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卫气营血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温病学说的核自内容。
本标准主要依据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整理而成,参考了与温病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用以明确叶天士所论卫气营血各阶段病症的辨证要点、证候特征、诊治与用药,为可归属于温病的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提供理论指引。
卫分证的辨证标准1.卫分证本证的辨证标准(l)新病。
(2)犯肺证:①卫表证:症见发热、恶风恶风寒、头胀、脉如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等。
②呼吸系统证:症见咳嗽、喉痒、呛咳/咳不爽、失音、咽痛等。
2.卫分证本证的特点①以表热证为主,不似伤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胀、脉数/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舌边尖红等。
②易伤津:症见咽干、舌干、喉间痒、咳不爽等。
③病程短,多在1一3日以内。
3.卫分证挟证的辨证标准挟证指病邪中挟有风、湿等病邪。
(1)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
(2)常见的两个挟证的辨证标准①卫分证挟风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②卫分证挟湿证: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胀、首如裹、咽痛、身痛、胸闷、咳嗽、苔白腻等.4.卫分证兼证的辨证标准兼证指具有兼夹证,兼夹证的发生可以是宿疾新感,可以是特殊体质,也可以是本证发展所致。
①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②兼证的辨证标准:胃热兼卫分证:症见无汗恶寒、齿若光燥如石。
5.卫分证转归①向气分证发展,最为常见。
可以转化为气分证,或卫气合病;②逆传心包:症见神昏、谵语、甚或昏聩不语、肢厥、舌蹇等;③向愈6一些传染性疾病卫分证的辨证标准①符合卫分证辨证标准;②不同传染病的特殊表现:发热、畏寒、头痛/头昏、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声嘶、喷嚏、咳嗽、目赤、流泪、畏光、乏力、面赤、尊麻疹、腹痛、腰痛、眼眶痛、弱视。
解读“卫气营血”,参悟温病治疗——对“在卫汗之可也”的质疑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最著名、最重要、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来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
其原文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根据叶天士的原文,现在的教科书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如下。
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理: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治法: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薄荷、甘草、苇根);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竹叶、苦桔梗、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苇根)。
气分证: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
病理: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治法:辛寒清气。
方药:白虎汤。
营分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
病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治法:清营凉血之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丹参、麦冬、银花、连心连翘、竹叶心、黄连)。
血分证: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舌质深绛,吐血、衄血、便血、溺血,斑疹密布等。
病理:热盛迫血,热瘀交结。
治法:清营凉血之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犀角、干地黄、生白芍、丹皮)加味。
卫分证不是表证1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卫分证就是表证。
如果汗法等同于解表的话,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的“卫”应该是表证。
但是,其实,叶天士并没有提出卫分证的具体临床表现,而且叶天士还有与上述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的论述。
一如《温热论》中有“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意思是气和卫都是热邪犯肺,血和营都是热邪入心。
因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也就是说气和卫的证候性质是相同的,血和营的证候性质是相同的。
又说“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卫气营血学说以及功能和作用卫气营血学说是一种中医理论,主要阐述人体内部的气和血循环运行的过程和作用。
它对于理解人体生理功能、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卫气营血学说卫气营血学说是一种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的气和血在卫、营、气、血四个阶段中循环运行,各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其中,卫气阶段主要负责保护人体外部的防御机制,营血阶段则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布。
具体来说,卫气是人体外部的防御机制,具有抵抗外邪、保护身体的作用。
营血则是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具有滋养身体、维持生理功能的作用。
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中,营血阶段是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布阶段,卫气阶段则是保护人体外部的防御机制阶段。
此外,卫气营血学说还认为,人体内部的气和血循环运行需要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例如,心脏负责血液的循环运行,肺脏则负责呼吸和氧气的供应。
因此,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卫气的主要功能和作用1.护卫体表,防御外邪:卫气能够达于体表,起到保卫体表、防御外邪的作用。
卫气充足则人体的腠理致密,抗病能力就强,常见的外感风寒证就是卫气不足造成的。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能够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对内温养五脏六腑,对外滋养肌肉皮毛。
3.开阖汗孔,调节汗液的排泄:卫气能够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4.维持水液代谢平衡:卫气还有助于维持水液代谢平衡,通过调节汗液的排泄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5.增强免疫力:卫气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外邪入侵。
总之,卫气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防御和调节作用,能够护卫体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汗液排泄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等。
同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外邪入侵。
三、营血的主要功能和作用1.营养周身:营血富含营养物质,能够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2.补益脏腑:营血能够滋养脏腑,特别是对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有补益作用,可以增强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
温病的辨证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并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基础。
以卫气营血学说及三焦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以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纲领,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研究,辨析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病变层次、部位、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病变发展趋势,传变规律等。
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它们在温邪作用下而失调,产生特有临东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产生的特异证候,洗能对學病考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4.1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首创。
叶桂依据温病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变化,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阐明温病病变浅深层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等。
4.1.1卫气营血辨证源流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古医籍中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旨在阐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仅有少许内容是论述病理变化的。
《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如《素问•痹论》说荣(按:荣与营同)者,水谷之精气也0并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明营—的区分^云其“清者为营,油者为玉。
”《内经》其他篇章论述了气血有关内容,《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V1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气血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三十二难》.U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卫为气,: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域可见,血为心主,气由肺主,血与营同属,旬与五同类,故举气可以核丑,举荣可以骇血。
以上为《内.经 1.从生理方面论述营卫气血的有关内容,而《伤寒杂病论》则从病理角度阐述了营卫气血的变化*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总论一、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
简称“温病”。
特点: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甚则耗血动血。
病情发展规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
二、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
2、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里证。
特点:其病变范围广泛,凡温热病邪不在卫分,又未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
以热盛阳明多见。
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传入途径有二:一是从卫分传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
(一)、气分大热定义: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1、胃热炽盛,耗损津液,故大热,大渴,喜冷饮。
2、邪热蒸腾,迫津外出,故大汗。
3、热拢心神则心烦。
4、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面赤。
5、苔黄燥,脉洪大,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生津代表方:白虎汤(二)、热结肠道定义: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分析:1、肠道属阳明经,而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2、热入气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故日晡潮热。
3、热结肠道,耗伤津液,肠道津亏,使肠内不润,故大便燥结。
4、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硬痛,拒按。
5、苔黄燥,脉沉实,为里实热之象。
治法:峻下热结代表方:大承气汤3、营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内陷心营,以实质性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
是以营热伤阴,心神被扰的病变为主,其病位在心和心包。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
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
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
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
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❶卫分证外感风热(首先犯肺)身体会表现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的意思。
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
这个概念很重要!这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警卫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的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是外感温热病的内容:卫、气、营、血代表热性病发展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与感受寒邪所致的伤寒完全不同。
尽管温病的病证类型很多,但临床病理方面多属热盛伤阴。
所以在症状表现上,自始至终均有热象,且多伴有口渴。
具有发病急,热度高,变化快,易化燥伤阴等临床特点,在治疗上以护阴救阴为主。
一、卫分证候:温热病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为特征因“肺主气属卫”,“卫气通于肺”。
所以,温热病初期,既见到呼吸系统的症状,又见到肌表卫分的症状……1、风热症主要脉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咳嗽,苔薄白或微黄,舌尖边红,脉浮数。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以及肺炎,麻疹,猩红热等病的初期可见此证候。
”治法:辛凉解表。
桑菊饮或银翘散2、温热症主要脉证:发热而渴,不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脉浮数。
“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热症。
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及急性热病初期可见此症。
”治法:辛凉解表。
银翘散3、燥热症主要脉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无痰,口干咽燥,胸痛。
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细而数。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可见此症。
”治法:清宣润燥。
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4、湿热症主要脉证:发热“以午后为重”,有汗不解,恶寒,胸闷,头重,身体酸痛。
舌苔薄白而腻,脉细濡。
“暑季感冒,沙门氏菌属感染及肠伤寒等病初期可见此症。
”治法:芳香宣透。
藿朴夏苓汤邪在卫分阶段,治法当以辛凉及芳香化浊解表透汗为主“切忌辛温发汗”,使邪从外解,既所谓“在卫汗之可也”。
二、气分证候是以里热盛为主。
其主要脉证:不恶寒,但恶热,肌肤发热,口渴喜饮,汗多,小便黄,舌苔黄或腻,脉数。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症”。
如果没有恶寒,则纯属里热证。
1、肺热症主要脉证:咳嗽,痰稠色黄,气喘,鼻翼扇动,发热不恶寒,口渴,尿黄。
舌尖边红,苔黄,脉数。
“大叶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见此证。
如何理解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
原创2021-06-03 19:48·橘皮半夏
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治则是: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需凉血散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卫汗之可也,是指温邪在表当用辛凉解表,而不是辛温发汗之法,叶天士所说的“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就是这种治法的体现,所谓“辛凉轻剂”即为桑菊饮之类。
但如属湿邪在表,当灵活使用芳香化湿之剂。
到气才可清气,是指表邪已解,里热已炽,其治疗应以清气透邪为主,如胃经热盛,熏蒸于气分,当给予辛寒清气之品透热外达,若邪气没有到达气分,是表邪未解,当用辛凉解表,大忌辛温消散。
若早投寒滞之品,则使表邪冰伏,邪不透达,若早投苦寒沉降之剂,不仅遏邪内闭而致病情加重,且有“引邪内陷”之弊。
故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但清气法只是针对气分无形邪热所致病证的治法之一,不代表全部的气分证治法。
透气转气是叶天士为邪热入营分所立的一种治法,即在清泄营分邪热和滋养营阴的同时,配伍辛凉轻透之品,使营分之邪能转出气分而解,如在应用犀牛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黄、牡丹皮清泄营分邪热的同时,配伍金银花、连翘,可以达到透热转气的作用。
凉血散血,是指凉血养阴、活血散瘀,适应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离经为瘀,阴血耗损证的治疗,该治法具有清、养、散三个方面的作用。
清,指清热凉血,药如犀牛角(水牛角代替)、牡丹皮等,因血热不除,血不归经,故凉血之品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药如生地黄,因阴津不复,则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瘀血,药如赤芍等,因瘀血不去,血易妄行,故用散血化瘀之品,收止血之效,并可防止凉血之品寒遏血行。
浅谈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精于温病及内伤杂病,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创造性的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体系,并总结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一)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确立了外感温病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在其著作《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又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以及与伤寒在治法上的不同,同时揭示出温病由卫到气,自营入血,由表入里,自浅入深发展变化的规律。
叶氏实际上借用“内径”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卫气营血辩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在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是病变的后期,邪热已经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
1,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肤,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其治疗原则是“在卫汗之可也”,也就是说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在这里,“汗”并非辛温发汗,而是用辛凉透解之品使邪从外解。
2,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证候,由于邪入气分,正邪交争,呈现一派阳热之象,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其中以阳明热盛为最常见,所以治疗当选用寒凉药物清泄里热。
因为气分证多由卫分证发展而来,若卫分证未罢,过早用大寒清气则反易于寒凝郁遏,使表闭而邪气不能疏散,故叶氏又特别强调“到气方可清气”。
原文部分《温热论》(叶天士)主要学术思想: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
背诵: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名词解释: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主要内容: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
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
“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1、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基于卫气营血理论的温病透法分析透法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它不局限于温病的营分证,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而且贯穿于温病卫气营血证治疗的始终,强调根据邪伏部位不同(卫、气、营、血)的深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总的原则以透邪外出为主,体现了温病别具一格的治疗理念,无疑正是温病经典的魅力所在,许多医家极重视此法运用。
标签:卫气营血理论;温病;透法;概述分析温邪由外侵犯人体,故治疗须以透邪外出为主。
历代温病学家都十分重视透邪外出。
综观温病的治疗,透法已不局限于营分证的“透热转气”,它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全过程,体现在温病各阶段的治疗之中。
本文基于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简单概述如下:1 卫分阶段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且“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使表气通畅,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的目的。
如对温病初起温邪侵犯肺卫之证,因邪郁肌表,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往往以辛凉清解为主,伍以辛温之品,以解肌透表泄热。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温病忌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但“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有不可用,妙在导邪外也,俾营卫气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这段话体现解表开郁透邪之愈,吴氏创制的银翘散用银花、连翘、竹叶清宣疏散,用豆豉、荆芥、薄荷、牛蒡子辛散透泄热邪,既清上受之温邪,又使肺卫之气机通畅,自然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起到了不发汗而出,邪随汗解的作用。
2 气分阶段邪入气分,正邪交争剧烈,呈现表里热势俱盛的状态,治以清气泄热,透邪外达,即叶氏所谓“到气才可清气”,故对温热类病当主以辛寒,以清透并举,涤荡气分邪热,可依病位在肺、胃、胸膈、少阳等不同,分别以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栀子豉汤、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等治之。
以白虎汤为例,吴鞠通认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可清泄气分郁热,透邪外达。
重用石膏为君,辛甘大寒,既可解肌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阳明之热,而重在清泄肺胃、除烦,可谓一举三得;辅以知母性味苦寒,但质润,清热养阴,与石膏主辅相伍;还有粳米、甘草和胃护津,以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防寒凉伤中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