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6.90 KB
- 文档页数:2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
山水诗的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以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描写山水之美、抒发思想情感,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山水诗在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诗人传达其思想和情感的良好媒介。
山水诗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属于古代诗歌的一种流派。
在古代,山水享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食粮,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因此,古代文人经常以山水作为写作的主题,通过描绘壮丽的山脉、江河和湖泊,表达他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山水诗的描写手法非常独特,诗人常使用大量修辞手法来描绘山水的形态、色彩和气势。
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被广泛运用,使得诗句更加鲜活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意境的山水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山水之美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并不仅仅是表面上对景物的描绘,而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山水作为万物之源,具有宏伟壮丽、宁静和恢弘的特点,给予了诗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悟。
诗人通过这种感悟,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界秩序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通过山水诗来渲染情感,表达对生活、对人世的疑问、思考和追求。
山水诗的核心精神在于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活的真谛。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思想感悟,寄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们认为,山水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启发人们心灵的向往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读山水诗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领略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感受到身心得到了净化和放松。
然而,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美学追求,而是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学形式。
山水诗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审美体验,诗人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间的关系。
他们提出了许多哲学性的问题,并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这种思考和回答在山水诗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哲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山水诗的文学史名词解释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描绘自然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这首诗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块瑰宝。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山水诗。
山水诗,也称“山川诗”、“景物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诗体。
它以描绘山水景色为核心,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悟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山水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山水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真正发展繁盛的时期是唐宋时期。
唐代诗人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的奠基人,他的山水作品流传广泛,给后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注重景物的描写,但又并非仅仅是客观的描绘,而是将自己的感情与观察相结合,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内涵。
除了王维,唐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山水诗人。
最知名的是杜牧和杜甫,他们对山水的描绘更为细腻入微,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
北宋时期,苏轼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作品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山水诗的流派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咏物山水的,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与山水结合的,如唐代王之焕的《青溪》;还有以山水描绘人情的,如唐代刘长卿的《送别》。
这些各具特色的作品,丰富了山水诗的艺术内涵。
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诗体和韵律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词”,它是唐宋以后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以描述爱情和山水为主题,被誉为山水诗的姊妹篇。
词的特点是表达情感直接而深刻,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感觉。
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包括对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
对景物的描写要求细腻入微,语言简练却富有画面感。
情感的抒发要求真实感人,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意境的营造则需要通过巧妙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创造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总之,山水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
从古代的王维到现代的余光中,山水诗一直是文人雅士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
名词解释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
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
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
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
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
“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
《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书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等许多重要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文选总集的编撰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诗在各类中的数量最多。
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
由于《文选》基本上选录了当代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得这一诗文总集成为历代文人所学习的榜样。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玄学家一般以研究《老子》与《庄子》为主,同时亦研究《周易》。
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
魏晋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和自然、言象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利之辩。
魏晋玄学作为思辨性的哲学其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的玄言诗。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玄言诗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3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4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5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6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7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山水诗名词解释
山水诗是一种古代中国诗歌的形式,它以描述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山水诗起源于先秦时期,最盛行于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国文学中重要的诗歌形式之一。
在山水诗中,山和水被视为自然界最为美丽和富有韵味的元素,因此成为了诗人们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象征。
山通常象征坚定不移的意志和高尚品质,而水则象征柔顺、流动和变化。
诗人通过描写山的高耸、雄伟、秀丽以及山岳间的云雾环绕,表达了自己对崇高的追求和追求的力量。
而通过描绘水的清澈、晶莹和流动,诗人展示了自己温柔、流动和开放的性格。
除了山和水,山水诗中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其他意象和元素。
例如,诗人会描绘花、草、树木、鸟兽等生物,表达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繁荣美丽。
同时,他们还会描述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表达自然界的力量和威严。
此外,建筑物、桥梁、田园、村庄等人造景物也会出现在山水诗中,丰富了诗歌的情景。
除了景物描写,山水诗还注重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通常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他们会借助山水的美丽和壮丽,表达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复杂的人生感慨和思考。
山水诗追求自然的真实和纯粹,强调感受和直观,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总的来说,山水诗是以山水景色为主题的一种古代中国诗歌形式,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绘、对自然界的赞美和思索以及对人
生的感悟,表达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山水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