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前10天语文古词鉴赏汇编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566.50 KB
- 文档页数:91
2012年新课标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实战训练2012年新课标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实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广东卷)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五、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1]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汇编古诗欣赏题一、基本知识(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够迅速地找到试题切入角度。
(3)鉴赏诗歌的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了解一些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
二、基本方法(1)理解诗歌涉及诗歌的形象鉴赏及情感的把握两个考点。
因为感受、理解、分析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把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是情感赏析的基础。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充分利用作者、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抓住情感语言,尤其要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的感情。
(2)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3)常见解题思路1.根据题材,把握内容,熟悉各类题材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根据物象、景物等加以判断。
2.抓住诗眼,领会观点。
3.阅读诗词内容,寻找意象,欣赏画面,分析画面的特点以及对诗歌的中心作用。
4.关注题目,理解内容,诗歌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暗示和指导性,根据题目去理解诗歌。
5.阅读注解,理解情感,诗歌的注解往往会说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处境,有利于解读诗歌的情感。
三、考点归纳与基本题型(1)把握作品内容,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诗复习题(有答案)人教版新课标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2章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片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从下片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含答案)(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提。
答案与精析1.C。
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说送别的离情别泪竟像密雨一样多,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
诗中“情无限”“泪沾襟”均直接表达了惜别之情。
2.B。
例诗写景的方法是“用写景来传达离别之情,用景物的特征描写衬托诗题主旨”,只有B项侧重写景,同时用写景来传情。
(五)甲: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迭,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_______诗。
2.从诗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一、试题分析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17套试卷有12套的鉴赏题材料出自唐宋诗词,而涉及宋诗词多达9套题。
有的省市还取材于自己省市的诗人作品,如山东、江西等,这不仅仅是巧合,也与作者命题的思路有关,大抵是为弘扬地方文化。
有的省市试题也涉及其他朝代的诗歌,如上海《明月何皎皎》,出自东汉《古诗十九首》;重庆《渡江》,出自明朝高启的作品;福建《晓至湖上》出自清朝厉鹗的作品;浙江《蝶恋花·出塞》出自纳兰性德的作品。
但这些作者及作品并不陌生,有的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如高启、纳兰性德;有的作家未见过,但所选的诗歌学生一般也能读懂,且篇幅短,(五言、七言)诗居多,词只有3首,往年考过小令、元曲之类,2011年不见。
全国各省市选材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从总体来看,诗歌鉴赏的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17分。
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分,北京卷17分。
二、典型试题剖析(一)形象鉴赏类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隋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___________”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而言,回答这类题的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12年高考语文题(大纲版)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D. 时其半度,可击也。
???????? 时:等候【答案】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有答案)(二九)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决定了全词的情调。
请问:这首词的情调是愉快的还是愁苦的?请简述理由。
运用的又是怎样的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九)这首词的情调是愁苦的。
从表面看,似乎是愉快的,全词的景物多是春曰清丽之景,但是欣赏词作须知人论世!“斜曰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至“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锈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
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
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7分)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3、(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4、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2009山东卷】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测试题(含答案和解释) (九)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卷)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注]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答案与精析1.C。
C句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其他为陆游等人的词句。
2.希望抗金报国。
岳飞“白首为功名”,这功名就是为抗金复国建功立业。
可是当时的形势、环境,不允许他为抗金复国建立功名,知其“心事”者“少”。
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4.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前人对岳飞词的评论,其核心是“壮怀”和“蕴藉”这两个词。
“壮怀”指词的内容,即表达的情感;后者指词的风格。
2012高考前10天语文古词鉴赏汇编练习1.(重庆市南开中学2010届高三4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上吴处士贾岛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①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①兰桡:船桨的美称,代指船。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自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孤独、思念之情。
(2)①原句好。
“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
“吹”、“满”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②改句好。
“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
更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方式将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
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2.(安徽省淮北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2)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答案(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
作用是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构思新奇,曲折巧妙。
3.(浙江省湖州部分地区201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4.(201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答案(1)B(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5.(201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教学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暮归杜甫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
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击柝、捣练(2)示例:此评不正确。
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
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
“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6.(2010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宋)俞紫芝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
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
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
而俞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
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
俞诗中。
答案(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7.(2010山东师大附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2)在写法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大意。
答:答案(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2)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8.(2010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杜审言【注】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答:(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1)同意。
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不同意。
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言之有理即可)(2)“今春花鸟作边愁”。
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9.(2010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答案(1)清澈。
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
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10.(2010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著韩偓①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
(1)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答:(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答:答案(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
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