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32
dt医学术语DT医学术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的技术。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颅内疾病状态,如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监测通常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到患者的颅内腔内来实现。
这一传感器可以测量颅内腔内的压力,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仪器上进行记录和分析。
在植入传感器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并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
颅内压监测对于一些严重的颅内疾病非常重要。
例如,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颅内压力的增加,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颅内压监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脑肿瘤的状态。
脑肿瘤的存在会导致颅内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影响脑功能。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延缓肿瘤的进展。
在进行颅内压监测时,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植入传感器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颅内压监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准确评估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状态。
尽管如此,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提供有关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准确的诊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术语,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颅内疾病的状态,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和局限性,但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颅内压监测技术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颅内压力测定方法颅内压力测定是一种用来衡量颅内脑压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颅内病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1. 颅内压监测导管:这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一根导管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脑脊液的压力。
导管的一端连接到压力传感器,另一端则经过皮肤插入颅内。
这种方法可以持续测量颅内压力,并且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脑脊液排出,以减轻颅内压力。
2. 颅内压监测光纤:这是一种较新的颅内压力测定方法。
通过将光纤插入脑室或者颅内组织中,可以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时间,并将其转化为压力值。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连续的颅内压力监测,并且相比传统的导管方法,光纤不会引起组织损伤,且可以适用于长时间监测。
3. 颅内压力监测脑电图:这是一种结合脑电图和颅内压力测定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头皮上放置电极,并记录脑电活动,可以间接地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当颅内压力升高时,脑电图中会出现不同的改变,如慢波增加、α波消失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颅内压力进行初步评估,但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结果。
4. 脑部影像学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扫描和头颅MRI,也可以提供对颅内压力的间接评估。
通过观察脑部影像学特征,如脑组织变形、脑实质扩张等,可以推测颅内压力的高低。
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提供颅内压力的大致范围,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测量。
总之,颅内压力测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和监测颅内压力,指导颅内病变的治疗和管理。
在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时间需求、测定准确度等。
此外,在进行颅内压力测定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压监测常用的方法颅内压监测是指对脑组织内压力的实时监测和记录。
它是重症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评估脑组织的灌注状态和缺血缺氧情况,指导治疗决策,并对预后进行预测。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方法。
1.硬膜外传感器(Hardliner):硬膜外传感器是一种直接测量硬脑膜外腔压力的方法。
通过将传感器插入患者颅外,将其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
相比于其他方法,硬膜外传感器具有便捷操作、可重复使用、低风险和较低成本等优势。
然而,由于其位置与脑实质之间仅有一层硬脑膜相隔,容易出现误差,同时还需要定期调校和校准。
2.颅内压描记术(Intraventricular Catheter):颅内压描记术是一种将导管植入患者脑室内,通过外接压力采样器实时测量脑室内压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颅内压力,最为准确,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压监测。
但是,颅内压描记术需要进行手术植入,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风险也较高。
3.透明硬膜下腔(MEP):透明硬膜下腔(MEP)是一种通过经前臂置入的导管连接到透明硬膜下空间进行颅内压力监测的方法,它通过患者的生理波动和脑脊液的静水柱压力来测量颅内压力。
相对于硬膜外传感器和颅内压描记术,透明硬膜下腔具有更低的并发症风险,更为安全。
4.颅底超声波:颅底超声波是一种无创测量颅内压力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技术,可以测量颅底的动脉浆液动态变化和浓缩度,从而间接反映颅内压力的变化。
这种方法具有无创、安全、方便等优点,但因测量位置有限,所以精度尚有待提高。
5.瞳孔变化监测:颅内压力升高时,可以引起瞳孔的改变。
瞳孔变化监测是一种间接测量颅内压力的方法,通过观察瞳孔的直径、光反射和对光反应等变化可以推测颅内压力的升高程度。
虽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只能作为初步的筛查指标,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手段进行综合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选择适当的颅内压监测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医疗资源的可用性来决定。
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方法(一)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除麻醉诱导至切开硬脑膜期间可用颅内压监测观察麻醉药物和操作对颅内压的影响外,一般多用于术后监测,以指导降颅压治疗,主要有以下方法:1.腰部脑脊液压测定方法简单,校正及采集CSF容易,但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对已有脑疝的患者风险更大,也有损伤脊髓的报道。
2.硬脑膜外ICP测定由于硬脑膜外腔不能通过液体传感,只能通过气体压力传感器或将压力传感器直接放置在硬脑膜外,术中使用受到限制,多用于术后监测。
3.硬脑膜下ICP测定将压力传感器直接放置在硬脑膜下直接测压,数据不如脑室内置管精确可靠。
4.脑室内置管测定ICP将导管置入侧脑室内,传感器的零点与外耳道水平进行测定。
此法必须钻孔穿刺脑实质,长时间留置导管有一定难度,易合并感染、出血。
对已有脑室系统梗阻的患者其价值受影响。
5.脑实质内ICP监测采用光导纤维导管通过钻孔插入脑实质,压力通过导管末端光反应膜的运动被感应,通过数字或类似方式来显示。
在放置前必须进行系统校正,该系统抗干扰强,可正确反映ICP变化,但费用昂贵,操作过程中神经组织如有梗阻可以破坏光导纤维,使ICP波形出现误差。
(二)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1.经颅多普勒通过观察高颅压时的脑血管动力学改变来估计ICP。
由于脑灌注压(CPP)为平均动脉压(MAP)减去ICP。
脑血流(CBF)与CPP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CVR)成反比,即CBF=(MAP-ICP)/CVR。
当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存在时,ICP升高,CPP降低,脑小动脉扩张,CVR减小以保持脑血供恒定,此时舒张压(DBP)比收缩压(SBP)下降明显,故脉压差增大,而反映脉压差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增高。
当ICP持续增高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脑循环减慢,CBF减少,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降低。
TCD监测ICP能反映脑血流动态变化,并可观察脑血流自身调节机制是否完善。
颅内压监测第一节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就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得压力。
颅内压增高就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或2、00kPa)。
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得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面有着重要得临床意义。
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P),为避免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得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得管理。
【适应证】颅内压监测指征:(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②评分3 ~8分但 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就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得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得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得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1.有创颅内压监测(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得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与硬膜外测压(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