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冷水与热水教学目标1、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
2、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3、培养学生在探究冷与热的活动中,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探究冷与热的活动中,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交流、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5-9页附课堂实录)一、引入1、同学们可以用“看”的方式来分辨水是冷还是热吗?2、学生汇报、分析讲解。
3、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摸摸冷热两杯水,说说触摸的感觉。
4、冷和热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观察认识一下冷水和热水。
二、用触摸的方法感受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1、引导学生使用“触摸”的方法分辨水是“冷”还是“热”。
2、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
怎样倒更合理?3、描述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4、让学生明白先倒热水和冷水有什么不同,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事例知道怎样避免烫伤。
三、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1、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研究吗?2、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蓝墨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3、进行对比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4、把装冷水的小水球放入热水中,观察小水球在热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取出小水球,让学生摸摸,感受一下水球的温度。
再把这时的小水球放入冷水中,观察小水球在冷水中的沉浮情况。
5、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四、研究热水球上浮的原因。
1、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拿一个平底烧瓶,在瓶颈上接近瓶口的地方用记号笔做一个记号。
然后往烧瓶里面装上冷水,一直到水面与记号相平为止。
用天平称出这时烧瓶和水的总质量。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冷水和热水|冀教版《冷水与热水》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身体验冷与热以及热在冷水与热水之间的传递,尝试用曲线图来表示和分析实验数据,使同学们乐于分工合作,实验及分析交流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目标: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并能用自己的话什么是温度。
能描述冷水和热水混合之后,热在它们之间是如何传递的。
能力目标:能感知物体的冷和热。
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结果,并且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预测。
能够用曲线图来表示和整理数据。
情感目标: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变化的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教学难点:水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及分析。
教学准备: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铁架台、纸板。
教学过程:一、冷与热的描述:导入:怎样科学地描述冷与热呢?1、手指的感觉:准备好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冷水和温水,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分别将左右手的手指浸入冷水和热水中一分钟左右,再同时放入温水中。
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请你向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热水里出来的感觉凉,从冷水中出来的感觉热。
讨论:如何解释上述现象提问:手指能准确感觉冷与热吗?(不能)谈话: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与热呢?2、温度与温度计:学生阅读书上51页的“科学在线”,教师强调:温度: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教师讲温度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练习使用温度计:学生试着测一下冷水的温度,教师指导。
二、测量水温的变化:1、问题与猜想:提问: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它们的温度会如何变化?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学生猜想: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2、分组实验:学生设计实验:(1)如何进行实验。
(2)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完善。
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被热水烫伤)。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冷水和热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感觉器官知物体的冷热。
2.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
3.能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及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
3.能描述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2.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物体的温度介绍给其他同学。
2.能举例说明温度计的用途。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变化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教具准备: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
讲授进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说话:同学们,我们都感触感染过冬季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阴雨绵绵。
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描述冷和热呢?(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观察插图,比力图中有什么不同?说话:你能结合自己的糊口经历,说说什么是冷和热?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冷水和热水》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实验1:手指的感觉。
(一)、提出问题:我们的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让学生举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干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二)、实验验证:(1)提出实验要求①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浸入凉水中,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体会手的感觉。
②1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学生分组实验(3)报告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分析原因。
(4)教师总结师小结:有时用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举行更为科学的测量。
(三)阅读科学在线学生浏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浏览后切入的问题: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XXX温度和温度计你还知道什么?我们的糊口和生产中哪里使用了温度计?师小结:冷与热是相对的,冷指温度低,感觉温度低;热指温度高,感觉温度高。
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活动1:手指的感觉1.冷与热的描述2.温度与温度计温度: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1.问题与猜想猜想: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2.分组设计实验3.记录数据4.实验结论:热水——温度降低,冷水——温度升高。
结果——温度相同。
热——从热水传向冷水。
14.传热比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在认识冷和热现象的基础上,研究冷热变化、研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以生活中熟悉的炒菜的锅多是铁或铝制成的,而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这一现象引入,展开猜想和讨论,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热传递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
2.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理解什么是热传导以及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解释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2.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人们利用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例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活动1:水杯、铝勺、金属片、金属杯、金属锅、凡士林、酒精灯、蜡烛、热水、小木棍、小豆子、小球。
活动2:炊具图片、金属棒、塑料棒、橡胶棒、木头棒、铝勺、塑料勺、木勺、酒精灯、蜡烛、热水、凡士林、小木棍、小豆子、小球。
拓展活动:瓷砖、木板。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厨房里炒菜的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
教师:那锅把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
尊敬的评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科学课《冷水与热水》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让小学生从小就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水的变化和物理特性,让学生深入了解热和冷的概念,学会正确地加热和降温,提高对温度的感知和理解。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 课时分配:本课程计划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讲述水的性质、状态变化和温度的概念;第二课时主要讲述怎样正确地加热或降温、观测温度的方法和温度的单位。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水的性质、状态变化和温度的概念;知道怎样正确地加热或降温;掌握观测温度的方法和温度的单位。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3)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水的性质、状态变化和温度的概念;知道怎样正确地加热或降温。
(2)难点:学习温度的单位。
二、教学步骤及教学方法1. 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准备了一个小实验。
在课堂上,我会先准备两杯水,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试图找出两杯水之间的差异并形成问题,如:“这两杯水有何不同?为什么?”等。
2. 探究通过上述问题的发掘,激发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我会让学生试着将各自的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并试图感受其温度差异。
接着,我会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水的状态变化和温度概念,如加热水会使水温上升,降温则会使水温下降等等。
学生在探究中能够感受到物理变化带来的变化,形成自己的认知。
3. 总结在探究中,我们将形成自身的知识框架,我会将这些知识点梳理一遍,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理解。
在梳理结束后,我希望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感悟,并表明,我们在实验中探究出来的规律是水在加热和降温的过程中的变化。
我会提问温度的单位的概念引导学生往更深入与丰富的认知方向。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冷水和热水〉教学设计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三)教师总结师小结: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相遇,热会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直到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和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三、归纳总结,拓展应用1.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冷热是相对的,热会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直到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2.拓展应用:温度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比如测量水温、食品温度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烹饪、烘焙等。
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自主体验、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冷热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学生应该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的热水,同时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
这个实验方法需要教师进行纠正。
2)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数据有误差。
可能是我们使用的仪器不够精确,或者是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数据存在误差。
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使用的仪器不够精确,或者是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加入不同量的盐会对水的沸点产生影响。
这与我们最初的假设相符。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加入不同量的盐会对水的沸点产生影响。
这个结论与我们最初的假设相符合。
这个实验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盐对水的影响。
冷水和热水一、教学目标1、能用手感知物体的冷和热2、能预测冷水和热水接触时各自的温度变化及结果3、能够合作来完成实验4、能够用曲线图来整理数据二、教学重难点合作完成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变化三、教学过程1、引入:拿出两杯水,走到学生中间,师说:“这两杯水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学生来摸,学生摸之前提示学生摸的时候小心一些,由杯口从上往下摸。
学生摸完之后,答:展示“提示”的幻灯片,师拿出第三杯水,请前排的同学来摸,问:“这两杯热水哪杯比较热哪杯比较冷呢?”学生:我们这节课一同来探究“冷水和热水”(板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
2、“人们常用温度(ppt展示)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像我们说的昨天天气28度,今天温度30度,我们就知道今天比昨天热,今天温度30度,这里的度指的是摄氏度,温度的单位除了摄氏度外,还有华氏度和开尔文(板书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度,水沸腾时候的温度为100度,而我们人体通常体温大约是37度。
我们的手能摸出冷水和热水,但却很难确定这两杯热水中哪杯水到底哪杯比较热,我们能否借助一种工具来测出水的温度来呢?学生:“当我们感冒了去医院,医生摸摸我们的额头,然后会拿出体温计测测我们的体温,看是否发烧了,发烧到了多少度。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ppt展示)来测出水的温度,这样我们就能准确的判断出到底哪杯水比较热。
(看到ppt三种温度计图片)这是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通常挂在室内墙壁上,用来测室内温度;中间这种就熟悉了,体温计,医生常用来给我们量体温;第三种温度计也是我们这节课会用到的,实验用温度计(拿出温度计展示),中间用到的是重金属水银,它最高温度可以测到100摄氏度,最低温度能测到0摄氏度”。
3、“如果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里,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学生:4、“接下来,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ppt展示)“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ppt展示):(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500ml烧杯、100ml锥形瓶、2支温度计(为什么是两支?)、热水、冷水”“接下来,我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呢?(学生三分钟讨论)四个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接下来的实验你会怎样来做?”三分钟后停止讨论,师开始讲述“测量水温的变化”实验的实验步骤。
冷水和热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感觉器官知物体的冷热。
2.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
3.能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及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
3.能描述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2.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物体的温度介绍给其他同学。
2.能举例说明温度计的用途。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变化
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具准备: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感受过冬天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烈日炎炎。
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描述冷和热呢?(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观察插图,比较图中有什么不同?
谈话: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是冷和热?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水和热水》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实验1:手指的感觉。
(一)、提出问题:我们的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二)、实验验证:
(1)提出实验要求
①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浸入凉水中,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体会手的感觉。
②1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分析原因。
(4)教师总结
师小结:有时用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
(三)阅读科学在线
学生阅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阅读后切入的问题: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天温度和温度计你还知道什么?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应用了温度计?
师小结:冷与热是相对的,冷指温度低,感觉温度低;热指温度高,感觉温度高。
◆实验2: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吗?。
(二)明确思路,进行实验。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2.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教师纠正。
(1)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提示学生加热水和打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注意:实验过程中,两支温度计不能贴近烧杯的底部或烧杯壁。
)
(4)观测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
(5)根据记录的数据画曲线图。
3.小组讨论分工情况。
4.学生进行实验;教师随堂指导。
(三)整理数据,归纳概括。
1.小组讨论:从曲线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
3.师小结:当两个物体的温度不同,热就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当热量传给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的热能就会增加,随着热能的增加,它的温度就会升高,与此同时,那个放热的物体的温度就相应地降低。
热量会不断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直至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
4.对个别小组出现不对的现象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师小结:实验中出现不规范操作所致,所以以后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更加的严谨,更加规范。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与我们这节课有原理一样呢?你能解释一下当中的原因吗?
2.对实验用过的水,你打算如何处理?(引导循环再用,环保教育。
)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冷水与热水
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