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质芦荟细胞悬浮培养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94.07 KB
- 文档页数:5
中药研究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因素董燕 , 刁玲武 , 周联(广州中医药大学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 广东广州 510405摘要 :中药现代化已成趋势 , 对药用植物的用量及质量要求不断提升 ,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为获取更多的中药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是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关键。
从愈伤组织、培养基、激素、有机附加物、培养条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药用植物 ; 悬浮细胞 ;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406(2011 03-0036-05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Cult uring ofM edicinal P lants Suspension CellDONG Y an , DI A O L i n g-wu , Z HOU Lian(TheLaborator y of I mmunity and M olecular B io 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ChineseM ed icine ,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 ract :The cult u ring o fm ed icina l plan ts suspension cell is a ne w w ay to acco mm odate the persi s tently i n -creasi n g de m and of m ed i c i n al p l a nts resources . The infl u ence facto rs w ere summ arized in th i s paper , w hich are very i m portant i n establishm en t o fm edic i n al p lants suspension cell cu lture syste m, such asm ediu m, plant hor m ones and cu ltivati n g cond itions . K ey w ords :M edic i n al p lants ; Suspension ce l; l I nfluenc i n g facto rs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77273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04272作者简介 :董燕 (1969-, 女 , 副研究员 , 博士 , 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药用植物半夏细胞悬浮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建立研究丁兰;欧巧明【期刊名称】《北方园艺》【年(卷),期】2007(000)009【摘要】为了建立甘肃产药用植物半夏的细胞悬浮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通过对其不同外质体筛选、愈伤组织诱导和悬浮培养的愈伤组织类型、激素水平、起始密度、震荡速率等影响因素以及细胞生长状态、生长曲线和pH值变化等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叶柄为外质体,选择"松散型"愈伤组织和2×105个/mL的起始培养密度,在附加2,4-D 2.0 mg/L+BA 0.5 mg/L+NAA0.5 mg/L的1/2 MS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3±2)℃,转速90 rpm,pH值6.0,黑暗培养为最适悬浮培养体系;经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培养液pH随着细胞的生长先上升后下降,18 d时细胞基数达到最大值;悬浮继代培养后,通过降低或停止震荡转速,在添加BA 0.5 mg/L+NAA0.5 mg/L的MS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可诱导分化出芽和根,进一步形成完整的植株.【总页数】4页(P187-190)【作者】丁兰;欧巧明【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23+9;S035.3【相关文献】1.草莓细胞悬浮培养条件优化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J], 张洁;葛会波;张学英;郑丽锦;时翠平2.掌叶半夏细胞悬浮培养及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 [J], 朱宝成;吴爱民3.苹果体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J], 李玉生;吴永杰;赵艳华;吴雅琴;程和禾;陈龙4.枸杞髓部细胞悬浮培养及其高频率植株再生的研究 [J], 曹有龙;贾勇炯5.三叶半夏细胞悬浮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J], 贾永芳;侯玉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皂质芦荟的功效作用和具体用途(2)皂质芦荟的成份稳定化芦荟凝胶成份木质素、芦荟酸、皂素、蒽醌、芦荟素、肉桂酸醌、芦荟苷大、芦荟大黄素、异芦荟苷、大黄素、蒽、酚、大黄根酸、蒽Resistannol维生素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C③烟酰胺、维生素E、维生素B6、维生素A胆碱、(B-胡萝卜素)无机元素Ca单糖和粘多糖纤维素、aoldonentose、葡萄糖、L-鼠李糖、苷露糖、术糖酶氧化酶、脂酶、淀粉酶、Aliinase、过氧化氢酶必需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芦荟的主要品种芦荟品种很多,已分类定名的有500种以上。
已知有药用价值的仅十几种。
品种不同,药效成分和含量有较大差异。
而当中具用药有价值的芦荟品种主要有:洋芦荟(又名巴巴多斯芦荟)库拉索芦荟草(分布于非洲北部、西印度群岛),好望角芦荟草(分布于非洲南部),元江芦荟等。
1、库拉索芦荟(美国芦荟)又称蕃拉芦荟,蕃拉为其种名的音译,又称美国芦荟。
须根系,茎干短,叶簇生在茎顶。
叶呈螺旋状排列,厚肥汁浓。
叶长30-70厘米,宽4-15厘米,厚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阔;叶子呈粉绿色,布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的生长斑点逐渐消失,叶子四周长菜刺状小齿。
其花茎单生,长有两三个高60-120厘米的分枝。
总状花序散疏,花点垂下。
特性:可用于医学、美容和食用。
其原汁、浓缩汁及结晶粉,可作为各种保健食品的原料。
因其含丰富的胶质,对皮肤的保健和美容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所以也常作为美容化妆品的原料。
2、中国芦荟:是库拉索芦荟的变种,又名中华芦荟。
中国芦荟茎短,叶近簇生,幼苗叶成两列,叶面叶背都有白色斑点。
叶子长成后,白斑不褪。
叶子长约35厘米,宽5-6厘米,植株形似翠叶芦荟。
闽南的中国芦荟植株个体明显比翠叶芦荟小。
产地: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台湾等省。
还有在云南元江地区、海南和雷州岛。
特性: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嫩叶可做芦荟色拉的原料食用。
木本植物悬浮细胞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化青报;翟晓巧;段艳芳
【期刊名称】《河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8(028)002
【摘要】木本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在林木育种和次生代谢产物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影响木本植物悬浮培养的主要因素,为今后木本植物进行悬浮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3-15,22)
【作者】化青报;翟晓巧;段艳芳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08;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郑州,45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23
【相关文献】
1.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 [J], 魏琴;谭韵雅;李群;游玲;汪超;王玉;廖淋
2.氮素对印楝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 [J], 韩广建;李兴林;别振宇;张国运
3.樟属植物叶水浸提液对油樟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 [J], 李群;谭韵雅;魏琴;汪超;游玲
4.GFP-FABD2和GFP-MBD标记蛋白对拟南芥悬浮细胞培养及应激响应能力的影响 [J], 时兰春;王伯初;杨兴艳;张运刚;王益川
5.不同光照条件对龙眼胚性悬浮细胞培养及柯里拉京合成的影响 [J], 廖斌;赖钟雄;李汉生;徐小萍;董浩;吴宇函;梁梓豪;李珊珊;屈蒙蒙;林玉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万方数据・生物技术・北方园艺2007(9):187~190时,继代于添加BA0.5m4/L+NAA0.5rr彰L的Ms液体培养基上,继续震荡或停止震荡,温度(23±2)℃,光强l500~2000Lx,每天光照12h。
直至细胞团增大至为5n,rr左右时,进一步将其转移至同样的固体培养基上,相同条件下培养直至分化出芽和根,获得完整的小植株。
2结果与分析2.1半夏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以不同外植体培养,一般在接种后2~3d,切VI处即出现岿大,两端翘起。
5d后可见膨大处出现瘤状突起,逐渐延及整个外植体边缘,最终形成愈伤组织。
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见图1):I为松散型,呈浅黄或白色,不规则颗粒状,质地疏松,易分散;Ⅱ为坚实型,呈浅绿或白色,表面光亮,结构致密,易分化;Ⅲ为海绵型,呈白色,半透明状,质地柔软,含水量高,不易分化。
这与朱宝成等(1996)报道的类型相同…。
I型愈伤组织胚性度高,适于作细胞悬浮培养。
闰l半夏松散型和海绵型愈伤组织类型的照片注:A松散型愈伤组纵;B海绵型愈伤组织表1不同激素水平对半夏愈伤组织诱导情况的影响往=Ms基本堵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一(形成禽惭组磬{的外植体觳/接种补植体的总数)×l∞%}数据经D响can,s新复毛醍差测验(P<n05),同一列中平均散后有相同字母时差异显著性来达到a--005水平.试验中半夏幼叶和叶柄最终都能诱导出较多的愈伤组织,但前者愈伤组织诱导率低,诱导缓慢,叶片易褐化枯死;后者诱导效果更好,且T、Ⅱ型愈伤组织较多。
可选定叶柄作为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外质体。
同时发现不同2,4一D浓度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生长有很188大影响(见表1)。
2.2半夏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试验设3个起始细胞密度梯度:1×105、2×i05、4×105个/mL。
选用继代3次的I型愈伤组织转接到液体培养基,进行细胞悬浮培养。
芦荟在细菌培养基中的作用探讨芦荟在细菌培养基中的作用探讨攀枝花医药2004年第1期徽生物专韭效灭菌.从我们的实验结果中可得出,芦荟干粉的有效灭菌方法是G6玻砂漏斗抽滤灭菌法,其灭菌效果优于其它3种灭菌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为芦荟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为企业确定芦荟培养基的生产工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意义颇为深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王林.王茂起.芦荟产品的开发与申报.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44:170—1722张灿坤.王巍.芦荟开发研制鼍路与方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44:169—1703董银卯,张灿坤.加强国际交流促进芦荟产业发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43:102,107芦荟在细菌培养基中的作用探讨攀枝花市妇幼保健张利军夏-X-温沙洛张强张家华邹泽均陈子祥I摘要】目的在实验基础上了解细菌在用芦荟替代蛋白胨,牛肉膏,血液成分制备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分析芦荟在细茵培养中的作用和应用性价值.方法用常规方法制备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血平板,再用一定量的芦荟源液替代普通营养琼脂中的蛋白胨,牛肉膏和血平板中的血液成分制备培养基,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含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致病性金黄色普通球茵,铜绿假单胞茵,大肠埃希氏茵均可在用芦荟替代蛋白胨,牛肉膏,血液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且在一定时间内茵落直径均比普通营养琼脂中的茵落大.结论一定量的芦荟成分可替代蛋白胨,牛肉膏或血液成分制备培养基,进行体外细菌培养.【关键词】细茵芦荟培养基多年来,国内外微生物工作者常用蛋白胨,牛肉膏,血液等营养成分培养基用于体外细菌培养,但用芦荟替代蛋白胨,牛肉膏,血液制备培养基进行体外细菌培养结果如何?却从未见报道,为了从实验中了解和分析芦荟的有效成分在体外细菌培养中的作用,我们将一定量的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接种于含芦荟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芦荟的有效成分可用于体外细菌培养.1.1材料1.1.1试验菌株来源: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为我科室保存标准菌株.1.1.2芦荟来源:中国云南芦荟,美国库拉索芦荟为我市林业科研所引进种植.1.1.3试剂:蛋白胨,牛肉膏,NaC1,琼脂,营养琼脂为杭州天和微生物实际有限公司产品.1.2方法1材料和方法1.2.1培养基的配制:见下表鬣生物专业攀枝花医药2004年第1期1.2.2芦荟的处理:将元江芦荟,美国芦荟用无菌蒸馏水洗净3次,再用75%的酒精将2种芦荟消毒杀菌一次,然后在净化台上用手术刀将芦荟切碎,用无菌小型粉碎机将其磨为浆状源液备用.1.2-3菌液配制:将四种细菌各挑取分纯菌落在无菌生理盐水中稀释混匀后与0.5个单位的麦氏比浊管一起在722分析仪上用530nm波长进行比浊,使其浊度的吸收值均为0.1,此时菌液的含菌量相当于5×108cfu/ml(此为l液). 取l液0.1ml+生理盐水4.9rnl稀释:l× 106%fu/rnl(此为2液).取2液0.1ml+生理盐水4.9ml稀释=2×10cfu/ml(此为3液).取3液0.1ml+生理盐水4.9rnl稀释=4×量4×10.cfu/m1)备用.1.2.4接种培养:取四种细菌的稀释菌液(4×10cfu/m1)4液l0l接种于各自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同时接种一个普通营养琼脂培养皿作对照.置37~C恒温培养24h观察结果.2结果一定量的低浓度的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与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比较见表I.一定量的低浓度的大肠埃希氏菌在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生长状况比较见表?.一定量的低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与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生长状况比较见表10cfu/rnl(此为4液)留稀释菌液4液(含菌?.囊I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煎查不同萱差堕堕差蔓生生丝墼铜绿假单胞菌(u1)10培养48h培养基上有无菌生长有菌落直径(删n)1.5.2细菌生长数量(个)l0有>2l0lOlOlOlOlOlOlOlOlO有无有有有有有有有有>2>2>2>2>2>2>2<l<l3讨论从表I,?,?中可见,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接种等量的同一细菌,在用芦荟替代蛋白胨,牛肉膏,血液成分制备的培养基中均有E且细菌菌落比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大,这说明用芦荟替代蛋白胨或牛肉膏制备培养基培养细菌效果比普通营养琼脂好,但是如果用单一芦荟(芦荟,氯化钠,琼脂)制备培养基攀枝花医药2004年第1期镀生物专业培养细菌效果就不及普通营养琼脂好,在实验中还可看到,同一细菌在芦荟替代血液制备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与血平板上细菌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菌落直径都大2mm,说明用芦荟替代血液制备培养基培养细菌效果与血平板培养基一样,比普通营养琼脂;营养琼脂培养基效果好,试验结果表明,一定量的芦荟成分可用来替代蛋白胨,牛肉膏或血液成分制备培养基进行体外细菌培养,芦荟的有效成分对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芦荟含有8O多种化学成分,有15大药理作用,以及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因此目前芦荟及其制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美容,保健,食品等工业领域.但在微生物领域方面的应用还是空白,而我们从实验结果中发现芦荟的有效成分可用于体外细菌培养,且对GPc和GN细菌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元江芦荟与美国芦荟品种之问确无明显差异,若应用先进工艺生产芦荟干粉试剂,完整保留芦荟的有效成分,用来制备培养基进行体外细菌培养,对芦荟的开发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张灿坤.王巍.芦荟开发研制的思路与方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44:169,170.2吕佳.代云兰.传统芦荟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44:177,178.芦荟对细菌的体外生长试验结果分析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夏云温沙洛张利军张强张家华陈子祥邹泽均马洁【关键词】芦荟细菌芦荟作为民间用药,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疗效古今中外都得以确认,随着科技发展,国内外科学研究工作者在芦荟的成分分析,芦荟的应用性方面研究较多,而我们在芦荟对致病性金葡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四联球菌的体外生长实验中发现芦荟对微生物无直接杀灭或抑制作用,这对进一步了解芦荟的药用机理及保健机理起到了一定作用.1材料和方法1.1芦荟来源:元江芦荟(中国云南元江芦荟), 美国芦荟(为美国库拉索芦荟)均来自我市林业科研所引进种植.细菌株来源: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为我科室保存标准菌株,四联球菌从空气中获得.营养琼脂培养基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产品.1.2方法1.2.1芦荟的处理:将2种芦荟用无菌蒸馏水洗净3次,在净化台上将芦荟的肉和皮分开,分别用无菌的小型粉碎机将其磨为浆状源液备用.1.2.2培养基的配制:每瓶称取营养琼脂粉7.2g,加入200ml蒸馏水中溶解,共配9瓶营养琼脂培养基液,120~(2高压灭20rain,待冷至80 c时加入芦荟(肉,皮)源液,加入元江芦荟肉20g 的培养基为1号培养基,加入元江芦荟肉40g的培养基为2号培养基,加入元江芦荟皮20g的培养基为3号培养基,加入元江芦荟皮40g的培养基为4号,加入美国芦肉20g,40g的培养基为5,6号培养基,加入美国芦荟皮20g,40g 的培养基为7,8号培养基,加入美国芦荟60g, 5g的培养基为9,10号培养基,加入元江芦60g, 5g的培养基为ll,l2号培养基,制备培养皿,每培养皿倒20ml培养基冷后备用.1.2-3菌液配制:将四种细菌各挑取分纯菌落在无菌生理盐水中稀释混匀后与O.5个单位的麦氏比浊管一起在722分析仪上用53Ohm波长进行比浊,使其浊度的吸收值均为O.1,此时菌液的含菌量相当于5X10卜cfu/ml(此为1液). 取1液0.1ml+生理盐水4.9ml稀~=-mocfu/ml(此为2液),取2液0.1ml+生理盐水4.9ml 稀 释=2X10cfu/ml(此为3液),取3液0.1ml+ 生理盐水4.9ml 稀释--4×10cfu/ml(此为4液) 留稀释菌液4液(含菌量4X10cfu/m1)备用. 1.2.4接种培养:取四种细菌的稀释菌液(4X 100cfu/m1)4液lOul 接种于各自不同浓度和不 同成分的芦荟培养基中,同时接种一个营养琼 脂培养皿作对照,在37~(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h。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因素
董燕;刁玲武;周联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11(028)003
【摘要】中药现代化已成趋势,对药用植物的用量及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为获取更多的中药资源开辟了新途径.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是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关键.从愈伤组织、培养基、激素、有机附加物、培养条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因素.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董燕;刁玲武;周联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免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与新药研发进展(综述) [J], 陈文源;吕一婷
2.药用植物半夏细胞悬浮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J], 丁兰;欧巧明
3.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J], 李冬杰;魏景芳;刘淑清;李世杰
4.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J], 刘群;李天祥;李庆和;
张伯礼
5.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J], 高超;储智勇;黄宝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