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及生态环境分析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及生态环境分析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及生态环境分析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及生态环境分析

太行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生态环境论证分析1、太行山地区地貌发育特点

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扶不同角度对太行山地区的景观地貌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其中,吴忱(2001),对太行山区的旅游风景地貌资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认为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无论是由何种岩石组成或位于何地,都由三种地貌类型组成:一是深切的河谷,即地貌学中的“v”形谷和嶂谷;二是高耸的山地及其顶部的平台,即地貌学中的山地及山地夷平面;三是山地与谷源之间陡峻的山坡,即地貌学中的断崖、陡崖和陡坡。按规模、层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位于太行山地主脊,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急流瀑布发育,山地顶部均有山地夷平面残留;二类,位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地中,海拔高度不大,山坡比较陡峻。按造景地貌分类,可分为石英砂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白云岩及灰岩地貌和火山岩地貌。

太行山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属我国两大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貌位置,形成和造就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区内的景观地貌特征明显.共性突出。发育众多的峡谷群,且具有切割

深,落差大,山雄势壮,众多峡谷两侧由长崖断壁围限的地貌特点;而登顶远望,山岭绵延起伏,山顶夷平面遥相呼应,一望无际。

2、太行山地貌系统发育的地质背景

太行山位于我国中部,大地掏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中南部,新生代东亚裂谷活动形成的中国东部巨型盆岭构造系的太行山隆起地带,区内新构造运动发育,特征明显。太行山地区有25亿年以上的地质发展史,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地壳结构。太古界为大洋优地槽环境,形成了区内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从中元古界滨海环境到古生界典型的陆表海环境,均为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厚的陆源碎屑一碳酸盐岩沉积盖层。新生代以来,东亚地区环太平洋带构造作用强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导致了大陆内部地区的裂谷作用,造成太行山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的大幅度坳陷,巨大的地势反差,为朔造该区的地貌形态提供了条件。新构造运动的发育,对区内山水景观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3、太行山地貌系统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

(1)地层和岩石

区内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蓟县系的石荚砂岩和下古生界寒武系一中奥陶统。寒武系一中奥陶统以抗蚀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巨厚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组成的不等厚互层为特征;不同岩性抗风化、剥蚀能力和岩石层系厚度的差异是形成地貌垂向多层性的物质基础。在中元古代一古生代末十几亿年的地质演化中,华北地台以振荡式升降作用为特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褶皱造山运动,其结果是造成地层近水平叠覆,岩层平缓的地层是本区地貌形成的重要前提。

(2)构造

在其地貌形成过程中,断裂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主导控制作用。太行山在断块式掀斜隆升过程中,在伸展作用为主导的应力背景下,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断层及不均匀分布的劈理带和密集节理带,由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方向组成的棋盘格式区域性节理一起控制着地貌的形成。

(3)新构造运动

区内新构造运动特征明显。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裂谷带的掀斜抬升和坳陷活动,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平原到山地的巨大地貌反差.为外力朔造地貌提供了

条件。这种持续的差异升降运动造成的地形比高的持续扩大,为地表水流的进一步侵蚀及造貌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得水流的向下切蚀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一系列巍巍壮观的峡谷景观地貌。较大的地形高差也是造成跨塌、滑塌的重要因素,众多的崖墙即囡河谷深切,岩层失稳沿断层(或节理、裂隙)跨塌而形成。

(4)气候

区内地貌从新近纪开始发育。新近纪的气候已是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干湿交替明显。第四纪则更是学者们公认的冰期与问冰期频繁交替的气候。太行山地区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气候至少已有四个大的旋回,十数个小旋回。在大旋回中,以末次冰期和冰后期为例,二者的平均温度变化幅度7--10℃。平均降水量变化幅度200--400mm。基本上是一个气候带的变化,这种冷、暖、干、湿交替的气候为地表的快速侵蚀、剥蚀创造了条件。

现代太行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气爽、东寒少雪。这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降雨的季节性及突发性,造成河

流明显的洪水期,洪水对其途径的地层岩石具有极强的冲蚀及破坏,更利于形成陡峭的谷壁和深切的河谷。由于平均气温较低,又决定了岩溶作用较弱。这就决定了太行山地区的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以化学风化为辅,以水流的侵蚀作用为主、而岩溶作用为辅的水动力条件。

4、太行山地貌系统的特征

太行山地貌在宏观上具有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发育的特点;在剖面上,则崖台叠置,缓坡与崖壁交替出现,即为一种阶梯状地貌。一个完整的太行山地貌系统,在地层上。应包含华北地台基底和中元古界一寒武系一奥陶系盖层。在地貌形态上,通常是在峡谷下部,常为深切的河谷,或嶂谷;在中部,峡谷较为宽阔,两侧地形缓坡之上为陡峭的山坡,高耸的崖壁。即断崖、长崖;顶部,常见平缓的台地或平台以及长脊、长墙。

太行山地貌系统的特征与其地层岩石条件紧密相关,区内抗蚀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岩石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太古宇古老变质基底,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等中深度变质岩,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缓坡地

貌;中元古界的石英砂岩,由于其极强的抗蚀能力,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坎状地貌,常形成障谷、长墙,或赤壁丹崖等,别具洞天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红石峡谷即形成于该套地层;寒武系下部的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等总体岩性以薄层泥岩、页岩与碳酸盐岩呈不等厚互层为特征,页岩往往经剥蚀、风化形成缓坡、平台或细小凹槽,而灰岩则往往形成陡坎或凸起,故形成较小的台阶状地貌,也是形成叠瀑的主要地层层位,总体构成垂向上宏观的第二级坡状地貌,其顶部的页岩层为重要的隔水层,其顶部也是泉水、悬泉涌出的主要部位;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全为坚硬碳酸盐岩组成,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抗蚀能力大体相当,分布又非常广泛且连续,构成垂向上的第二级,也是最为宏大的坎状地貌,故往往形成区内规模最为宏大的长崖、长墙或崖壁,即壁立万仞,构成谷坡陡峻的峡谷地貌景观。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由薄层的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和厚层的石灰岩相间叠置构成,多位于山顶,构成垂向上最上层的地貌景观,易形成缓坡与陡砍交替的地貌形态,经地表水流、面流、表层岩溶作用,形成峰丛等,构成垂

向上的第三级坎状地貌;若位于峡谷地带,受断层或节理切割,经崩塌、剥蚀后,则形成长墙,沿山脊蜿蜒曲折似天然长城。

太行山地貌系统在太行山地区的不同地段,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地层发育的完整程度不一,其地貌景观的发育也相应表现出有一定的差别。在太行山南麓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等地发育较为完整,但太古界、中元古界出露面积较少,向东延伸出露面积则逐渐增大。在太行山中南段,自南向北寒武系地层厚度增大,太行山深山区的大部分地段仅少量或未出露太古界和中元古界,寒武系巨厚的碳酸盐岩形成了谷窄峡深的峡谷地貌,其上部和顶部常见造型各异的像形山石,如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其像形山石就非常之多。在接近浅山区,受断层切割和构造抬升,中元古界的石英砂岩出露地表,则地貌构成以红色崖壁、长崖、断墙以及红岩障谷为特征。

太行山旅游风景地貌资源特征分析1、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特征

太行山地区是北起永定河,南止黄河,西自山西省东界,东至海拔100 m 等高线。包括北京西山,河北省小五台山及其向西南延伸至涞源县北部的山地,晋、冀交界山地,以及狭义的太行山地。面积约50000km2。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无论是由何种岩石组成或位于何地,都由下列三种地貌类型组成:一是深切的河谷,即地貌学中的“

”形谷和嶂

V

谷;二是高耸的山地及其顶部的平台,即地貌学中的山地及山地夷平面;三是山地与谷源之间陡峻的山坡,即地貌学中的断崖、陡崖和陡坡。只有这三种地貌类型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旅游风景地貌资源。这是因为,游人来到风景地貌区,一般先到谷口,沿河谷再向谷源行进。那深切的峡谷,清澈的流水,郁密的植被,多样的鸟兽以及各种农舍、庄田,使你尽情地享受到幽深、雅静、古朴的谷地风情。而且,不费太大的力气就能观赏到。老少皆宜。到达谷源后,便开始向山顶攀登。险峻的山坡、多变的岩石、高悬的瀑布和垂直分带的植被,又会使你欣赏到争奇斗艳的山地景色。这是回归大自然旅游的高潮。虽然,老年人望尘莫及,或可乘缆车而上,

稍觉遗憾。但青年人必攀无疑。一旦登到山顶,则是一个平坦开阔的山顶面。这里,草地绿茵,鲜花盛开,牛羊成群,犹如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面上,你可以打闹嬉耍,仰卧晒阳,全家围坐,席地野餐,一洗攀登之劳累;还可以观日出,赏云海,引亢高歌,使你饱览着心旷神怡、一览众山小的山顶风光。

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往往是地质构造带和湿润多雨带。前述的陡峻山坡中,有的与地质构造中的断裂带有关。由于断裂作用,使原来的同一级夷平面被解体为几级高度不同的夷平面。解体处形成了大断崖 2 。有的断崖又被后期河流的溯源侵蚀而形成陡坡。有的虽然不是断裂带,但因山体上升速度较大,河流的溯源侵蚀来不及切割其山体也会形成陡坡,正是这种断裂作用及外力的强烈侵蚀、剥蚀作用,才形成了陡峻的山坡和奇形怪状的造景地貌。同时,也形成了温泉。又由于陡峻山坡的阻挡作用,才使得夏季由东南方向来的暖湿气团,在此抬升变冷而形成多雨带 3 。正是这个多雨带又为旅游风景地貌增添了泉水、河流、瀑布等活力。同时,也使气候湿

润,使植被生长得更加茂密。本文就是依椐上述三种地貌类型的系统组合来圈定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的。

2、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的分布规律

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地貌类型的旅游风景地貌资源,比较大的自南而北有: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以西的太行山,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左权、和顺县境内的太行山,河北省邢台市和石家庄市赞皇县西部太行山,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北部和保定市阜平县西部晋、冀交界山地,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南部白石山和涞源县北部、张家口市蔚县南部山地,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东部和涿鹿县南部小五台山,北京市西山。它们都位于太行山地的主脊上,或者是太行复式大背斜的西翼,或者是向东南成梯级下降的断块山地。比较小的自南而北有:河南省新乡市西部太行山,河北省邯郸市西部太行山,邢台市西部太行山,石家庄市西北部太行山,保定市北部太行山。它们都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区,或者是太行复式大背斜的东翼唐县期夷平面上的蚀余山,或者是断块山地的前缘。这些

山地及其山前陡崖(或陡坡)组成了太行山旅游地貌资源带。

3、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的形成是地壳的内力构造运动和外力侵蚀、剥蚀相互作用的结果。地壳的内力构造运动有周期性,即一个时期构造运动比较激烈,地壳被挤压而抬升者形成山地,被拉张而下降者形成盆地;一个时期构造运动比较宁静,抬升的山地以侵蚀、剥蚀为主,地面逐渐降低形成山麓剥蚀平原或准平原,下降的盆地接受山地侵蚀下来的物质,进行堆积,地面逐渐抬高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太行山地正处于挤压与拉张、上升与下降的交接地区,因而构造异常激烈,在挤压与拉张的不同应力作用下,又迭加了垂向变形的断裂带。这就是太行山为什么向东呈阶梯式下降而形成数级大陡坡的原因所在。据最新研究成果,大约在65—55maBP 的白垩纪末期至古新世,太行山地区的地壳比较稳定,地面以侵蚀、剥蚀为主。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山地,均被侵蚀、剥蚀降低,最后全山地被夷平为准平原。大致从55maBP 开始,华北地区与全国一样,进入了喜马拉雅构造旋

回。位于西太平洋边缘岛弧弧后地区的本区,主要处于NW—SE 方向的拉张应力场中。燕山运动以来形成或复活的一些主干断裂,由挤压转换为引张,并发生了一侧上升、一侧沉降,从而形成了太行山地及华北平原。其中,大约在55—40maBP 的始新世早、中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一幕开始,以山西省五台山和河北省小五台山为中心的地区抬升为山地,古新世准平原构成了山地的顶部而成为山地夷平面。这就是至今仍残留在五台山和小五台山顶部、海拔2800—3050m 的夷平面。科学家命名为北台期夷平面。大约在40—24maBP 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地壳的构造又趋于宁静,外力的侵蚀、剥蚀作用又居于主导地位,最后又将五台山、小五台山周围的山地又一次夷为准平原(确切地说叫山麓剥蚀面)。

大约在24—ll maBP 的中新世早、中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二幕开始,太行山地区又一次抬升,山麓剥蚀面构成了五台山、小五台山周围山地的山顶面。这就是至今仍在甸子梁等山地顶部残留的海拔l500—2200m 的夷平面,被命名为甸子梁期夷平面。大约在ll —3maBP 的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地壳

的构造运动又转为宁静,地表以侵蚀、剥蚀为主。最后将太行山地区蚀低成低缓的丘陵。其间镶嵌着宽浅的河谷。在山麓地区则是剥蚀面。大约在3—2maBP 的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初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进入了第三幕,即新构造运动。太行山地区又一次抬升,前述的丘陵、宽谷和山麓剥蚀面构成了今日低山、丘陵的顶部而形成山地宽谷面和高山麓面。以保存在唐县西部、海拔400m 左右的丘陵面最为典型,被命名为唐县期夷平面。与唐县期山麓面抬升的同时,有些NE—SW向的断裂又一次活动。致使北台面、甸子梁面和唐县面均遭到垂直差异解体。前述旅游风景地貌中的各种断崖———谷口断崖、谷源断崖、谷壁断崖,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的断崖又被后期河流的溯源侵蚀破坏而形成陡坡。在倾角不大的(一般不超过l0 )地层中,如遇节理、裂隙比较发育的厚层砂岩夹薄层粘土岩时,河流的溯源侵蚀伴随有岩石块体崩塌后退,则形成陡崖。

在山地急剧抬升的同时,河流也强烈下切。因而多形成“V”形峡谷。在垂直裂隙比较发育的岩石中,特别是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中,河水侵蚀与溶

蚀的共同作用,易形成河谷较窄、谷壁陡直的嶂谷。也就是人们习称的“一线天”。

准平原(或山麓面)被抬升形成山顶面后,自然会遭到后期的外力侵蚀、剥蚀而被破坏。其中,破坏后残留的形态,长、宽均大于lkm者,视为塬状面。宽小于lkm 者、长大于lkm者,视为梁状面,长、宽均小于lkm 者,视为峁状面。

由此看来,上述旅游风景地貌的形成时代均在55 maBP 以来的新生代。其中,若山地顶部是北台面者,其夷平面的形成时代在65 —55 maBP 间,夷平面以下的山坡和河谷形成于55 maBP 后。若山地顶部是甸子梁面或唐县面者,其夷平面的形成时代分别在40 !24 maBP间和ll —3 maBP 间,夷平面以下的山坡和谷地分别形成于24 maBP 后和3 maBP 后。显然,地貌的形成时代要晚于组成该地貌的岩石的时代。

附录:

太行山地质地貌

王然、李庆、孙立汉

太行山像一道脊梁纵贯华北腹地,耸立于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四省市之间。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也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遍览天下名山,有的巍峨壮美,有的奇峻优美,有的清幽静美,有的绮丽秀美……然而,能集众美于一身者,太行也。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像一道脊梁纵贯华北腹地,耸立于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四省市之间。她长550公里、宽约290公里,东邻华北平原,西面黄土高原,北接蒙古高原,南止于黄河谷地,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也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太行山位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高南低,总体上大致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是多条由东北走向西南的斜列式山脉,最北端在北京市西山北端南口附近与燕山山脉斜交;中段呈南北走向;南段又呈近东西走向,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由于太行山是在古老地块上断裂上升而形

成的块状山脉,地质基底主要是复式单斜褶皱,断崖明显,山顶多为平坦面,出现若干台地,加之河流割切,形成许多深险峡谷,地势十分险峻。她的东坡急促短陡,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度差达1500~2000米,山前多有发育典型的由于洪水冲积而形成的扇形地貌以及小型的冲积平原。西坡较为徐缓绵长。当我们置身于华北平原向西望去,远处横亘着苍茫的太行山,宛若一条青色的巨龙匍匐在天际之间,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太行山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荒芜、贫瘠是太行给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当你深入其中,就会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太行——丰富、灵秀的地理地貌内容将完全颠覆你原有的太行印象。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于1949年1月路过太行山时,写下了《过太行山书怀》。在这首诗的第一段中,诗人浓墨重彩,真实地描绘了太行山的壮美和田园风景:“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外线雾飘浮,内线云层积。溪流走山谷,千里赴无极。清漳

映垂柳,灌溉稻黍稷。园田村舍景,无与江南异。”

太行山的地质地貌可用山、崖、洞、峡、陉、泉、瀑、潭等来概括。

●山

太行山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在海拔高度上明显逊色于我国西部的众多大山,但与西部大山一峰绝顶、高大神秘不同,太行山则表现出群峰竞秀、表里河山的特质。太行山从北向南著名的山峰有:小五台山,是分布于河北省蔚县、涿鹿县境内的太行山支脉,最高海拔2882米,为河北省最高峰;位于山西省灵丘县的太白山最高峰海拔2234米;白石山,位于河北保定,最高峰海拔2096米?熏坡度陡,悬崖绝壁,人迹罕至,拥有我国惟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是我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类型;狼牙山,海拔1105米,位于河北省易县,是当时晋察冀边区东部的制高点,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这里;南坨山,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海拔2218米,千沟万壑,群山叠翠,云遮雾障,气势壮观;阳曲山,位于山西省和顺县东部,最高峰奶奶顶海拔2058米;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

天坛极顶海拔1715米,相传当年黄帝曾在此祭天,山下至今有愚公村,民风淳朴,相传为愚公后人,村前有愚公移山雕像。

北京西郊连绵的西山是太行山的一支出了名的余脉,古称“太行山之首”,又称小清凉山,她如腾蛟起蟒,从西方遥遥拱卫着北京城。这一带典型的风光的代表便是西山雪景。香山作为西山一带的俏丽山峰,为西山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陈毅曾作诗云?押“西山红叶好?熏霜重色愈浓”,乾隆皇帝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的山腰,也显出了对香山的万分中意。

钟灵毓秀的天桂山位于石家庄市西北90公里处的平山县境内,2001年11月即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作为太行山名峰,她素以山势奇险,风景秀丽著称。明崇祯皇帝见“其地僻而幽,其山高而秀,时有灵气旋绕,鸾翔凤舞之状”,而将此作为隐地修建行宫。这里山径曲幽,步换景移,怪石竞秀,静野瑰丽,百丈危崖上镶刻的“归”字,已作为天下第一大字载入世界基尼斯纪录。

●崖

太行山脊东翼多发育形如刀削的陡崖,崖面陡直,绝壁千仞,其一崖通顶或分为三级,中间隔以台栈,形如一面大墙矗立于山巅。两个山崖相对,间距甚小,则会形成天劈裂隙般的一线天。如河南西部的郭亮村,村前是一道高达160米的陡崖,一条小径嵌于崖面,人行其中,一边是刀削般的峭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谷底,当你看到垂直悬崖上的那条手工开凿的“之”字形石梯一定会心生无限慨叹与敬意,它曾经一度作为郭亮村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是村民心目中的“天梯”。而发育于嶂石岩地区的三级陡崖呈现为阶梯状依次分布,高达500~700米,其连续分布长度超过10公里。一面红色大墙成为记载太行山第四纪强烈抬升的历史丰碑。

●洞

太行山山体多为平缓的厚层石灰岩,由于常年受到流水的侵蚀,河谷两崖常形成多层溶洞,众多洞穴美妙绝伦,串连在一起,有着北方岩溶地貌景观的独特韵味。

太行山第一溶洞是位于河南的五龙洞,这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内绿树成荫,苍翠欲滴,林海茫

茫,葱葱郁郁,形成独有的森林原始生态环境。洞内有地质过程中典型的“喀斯特”现象,钟乳石造型各异,形态万千,另有奇景多处,引人入胜。

紫团洞位于山西紫团山上,相传是紫微道人面壁之处,洞如迷宫,洞内有洞,洞洞上下环绕,左右相连,宽窄不等,最窄处仅能容一人侧身而入,如无导游者,入内将会迷途难返。传说紫团洞深不可测且与河南清华相通,因为很早以前清华的牧羊人不慎将数十只羊掉入洞内,但返乡后却意外地发现羊已回到圈中。

云水洞位于北京房山,许多人认为它与广西桂林的七星岩相比毫不逊色。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描写云水洞:“左壁闻响,如人间水声。炬之,水也。声潭底,不知其归。又入,有黄龙、白龙盘水畔,爪怒张。导者曰:乳石也。焠炬其上,杖之而石声。乃前,扬炬,望钟楼、鼓楼,栏栋檐脊然。各取石左右击,各得钟声、鼓声、磬声、木鱼声。”可见古人对洞中奇妙也是怜爱有加的。

崆山白云洞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中部,号称“北方奇观”,素有“地下溶岩博物馆”和“世界喀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念 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海岸地貌 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 2、沙质海岸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 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 1、概述 (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a沙丘 b沙垄: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2)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a岩石单体造型:风蚀蘑菇、人头石等 b群体造型: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巨厚的湖相沉积层上发育的陡壁的小丘和风蚀沟槽、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罗布泊的雅丹地区。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新加坡为例姓名:郭海燕学号:20120841 班级:12投资一班学院:金融学院【摘要】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新加坡现已成为国际游客到达的主要目的地。伴随旅游的兴盛,必然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人文地理,环境 经过一学期《世界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从东亚至西欧各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受益匪浅。其中对新加坡印象深刻,情有独钟。以下就以新加坡为例,浅析以下新加坡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 新加坡主要的旅游点和旅游区有新加坡市、龟屿、圣淘沙岛等。新加坡市,位于新加坡岛南部,面积约98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该市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也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和世界第四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马来语,意思是“狮城”。该城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并有整齐宽阔的林荫大道,花坛草坪特多,环境十分卫生,因而有“美丽的花园城”和“卫生模范城”的美誉。市内有天福宫、星和园、裕华园、苏丹伊斯兰教堂、龙山寺、国家博物馆、范克利夫水族馆等旅游点。最值得一游的是新加坡动物园和植物园。新加坡动物园位于实里达蓄水池附近,该园的特点是动物可以在较大空间里自由活动。园内有狮、虎、黑豹、大象、长颈鹿等130多种动物。新加坡植物园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园内有热带植物2~3万种,包括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以及其他许多品种的兰花。该园拥有植物种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园内藏有植物标本约50万种。 龟屿,位于新加坡市西南7公里处,由于从侧面看象是一只大海龟,因而得名。在“巨龟”的头部,有一座大伯公庙。关于此庙,传说有巨龟救人的生动故事。此庙附近还有一座马来达图公庙,据传是死于一个多世纪前的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的坟墓。他被马来人崇敬为神明。 圣淘沙岛,新加坡南部的一个岛屿,是新加坡的主要游览区之一。旧名“绝后岛”。岛上有许多旅游点。建于1880年的西洛索堡保存有公元5世纪的古炮。海边有珊瑚馆,馆内水池中有种类繁多的珊瑚、海星、海绵等海生动物。圣淘沙艺术中心藏有中国画、西洋画及书法、雕塑等艺术品。岛上还有人工湖、旱冰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供游人开展各种运动和活动。 当然法国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就不一一介绍,这些地理环境为旅游带来了契

重庆选调生行测地理常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三)

重庆选调生行测地理常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三)作为储备干部培养的公务员之选调生已经陆续出公告,各省考试时间和内容有所不同,以行测、申论、综合知识为主;中公教育也是结合考试大纲专业专项设置的。由于选调生考试内容比较广泛,复习方向不太好把握,所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复习难度也越来越高。唯有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化解新问题,为您提供更多帮助! 更多针对性问题解决您可以>>>。 选调生考试行测向来是视角宽广、高屋建瓴,中公选调生考试网建议考生们一定要掌握一些地理常识,这是必懂的基础知识之一。 我国名山概览 我国名山各有特色,从全国来看,有所谓西高东低,北雄南秀的特点。 从成因来看,中国的名山主要有两大类:以历史文化为主构成的名山和以自然因素为主构成的名山。这些名山主要有五岳、四大佛山、道教名山、风景名山和极高山等几大类型。 一、五岳名山 五岳是以中原为中心,由于历代帝王根据封禅需要,按地理方位加封的五座山。五岳之制始于汉代,较早的记载见《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衡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后隋炀帝改南岳为衡山,沿袭至今。 在中国,五岳占有显著地位,因为它们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而且在其名山发展过程中,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诗文名篇、碑碣石刻、历史传说和历代建筑等文化遗产。 (一)泰山 位于山东泰安。泰山又叫岱山、岱宗,为五岳之东岳。是古老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因其位于山东丘陵与华北平原之间,相对高差达1300 多米,故显得巍峨挺拔,以雄著称。

作为五岳之首,泰山又有“五岳独尊”之美称。《论语》上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风景名胜很多,有岱庙、红门宫、经石峪、中天门、五大夫松、南天门、岱顶的唐摩崖、碧霞祠等。 在岱顶还可以欣赏泰山四大自然奇景: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历史上由于历代君主登泰山封禅,泰山庙宇众多,碑刻林立,人文景观异常丰富,被称为“中国历史的立体画卷”。泰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紧密融和,是我国名山之精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历代文人歌咏泰山的诗文很多,而以杜甫的《望岳》一诗写得最出神入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华山(五岳最高) 位于陕西华阴。为五岳之西岳。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又分别名为朝阳峰、莲花峰、落雁峰、云台峰和玉女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有“远而望之若华状”之记载,这可能就是华山之名的来源。华山五峰环峙,最高峰南峰海拔2200米,为五岳中最高者。 华山是花岗岩断块山体,山体由平地拔起,四面陡立如削,自古以险闻名。有西岳庙、玉泉院、毛女洞、玉女祠等道教景观,更有百尺峡、长空栈道、老君犁沟、苍龙岭、擦耳崖等险景。 (三)衡山 位于湖南衡山县,为五岳之南岳,是五岳中惟一一座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山体。72峰挺拔秀丽,古木参天,终年苍翠。有“五岳独秀”之称。 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合称“衡山四绝”。山上还有著名的南岳大庙、南岳书院等古迹。 (四)恒山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选学)导学案.pdf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学生姓名:班级: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理解主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旅游业 1.特点:、、 2.发展国际旅游可增加,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国内旅游可,加快 ;促进和繁荣的经济发展;扩大,调整和优化,带动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是一样的吗?二者的关系如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受其制约,旅游业具有的特点。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旅游者的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之间距离过远会制约旅游动机的产生。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_________上,其次,看与其他景观是否构成_____________,再考虑同一区域内是否拥有_____________且更具___________的资源。

4.旅游地的及交通的_______性。 5.旅游地的能力及环境。 6.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主体性旅游活动形式,近几年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延安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陕西延安旅游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合理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及文物保护。 2.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 (2)破坏动植物资源:盗挖偷猎;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3.对策: (1)对自然景观区应治理和,保护; (2)对于古典景观,应修复文物古迹、与旅游区相协调。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 合作探究:旅游业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读图3-3—1 “1978—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回答下列问题:(1).1978~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相应的旅游外汇收入有了什么变化?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雪财务1141 10号 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家纬度差异和背倚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理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山岳风光。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庄重、深邃、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旅游、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山岳风光,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①喀斯特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溶洞等。我国有石灰岩面积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以喀斯特山水著称的云南、贵州、广西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这里有桂林山水、漓江风光、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型纹的石海洞乡、广东肇庆七星岩等。同时南方喀斯特区几乎无山不洞,例如广西阳朔月亮山、贵州安顺的龙宫洞、柳州的万华洞等,北方如北京十渡、北岳恒山等。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华,串状起伏,形如梯田,凹处积水滋生出各种藻类,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色调,景象异常壮丽,以四川松潘境内的黄龙寺附近最为典型。 ②丹霞山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乐山等。河北承德避署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 ③火山地貌风光。火山是一种地质活动的产物,火山地貌景观中火山锥、火口湖、

我国的地貌旅游资源

我国的地貌旅游资源 (一)、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 其一是风积地貌 其二是风蚀地貌。 1、风积地貌 在我国多分布在西北内陆的干旱地区,形成一系列大沙漠。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达30余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北疆的准噶尔盆地沙漠,面积也非常辽阔。在内蒙古,由西到东,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等。 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一大好经济形势,西部的旅游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这些大沙漠也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大漠驼铃景观、旱海探险活动、响沙奇趣、滑沙运动、沙雕、沙疗等,加之西部浓郁的民族风情,古代丝路的人文积淀,昔日的大漠,正在成为旅游资源的瑰宝。 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北疆的准噶尔盆地沙漠

2、风蚀地貌 在我国西北地区,常可见到一些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景观,最引人入胜的还是“雅丹地貌”。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思是“有陡壁的小丘”。这种地貌出现于大风干旱的古湖盆或湖积平原,由于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常呈现出风蚀岭脊、风蚀沟槽、土墩和洼地等形态。 我国新疆的罗布泊和乌尔禾是这种地貌的典型代表。每当大风狂吼时,卷起满天沙尘,遮天蔽日,不辨方向。风声有如神哭鬼嚎,完全是一个恐怖世界。大风过后,留下的风蚀岭脊、土墩、沟槽、洼地,犹如城堡街巷。当另一场狂风过后,一切又都变了模样。所以乌尔禾的雅丹地貌地区被称为“魔鬼城” 新疆的罗布泊

(二)、冰川地貌 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巨厚的冰川在缓慢流动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刨蚀作用,从而在山体雪线以上形成角峰、冰斗、刃脊以及宽广的U形冰川谷、峡湾和冰蚀湖盆等冰蚀地貌;同时在雪线以下地区,由冰川消融形成各种冰碛物堆积地貌。 我国现代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 冰川地貌主要是科学考察的对象,目前也开发出一些旅游区,如四川的贡嘎山、甘肃的祁连山、新疆的阿尔泰山和天山等。尤其是四川的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景观非常奇特,其大冰瀑布落差达1000余米,已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地。 喜马拉雅山

地质旅游资源

课程名称:地质旅游资源主讲教师:王刘英 学号 14014260116 姓名金園淇成绩: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摘要:本文将针对本人所了解的喀斯特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分类等,开展论述。然后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详细简绍喀斯特地质景观,以及此处与众不同的岩溶地貌等。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熊耳山碳酸盐 一、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1、喀斯特地质景观定义 喀斯特又称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 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2、喀斯特地质景观成因 (1)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条件 A、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 > 硫酸盐岩 >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 白云岩 >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B、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C、水的溶蚀性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D、水的流动作用 强烈的流水作用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影响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因素 A、岩石的岩性 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比较容易发育有喀斯特地貌,而其他的岩石,类似于,花岗岩、玄武岩等就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 B、地区的构造 某地的地质构造对于是否能发育较好的喀斯特地貌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多孔的地质构造等有利于发育喀斯特地貌。 C、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而我要提到的熊耳山地质公园,位于华北平原山东境内的南部,目前降水并不充分,但也发育了较为良好的岩溶地貌,这表明这里曾经必定是气候湿润区域。这可以有效的推断古气候,帮助还原古时候的环境。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 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重点: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及其基本类型。 第一节 地质地貌与旅游 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一)三个概念 地质:地壳物质组成有其结构:例:岩石、岩层、板块、地台、地壁、 断层。 地貌:(地形)地表的各种形态:山地、高原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是由地质营力(是旅资的体现)引起的。 (二)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 1、地质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 ?????????????????????????????? ?????????????????图结推 拍候化生物风外地震新岩压变化温质岩石变质作用统积岩余岩喷山岩火山喷发修入岩岩浆活动水平地壳运动内地质作用、、:、、、:、、、: 2、组成地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 ?? ???→→西南地区洞中形态地下形态地表可溶岩黄土高原 丘陵常能成低山受外大黄土软黄山花岗岩峭壁山地常形受外形小花岗硬坚硬岩:、、:、,、:、、、:、 内使他表出现高低起伏,外力削高填低, 二者紧密联系,造成千差万别面貌

????????????→地台 鲁有山地太行山蒙古高原以宽广平地地南为主地断裂谷 山向谷背) 、(, 3、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貌的形成 ???人造河谷 坝地梯田塑造新形态加速外力作用是一种外力、、: 二、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一)影响旅游环境:即形成多种多样旅游环境 ?????? ??????????探险等活动多采用来开展观光起伏之地娱乐活动展休闲多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开平坦之地起伏根据一定范围内地形的可进入性好些平原丘可进入性差 山区让人无边感沙漠高原或雄险或曲幽 山地地貌、:、::::、:: 地质:影响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的基础,也就不会有万丈高楼,用这句话来形容地质地貌在自然景观中的在础和前提作用一定也不过分。,可以说,除部分气象气候景观外,自然景观总是诞生于特定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并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质地貌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又是以地质地貌作为基和前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三)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 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本和前提,它们本身也可单独成景, 它们有的是特殊的地质现象,有的是奇异的地貌形态,它们已不在自然的基础,而是一个个价值极高的吸引力很强的旅游资源,是景区的主景。 (四)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①古人常见把山青水秀一词合用,说明山和水石构学中是相辅互衬托的 ②中国园林充分注出了这一点,无石无山,不成其为园。 (五)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意境:一定的旅游资源实体使旅游者所获得的寓意和特趣。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我国地貌旅游资源

我国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根据形态结构,地貌划分五大地貌类型: (1)、平原一般是指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内部相对高差在50米以下的地形区。平原给人以平阔畅达的美感,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又往往是人类从远古以来的主要栖息地,不仅其自然风光美丽,而且人文景观荟萃,城乡繁荣发展,因此多具较好的旅游价值。 (2)、高原通常把海拔超过500米(在我国通常超过1000米),面积较大、地面起伏平坦的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以其高亢、辽远的空间美感,以及特殊的高原气候、自然环境和民俗特征,给人带来特殊的体验和神秘感,由此具有观光、休养、考察、探险等多种旅游价值。 (3)、山地通常把海拔超过500米,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山地。山地是五大基本地貌中最富有多样性造型的自然景观资源,雄、奇、险、秀、幽及其组合变化,是山地景观地貌的主要审美特征。 (4)、丘陵通常把海拔高度低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较缓的地形称为丘陵。丘陵起伏比山地和缓,但两者难以截然分开。因此丘陵部分地具有山地的旅游价值,同时有可能具有更丰富的人文景观。丘陵也容易被开发成果园和茶园,发展观光农业条件最好。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相对高差一般在500米以上的地貌类型。盆地往往是众水汇集之地,多具有与冲积平原相类似的旅游价值。四川盆地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按照地貌的不同成因,又可把地貌分成岩溶地貌、熔岩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流纹岩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等等。 花岗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花岗岩是地表最常见的酸性侵入岩。我国众多的名山景观中,由花岗岩所构成的景观为数最多。泰山、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崂山、千山、天台山等都是由花岗岩构成的名山。 (二)、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突出特点1、主峰突出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过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使主峰十分明显。2、象形石峰花岗岩因为十分坚硬,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表面多呈“球状风化”,形成浑圆的“石蛋”,或其他各种惟妙惟肖的象形石峰。像黄山的怪石就是黄山“四绝”之一。3、危崖峭壁花岗岩山地岩体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侵蚀或风化崩塌作用,常出现大面积的危崖峭壁,峰林深壑。4、雄伟险峻主峰高大挺拔,周围群峰簇拥,各种奇妙的石蛋和象形石峰,共同构成花岗岩地貌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它们的雄伟险峻。像我国自古就有“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流纹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流纹岩是酸性喷出岩。我国流纹岩山地以浙江省为最多,著名的有雁荡山、天台山、会稽山以及西湖附近的宝石山等。 (二)、流纹岩地貌的特点1、流纹状构造流纹岩作为酸性喷出岩,在其流出地表后的冷凝成岩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颜色流纹状构造。2、变幻造型流纹岩岩体多节理和裂隙,经过构造上升,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常常造成造型奇特的微地貌。像奇峰、异洞、幽谷、峭壁、石柱和石礅等。这些造型不仅丰富逼真,而且同一景物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看,还会步移景换,呈现多种不同的形态特征。比如浙江雁荡山的著名造型峰岩灵峰,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可变幻成双手相合、雄鹰展翅、夫妻幽会等形象,因此又有合掌峰、雄鹰峰和夫妻峰等名称。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省西南地区(、)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六个省区,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

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省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省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一、专题精析 (一)关于地质地形地貌的有关知识 1、地壳的组成(元素、矿物、岩石) 2、地质作用(概念、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地壳运动(分类、机制、地形、构造、地貌) 4、外力作用与地形、地貌 5、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岩浆活动金属矿产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 火山爆发温泉变质作用 6、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7、地壳物质循环(包括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地形地势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形成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地形 1、地形的特点的描述 a 对高度(地形的起伏)b平均海拔(地形的高低)c地形的类型d主要地形类型e地势 2、各类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3、地形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 4、地形的分布(各大洲及我国地形的特点)1)各大洲分布 (2)我国地形分布 5、地形类型的判断(依经纬度位置判断、依“等高线”判断、依河流判断、依等温线判断、依等降水量线判断、依等潜水位线判断、) 6、地形的部位的判断(山谷、山岭、山坡、山脊、鞍部、陡崖等) 7、地形、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地形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是和气候一样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 (1)地形与气候 A、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道作用、阻挡作用(例如北美洲气候的形成),热力作用(例如青藏高原、东非高原、横断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界线作用(如秦岭)。 B、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影响地形,使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地形与植被、自然带 A、地形对植被、自然带的作用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地域分布(如喜马拉雅山南坡)。 非地带性因素(如南美洲温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B、植被对地质、地形、地貌的影响(参与沉积的形成,促成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地形与水文 A、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a、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 b、地形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分水岭划分流域)、河流的形态,干

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最新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

重要价值。 ●课标解读 1.结合景观图片分析判断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 2.在中国地图上指出目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称,并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无独有偶,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的江心屿,有一江心寺。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两联相似,寓意令人深思,而对联的断句则更妙趣无穷,反反复复,重重叠叠,耐人寻味。在此旅游,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山或水,有寺或庙,有人或事,浮想联翩,感慨

万分。导入新课——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教学流程设计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本质特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3.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绝对对立的吗?为什么? 【提示】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并非绝对对立。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为了便于旅游者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观赏等相关设施,前人也会留下文化艺术景观,如碑刻等。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也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依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如园林、宗教等均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

地貌旅游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作业 题 目: 喀斯特地貌 姓 名: 邵碧雪 学 号: 20115127325 班 级:2011级旅游管理(3)班 日 期:2012年 12 月 5 日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 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喀斯特一词取 自南斯拉夫西北部喀尔斯高原地名。它作为术语发韧于19世纪中叶, 1893年斯维奇研究该第纳尔经典喀斯特区,把这一景观概念的山志名引 进为喀斯特区一系列作用与现象的总称。现已成为国际通用术语。“喀 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 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 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一.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二.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

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三.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四.地表岩溶景观 在岩溶作用下,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在这些地表岩溶景观中,最能吸引游客,最具有观赏价值的是峰丛 ,峰林 ,孤峰,溶斗和石芽。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 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3、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熟悉地质地貌资源对旅游及人文景观的作用,掌握主要地质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主要内容 ●地质地貌与旅游 风景骨架影响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探险观光五岳 第一节地质地貌与旅游 一、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除高山、极高山多数分布于青藏高原外,中国北方多大山脉、大高原、大平原,对比强烈,又受气候影响,多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而山石多裸露,所以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南方则多为中小型山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兼以气温较高,雨量较多,使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所以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明]杨慎《艺林伐山》:“玲珑剔透,桂林之山也;巉嵯窳窆,巴蜀之山也;绵延庞魄,河北之山也;俊峭巧丽,江南之山也。”因此,人们从总的观赏感受出发,常将中国风景概括为“北雄南秀”。其实,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一些奇特造型地貌,例如惟妙惟肖的造型奇石、“天生桥”、“风动石”、岩溶景观、熔岩景观、海蚀景观等,更是观赏价值极大的景致。 二、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3.1.2.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ppt 每个人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地貌对长期生活于其环境的人的思维、性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郭沫若在论述屈原时曾说:“屈原是产在巫峡邻近的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

地理常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二)

地理常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二)地貌景观主要类型 按照地貌形成的不同的地质条件,我们可以把地貌旅游资源分成不同的景观类型。每一种景观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魅力。地貌不同,适宜开展的旅游项目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地貌景观特点及分布规律,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实践中,既做到突出特色,又做到因地制宜。 一、花岗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花岗岩是地表最常见的酸性侵入岩。我国众多的名山景观中,由花岗岩所构成的景观为数最多。泰山、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崂山、千山、天台山等都是由花岗岩构成的名山。 (二)、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突出特点是: 1、主峰突出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过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使主峰十分明显。 2、象形石峰花岗岩因为十分坚硬,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表面多呈“球状风化”,形成浑圆的“石蛋”,或其他各种惟妙惟肖的象形石峰。像黄山的怪石就是黄山“四绝”之一。 3、危崖峭壁花岗岩山地岩体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侵蚀或风化崩塌作用,常出现大面积的危崖峭壁,峰林深壑。 4、雄伟险峻主峰高大挺拔,周围群峰簇拥,各种奇妙的石蛋和象形石峰,共同构成花岗岩地貌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它们的雄伟险峻。像我国自古就有“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二、流纹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流纹岩是酸性喷出岩。我国流纹岩山地以浙江省为最多,著名的有雁荡山、天台山、会稽山以及西湖附近的宝石山等。 (二)、流纹岩地貌的特点 1、流纹状构造 流纹岩作为酸性喷出岩,在其流出地表后的冷凝成岩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颜色流纹状构造。 2、变幻造型

流纹岩岩体多节理和裂隙,经过构造上升,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常常造成造型奇特的微地貌。像奇峰、异洞、幽谷、峭壁、石柱和石礅等。这些造型不仅丰富逼真,而且同一景物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看,还会步移景换,呈现多种不同的形态特征。 比如浙江雁荡山的著名造型峰岩灵峰,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可变幻成双手相合、雄鹰展翅、夫妻幽会等形象,因此又有合掌峰、雄鹰峰和夫妻峰等名称。 三、岩溶地貌 (一)、岩溶地貌成因与在我国的分布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面积约为100多万平方千米。我国一半以上省区都有岩溶地貌分布,而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最为广泛和典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 (二)、岩溶地貌景观主要类型 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 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