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制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古代的官位等级排列表
古代官位等级排列:
一、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处于统治顶层,并有权宣布国家政令,统领天下
军队,或有颁布法令的权力,全国士兵为其役使。
二、太上皇:
仅次于皇帝,受皇帝委派从事部分工作,统理藩镇,实施监督,有施
行恩赐等权力,被称为皇帝的掌权宦官。
三、皇太子:
继承皇帝,处于高位的未成年的皇室成员,受太上皇指挥,被称为太子,其权力仅次于太上皇。
四、大王:
位于皇太子之下,权力略低,管辖大臣。
五、元帅:
皇帝任命代表军队元帅出征,有权力指挥、管理军队,例如唐朝高超,秦朝、汉朝的范睢。
六、太尉:
兼职国家公务,主要负责国家宗教活动和法律。
七、大夫:
负责朝廷公务、把持国家行政事务和处理文书,是古代官吏中最优秀的;包括太师,少府、侍郎、中书郎、大鸿胪,可以代表太守审判案件。
八、官吏:
官吏分两类:衙门官员和州郡官员。
前者主要负责朝廷大臣的接待、
承办朝廷之事;后者负责收缴地方的税收和实施政策,是古代官僚制
度下最底层的干部。
九、士大夫:
士大夫不分现今之工、农、商,主要负责执行朝廷令,参与执法,以
及一些社会活动;是朝廷中最日常职位之一。
十、臣民:
最下层的民众,全国百姓,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以养活自己及家庭,
向国家缴税,供立朝廷官员与士大夫,完成各种苦役劳动;也是古人职
业分类最多的一类。
古代官职排名古代官职大小排列如下:1、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2、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3、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4、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5、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6、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7、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8、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9、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10、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11、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12、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13、正七品: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14、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15、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16、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17、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18、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19、末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知识拓展: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古代官职名字
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及其名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简要描述:
1.三公: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一职,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为大丞相。
3.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4.太尉: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5.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礼仪、皇宫安全、马匹管理、法律审判等。
6.刺史:原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7.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郡的政务。
8.县令/县长: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
9.中书令: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实际的宰相。
10.尚书令:原为少府的属官,后来负责处理朝政事务,权力很大。
以上只是古代官职的一部分,实际上古代官职种类繁多,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官职的名称和职责都有所变化。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官职设定
古代官职设定是根据古代制度和官员职责而设立的,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设定:
1. 皇帝(或王):最高统治者,负责治理全国政务和领导军事,统称为“陛下”、“圣上”。
2.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或王)礼仪、文学、战略、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辅助皇帝执政。
3. 太尉:负责监察武官、统领军队,领导军事行动,战时担任最高指挥官。
4. 大司马:负责军事组织和管理,统领重要军队,战时担任指挥官。
5. 太保:负责保护皇室安全,担任皇宫卫士总指挥。
6. 太常:负责国家祭祀、礼仪、观象等事务。
7. 太仆:负责管理皇室财物、御用车马、仪仗等事务。
8. 太宰:负责决策国家财政、经济等重要事务。
9. 太尉:负责治理国家法律制度和司法部门。
10. 太保:负责保护皇室安全,监察朝廷干部的履职情况。
11. 太史:负责编纂和监察历史文献,记录国家大事和重要事件。
以上只是一部分古代官职设定,不同朝代和国家会有所差异。
古代官职设定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限,一起为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做出贡献。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1. 皇帝 (huáng dì) - 古代君主的最高称号,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
2. 太子(tài zǐ) - 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通常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3. 大臣 (dà chén) - 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4. 宰相(zǎi xiàng) - 皇帝的首席大臣,负责国家政务的总管理。
5. 高官(gāo guān) - 位居高级职位的官员,负责具体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6. 文官 (wén guān) - 负责文化、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官员。
7. 武官(wǔ guān) - 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官员。
8. 衙役 (yá yì) - 监管和维持官府秩序的人员。
9. 仕宦人员 (shì huàn rén yuán) -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任职的人员。
10. 地方官(dì fāng guān) - 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
11. 将军(jiāng jūn) - 统率军队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
12. 知府(zhī fǔ) - 地方官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一个地方。
13. 巡抚(xún fǔ) - 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14. 司法官(sī fǎ guān) - 负责司法系统的官员,包括审判、裁决和执行刑罚。
15. 监察官(jiān chá guān) - 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和行政活动的官员。
16. 侍卫 (shì wèi) - 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安全的宫廷卫士。
17. 太监(tài jiān) - 对宫廷事务负有特殊职责的官员,通常是割除生殖器官的宦官。
18. 内侍 (nèi shì) - 位于宫廷内部的官员,负责协助和服务于皇帝。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古代官职简介古代官职繁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官职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职简介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
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
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
一、古代官制1、丞相:秦代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西汉初,改称相国,后改丞相,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
2、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后改称大司空、司空,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
3、太尉:秦汉时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4、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例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5、九卿: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6、刺史: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本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时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位在郡守之上。
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
隋朝州长官称刺史。
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
宋以后渐成虚衔。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8、尚书省:官署名。
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
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
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
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9、门下省:东汉谓侍中寺。
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承其制。
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因之,元废。
中国古代官制讲座
元代职官
蒙古官制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建立大蒙古国。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建元中统,开始采用汉制职官。
1271年改国号为元。
在1206—1260这50余年间,历经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四朝,统治中心仍在漠北,并以蒙古特有的政治、军事制度去统治被征服地区。
明朝官制
明朝的官制在中国封建社会职官制度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划阶段意义的。
如果说从总趋势来看,秦汉、魏晋、隋唐、宋元都各具特色,那么,已转入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朝官制,它所反映的专制主义集权极端加强的这一政治特点,以及这一政治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阻碍作用也就更加突出了。
一、中央官:
在明朝的中央官中,六部最为重要。
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个衙门。
六部各设尚书(正二品)、侍郎(正三品),皆为堂上官;下设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皆为“司官”、“属官”“首领官”。
明朝废除丞相后,权归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所以六部尚书被皇帝称之为“股肱”之臣,为皇帝“总理庶务”。
明太祖曾经说过:“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制约之意),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朝制度,“六部分临天下,内阁不得侵。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建都北京后,中央机构还保存南(南京)北两套班子,自然也包括南、北六部,北六部是政本所在,南六部的事权相对微弱。
六部中最重要的是吏部,总管选、罢官吏之事,它是调整和平衡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机构,是总管人事调动的机构。
吏部之长为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俗称吏部天官;侍郎俗称吏部少宰)。
吏部分为四司: 一是文选司,主管官吏的升迁和转调;二是
验封司,主管官吏的封爵、封号、进阶、袭荫赠官等事;三是嵇勋司,主管官吏的受勋、名籍、父母丧养等事;四是考功司,主管官吏的考课、考察之事。
四司之中,文选司最为重要,主管选官之事,文选司之长为文选司郎(又名选朗),选官时吏部尚书有时也亲自参加。
明朝规定,选郎在任职期间,要闭门谢客,以杜绝一切请托,吏部尚书也是一样。
选官制度每年有双月和单月之说,双月为大选,单月为急选,一般的选人只考定升降者为大选,凡临时改授、改降、丁忧候补者为急选。
大选在选前需经考功司考课,或掌握考课的材料。
考课是审定职官德才优劣的一种制度,三年为初考,六年为再考,九年为通考,不论三、六、九年,都谓之考满,具备其一,即可迁转。
考课时按称职、平常或不称职三等定其升降,降者较少,升迁较多。
吏部推举官吏,有廷推和部推之分,三品以上大的推选由吏部尚书和侍郎主持,再经九卿会议,叫做廷推,又叫会推,四品以下内外官吏,无论大选、急选,皆授权于吏部,叫做部推。
此外,明宪宗、孝宗时,曾多次从宫中传旨滥受官职,不经吏部选拔,谓之传奉官,又叫做传升。
吏部考功司在四司中,其权与文选司并重,除主持并审批考课、考满等经常性任务外,还有定期的中外官吏考察。
考满多升迁,考察多罢免。
六部中权力仅次于吏部的为兵部。
兵部是运用武装力量来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国家和政权的机构。
其下属也有四司。
即:武选司,管武官铨功赏。
职方司,掌军政、舆图、征讨、镇。
车驾司,掌皇家的禁卫、仪仗、车辇,兼管驿船、马政、贡船武库司,供应刀枪火器。
武选司包括了吏部四司的职能
“衣冠禽兽”的演变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武官一品绯袍,绘狮子;文官二品绯袍,绣锦鸡;武官二品绯袍,绘狮子;文官三品绯袍,绣孔雀;武官三品绯袍,绘老虎;文官四品绯袍,绣云雁;武官四品绯袍,绘豹子;文官五品青袍,绣白鹇;武官五品青袍,绘熊;文官六品青袍,绣鹭鸶;武官六品青袍,绘彪;文官七品青袍,绣溪敕;武官七品青袍,绘彪;文官八品绿袍,绣黄鹂;武官八品绿袍,绘犀牛;文官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官九品绿袍,绘海马。
因此,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寇禽兽”,当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赞美词。
明朝中晚期,官场腐败,文官爱钱财,武官贪生怕死,他们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于是,“衣寇禽兽”就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清代科举制度的衰败与废除
一、科举制度四级考试的沿革
清代科举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层次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