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
- 格式:ppt
- 大小:8.51 MB
- 文档页数:46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类Amphibia脊椎动物亚门的1纲。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无尾类除外)。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具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心脏中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为变温动物。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梨鼻器。
出现了原脑皮。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干燥的陆地与水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栖息地,如何在陆地上保存充满水分的有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是两栖类首先面临的问题。
裸露但轻微角质化的皮肤,表现了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两栖类的皮肤较薄,有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表皮已经开始有轻微的角质化,并已出现蜕皮现象。
表皮的1—2层细胞角质化,细胞核仍然存在,细胞界限明显,仍为活细胞。
两栖类的真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真皮的特征。
表皮衍生大量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
腺体下陷入真皮并有管道通向表面,包括两种,一种是粘液腺,分泌粘液使皮肤保持湿润,这对于保护皮肤并使皮肤参与呼吸有重要意义。
另一种是毒腺,数量较少,多分布在背部,是一种浆液腺,分泌物为白色,对捕食者具有威慑作用。
蟾蜍在两眼后方有一对大毒腺,称为耳后腺,是“蟾酥”的原料。
表皮和真皮中的色素细胞决定动物的体色,并可使体色随环境改变。
两栖类皮肤与皮下肌肉组织连接疏松,其间分布大量淋巴间腺和皮下血管,与皮肤呼吸机能相关。
水路环境携带氧气的介质改变,水中氧气的扩散和渗透率较低,而陆生动物获得氧气容易的多,但摄取氧气的器官必须进行彻底变革。
处于过渡地位的两栖类有多样化的呼吸方式,不完善的肺呼吸、鳃呼吸和皮肤呼吸。
费时两栖类成体的呼吸器官,位于胸腹腔内。
由于没有胸廓(成体肋骨退化),其呼吸为咽式呼吸,即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