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格式:ppt
- 大小:16.14 MB
- 文档页数:69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的预防策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body augmentation)是一种治疗脊椎骨折和脊柱肿瘤的手术技术。
尽管该手术相对安全,但仍存在一些可能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下面是一些预防策略:1.术前评估: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这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识别任何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的因素。
2.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患者应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包括饮食控制、停用抗凝药物和避免感染源等。
这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3.术中导航技术:使用术中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椎体骨折或肿瘤的位置和形态。
这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手术决策,并减少操作对周围结构的损伤。
4.术中监测:术中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并发症的问题。
例如,监测导管位置和压力可以避免导管进入错误的位置或对椎体造成过度的压力。
5.选择合适的植入物:选用合适的植入物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例如,选择正确尺寸和类型的植入物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持,减少术后移位和破碎的风险。
6.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如休息充分、避免过度活动、正确使用辅助器具等。
此外,定期复查和随访也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
7.安全操作:术中和术后的操作过程应尽量遵守安全措施,包括医生和护士的手术操作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措施等。
这有助于预防手术相关感染和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治疗脊椎骨折和脊柱肿瘤的手术技术。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医生、患者和相关人员共同努力,遵守预防策略和操作规范。
手术教程: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展开全文今日导读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都属于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技术。
两者都是通过经皮穿刺的方法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材料,以达到消除骨折微动、增强椎体的力学强度与缓解腰背疼痛的目的。
与PVP 不同的是,PKP 在注入骨水泥之前首先利用可扩张性球囊或其他装置置入椎体内并膨胀,从而尽量恢复椎体的高度并降低推注骨水泥的压力。
适应症及禁忌症有哪些?•主要适应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或椎体肿瘤所致的顽固性椎体源性疼痛,术前应排除因腰椎退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的疼痛。
•主要禁忌症有:全身情况无法耐受手术、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局部或全身的感染未控制、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术前准备怎么做?1麻醉与评价身体状况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部分病例若无法耐受术中俯卧位,术前应常规训练患者数次。
适当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2明确靶椎首先应进行详细的体检,针对叩痛最明显的骨折节段进行手术。
同时 MRI 的 T2 加权像上相对较新鲜的骨折椎体因伴有一定程度水肿,显示为高信号影。
或者骨扫描见放射性核素活性增加,是定位靶椎体的重要手段。
对叩痛与 MRI 高信号影相符合的病椎行骨水泥强化可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3确认手术器材手术器材主要包括穿刺器械和骨水泥注射器,PKP 还需要球囊或者其他扩张装置。
4填充材料的选择常用的有PMMA、磷酸钙(CPC)、硫酸钙(CSC)等各种骨水泥。
手术步骤详解1靶椎定位患者取俯卧位,前胸部两侧和髂嵴下垫软枕使腹部悬空。
连接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后,C 形臂 X 线机透视下定位。
正位透视下显示患椎上下终板呈一线影,同时双侧椎弓根影与棘突等距,然后在体表标记穿刺点,正位位于靶椎体椎弓根影外上缘位置。
2靶椎椎弓根穿刺以球囊 PKP 为例,在穿刺点处做一 5mm 小切口,用套管针透视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入椎体。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规范化操作及相关问题的专家共识(最全版)本文为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引言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椎体后凸的手术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椎体受压侧注射骨水泥来恢复椎体的高度和形状,缓解疼痛和稳定椎体结构。
但是,由于操作技术的复杂性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进行PKP手术需要严格的规范化操作。
本文整理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规范化操作及相关问题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之前,医生需要进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安全。
具体步骤包括:1.患者评估: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手术适应症和相关风险因素。
2.术前准备:消毒手术区域,准备器械和材料,并确保手术室设备的正常运行。
3.材料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导管和填充物。
4.团队组织:确保手术团队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手术操作步骤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规范化操作包括以下步骤:1.局麻和定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使用X射线或CT定位仪准确定位。
2.小切口和穿刺:在椎体受压侧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通过小切口插入穿刺针。
3.穿刺导管放置:通过穿刺针引导,将穿刺导管准确放置在椎体的骨质缺损区域。
4.骨水泥注射:通过穿刺导管注射骨水泥,恢复椎体的形状和高度。
5.填充物注射:在骨水泥凝固之前,可以根据需要注射填充物来填补骨质缺损。
6.导管拔除和切口处理:在确认手术效果满意后,将穿刺导管拔除,并进行切口处理和伤口缝合。
术后管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管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术后管理的要点:1.观察和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2.长期康复:及时安排康复训练和康复评估,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和恢复正常生活功能。
3.并发症处理:如果术后出现并发症,如感染、骨折或神经损伤等,需要及时处理和治疗。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椎体骨内压变化及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脊柱病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脊椎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优点在于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等,因此备受大家的欢迎。
然而,在该手术实施过程中,椎体骨内压变化情况及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椎体骨内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基本情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颖的微创手术技术,其特点在于仅需一个小小的切口即可完成椎体成形手术,相比传统手术,其优点明显。
在该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首先需要进入脊柱椎体内,然后确保螺钉的准确位置,最后进行椎体的成形过程。
成形过程中,需要注入一定的骨水泥,以便达到理想的成形效果。
最后,手术医生需要通过留置导丝来完成手术的封闭。
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椎体骨内压变化分析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操作过程中,椎体骨内压的变化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据研究发现,该手术过程中,椎体骨内压在注入骨水泥后显著上升。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椎体骨内压逐渐下降,最终恢复到术前的水平。
因此,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便恢复身体功能。
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椎体骨内压变化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过程中,椎体骨内压的变化情况对手术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发现,椎体内压的过度上升会导致骨水泥漏出,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因此,术中必须严格控制椎体内压,并在操作过程中随时监测椎体内压的变化情况。
此外,手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以便尽早恢复身体功能。
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脊椎疾病的手术方法,其治疗效果明显,并且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在该手术过程中,椎体骨内压的变化情况对手术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操作必须谨慎,并在手术操作中随时监测椎体内压的变化情况。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皮向病变椎体内导入可扩大球囊骨捣棒,充分扩张后使压缩骨折椎体复位并形成空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皮向病变椎体内导入可扩大球囊骨捣棒,充分扩张后使压缩骨折椎体复位并形成空腔,注入骨水泥后使椎体刚度及强度增强,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达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新技术。
学术术语来源---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荟萃分析文章亮点:1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使用单侧入路能达到与双侧入路相同的疗效。
一些对比单侧和双侧椎体后凸成形的生物力学实验也证实了单侧椎体后凸成形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有相似的效果。
但在最近的临床试验中,对两种入路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2 文章的创新在于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发现两种入路在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变化、椎体高度变化等方面无差异,但相较双侧入路,单侧入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及骨水泥渗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单侧入路;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荟萃分析主题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Meta分析摘要背景:球囊椎体后凸成形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但对于采用单侧还是双侧入路哪种入路疗效更佳、并发症更少,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单侧与双侧穿刺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 Web of Knowledge、CBM等数据库1963年1月至2014年3月文献,收集单侧对比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适应症、手术方法、禁忌症、并发症及手术入路及要点总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是老年骨科中的常见疾病。
传统治疗方法为支具外固定、卧床休息等措施,不仅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容易增加骨质脱钙疏松,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或身体状况较差,使得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容易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差而受到限制。
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OVCF中逐渐开展,并取得一定的疗效。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脊柱骨折,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临床多以第11、12 胸椎和第1、2 腰椎最为多见。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发生率约65%。
(T12、L2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卧床休息3个月,受伤部位用软枕垫高:进一步骨量丢失,长时间卧床可致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
服用止痛药:产生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
外支具:妨碍功能锻炼。
传统手术:椎管减压加钉棒内固定治疗:仅用于骨折引起神经脊髓症状者,因骨质疏松而固定效果差。
微创手术:椎体成形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在影像增强装置监视下,通过经皮放置套管注射骨水泥进入椎体,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为目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
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 形臂机X线定位下找到伤椎的椎弓根在皮肤上的投影点。
再用穿刺针经皮钻入伤椎椎弓根至椎体前中1/3处。
抽出内芯,将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骨水泥调和至糊状,在监视下用推注器从穿刺针缓慢注入椎体内。
当骨水泥达到椎体后壁显影时,立即停止注射,骨水泥一般注射4-6 ml。
透视检测骨水泥的填注情况,待其良好完整后拔出穿刺针,敷贴消毒,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持续约30分钟。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指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放置可膨胀性气囊,扩张后再注入骨水泥,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而且可以部分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硬度,提高术中灌注骨水泥的安全性。
在对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应把患者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人而给予适合个体需要的护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康复期的护理,使患者更好的配合,顺利完成手术及治疗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112-02 椎体肿瘤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主要适应症,手术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防止长时间卧床而导致的并发症以及骨质疏松的加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技术应用已日趋成熟,这类微创手术的相关护理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在不断完善。
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10 年开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手术,自2013 年11 月到2015 年5 月,共收治252 例患者,其中男性79 人,女性173 人,年龄45 岁至94 岁,2例颈椎血管瘤的患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经过几年经验的不断积累,现就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进行综述如下。
2 手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了解,担心手术安全性及预后,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因此,针对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及接受能力,病房护士向其耐心讲解手术的原理、手术方法、预期效果及成功的病例,使其对疾病相关知识有较充分的了解[1]。
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2023年版)一、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ICD-10:M80.000);卵巢切除术后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M80100);失用性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ICD-10:M80.200);手术后吸收不良性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ICD-10:M80300);药物性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ICD-10:M80.400);特发性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ICD-10:M80500);老年性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ICD-10:M80.801);骨质疏松伴有病理性骨折(ICD-10:M80.900)。
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ICD-9-CM-3:81.6500)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ICD-9-CM-3:81.650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具体依据如下:1.病史:无明显外伤或低能量损伤导致的急/慢性胸背部或腰背部疼痛。
2.查体:脊柱压缩性骨折节段棘突出现叩痛和椎旁肌压痛,变换体位时(如:翻身、起床)疼痛加重。
3.辅助检查(1)椎体压缩骨折的评估: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或CT 表现为椎体压缩,需结合MRI判断引起症状的责任节段,责任节段表现为椎体内水肿信号,在T1加权像中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中表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表现为高信号;有MRI检查禁忌者,可行核素骨扫描,责任节段表现为核素浓聚。
(2)骨质疏松的评估: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患者骨质疏松情况进行评价,具体参照《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9(2):85-88,95]执行。
对于骨质增生严重的患者,DXA可能受到骨赘干扰导致准确度下降,可采用定量CT(QCT)方法进行检测,具体参照《中国定量CT(QCT)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2018)》[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25(6):733-737]执行。
什么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原理、适应症?一、经皮椎体成形术简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又称为椎体加固或椎体填充术,是指在影像技术指导下,自后路经皮穿刺,沿椎弓根方向进针,将特定的物质(材料)注入病变椎体中,同时通过显示器观察注入物在椎体内动态分布情况。
该项技术于1984年由Alibert首次报道,应用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治疗椎体血管瘤,镜随访取得良好效果。
此后,Kaemmerlen将此技术用于椎体转移瘤的治疗,Deramond用于椎体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如今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椎体肿瘤、骨髓瘤、椎体塌陷及椎体压缩骨折等领域。
PVP既可单独应用,也可同外科手术、放疗、化疗联合使用,其止痛效果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后期出现椎体塌陷、畸形。
在美国,PVP已成为椎体压缩骨折诱发的疼痛的标准治疗手段。
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疗机构也在广泛应用该技术治疗椎体肿瘤、骨髓瘤、椎体塌陷及椎体压缩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汪建国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意义及治疗机制PVP的主要目的是接触疼痛。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其止痛作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注入骨水泥(PMMA)后,因其机械作用截断供血,使痛觉神经末梢坏死。
2、PMMA聚合时的产热作用使椎体肿瘤组织及椎体的痛觉神经末梢坏死。
众多实验表明,尽管应用骨水泥的过程中改变了粉、液比例,其聚合热所产生的最高温度比原厂商推荐的调制比例所产生的最高温度有所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但其所产生的最高温度仍足以引发椎体肿瘤组织及椎体痛觉神经末梢坏死。
3、骨水泥加强了椎体强度,减轻了塌陷椎体的压力,稳定椎体,防止骨折部位微小移位,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即刻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PVP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PMMA本身起着传导力的作用,提供一个有利于骨愈合的稳定环境。
成形后的骨折椎体,塌陷的骨松质和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优于正常骨小梁,因而成形后的椎体力学性能优于骨折前。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导致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疾病背景多余的标点符号。
接下来,请阅读我输出的内容,然后继续输出【引言】中关于【手术介绍】的内容。
感谢合作。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在椎体中放置球囊进行扩张,再注入骨水泥进行成形,从而稳定椎体并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显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导致椎体骨折的重要手术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手术过程及术后效果。
1.2 手术介绍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导致椎体骨折的治疗方法。
该手术通过在椎体内放置一个填充了气体或液体的球囊,在球囊扩张的椎体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的形态。
然后再在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加固椎体结构。
这种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减轻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具有更快的术后恢复时间和更小的创伤。
通常情况下,这种手术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患者术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也可以在复发性骨折的情况下进行,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这种手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手术过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导致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手术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骨密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接着,患者在手术室内进行全身麻醉,然后医生会通过皮肤切口将球囊导入椎体内部,并注入液体使球囊膨胀,从而压缩椎体的前缘。
随后,医生通过球囊扩张椎体后凸,并恢复椎体的正常形态。
这个过程需要医生精准操作,以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医生会在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生物活性物质,以加固和修复椎体,同时提高椎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及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经验总结摘要:目的研究并且总结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病人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具体方法与效果。
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两年之内所收治的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病人资料100例施行分析,根据病人所接受治疗方法的差异对其施行分组,给予A组病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式进行治疗,给予B组病人经皮椎体成形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病变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率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中针对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病人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以及经皮椎体成形术存在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中需要依照病人具体情况为其选取最佳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The experience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summarize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egmental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more than one years treated by segmental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patient data of 100 cases analysis,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patients accepted treatment by the group,give the group A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al body treatment in the form of convex keratoplasty for group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al plasty way,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Result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comparison of average height recovery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in clinical for many segments of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s in patients taking the protruding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al plasty and percutaneous vertebral plasty has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ne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in clinical specific situation to choose the best way of surgery for it.[Key words:] multi-segmental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Treatment effect 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病人主要为老年病人,特别是在绝经后老年女性中十分多见,给予病人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不理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以及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起到快速止痛的作用[1]。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健康宣教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如何来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呢?本文将为您简单介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一、什么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微创手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骨质疏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遭受外力时,甚至在没有明显外力(如乘车颠簸、打喷嚏)时就会出现胸腰椎压缩骨折,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简单来说,就是像“打针”一样,用一个直径约5毫米的针,直接穿刺到骨折部位。
先用球囊扩张使椎体复位,然后注入一种叫“骨水泥”的药物,从而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和缓解疼痛,能够帮助病人尽快恢复正常活动。
该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柱后凸畸形(驼背)。
而且球囊在椎体内部形成空腔,这样注入骨水泥时遇到的阻力会减小,可降低骨水泥漏出的风险。
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需要注意什么?1.术后休息通常术后2小时内病人应保持仰卧位休息。
在此期间,如有异常感觉或疼痛持续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通常术后2小时内没有出现不适,病人可坐起。
病人术后3个月内仍需要多休息。
2.术后活动一般术后24小时就可以在支具保护下离床适当活动。
注意:①避免大幅度的腰部转体活动和弯腰活动;②避免久坐久站;③避免负重或弯腰捡拾地上的物体;④避免坐矮板凳;⑤预防跌倒。
3.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腰背肌功能锻炼。
主动挺腹:通常手术当天就可开始锻炼。
注意臀部、肩部不离开床面。
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
以下动作每天可练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五点支撑法:通常术后1周左右可练习此动作。
仰卧,弯曲双侧肘部及膝部,用头部、双肘、双脚5个部位支撑起全身,使背部腾空,保持3~5秒。
三点支撑法:通常术后2~3周可练习此动作。
仰卧,双手臂放在胸前,用头及双足支撑,拱起腰臀及背部,使身体离开床面,保持3~5秒,每天坚持数十次,最少持续4~6周。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和后突成形术1. 适应症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和后突成形术适用于:1.椎体后缘完整的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2.因骨质疏松引起的近期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缘完整但椎体前柱塌陷逐渐加重,持续疼痛者。
3.骨质疏松症。
4.椎体肿瘤的姑息治疗(止痛和预防病理骨折而导致神经损伤)。
2. 禁忌症1.严重压缩骨折,椎体压缩到小于原高度的1/3,腰椎压缩75%。
2.有神经症状,如肿瘤或骨折片压迫神经或脊髓者。
3.高速创伤。
4.椎体骨髓炎。
5.伴有出血性疾病者。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1.确定产生疼痛的椎体:对单一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如X线片和查体的局部叩痛一致,则可明确为该骨折椎体是疼痛的部位。
如有多个椎体楔形变,而不能确定是新鲜骨折时应行MRI检查,在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者为新鲜骨折椎体。
2.碘过敏试验:如选择球囊作为扩张器(后突成形术)而需注入含碘的显影剂时,应做碘过敏试验。
3.如采用局麻,应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并向病人说明做椎体穿刺和注入填充剂时会感到胀痛等不适。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明确穿刺入路病变椎体在胸8以下者可采用椎弓根入路,而病变椎体在胸8以上者应采用椎弓根外入路。
2.经椎弓根入路此入路穿刺针始终在椎弓根内行进。
在透视下确定要进行治疗的椎体后,如在左侧椎弓根穿刺,进入椎弓根点则选择椎弓根外上缘称为10点处;如在右侧椎弓根穿刺,进入椎弓根点则选择椎弓根外上缘称为10分处,即通常称为10点10分时的部位穿入椎弓根。
透视下(正位)定位穿刺针尖位于上述两点,在皮肤投影点处穿刺(如采用局部麻醉,除进行皮肤麻醉外应在椎弓根的进针点附近实施麻醉)。
在皮肤做一长0.5cm切口,插入穿刺针向内下方穿刺,当接触的骨皮质后再透视,确认正位上针尖位于椎弓根外缘10点或10分的部位,侧位上进针的方向通过椎弓根后再穿入,在正位上当针尖接近椎弓根内侧缘时,侧位透视针尖应已经过椎弓根穿过椎体后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策略:单侧VS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PKP 主要是经双侧入路、但是随着外科做创理念的不断深入,单侧入路治疔OVCF 的优点不断被突显,它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减少X 线透视次数、并发症率低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开始尝试着选择单侧入路治疗 OVCF 。
研究表明 PKP 单侧入路时若穿刺针过椎体中线,远端达到椎体的前1/3,骨水泥可在椎体均匀分布,达到力学平衡,使椎体得到均匀强化。
单侧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和双侧穿刺相似的疗效,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X 线透视次数少等优点,临床上关于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也较多。
手术方法手术套装包括穿刺针、引导丝、扩张球囊和扩张器、骨钻及推送杆。
临床使用Ⅲ型丙烯酸树脂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主要由甲基丙烯酸甲脂和甲基丙烯酸甲脂单体(比例2:1)组成,含硫酸钡显影剂。
1.单侧组俯卧位“C”型Ⅹ线机透视,局麻下经皮穿刺,采用经椎弓根入路,透视下穿刺入椎体,移除穿刺针芯,导针引导下插人扩张套管并留置套管外鞘作为工作套管,骨钻顺工作套管扩大椎体骨性通道,置入可扩张球襄,扩张压力为300Pa,当球囊到达终板或该侧椎体高度恢复满息时将其取出,将骨水泥调和至适当黏度装入推送杆内,在“C”型臂 X 线机监视下用填充器低压注入椎体,严防骨水泥渗漏,约2.5~5.5ml,以骨水泥密实均匀分布且越过椎体左右两侧中线为佳。
一经发现靠近椎体后缘或向上、下、前缘漏出,应立即停止灌注。
2.双侧组操作同单侧组,在完成单侧手术后,如果骨水泥弥散未通过椎体中线,在对侧行同样操作。
1a-1d单侧入路的患者,女,70岁,于外院行L3、T12 PKP 术后半年,T8、T11 新鲜压缩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