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特殊症状和体征加以辨别,例如:口渴与否及口渴程度变化、舌苔、脉象等。
卫分温邪侵及肺卫,易伤及肺阴,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卫分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传入气分,临床多见热势壮盛、汗多、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此时病邪进入气分,邪正交争更加剧烈,津液耗伤进一步加剧,若不及时正确治疗,温邪可进一步由气分深入营血分,病情加重,形成正虚邪少的局面。
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可出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躁扰甚则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此时阴伤不仅是津液大伤,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营血耗伤。
当营分热邪进一步发展,深入血分,则出现身灼热、躁扰不安,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斑疹密布,有不同部位出血表现,舌深绛等。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是清代叶桂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结合其实践经验,发展《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所创立的。
什么是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发展4个阶段的辨证内容及方法各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叶氏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不同的功能,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浅深轻重,归纳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病位浅深、病势轻重及其演变规律,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的内容,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由卫分进入气分,由气分进入营分,由营分再进入血分,病邪逐步深入,病情也逐渐加重。
就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轻浅,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是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邪热内陷阶段,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卫营血辨证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常见证候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辨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温热病初起阶段,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卫分证常伴有肺经病变。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机制分析] 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为邪郁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作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不重,故口干微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之邪犯肺卫之症。
本证是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感风热,肺卫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痛、口渴、咳嗽、咽喉肿痛等邪伤于肺的症状。
温病卫气营血证研究进展中医杂志2001年8月第42卷第8期综述温病卫气营血证研究进展王秀莲’主题词温病/中医病机卫气营血证候/病理生理学卫气营血证候/中药疗法清代着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学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后世对此的研究从未同斯过近年来,在传统理论为基础进行阐释发掘的同时,广泛开展临床研究,扩大应用范围,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证的实质和治法的研究,以揭示卫气营血证的本质.现将近10年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l卫气营血证候研究理论研究:谢路认为,卫气营血证候,是温邪所在部位的层次分布,而邪气的浅深,与卫气营血分布的浅探,所涉及的脏腑,器官相一致.卫气营血证的本质是邪热伤阴浅探不同的层次分类,传变以邪热伤阴程度为依据].孟澍江明确指出温病卫分证是肌表脏腑同病,只不过是表证显着,而脏腑病变的症状较隐蔽而已J,对卫分证的实质有了进一步认识.乔富槊提出卫前证概念.认为卫前证系外感热病在典型卫分证出现之前,诸如疲乏无力,全身违和肌肉关节疼痛,食欲减退等各系统的一些相关症状D]马健认为,有必要在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上提出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先兆证的概念,为先期用药.截斯病情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出辨别先兆证要立足宏观,参照微观指标,注意其他因素.张文选提出将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解到四分”的程度是不够的.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辨疾病病机由浅入深或由深出浅的动态变化.在辨疾病浅深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种思路,即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札.实验研究:陈扬荣等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并从治疗学上做了验证,揭示气分证病理变化的实质是邪热炽盛,阴液耗伤.血液癖滞].藏春福对家兔气分证动物实验组与正常组进行了比较,发热净增值(△T),25h体温效应指数(TR1),血小板数(BPC),血小板凝聚率等多项观测指标均具有显着意义;脏器病理形态学出现癖血,出血,微血栓及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的病理改变表明血瘀是气分证的一个病理变化].杨进的研究发现,实验家兔出现营血分证病变后,血液成分及其功能发生显着变化.心肝脾肾脑等脏器在光镜电镜下均发生显着的实质损害.提示营血分汪阴伤的实质远非仅是营阴血液在量方面的减少.而是各种阴液功能严重失常及伴随出现的全身脏腑组织功能障碍及实质损害J马健认为,气营*天津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天津市南开区玉泉路明号(300193)收稿日期:20O0ll15}修回日期:2OO012—2O?501?传变的实质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组织,脏器由功能性障碍向实质损害演变,免疫功能由强转弱,并出现徽循环障碍,血液粘度增高,凝血功能紊乱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障碍或损害的病理过程一.叶望云等用内毒索诱发家兔全身性施瓦菠曼反应制成温病营血分证模型.认为温病营血分证的实质是感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微循环障碍,多种细胞器损伤和氧自由基的毒害[1o32卫气营血治法研究理论研究:陈宝国认为,在卫汗之可也”是针对卫分证之邪浅势轻,正气有抗邪外出之机.提出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结合临床及卫分证形成的机理,在治疗上必须宣透与清解并用, 而清解是祛除卫分证病因的关键.马登尚认为,卫分病变内涉脏腑,运用辛凉解表药同时加用清热解毒之品有利于恢复脏腑功能..张鸿彩,陈建萍等认为,辛凉解表法的实质就含有解表泄热解毒的意义口】4l周永学认为,”到气才可清气”并非单纯重用寒琼,要视病位病情而定.清肺要宣,清胃要散,清肠要通,清胆要疏,清而不闭.凉而不遏,既折其热,叉给邪以出路.龚捷宁等提出,温病气分阶段的肺热证存在血瘀现象是使用清肺活血的立法依据ll樊海等认为,卫气分邪热津伤等因素所致的血牯度增高等不必从血癌论治,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及苦参,生地黄,麦冬也有明显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能对凝血学指标及血流变等指标的异常变化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王乐平也认为,在此阶段.清热透卫的同时宜早施滋阴通癖:.对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张样幅认为,”透与“转”之意是在清营养阴中兼以宣畅气机,兼以疏解宣达.万海同提出养阴生津具有”滋而能通”的作用,认为邪热入营血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热癣的主要阶段,而阴伤是热瘀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灌养阴液能达到消散瘀法,防治热瘀证D.焦一鸣等提出温病营血分证瘀血与出血共同存在是其病理特点,在治疗上除以凉血生津养阴外.祛赛药应选择具有化癖和致瘴双向调节的药物,如蒲黄,牛膝,大黄,三七,苏木,血竭,景天三七,藕节,血余炭花蕊石,茜草等.张文选认为,血分证仅强调热盛动血的基本病机及凉血散血的基本治法还不髂,部分重证温病邪入血分的病机还包括热瘀气脱,治疗应以凉血化瘀益气固脱为法0张学文认为,毒寄交接而血气败坏可见于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阶段,因此清热解毒活血化癀为其治疗大法杜树明等临床研究认为,清热解毒,清气凉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多法联用,多途径投药是温病防传杜变的有效治疗原则和方]王灿辉认为,对截断疗法应掌握温病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治疗.切不可将截断疗法茼单归纳为在卫分即可清气,在气分即可清营,在营分即可凉血哺].502实验研究:治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用实验f段验证多洼联用的疗效.李勇等用宣肺通腑活血法治疗卫气分发热的研究表明,卫分证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气分汪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多数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n.马健通过建屯巴氏杆菌性家兔温病气营传变模型及小鼠模型验证解毒琼营护阴法在阻断温病气营传变中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该法具有广泛的药理恬性,通过解热,增强抗感免疫,改善血{寝流变性,阻止DIC发生,保护中枢神经细胞作用,在多个方面和环节上广泛影响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从而达到阻断气营传变]戴春福用清营益气液与清营沥对照观察其改善家免营分证症状和降低体温的情况,提示治疗营分证在传统清营养阴治法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可提高疗效,其帆理可能与益气药提高机体免疫作用,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关0.郭谦亨等建立了邪热壅晡动物病理模型,并观察了麻杏石甘汤的治疗效应,表明茸方有解热抗炎.解痉平喘,降低血钾,降低全血粘度,使血浆比粘度明显改善的效应一.万海同观察了养明生津法及其与化瘀法合用对热癀模型家兔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相比,对多项指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表明起消散热瘀作用的主要是养阴生津法,而化崭法则起辅助作用03卫气营血临床研究这方面研究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张文选认为,卫气营血辨证除广泛应用于指导外感热病的辨治外,还可用于指导杂病的辩治,且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作用.如清营法及清营汤用于尿毒症等以及久用激素不效的部分免疫性疾病,凉血散血法用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出现血热路磷,热赛互结病机时有显着的疗效-.李春光等将一些伴有全身症状严重的皮肤病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进行辨证治疗【儿].陈宪民等将卫气营血辨证应用于角膜炎的治疗,采用卫气营血代表方加有针对性的药物,结果表明,对酥层型角膜炎临床有效率,疗程,视力比较.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口.俞东容,东红等从卫气营血辨治皮肤粘膜综合征,亦取得较好疗效_3”].谢兴文认为,热痹用卫气营血辨证更符合其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热痹的治疗和防止其传变n.此外,徐健众等通过对94例不同证型温病伤阴患者深部体温的临床研究,发现温病伤明患者随卫气营血的发展以及阴津耗伤的程度.探部体温呈逐步升高趋势,表明深部体温可作为温病伤阴研究的一个客观指标.4卫气营血证动物造模郭谦亨等采用接受温病病因条件的复合因素建成了符合临床表现,比较稳定的卫分证,气分阳明热盛证,阳明热结证,邪热童肺证,湿热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和气营血两燔等lo个中医卫气营血动物模型,取得了相关性较强的实验指标,并用相应方剂进行治疗性验证在揭示卫气营血病理机制的实质上.取得一定突破呻-.杨进等通过采用多种攻毒方法进行表证模型的研制,认为采用仙古病毒等接种方法复制的表证模型具有典型性,客观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与临床出现的主要表现相符,较符合表证动物模型的诊断标准.宋崇顺等根据TCM.Au.2001.Vo1.42,No.8气营血传变规律和证候特点.用伤寒三联疫苗模拟气分证实验动物模型;用大晒杆菌由毒素模拟营分证实验动物模型两类模型均有维持时间较长的特点,便于研究观察.龚婕宁等用仙台病毒气管注人造模.建立家兔病毒性肺热的模型,家免在体温,外观表现,舌象,肺部x线影像,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清特异’抗体含量,肺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等指标方面均符合肺热证改变翟玉祥等采用地塞米松,呋哺苯胺酸及大晒杆菌内毒素联合造模的方法.建立温病营热阴伤的家兔病理模型,为进一步探讨温病营分证病理实质和浩疗机理提供r较为理想的实验手段ld=5结语综上所述,卫气营血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卫气营血证的实质和治法的研究,以及临床扩大有效病种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是也应看到.卫气营血主症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对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热瘀,阴伤的病理,在宏观辨识的同时,从微观上寻找一些特异性强的指标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参考文献l谢路.试记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本质与区别中国医药学报,]995.1o门):14一l72盂澍江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医杂志.1988’29(]):10—14.3井富槊外感热病”卫前证基本表现及对策浅述.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17(i):74马健试论温病先兆症中国中医急症,1996.5(1):23—255张文选论温病学理{击辨浩杂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B)14—17.6陈杨荣.江晒,陈锦芳,等.清气养阴治疗温捕气分证的实验研究.山东中医药』=学学报,1999,23(2):150—1517戴春福.温病气分证血癌捕理,杨进.卫分证运用清热解毒药之我见.山东中医杂志, I995,14(1J):483—484l3张鸿彩.解表法的临床运用与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j)348—349.14陈建萍,张之支.雷载权.辛凉解丧法的再认识.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34—36.15周永学.叶天士气营血治法发懒.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 (5):j一6.16龚捷宁,王灿辉肮风阁.论温病肺热证清肺活血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C2J:8—9.17樊海.孟澍江.温捕血癀辨证的思路与方法.中医杂志,1994,35f11】-683—685中医杂志2001年8月第42卷第8期】8王乐1从现代研究论温病赢的形或厦其治法特点中医研究, 1994,7(4):444619张祥福.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在高热急症中的运用湖南中医杂志.1994,10(5):2426.20万海同.王灿辉.扬进.论阴伤是温病热癀证的主要病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2):81021焦一鸣.王放.论化瘀与致赢的般向调节药机理.辽宁中医杂志, 1994,21(5):230231.22张文选,孟封江.沈凤阁,等温病邪入血丹之热寒气脱证研究中医杂志,1990.31(1):16—19.23申锦林,于为民张学文教授治疗热病急症经验之一——毒瘀.中国中医急症.1995,4(3)12712924杜树哪,邓宇航,陈原,等.温热病防传杜变的l晦床探讨及机理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47Z51.25王灿辉.从”截断疗法”谈温病治则问题.江苏中医,1997,18(3);3—726李勇.张鸿彩宣肺通腑活血法治疗温病卫气分发热的研究.山末中医药大学学报,19g7.21(2):115一】1927马健.解毒凉营护阴法阻断温病治疗气营传变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1.6(1);172028戴春福.清营益气液降低家免营分证体温的观察.胡甫中医学院学报,1994,14(1):4849.z9刘国强主编.温府卫气营血证候动物实验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5O3?育出版社,199z.17195.30万海同.养阴生津法对家兔热磅}模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3);4648.31李春光.周艳君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38—3932陈宪民.阐士字.张尊善.应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角膜炎120倒.山东中医杂志,1999.18f7):295296.33俞东窖.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证治探讨.胡北中医杂志,1994,16 (5):97—98.3末红,韩芳林.从卫气营血论治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7l倒.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4){13—14.澍兴文.卫气营血辩证在热痹中的运用.中医药信息,1999.16(6); 4——536徐健众.罗玲.田令群.温府朋伤与深部体温的关系初探.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7227337扬进,陆平成,龚蝰宁.袁证动物模型研制的思路与方法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1):35—36.38宋祟顺,刘新槐.师园.等.温热病实验动物模型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4,21(2):91—99.39龚捷宁.扬进,陆平戚.家免病毒性肺热证模型的建立.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3):4648.4o翟玉祥,卞慧敏.马建温病营热阴伤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4):4244。
中医卫气营血辨证中医以卫、气、营、血为纲,根据温病发生、发展及症状变化的特点,对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卫、气、营、血在《内经》中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至清代,叶天士根据前人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温热论》中将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用以分析温病病情浅深轻重及其传变规律,把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概括为四类不同证候,并提出相应的诊法和治法,从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这一理论体系。
证候特征卫气营血代表温热邪气侵犯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其相应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证候。
卫分证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皮毛所表现的证候。
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
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脉浮等。
据感邪气性质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卫分证又有多种证型:①风热犯卫。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②暑湿犯卫。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③湿热犯卫。
症见恶寒,身热不扬或午后热势加剧,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脘痞闷,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
④燥热犯卫。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伴有皮肤及口鼻干燥,咽喉干疼,干咳少痰,舌红欠润,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⑤风寒犯卫。
症见恶风恶寒,发热,鼻塞清涕,无汗,周身疼痛,头痛,口不渴,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气分证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基于卫气营血理论的温病透法分析透法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它不局限于温病的营分证,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而且贯穿于温病卫气营血证治疗的始终,强调根据邪伏部位不同(卫、气、营、血)的深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总的原则以透邪外出为主,体现了温病别具一格的治疗理念,无疑正是温病经典的魅力所在,许多医家极重视此法运用。
标签:卫气营血理论;温病;透法;概述分析温邪由外侵犯人体,故治疗须以透邪外出为主。
历代温病学家都十分重视透邪外出。
综观温病的治疗,透法已不局限于营分证的“透热转气”,它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全过程,体现在温病各阶段的治疗之中。
本文基于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简单概述如下:1 卫分阶段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且“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使表气通畅,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的目的。
如对温病初起温邪侵犯肺卫之证,因邪郁肌表,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往往以辛凉清解为主,伍以辛温之品,以解肌透表泄热。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温病忌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但“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有不可用,妙在导邪外也,俾营卫气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这段话体现解表开郁透邪之愈,吴氏创制的银翘散用银花、连翘、竹叶清宣疏散,用豆豉、荆芥、薄荷、牛蒡子辛散透泄热邪,既清上受之温邪,又使肺卫之气机通畅,自然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起到了不发汗而出,邪随汗解的作用。
2 气分阶段邪入气分,正邪交争剧烈,呈现表里热势俱盛的状态,治以清气泄热,透邪外达,即叶氏所谓“到气才可清气”,故对温热类病当主以辛寒,以清透并举,涤荡气分邪热,可依病位在肺、胃、胸膈、少阳等不同,分别以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栀子豉汤、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等治之。
以白虎汤为例,吴鞠通认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可清泄气分郁热,透邪外达。
重用石膏为君,辛甘大寒,既可解肌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阳明之热,而重在清泄肺胃、除烦,可谓一举三得;辅以知母性味苦寒,但质润,清热养阴,与石膏主辅相伍;还有粳米、甘草和胃护津,以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防寒凉伤中之弊。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姓名:郑小燕学号:201150207232班级:2011级中医学3班摘要: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名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卫气营血为纲,将温病的各种证候概括为卫、气、营、血分证四大类型,为温病的辨证与论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临床范例,对临床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卫气营血辨证临床应用卫气营血辨证是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不同的证候来作为辨证依据的,它结合了《内经》有关营卫气血部位划分的理论,并且吸收了《伤寒论》中的精华,将此理论引申发挥,最终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营行于脉中,化以为血,营养人体。
卫主要指的是卫气的温养分肉、抵御外邪的功能;气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及整体抵御功能得体现;营血的功能是营养机体,血是奉养人体最精华的物质。
因此,可根据卫气营血功能得失调,判断病变的性质,确定证候类型。
卫分证: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皮毛所表现的证候。
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
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脉浮等。
气分证: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多由卫分证转化而来,病位较深。
其基本特征为:身体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为温热病邪内陷营阴的深重阶段,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络。
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
营热阴伤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热闭心包者,症见身热灼手,时时昏谵,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红绛,脉细数。
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其临床特点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