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在版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 格式:doc
- 大小:531.50 KB
- 文档页数:6
透过黑与白的“沉思”——赏王琦版画《古墙老藤》有感初次看到这幅画是被画中苍劲的躯干和茂密的枝条所吸引,木版画《古墙老藤》整体构图饱满、丰富,刀法细腻、得心应手,穿插流畅自然,显示出作者创作的严谨和超群的木刻技艺。
在教授《生长的植物》这节课时,同学们刚开始看到这幅画时可能会觉得很疑惑,画中枯死的树干加上凌乱的枝藤有何可值得欣赏的地方?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猜想作者想表现什么,并从表现的手法和色彩上进行分析。
有艺术家说:“只有黑与白,使我们看到了空间中活动着的、生存着的实体,看到了闪光的、黝暗的、丰富的色彩变化。
”在《古墙老藤》这幅画中,就体现出了黑白画面在表现力上以少胜多的艺术美感。
虽然整个画面只存在黑与白,但是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线与面的巧妙结合,增添了画面的灰色调,使整幅画中的黑白对比和谐。
大师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植物的美丽和旺盛的生命力,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画中的老藤树顽强的生长着,枯死的树干似乎蕴逾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他就像一位精神抖擞的老爷爷静静地站在墙边,等待着人们轻轻的靠近他,听他讲述那遥远的故事,一段快被人们遗忘的历史。
“生命是畏惧苍老的,但苍老却又意味着久经沧桑、丰富成熟。
树是如此,人也一样。
苍老往往是缺乏美感的,然而苍老的生命却是经过锤炼的,个性是坚毅的。
它宛如夕阳,无限美好,甚至能焕发出生命的第二青春。
”作者刀下的古墙老藤,便正是生命青春的再度显现。
运动盘旋的枯藤与背景古墙的静组合在一起,微风吹拂,扬起的藤蔓树叶,一静一动,一多一少,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古树旺盛的生命力。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古墙老藤》这幅画是王琦先生于晚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作品,当时王琦先生由于常年积劳成疾,造成了左眼视网膜脱落,但正是由于他坚毅的个性,才会创作出一幅幅经典的作品,这也说明已是古稀之年的王琦,恰是宝刀不老,夕阳正红! 尽管难以断言其立意必定有自况自勉的情味,但其赞颂苍劲之美、成熟之美、老辣之美的意欲,却是分明可见的。
水墨画中的黑与白给你的启示作文80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黑与白~白与黑你们有没有看过中国画呀?中国画就是用笔和墨渲染在纸上的,好看极了!最常见的就是山水画,有青山、溪流、小桥等等,整个画面黑白分明,很有意境。
你看,黑色是那些山石树木的轮廓,给人一种沉稳大气、永恒不变的感觉。
白色则是那些云朵、溪流,代表着活力和生机。
真不愧是"万物运行,阴阳不息"呢!阴阳、黑白,互为表里,共同组成了这优美的画卷。
我很喜欢看这些水墨画,因为它们不仅美,而且让我时常会反思人生的道理。
你想啊,黑白两色虽然完全不同,但互相依存、互为关键,缺一不可,正所谓"白之力黑而形,黑之质白而现"。
你看那山石虽是黑色,但若无那些白云白雾的渲染和映衬,怎能彰显出它们的厚重和气势威武?同理,只有黑色的山石作为背景,才能衬托出白云的那种湿润温柔的质感。
所以,黑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这难道就不是人生的一个写照吗?我们的生命就像是黑白两色,有阴暗面、也有光明面,但它们并非对立,相反是互为因果、依存并存。
没有黑暗,我们无法体会光明的美好;也没有光明,黑暗就失去了意义……嗯,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向大自然学习,去珍惜生命中的"黑白两色",从而学会欣赏这种对比,品味其中的味道。
不过呢,要是问我更喜欢黑还是白色,我还是选白色吧!因为白色代表着希望、未来和无限可能。
就像溪流潺潺流淌、白云自在飘荡,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尽管白色也有短暂和转瞬即逝的一面,可是我觉得只要抓住当下、用心体会,这时光便永恒美好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会像白云那般逍遥自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去拥抱阳光,勇敢去探索这未知的未来!当然,有黑色的山石做陪衬和托底也很重要,代表着沉稳、踏实,让我时刻谦逊、脚踏实地。
总之黑白并济,方能达到至善至美!这就是我从水墨画中"黑白两色"的启示了。
你们有同感吗?快和我分享你们的体会吧!篇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呀!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水墨画中的黑与白学到的一些启示。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也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之一。
其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被广泛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析“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的应用。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和“白”往往处于对比的状态,形成了鲜明明暗对比。
在雪景山水图中,白色代表了雪的纯洁和寒冷,黑色则代表了山石等物体的质感和坚实感。
通过黑色与白色的对比,画面中的物体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使观者产生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感知。
黑色在画面中的运用也起到了强调和阐释的作用,有时黑色的面积较大,能够突出画面的主题和重点。
黑与白的对比还能在雪景山水图中起到渲染氛围和表现情感的作用。
雪景山水图往往给人一种寒冷、冷静的感觉,而黑与白的对比使得画面的冷静感更加明显。
尤其是在画面的黑色部分,往往深沉而富有神秘感,能够给人以一种悲壮或者是庄重的情感体验。
而在白色部分,往往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使人产生一种舒适和平和的情感体验。
黑与白的对比在雪景山水图中也能营造出一种艺术的对立与统一。
黑白对比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的黑色和白色呈现出鲜明的反差,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立关系。
但是在整个画面中,黑与白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这种对立与统一的艺术效果使得雪景山水图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的应用使得画面更加丰满立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提升了整个画面的艺术效果。
黑与白的对比也能够衬托画面的主题,渲染氛围,传递情感。
黑与白的对比在雪景山水图中不仅仅是颜色的对比,更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为观者带来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
绘画中的黑与白分析研究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表现手法来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
而在绘画中,黑与白作为最基本的色彩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黑与白的对比鲜明,相互衬托,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能够表现出深邃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本文将就绘画中的黑与白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它们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黑与白在绘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黑白对比鲜明,是创造强烈对比效果的最直接手段。
在绘画中,黑与白的使用能够强化画面的对比,增加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
黑与白之间的对比能够突出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光影效果,加深视觉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
这种对比的鲜明度常常可以引导观众对作品的关注,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且,黑与白的对比还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极富张力。
在表现主题深沉、内在情感波澜起伏的作品中,黑与白的对比往往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黑与白在绘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黑与白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
在绘画中,黑与白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更多的是形、线、面的表现。
在暗光、强光、反光等光影环境中,黑与白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画面中,黑与白的描绘不仅仅是颜色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黑白之间的对比来展现出形体之间的关系,光影之间的变化。
黑与白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线条的勾勒,可以是色彩的涂抹,也可以是形状的描绘。
无论是急促的笔触还是平静的线条,黑与白都能够表现出深邃的内涵。
而且,黑与白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纹理的运用,可以是抽象的形状,还可以是具象的形态。
在绘画中,黑与白的表现形式是非常灵活多样的,可以适用于各种题材和各种艺术形式。
黑与白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内心情感。
在绘画中,黑与白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抒发。
艺术家在使用黑与白时,常常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来运用,而非简单的技术手段。
在艺术家的作品中,黑与白往往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化身,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黑白木版画创作中技法运用与情感表达
在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版画的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国际化,同时作品的形式、题材等各个方面也是不断呈现了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面貌,与木版画紧密相关的学术报告也频繁举行,让国内外艺术界再一次将焦点汇聚于木刻版画之上。
然而木刻版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样式,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工具与材料上的演变与发展也愈发个性化,其作品在当代艺术界里,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艺术家更以自己的感情表达放在首位,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画面更具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趣味与形式。
本文经过笔者研究,以技法和情感的运用为论点进行论述,再通过亲身艺术实践对木版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新的认识,对木刻版画的创作形成主观且独到的理解,而艺术家可以通过强化技法与情感在木版画中的作用,进行表达。
同时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够给予从业者一些帮助与启迪。
本篇文章中,笔者分析了技法与情感两者的具体使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刀法会向人们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呈现,影响人们的心理并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影响。
技法与情感是版画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版画技法是一个媒介艺术家所给予的作品的分量感,恰恰是我们的思维的重量,而情感则是对技法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以美学视角来观察黑白两色―――浅析“黑”与“白”在艺术和语言中的表现及象征意义摘要:艺术作品中黑白两种颜色混合或者相互作用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中国和国外的一些绘画作品中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
语言中表示黑色和白色不仅仅代表两种颜色,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本文试图以审美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一下,黑色和白色在艺术(以绘画为例)中的表现及其应用,以及这两种颜色在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黑白色色彩美学象征意义色彩审美意识色彩,无论是艺术色彩还是语言色彩,都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功能,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态。
黑色与白色,两种普通平常的颜色。
通过引申,象征或者两者进行组合、叠加会构成一种全新的、不可思议的新的意象。
在语言中、生活中、绘画中...…黑与白各自有着不同的涵义。
人类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日出而耕,日落而眠,这种黑与白构成了长期的生理进化,也构成了人类视感觉的基础。
黑白两色的变化,正式自然地建立在个人的原始感觉上。
因此,他们引起了人类的审美情感,还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活动,而且黑与白的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代表了所有宗教的希望、幻想。
文学的渴望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功。
黑白两色在艺术中的表现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
黑色,白色都属于色彩的范畴之中,属于视觉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
艺术中的白与黑。
主要在也大多在绘画领域得到充分的表现,这里仅以绘画中的黑白运用来概述一下这两种颜色在艺术中的地位以及表现。
黑白两色结合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中国画用墨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它们结合后产生的效果。
中国古代民间建筑黑瓦白墙极为普及,被认为我国正宗艺术的中国画强调以黑色创构意境,所谓“气韵生动”范例几乎都是不同层次的墨色浑然一体的作品,中国在一段时期强调“水墨为上”这种作品呈现出来的是黑、白、灰的变奏。
绘画中的黑与白分析研究一、黑与白在绘画中的意义在绘画中,黑与白常常被用来表达对比和冲突。
黑色代表着深沉、神秘、沉重和冷静的情感,而白色则代表着纯洁、明亮、轻盈和慈爱的情感。
这两种对立的颜色,通过绘画的表现形式,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对黑白的运用更能够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黑与白在绘画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艺术作品中。
在古代中国绘画中,以水墨为主要媒介的作品,大多以黑白为主色调,通过对比浓淡的墨色和用水晕染的方式,展现出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气韵。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和建筑中,黑与白也被广泛运用,用以展现出对比明显的形式美。
在文艺复兴时期,黑与白在绘画中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大师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黑与白的对比效果,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素描还是木刻版画,都充满了黑白的对比之美。
三、艺术家对黑与白的运用许多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黑与白。
著名的荷兰画家雷姆布兰特,他用真实的光影效果绘制的《夜巡》中,黑与白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富有戏剧性和冲突感。
现代艺术家毕加索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黑与白的对比,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块,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当代绘画中,黑与白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深刻。
除了传统的水墨画外,现代绘画家们还利用摄影、综合材料等方式来表现黑与白的对比。
徐冰的《中国大戏院》、陈冠希的《黑白灰》等作品,通过摄影的手法,将黑白的对比提炼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当代社会的冷漠、孤独等主题。
除了摄影作品外,当代绘画家们还将黑与白的对比融入到了抽象表现和现代派绘画中。
杰克逊·波洛克的《喷溅》、巴尔的摩之恶的《烟囱》等作品,通过对比明显的黑白色块和线条,表现出了当代社会的混乱和压抑,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总结绘画中的黑与白分析研究,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绘画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渊源,也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黑与白在当代绘画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论传统黑白版画的艺术魅力黑与白是最直接而毫无犹疑的对比,在不同的节奏韵律中,通过画家灵动的刀法变化,在画面上以各种形式的点线面的巧妙处理,不同的疏密和组合变化达成黑、白、灰的千变万化,呈现出来的是超越黑与白的多重色彩感觉。
正是黑白版画这种纯净、执着让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强烈、内敛、明确,不会有茫然之感。
世界著名的版画家肯特对黑白木刻的理解是:版画最起点和最难点都是黑白木刻,如果有谁能攻克这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
"黑白版画是版画的根和版画的轴,承载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叙述着千古故事,把着版画的发展方向,散发是永恒的艺术魅力。
黑白版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自成一完整的体系。
在林林总总的教科书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共性,其基础都以黑白木刻技法为基础。
在用很大的篇幅和课时完全介绍黑白木刻的一套基础技法后,才对其他版种进行讲解。
从黑与白这一组对比关系来说,黑白版画具有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在于这一对关系的概括性处理。
黑白版画是经过了版画家高度提炼,忽略那些物象中不重要的造型元素,保留那些能触动画家心灵的东西,在经过艺术再加工后,赋予了新的生命。
其中的木刻艺术语言来自刀、板、印,是一个复杂而带有创造性的小工程,工程中的道道工序,带着预料内外的变化、画家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以及奇妙变化,在通过转印的间接性艺术表现方式上,黑白版画的艺术语言不会像其他版种或其他画种那样随性随意、柔和,而是直白简明,具有冲击力,这种语言特点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黑白版画是对刀法印痕的高度纯化。
刀法是木刻的生命,黑白版画将色彩简化到极致,突出的就是刀法及以此形成的印痕。
黑、白以及黑白色块形成的多种层次的灰,有如中国的水墨画,简单确变化无穷。
去了色彩,留存了刀法印痕,强调了刀与版经过反复对话后凝固于画面永恒的印迹。
有如水墨画中的意韵和笔触。
黑白木刻版画对刀法的强调使刀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画家手里的刀如笔随心所用,意念所及,刀法皆可实现。
探析黑白木版画语言黑白木版画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其通过线条和形状的简单表现,勾勒出丰富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种绘画中,黑色和白色是主要的色彩,它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色彩本身,更是一种绘画语言,一种传递情感和信息的方式。
首先,黑色和白色的运用,在黑白木版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色代表着厚重、深邃、严肃等含义,将黑色的运用合理地融入到绘画中,可以使画面显得更为严肃庄重,增强作品的艺术气息。
而白色代表干净、温和、亮丽等含义,在画面中运用白色可以起到净化、明亮的作用。
同时,在黑白木版画中,黑白两色的对比也非常重要,它们的强烈对比可以形成强烈的矛盾感,使画面更有张力。
其次,线条也是黑白木版画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
线条可以分为粗细、曲直、长短、虚实等多个维度,对于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粗线可以表达强烈、厚重的感觉,细线则更为柔和、细腻。
曲线可以表达曲折、柔美的感觉,直线则能增强画面的稳定感。
线条的长短以及虚实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形成更丰富的空间感。
最后,形状也是黑白木版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人物表现上。
通过对人物的形状进行简化,去除多余的细节,将人物表现得更为抽象和具有象征意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在其他一些物体的表现中,形状的简单和具象的处理也能够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更易传达出画家想要表达的信息。
总之,黑白木版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线条、形状、黑白对比等手段,传递着画家的情感、思想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黑白木版画独特的绘画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透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
版画中的黑白关系心得体会版画中的黑白关系心得体会摘要:世界充满变化万千的色彩,色彩给我们的生活以丰富内涵,也给人类多种多样的感觉和联想。
任何外部物象都可以通过特有造型和色彩对其进行描述表现. 黑和白是颜色中反差最强的颜色,也是色彩中的终极, 黑和白,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如果把黑和白进行穿插和配置,就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艺术感觉和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
我们知道任何画种、画面都有一个黑白灰关系。
油画中的色彩是有明度的,国画中的墨色是有浓淡的,而在黑白版画中的黑白灰布局则较明显。
黑白是版画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绘画形式无法与之比拟的重要手段,版画艺术中的黑白,不同于绘画中的黑白,它较之黑白画更具有一种独特的印刷美,是一种版画艺术特有的强度和力度的美感。
与此同时,版画中的黑白,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和处理,古今中外优秀的版画家,在黑白处理和运用上,为我们留下了及其丰富的宝贵财富。
在古今中外优秀版画作品中,人们看到了版画家可以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进行黑白处理,如瑞士版画家瓦洛顿的木刻作品《少女与白猫》,保加利亚版画家扎哈里耶夫的木刻作品《里尔的牧羊人》,以及我国版画家牛文的木刻作品《欢乐的藏族儿童》。
也可以以物象的条件色为依据进行黑白处理,如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自刻像》,法国画家杜米埃的石版画作品《特朗斯挪诺宁街的屠杀》,美国版画家肯特的石版画《在你头上挂着沉重的东西》,以及我国版画家力群的木刻《饮》,古元的木刻作品《各个的假期》,张怀江的木刻作品《方志敏在狱中》,更可以打破物象固有色、条件色的界线,根据艺术需要进行黑白处理,智利画家万德勒里的木刻作品《告别》以及我国版画家古元的木刻作品《刘志丹和赤卫军》,黄新波的木刻作品《年轻人》。
黑白是木刻画面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能否很好地处理黑白,是测验一个木刻版画家是否很好理解、熟悉和掌握版画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都知道,版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特点,在于它具有格外强烈、朴实、单纯、典雅等方面的因素。
黑与白在版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作者:高倩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11期
摘要:黑白作为纯粹的色彩,不妖娆,不做作,版画中的黑白语言让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梦,这梦境般的世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
在版画家的创作作品中,用简单的黑白两色组织画面,不同的黑白对比就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每一位版画家都在黑白之间表达着自己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黑白;版画;情感表达
版画发展至今,从凹、凸、平、漏四大版种发展革新乃至混合并用,从传统木刻到综合材料的运用,版画技法的外延在不断地扩大,各种新颖的版材和技法层出不穷,给版画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使版画不断地发展壮大。
而传统木刻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黑白虽乏味,但是被艺术家运用到作品之中,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情感世界。
一、珂勒惠支的慈母之情
凯绥·珂勒惠支于1867年出生在德国的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她的版画艺术作品,大多使用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在视觉的冲击下让人们感受其形式美,让人深刻体会到这位现实主义版画家的质朴无华。
珂勒惠支由于在少年时期曾受马克斯·克林格尔的影响,其版画作品大都是在映射现实,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其画面中的黑白强烈对比更折射了她自身内心对当时德国时局不安的恐惧、迷茫和对战争的厌恶。
她的作品主题以母亲、孩子、战争、死亡为中心,以一个母亲的名义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石版画《援助俄国》《德国儿童在饥饿中》《面包》《在母亲的怀抱中》等,腐蚀版《母亲和死去的儿子》《母与子》《死神和妇人》等,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在表现珂勒惠支作为母亲的慈爱。
其中作品《面包》(图1)描绘了德国儿童与妇女饥饿形象的一个侧面,作品中没有繁琐的线条,没有华丽的色彩,只有淡淡的黑白,黑与白的交融折射到画面中的母亲和孩子身上,孩子的面部和母亲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白色为主的孩子面孔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和无助以及对事物的渴望,黑色为主的妇女背面突出了作为母亲的无奈和绝望,黑白的对比塑造了一个在沉重生活压力下的苦难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说到珂勒惠支的慈母之情又让人想起她的另一幅作品《牺牲》(图2),这幅作品是珂勒惠支在1923年完成的木刻组画《战争》中的其中一幅,作为珂勒惠支第一次正式被介绍到中国的版画,其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当时鲁迅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柔石而刊登在《北斗》刊物上。
珂勒惠支的这组作品从《牺牲》中可以看出她的表现手法具有雕塑的特色,黑白对比与早期相比更加强烈。
作品画面中黑白的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到当时压抑的氛围和悲惨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黑白冲击力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深沉的母爱渗透在黑白交相辉映的画面中。
珂勒惠支以女性的身份通过自己独特的版画语言在表达着一种内心的呐喊,作品中每一个黑白间隙都蕴含着情感,洋溢着作为一个母亲的慈爱之情,她想唤醒人们的良知,唤醒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及对妇女和儿童的关注。
二、徐匡的草原之声
徐匡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木刻版画家,他的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他那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影响着不少学者,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
他的作品题材以青藏高原为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艺术家永不停歇的脚步,而徐匡运用版画独特的语言来表现神秘的高原气息,他没有用大自然的绿色来表达画面中的青青小草,也没有用暖色来表达草原上的温暖阳光,而是只用了黑和白来表达这些美丽的风景,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他把美的心灵和高原阳光献给观众。
在徐匡的版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作品里没有的东西,比如说阳光,在作品《乡村小学》(图3)中,阳光溢满,占据了整个画面,黑白分明,给人们强烈的温暖,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成了画面的重中之重,大块的白色墙面和一小块一小块物体的黑色倒影形成的强烈对比和画面完美的布局让我们感受到炽热阳光下教室里那些纯真用功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幸福。
这样的画面着实让人惊叹,第一次亲眼见到徐匡的原作是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个展览厅里,原作更有震慑力,站在画前关注了大半天,被徐匡这种艺术精神吸引到了画面之中,如同钻进黑白缝隙里,去欣赏高原的美,吮吸那里的阳光。
第二次看到徐匡的原作是在2013中国百家金陵版画中,为了看展,专门跑到了南京,当天还下着大雨,记得当时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幅画就是徐匡的《扎西和他的羊》(图4),这幅画让人完全忘记了外面的阴雨天气,眼中看到的只是布满在这片草原上的阳光,人物扎西牵着他的羊行走在大草原上,扎西是画中的亮点,属于黑色部分,羊和草原多用白色,灰色调部分也只是黑白两色的表现,黑白灰形成鲜明的对比,炽热眼球,扎西在画面中犹如幽灵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能感觉到软软的羊毛,大草原的美丽风景让我们一览无余。
徐匡的其他作品《草地诗篇》《高原的阳光》《在那遥远得地方》等都让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上炙热的阳光和地域风情的高原生活。
徐匡的画让人们生活在阳光里,让人们的心灵得到释放。
这些优秀的版画家单单用黑和白就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只是黑和白,却在画面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版画家所考虑的黑白结构、黑白穿插如何处理,在他们自身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在画面当中了。
三、结语
黑和白是世间常态,能组织一幅画,也能表现一个世界,黑与白的交错,就在版画的独特语言之间游走于世。
当我们看到一幅黑白画的时候,它不仅仅是黑和白的交叠,画面之中会有另一个你想不到的世界,从青年版画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版画的进步。
由此可见,版画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当代一些优秀版画家的出现为版画带来了不可泯灭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苏也惠.浅谈版画的黑白意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86-88.
[2]李民萍.中国黑白木刻艺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81-82.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