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两数之和奇偶性》
- 格式:docx
- 大小:14.22 KB
- 文档页数:3
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材分析:《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奇数、偶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根据奇数、偶数相加的三种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在阅读与理解环节给出了三个问题的算式表达形式,分析与解答环节提示了举例、画图、说理等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上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奇数偶数的特征,对举例验证的方法也不陌生,这就为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
从思维水平上来看,五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间接推理的能力较弱,于是我又想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验证结论。
对于深入用多种方法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还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节课中增加体验,经历较为完整的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丰富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联系生活”解释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想象、联系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学具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猜想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你们玩过抽奖的游戏吗?(玩过)想玩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抽奖开始,抽奖之前老师先要考考你们,关于奇数和偶数你知道哪些?学生回答:偶数是2的倍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偶数是末尾是2 4 6 8 0的数、奇数是末尾是1 3 5 7 9的数、奇数是单数、偶数是双数……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的抽奖就和奇数、偶数有关,老师这有一个盒子,里面都是偶数,要找两名同学一起来抽奖,如果你们两个人抽到的数相加和是奇数,恭喜你们中奖了,奖品是每人一个棒棒糖,如果你们抽出的数相加和是偶数,那很遗憾,没有中奖,明白了么?谁想来试一试手气?第一组同学来抽奖,没有中奖。
《两数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实录: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么?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
我们一边玩游戏一边学数学怎么样?生:好。
师:那我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来在游戏中探究《两数和的奇偶性》。
二、游戏激趣,探究和的奇偶性。
(一)探究两个数之和的奇偶性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信封,分别标了数字1和2,我们称为1号袋(全是偶数卡片),和2号袋(全是奇数卡片)。
师:玩游戏还要有规则,让我们一起来看游戏规则。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如下:从1号袋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获胜。
a.学生开始抽签生1:抽到8+2=10生2:抽到6+10=16生3:抽到4+12=16生4:抽到12+18=30b.师:如果继续从1号袋抽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生:没有师:为什么呢?生1:1号袋中全是偶数卡片生2:偶数+偶数=偶数师:你们的猜想很重要,我们记下来(板书)2、师:那我们接着抽2号袋(全是奇数卡片),游戏仍然是从袋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获胜。
a.学生开始抽签。
生1:抽到5+7=12生2:抽到3+9=12生3:抽到15+1=16生4:抽到13+11=24b.师:如果继续从2号袋抽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生:没有生1:2号袋中全是奇数卡片生2:奇数+奇数=偶数师:你们的猜想很重要,我们同样记下来(板书)3、师:看来从1号袋或2号袋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两个数的和是奇数不可能的。
怎样修改游戏规则就一定能获胜呢?生1:把1号袋和2号袋中的卡片合在一起,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就一定获胜。
师:那我们就试试她的方法。
师将1号袋和2号袋中的卡片合在一起,让学生继续抽生1:抽到5+6=13生2:抽到2+6=8生3:抽到5+9=14师:合在一起一定获胜了吗生:不一定师:谁能修改游戏规则让我们一定能获胜生:在1号袋和2号袋中各取出1张卡片,就一定获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与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5,7,9,11,…偶数:8,12,20,24,…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倍数与因数》的最后一课时,是新课标中新增的一部分内容。
旨在通过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并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法、说理法和图示法。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历从举例考察到分析综合,从猜想到验证,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
是在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特点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更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一次尝试。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偶数和奇数的相关知识,对列举法也不陌生,可是对于图示法和说理法不是很熟练。
在前测中,结合上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部分学生也用到第四种方法——用字母表示,但学生整体对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优化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解决策略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结论。
对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的优化。
三、学习目标:结合以上情况,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1、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归纳总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体会“数形结合”和“举一反三”的数学思想。
2、能够用“列举法”、“说理法”、“图示法”、“用字母表示法”等多种方法,正确的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评价方案:1、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以及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程度,结合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完成目标一的评价。
2、通过学生的汇报,结合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完成目标二的评价。
五、学习活动预案一、直接引题: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述一下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吗?(学生会从定义,和生活的联系,图示,余数等方面进行阐述)看来,同学们对奇数和偶数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来进行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第课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1.理解和掌握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2.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3.能借助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4.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师准备】PPT课件,两种颜色的正方形教具。
【学生准备】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学具(两种颜色)。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关偶数和奇数的知识。
老师用PPT出示下面的问题:1.什么样的数是偶数?什么样的数是奇数?2.偶数是2的倍数,那么偶数除以2,余数是几?奇数除以2,余数又是几?3.如果用n表示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用2n表示,奇数该怎样表示呢?4.偶数、奇数在日常生活中又叫什么数?学生读题思考,在小组里议一议,然后指名回答。
预设生1: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生2:偶数除以2,余数是0(或回答没有余数);奇数除以2,余数是1。
生3:用2n+1(或2n-1)表示。
生4:偶数又叫做双数,奇数又叫做单数。
师:对于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老师还有1个问题: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偶数总能摆成什么图形?奇数呢?小组里一部分同学用5个正方形摆一摆,另一部分同学用6个正方形摆一摆。
学生用正方形摆图形,老师巡视,把学生摆的图形进行展示。
用5个正方形摆的:用6个正方形摆的: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掷骰子的游戏,骰子上有1~6六个数字,有奇数也有偶数。
(1)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掷,掷出的是数字几,就再加上这个数字。
如果和是奇数,就有奖;如果和是偶数,没有奖,小组里每人掷一次,组长记录下同学们算出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活动,活动结束,组长交上记录单。
师:老师看了组长的记录单,一个得大奖的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有了猜想,那就是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不可能是奇数。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荷花池小学王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正方形学具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概念,引入图示。
(1)说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2)偶数是2的倍数,也就是除以2余几?奇数呢?
(3)偶数、奇数在生活中又叫什么数?
(4)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偶数总能摆成一个什么图形?奇数呢?
1,游戏导入。
一起玩“快乐大转盘”的游戏。
这个转盘上有1—10,有奇数也有偶数。
(1)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转,指针指着那个数,就加上这个数本身,如果和是奇数,有大奖,如果和是偶数,就没有奖。
(2)学生尝试,老师分两列(奇数+奇数,偶数+偶数)板书算式。
(3)怎么还没人得到奖?
二、探索与猜想,验证与归纳
1,明确探究的问题。
刚才做做游戏,一个数加上它本身,只有两种情况,要全面研究,还有什么情况?板书:奇数+偶数=
追问:问什么“偶数+奇数=”不用研究?
2,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提示: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得出结论,也可以用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个结论。
可以独立完成,或者同桌合作。
注意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讨论
(1)请用举例方法的同学介绍。
教师板书。
通过举例,得出什么结论?
(2)请用小正方形拼摆的同学介绍。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教师在黑板上用磁性教具演示,或用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拼摆,使我们确信结论是正确的。
这种方法称作“数形结合”。
(3)谁能用偶数、奇数除以2的余数来解释这些规律?(如果学生
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反馈,交流。
(4)归纳结论
将板书补充完整。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再问:有没有哪个同学的举例不符合这些规律的?能举出反例吗?(5)现在你能解释“快乐大转盘”的游戏,为什么不会出现大奖的原因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探究两数之差的奇偶性。
2,填空。
3,小明爸爸、妈妈今年岁数的和是奇数,几年后小明爸爸、妈妈岁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四,回顾,小结。
今天通过探究得到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有什么体会?还想研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