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章 微观经济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913.00 KB
- 文档页数:6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章微观经济学概述第2章市场理论:产品市场及其均衡第3章市场理论:要素市场及其均衡第4章消费偏好与消费者均衡第5章价格效应与消费者选择第6章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第7章技术、要素投入与生产者行为第8章生产成本与生产者行为第9章企业与市场第10章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第11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第12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第13章不确定性与不完全信息第14章市场失灵与外部性第15章政府失灵与微观规制“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严格按照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2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十五章,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任保平教授主编的《微观经济学》(第2版)的课后“复习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资料下载地址:/Ebook/168826.html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1如何理解“经济人”假设的内涵?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答:(1)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
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
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微观经济学笔记第⼀到六章第⼀章导论第⼀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是⼀门理论科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是⼀门研究选择的科学经济学产⽣于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研究对象:稀缺性的选择---⽤有限的资源来满⾜⼈们⽆限的需要(1)需要的⽆限性需要的⽆限性与层次性(2)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产什麽?⽣产多少?(What is to be produced?)如何⽣产?(How is to be produced?)为谁⽣产?(Who does get the output?)何时⽣产?(When)谁做决策?(Who)第⼆节理性和相对稀缺性⼀、理性(rationality)理性是指不同的经济主体如消费者、⽣产者、政府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预期效⽤最⼤化的⾏为。
⼆、相对稀缺性(scarcity)稀缺不是稀少,⼈们获取稀缺的资源需要付出代价。
机会成本:⼀定的资源投⼊某种⽬的⽽放弃其他⽤途的最⾼代价。
没有机会就没有成本。
⾃然资源、劳动、资本、技术、制度是稀缺的。
经济⼈在稀缺的约束条件下,即其选择集是限定的,最⼤化⾃⼰的效⽤。
第三节假设与模型⼀、假设(assumption)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三步曲:假设、模型与检验。
经济理论的可证伪性。
好的假设可以使⼈们更好的关注问题的核⼼与实质。
⽤不同的假设与理论来解释不同的现象。
“假定其它条件不变”。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经济模型由假设、逻辑推理与结论构成。
经济模型的检验:直接检验与间接检验。
直接检验:检验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描述是否有合理的现实依据。
间接检验:检验理论模型所揭⽰的规律和论断是否与实际经验相符。
⽣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经济意义:★⽣产可能性曲线是稀缺性的具体化;★⽣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任何⼀个经济主体都必须做选择;★⽣产可能性曲线说明选择的具体内容,即“⽣产什么”、“如何⽣产”、“为谁⽣产”;★⽣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经济学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是一个神秘而又高大上的领域。
最近,我读了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概念和理论,一开始还真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什么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还有边际效益、边际成本啥的,感觉就像是一堆乱麻,等着我去慢慢理清。
不过,随着我一页页地读下去,结合着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居然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就比如说需求和供给吧。
以前我去菜市场买菜,从来没想过这背后还有经济学的道理。
但现在我明白了,当某种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供给增加,价格往往就会下降。
而到了冬天,一些反季节蔬菜因为供给减少,价格就会蹭蹭往上涨。
这可不就是书里说的供给曲线在发挥作用嘛!还有边际效益这个概念,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有一次我特别想吃巧克力蛋糕,就去蛋糕店买了一个。
第一口咬下去,那滋味,简直美极了,满满的幸福感。
可当我吃到第二块、第三块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就逐渐降低了。
等到吃第四块的时候,甚至都有点腻了。
这不就是边际效益递减嘛!刚开始的时候,每多吃一块蛋糕带来的满足感很高,可随着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益越来越小。
再说说成本这个事儿。
以前我总觉得做生意嘛,只要把东西卖出去,价格高于进价,那就肯定赚钱。
但读了微观经济学我才知道,还有很多隐藏的成本呢。
就拿开一家小店来说,除了进货的成本,还有房租、水电费、员工工资等等。
如果不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很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在盈利,实际上却是在亏本。
书里还提到了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小区门口的两家水果店。
一家生意总是特别好,另一家却冷冷清清。
生意好的那家,水果种类多,价格也公道,就像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里的参与者,努力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来吸引顾客。
而另一家,水果品种少,价格还偏高,感觉就有点垄断的意思,可顾客不买账,生意自然就不行啦。
另外,关于消费者行为的部分也特别有意思。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2020-07-07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价格大战是经济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正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爆发价格大战是经济市场化进步的表现。
那种把价格竞争贬低为初级竞争,甚至卑劣竞争的看法实际上是不了解价格竞争在市场化中的重要作用。
用行政手段限制甚至禁止价格竞争是有意无意地阻碍市场化进程,对市场经济仍持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支持,骨子里总认为自己比市场高明。
一.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1、研究微观经济学的书很多,为什么要推荐这一本呢?梁小民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的特点有三:1)特别通俗易懂。
全书收了60篇文章,每篇一千字左右,读起来不累。
2)有干货。
事例分析得精当,有理论的通俗解释,有运用场景。
3)以关键词为写作纲领。
2、经济学研究什么内容?经济学研究的是怎么用,才能达到最优化。
同样是1000块钱,怎么用,能使效益最大。
是投到股市里,还是买理财?花1000块钱,是个简单目标。
要说复杂目标,人这一辈子,怎么能做到收入的最大化、享受的最大化,而成本的最小化、损失的最小化?企业怎么用好有限的资金,投到最有前景的生意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社会又怎么使用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二、成本1、第一个概念:机会成本什么叫机会成本?资源有多种用途,当把它用于一种用途时就要放弃其他用途,这种所放弃的用途就是用于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2、第二个概念:比较优势由机会成本可以引出另一个概念――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就是干同一件工作,对不同的人来说,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重要经济学原理:贸易有利于双方。
3、第三个概念:边际成本边际――我们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增加的意思。
生产要素增加一个单位,那么,产量就会跟这变化。
比如,运输公司多买一辆车,就能多挣200人的票钱。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1.1 复习笔记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3)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
②如何认识宏观经济——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和规律。
③如何发展经济一一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政府的作用和政策。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①语言描述。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表达方式。
②图表。
用一些图表来反映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图形。
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向位图来表示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7.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3.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14.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16.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者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3.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4.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笔记微观经济学,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词,实际上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照出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却又充满玄机的经济现象。
想象一下,你早上走进便利店,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心里不禁感叹:“哎呀,这个巧克力真不错,今天就来一块!”然而,价格背后可有不少故事,商家为了吸引你这个顾客,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啊。
说到需求和供给,这可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法则。
需求就像是你心中那股对巧克力的渴望,供给则是商家手里的库存。
如果大家都想吃巧克力,但供应商却没货,那价格可就飞上天了,想必你也见过超市里限量抢购的疯狂场面。
需求和供给的互动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时而亲密,时而疏远,总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节奏。
再来说说消费者的选择,哎,简直是一门艺术。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冰淇淋摊前,眼前有十种口味,怎么选择?你的脑海中肯定在比拼:“巧克力味儿还是草莓味儿?”消费者总是要在心里权衡利益,选择那些性价比最高的。
就像买衣服,觉得这件时尚,但价格太贵,心里总在纠结,这种感觉谁不曾有过呢?还有那个神秘的“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就是你为了选择某个东西而放弃的其他选择。
你决定花50元买一顿好吃的,那你就不能用这50元买书,或者去看电影。
每一次选择都得掂量一下,这就像是做决策的平衡木,稍微不小心就会摔下去。
再谈谈市场结构。
市场就像一个舞台,有的地方热闹非凡,有的地方冷冷清清。
比如说,在某些行业里,竞争激烈,每个商家都拼命推销自己,就像那群想在学校里表现的孩子。
而有些行业却是寡头垄断,几个大佬把控着价格,消费者可真是无奈,只能望洋兴叹。
想象一下,如果只有一家快餐店,那价格可得你说了算了!说到相关部门的角色,这个可真是双刃剑。
相关部门有时候就像是老师,管得严厉,却也能保护我们这些“小朋友”。
比如,相关部门会设置一些规则,确保竞争公平,这样大家才能有机会。
可一旦管得过严,反而让市场活力大打折扣,搞得大家都没劲。
就像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却不让他们玩,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需求的加总需求价格:一定时期内购买者对一定量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原因:收入效应(IE)& 替代效应(SE)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
某种商品价格↑ ,而引起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供给定理的例外:劳动力的供给;古董,古画,古玩等艺术品;土地,证券等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 某种商品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的应用:1.政府的价格管制: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高于市场均最低限价,会引起供过于求,商品剩余。
税收对供求的影响(对供给方/卖方征税)从量税:按照商品数量征收的税,税额在所有价格下都相同从价税:按照商品售价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税,税额随价格上升而增加弹性及其应用弹性: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e>1, 富于弹性(较平坦);化妆品、贵重首饰e<1, 缺乏弹性(较陡峭);柴米油盐e=1, 单位弹性,单一弹性;e = ∞, 完全弹性;e = 0, 完全缺乏弹性点弹性定义: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商品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ed = −dQ/dp * P/Q对于任意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它在需求曲线上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数值就越大,反之,弹性系数越小。
注意: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的交叉弹性和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它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弹性=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率公式:Exy = ΔQx/Qx ÷ ΔPy/Py = (ΔQx/ΔPy) * Py/QxΔQx/Qx :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率;ΔPy/Py:y商品价格的变化率Exy = (dQx / dPy) * Py/Qx替代关系:e >0; 互补关系: e<0; 无关联产品: e=0政府向产品征收的流转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摊比例取决于该产品的弹性供给方和需求方,哪一方相对弹性更小,或者哪一方相对缺乏弹性,承担的税收就更多。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导言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②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③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④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2、供求规律: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②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③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④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Ed = (△Q/Q)/(△P/P)= (△Q/△P)·(P/Q)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点弹性的类型:1;1五种类型:①AC段,Ed>1,富有弹性②CB段,Ed<1,缺乏弹性③C点Ed=1,单位弹性④A点Ed→∞,完全有弹性⑤B点Ed=0,完全无弹性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①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②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③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展、开放经济模型等。
(3)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一篇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一章微观经济学概述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稀缺性与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需求的科学。
稀缺性(scarcity)又称稀少性,在经济学中特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资源具有相对有限性。
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学科。
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相互竞争的各种用途上,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因为资源配置是社会再生产始终面临的问题,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生产的效率。
3.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信息完全假设该假设主要是指市场交易双方对交易的内容、商品的质量、衡量标准有完全充分和对称的信息。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
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问题。
2.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因此,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的选择、厂商的供给以及收入的分配。
(1)均衡价格理论。
该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主要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该部分主要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实现问题。
(3)生产者行为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包括成本与收益理论和生产者均衡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厂商均衡理论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类型,分别研究在每一种市场结构条件下市场均衡的条件及其效率状态。
(5)福利经济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公平与效率、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市场结构与帕累托最优、阿罗—德布鲁模型等内容。
(6)博弈论与厂商策略。
博弈论目前已成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该部分主要研究博弈论的基本问题、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重复博弈以及厂商策略。
(7)不完全信息、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该部分主要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以及政府行为理论和政府微观规制理论。
3.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其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1)经济人假设。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主体的所有行为都是理性的和有意识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者随机型的决策。
(2)资源有效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充分就业的前提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3)产权明确。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都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不同的产权配置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4)完全信息。
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且不需要任何成本。
(5)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唯一目标。
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个量研究方法个量研究即个体的研究方法,它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为着眼点和研究对象,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来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其特点是把一些复杂的外在因素排除掉,从而突出个体经济主体运行的主要现状和特征。
个量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主要有:(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注意到宏观经济问题对个量关系或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
(2)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常常是有条件的。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排除了一些外部经济因素来研究个体经济问题的。
2.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也即对客观事物的状况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真实性陈述。
该方法不包含价值判断,是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
(2)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这一方法强调科学及其发展是与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在科学研究中不可能没有价值判断。
在西方经济学中,福利经济学和政策理论往往属于规范分析方法。
3.均衡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就是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如何趋于平衡的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局部均衡分析法和一般均衡分析法。
局部均衡分析是将经济事件分为若干部分,将某些部分存而不论,而集中考察其中的某一部分;一般均衡分析法则侧重于通过研究各种经济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重视不同市场中各种商品和资源的产量和价格的相互关系。
4.边际分析方法与增量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与增量分析方法基本上是一回事,边际分析方法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
5.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1)静态分析方法静态研究方法是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而静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致力于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和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的过程和取得均衡所需要的时间。
当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均衡状态会由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
(2)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如果一种研究方法只着眼于前后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而不考虑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个均衡点的移动过程和经济变化中的时间延滞,则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3)动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是对经济体系变化运动的数量进行研究,通过引进时间的因素来分析经济事件从前到后的变化和调整过程的方法。
是否考虑经济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是区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关键。
6.数理模型分析方法数理模型分析方法是指在经济分析过程中,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来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与现象的研究方法。
模型分为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
模型的变量包括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模型建立的步骤为:第一步,选择变量;第二步,估算参数;第三步,验证与分析;第四步,预测。
四、微观经济学的演化及其新进展1.微观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微观经济学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价值论的研究初期。
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作宏观考察的同时,也对其作了微观的探讨。
在西方经济学的初创时期,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2)第二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阶段这阶段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基时期。
微观经济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形成和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者行为理论;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建立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以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
这些研究初步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3)第三阶段:微观经济学建立体系的阶段20世纪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厂商理论为主体形成了理论体系。
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对需求理论的修正、一般均衡分析对局部均衡分析的补充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
该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4)第四阶段:微观经济学的扩充和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微观经济学在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福利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5)第五阶段:微观经济学的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随之产生,如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非均衡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寻租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以及显示性偏好理论等。
2.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所招致的问题愈来愈突出,促使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微观经济学获得了新的进展:(1)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①显示偏好理论。
“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能找到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通过消费者的“选择”来显示其“偏好”,那么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
②时间偏好与跨时期选择理论。
人们对当前消费胜过对未来消费的评价,就是时间偏好。
在这种观念下,消费者面临着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选择,即跨时期选择。
③风险条件下的选择理论。
在确定条件下,理性公理假设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确定条件下,人的行为常常违背理性公理假设。
因此,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必须考察人们的复杂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望理论、遗憾理论和模糊模型。
因此,对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合同等问题的研究,成为微观领域的一个活跃分支。
最为突出的成就包括风险资产理论、代价理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
④厂商理论的新发展。
a.企业的本质和边界。
这一问题最早由科斯使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从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
b.企业的内部组织效率问题。
在这方面,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从团队生产角度解释了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
威廉姆森等的研究得出了不同内部组织形式将存在不同效率的结论。
c.最大化厂商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
在现代企业组织条件下,投资者的潜在权力大部分未经行使就丧失了,只剩下资本市场通过被接管的威胁对经理产生一种完全制约。
“委托—代理理论”正是针对经理对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进行的系统分析。
(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博弈论本来是数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80年代,博弈论才逐渐融入经济学研究中,成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