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仪器的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
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颅内压监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评估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监控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压监测的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1. 资料准备在进行颅内压监测前,需要准备必要的资料和设备。
包括:监测仪器、导管系统、留置导管所需物品、洗手液、手套、消毒剂等。
2. 术前准备(1)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操作过程及风险,并取得书面同意。
(2)准备患者,注射镇静剂等药物,使其保持安静配合。
(3)消毒操作区域,并戴好手套。
3. 穿刺操作(1)确定穿刺点:一般选择额骨穿刺,或其他合适的穿刺点。
(2)定位:使用适当的标记工具在患者的头部进行标记,以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3)局麻:使用适当的局部麻醉剂,对穿刺点进行麻醉。
(4)穿刺:使用合适的器械进行穿刺,将导管插入到颅内。
(5)连接仪器:将监测仪器与导管系统连接。
(6)固定导管:使用固定带或其他适当的固定器材固定导管。
4. 操作结束(1)检查:确认仪器连接正确,并无渗漏。
(2)记录:记录插管时间、操作过程中的相关细节以及患者的反应。
(3)清理:将使用过的器械和其他物品清理干净,消毒操作区域。
二、评分标准颅内压监测评分标准主要用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以及判断脑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下面是常用的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系统和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评分系统。
1. 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系统GCS评分系统通常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包括意识水平、眼球运动和运动反应三个方面。
(1)意识水平评分:- 最高分:E4指眼睛自发睁开,V5指能做出有意义的言语交流,M6指能自主活动。
- 最低分:E1指无眼睛反应,V1指无声音反应,M1指无运动反应。
- 评分范围:意识水平评分范围为3-15分。
(2)眼球运动评分:- 最高分:4指双眼水平活动自如。
dt医学术语DT医学术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的技术。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颅内疾病状态,如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监测通常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植入到患者的颅内腔内来实现。
这一传感器可以测量颅内腔内的压力,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仪器上进行记录和分析。
在植入传感器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并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
颅内压监测对于一些严重的颅内疾病非常重要。
例如,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颅内压力的增加,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颅内压监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脑肿瘤的状态。
脑肿瘤的存在会导致颅内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影响脑功能。
通过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延缓肿瘤的进展。
在进行颅内压监测时,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植入传感器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颅内压监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准确评估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状态。
尽管如此,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提供有关颅内压力变化的实时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准确的诊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术语,用于监测颅内压力变化。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颅内疾病的状态,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和局限性,但颅内压监测仍然是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颅内压监测技术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摘要: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重要工具,用于评估颅内压的变化和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
本文旨在探讨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我们介绍了颅内压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包括颅内压传感器的植入和监测参数的解释。
然后,我们讨论了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以及其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评估了颅内压监测在预测手术结果、早期干预和患者预后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神经外科护理,效果评估,手术结果,患者预后引言颅内压监测作为神经外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压力,通常由脑组织、脑脊液和血管组成,其平衡对于维持正常脑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在某些神经外科疾病和创伤情况下,颅内压可能会升高,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及时监测和管理颅内压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已经成为神经外科护理的标准之一。
一、颅内压监测的原理与方法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护理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它通过测量颅内压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
本节将详细介绍颅内压监测的原理与方法,包括颅内压的生理背景、监测设备和技术,以及植入颅内压传感器的过程。
1.颅内压的生理背景颅内压是指颅骨内的压力,主要由脑组织、脑脊液和颅内血液容积的相对平衡决定。
正常情况下,脑容积和颅腔容积保持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然而,在某些疾病或外伤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因此及时监测颅内压变化至关重要。
2.颅内压监测设备与技术2.1颅内压传感器颅内压监测的核心是使用颅内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直接或间接测量颅内压。
常见的颅内压传感器包括脑室内传感器、脑组织内传感器和硬膜下腔传感器。
脑室内传感器通过植入到脑室内,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提供了准确的颅内压信息。
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及其评分标准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评估颅脑损伤和脑功能状态的关键方法。
本文将介绍颅内压监测的具体操作流程,并详述评分标准,以帮助医护人员准确进行该操作。
一、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 核对医嘱:确认医嘱中有颅内压监测的要求,并核对患者个人信息。
- 确定位置:选择合适的颅内压监测位置,通常为额叶或颞叶区域。
- 必备物品: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品,如颅内压监测导管、针头、消毒液、无菌手套等。
2. 术前准备:- 术前检查:核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等。
- 患者定位:将患者固定在手术台上,并确保患者头部稳定。
- 皮肤消毒:用消毒液擦拭监测位置,保持局部清洁。
3. 操作程序:- 局麻麻醉: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 切皮:在局麻后,用无菌针刀进行切口。
- 导管插入:将颅内压监测导管通过切口插入患者颅内,定位到预定的监测位置。
- 固定导管:用固定带或缝线将导管固定在患者头皮上,确保导管不会移位。
- 连接设备:将导管与多参数监护仪或压力采集器连接,确保正常监测。
4. 完善术后护理:- 切口处理:用无菌纱布进行清洁和包扎,防止感染。
- 监测观察:随时观察监测设备的数据变化,并记录和报告压力变化。
二、评分标准为了准确评估颅内压监测操作的质量,以下是常见的评分标准:1. 导管定位评分:- 纵向定位:导管位置是否准确插入到设定的监测部位。
- 横向定位:导管的侧向位移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2. 稳定性评分:- 固定程度:固定带或缝线是否牢固,导管是否移位。
- 震动影响:导管是否受到患者活动或仪器振动的影响。
3. 感染预防评分:- 皮肤消毒:是否充分擦拭和消毒监测位置。
- 操作无菌性:手术时是否按无菌操作标准进行,避免导管污染。
4. 合并症评分:- 出血:手术过程中或术后是否出现明显出血。
- 感染:是否出现导管相关感染情况。
- 其他并发症:如脑脓肿、颅内感染等。
在评分过程中,根据不同评分项进行打分,一般采用0-2分的量表,0分表示完全符合标准,2分表示不符合标准。
颅内压监测仪使用说明一、简介颅内压监测仪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的医疗设备。
它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压监测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准备工作1. 确保颅内压监测仪正常工作,且无任何损坏。
2. 患者需安静躺平,头部略微向上仰。
三、使用方法1. 将颅内压监测仪的测压探针插入患者头部。
a) 用无菌盐水清洗探针插入部位,并待其干燥。
b) 轻轻将探针插入患者头骨孔洞中,直至达到合适的深度。
2. 连接仪器和监控系统。
a) 将监测仪与压力放大器相连。
b) 将压力放大器与数据监控系统相连。
3. 调整监控系统参数。
a) 确保监控系统处于待机状态后,按照用户手册的指示进行操作。
4. 在监测系统上设置合适的参数范围。
a)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压力上限和下限。
b) 设置报警值,以便在超出压力范围时及时提醒医生。
5. 开始监测。
a) 点击监测系统中的启动按钮,开始记录颅内压力数据。
b) 定期观察监测系统显示的数据,确保其正常运行并记录数据。
6. 结束监测。
a) 监测结束后,点击监测系统中的停止按钮,停止记录数据。
b) 轻轻拔出测压探针,避免损伤患者头部。
四、注意事项1. 操作前,请确保已充分了解颅内压监测仪的操作方法,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2. 在操作过程中,需谨慎插入和拔出测压探针,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3. 监测过程中,需保持设备清洁卫生,防止感染风险。
4. 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监测仪与监控系统之间的连接稳定,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 在记录数据时,应将其保存到合适的存储介质中,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使用。
五、总结颅内压监测仪是一项重要的医疗设备,能够有效帮助医生监测患者颅内压力。
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时,我们需准确操作并注意各项细节,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使用说明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提高颅内压监测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治疗。
颅内压监护仪的使用流程简介颅内压监护仪是一种用于监测颅内压力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等领域。
正确、安全地使用颅内压监护仪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颅内压监护仪的使用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在使用颅内压监护仪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医嘱,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监测的指标。
2.检查颅内压监护仪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确保设备没有损坏或故障。
3.预先准备好所需的消毒和无菌材料,如酒精、无菌纱布等。
4.您需要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具,包括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卫生。
操作步骤以下是使用颅内压监护仪的基本操作步骤:1.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镇静和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疼痛。
2.使用无菌纱布和酒精擦拭患者的头部,确保头部干燥和清洁。
3.将适当大小的透明贴膜粘贴在患者的头部,以便监测颅内压力。
贴膜应覆盖于颅骨的凹陷部位。
4.连接颅内压监护仪的测量装置和贴膜,确保连接牢固且无松动。
5.打开颅内压监护仪,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设置和校准。
设置参数包括采样频率、数据记录方式等。
6.处理好颅内压监护仪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
您可以使用监测仪器上的屏幕或连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7.定期检查颅内压监护仪的工作状态和数据记录情况,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8.在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贴膜和消毒材料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清理。
确保设备的卫生和安全。
注意事项在使用颅内压监护仪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前应仔细阅读颅内压监护仪的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说明进行操作。
2.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设备和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果发现故障或异常情况,应及时联系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处理。
4.预防感染是使用颅内压监护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确保设备和操作的无菌性能。
5.如果监测结果异常或与患者的症状不符,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根据医嘱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调整。
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脑组织的压力变化的重要方法,它可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介绍颅内压监测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颅内压监测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在进行颅内压监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以下步骤:- 患者面部清洁:使用无菌溶液擦拭患者的面部,确保面部干净。
- 患者体位:将患者的头部抬高30°-45°,保持颈椎处于正中位,以减轻颅内压。
- 局部麻醉:使用适当的局部麻醉药物,如2%利多卡因,麻醉监测点。
2. 手术准备- 仪器准备:确保颅内压监测仪器完好,并提前对其进行校验。
- 切口选择:在颅内压监测点进行消毒,通常可以选择颞部或额部。
- 引流系统:将颅内引流系统与监测仪器连接,确保通畅。
3. 监测点选择与固定- 颞部监测点:以耳眼水平线为基准,选择头侧方向进行穿刺,穿刺点位于瞳孔与耳垂之间。
- 额部监测点:穿刺点位于前正中线5cm处。
4. 颅内压监测操作- 穿刺定位:用无菌巾固定头部,确定监测点的精确位置,并进行局部消毒。
- 穿刺技术:在局麻的情况下,使用脑电图引导或者B超辅助,执行穿刺技术,将监测导管导入患者颅内。
- 连接仪器:将颅内引流系统与监测导管连接,确保正常通畅,并注意仪器的校准。
二、颅内压监测评分标准颅内压监测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参数来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
以下是常用的颅内压监测评分标准:1. 颅内压数值评分- 正常压力:颅内压在5-15mmHg范围内,评分为0分。
- 轻度升高:颅内压在16-20mmHg范围内,评分为1分。
- 中度升高:颅内压在21-25mmHg范围内,评分为2分。
- 重度升高:颅内压超过25mmHg,评分为3分。
2. 颅内压变化评分- 正常波动:颅内压波动幅度在1-5mmHg范围内,评分为0分。
- 高波动:颅内压波动幅度超过6mmHg,评分为1分。
3. 颅内压持续时间评分- 正常持续时间:颅内压升高持续时间在5分钟以内,评分为0分。
icp的正常检测范围-回复ICP(颅内压监测)是一种用于测量颅内压力的方法,常用于监测脑损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患者的脑压情况。
正常的ICP水平是多少,以及正常ICP的检测范围是多少,对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ICP的正常检测范围及其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正常ICP的数值范围。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颅内压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一般来说,成人静息状态下的正常颅内压力范围是5-15毫米汞柱(mmHg),即0.7-2.0千帕(kPa)。
这个范围可能因个体差异和测量方法的不同而有轻微的变化。
同时,儿童和老年人的正常ICP可能略有差异,一般而言,儿童的正常ICP范围可能会稍高一些。
ICP的测量过程通常需要借助颅内压监测仪器。
目前常用的ICP监测方法有内鼻孔导管法、内室内膜下腔导管法、硬脑膜外导管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将导管插入患者的头颅内以测量颅内压力。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ICP变化,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来进行判断和诊断。
当ICP超出正常范围时,说明颅内压力增加,可能提示一些潜在的疾病或病理情况。
例如,脑水肿、颅脑损伤、颅内出血、脑肿瘤等都可能引起ICP的升高。
另外,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变等也可能导致ICP的异常增高。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的ICP值不能单独用来诊断疾病,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
临床医生通常会对其它检查结果(如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ICP 及其原因。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ICP是否异常,医生可能会使用一些临床评分工具和指标,如Glasgow昏迷分级、神经学评估等。
此外,一些新兴技术如脑组织氧合状态、脑组织压力自动调整等也可作为补充指标来帮助判断ICP的正常与否。
总之,正常ICP的检测范围一般为5-15mmHg(0.7-2.0kPa),但具体数值还需要结合个体差异、测量方法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监护仪操作规程标题:监护仪操作规程引言概述:监护仪是现代医疗中不可或者缺的设备之一,它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提供必要的警报和记录功能。
为了正确操作监护仪,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准确的监测数据,下面将详细介绍监护仪的操作规程。
正文内容:1. 监护仪的开机与关机1.1 确保监护仪的电源连接稳定,并按下开机按钮。
1.2 在关机前,先住手监护功能,然后按下关机按钮。
2. 患者信息输入2.1 确认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并输入到监护仪系统中。
2.2 检查患者的身份确认标识,确保与系统输入的信息一致。
2.3 选择适当的监护模式和参数设置,如心电监护、血压监护等。
3. 传感器的正确安装3.1 心电传感器的安装:将心电传感器连接到患者的胸部,并确保传感器与患者的皮肤密切接触。
3.2 血压传感器的安装:将血压传感器连接到患者的上臂,并确保传感器与患者的动脉位置正确对应。
3.3 呼吸传感器的安装:将呼吸传感器放置在患者的胸部或者鼻孔位置,确保传感器与患者的呼吸运动同步。
4. 监护仪的数据监测与分析4.1 监测数据的观察:子细观察监护仪显示屏上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4.2 警报的处理:及时处理监护仪发出的警报信号,如心率异常、血压过高等。
4.3 数据的记录与保存:将监测数据及时记录到患者的病历中,并保存在监护仪系统中供后续参考。
5. 监护仪的维护与清洁5.1 定期检查监护仪的电源连接和传感器的连接情况,确保正常工作。
5.2 清洁监护仪的外壳和显示屏,避免灰尘和污垢影响正常操作。
5.3 检查监护仪的电池电量,并及时更换或者充电,以保证长期的使用。
总结:在使用监护仪时,我们需要正确地进行开机与关机操作,并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
正确安装传感器是保证监护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步骤,同时需要注意监测数据的观察、警报的处理以及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最后,定期维护与清洁监护仪,确保其正常工作。
通过以上操作规程,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监护仪,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引言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外科手术辅助技术,用于评估颅内压的变化,指导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等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病情观察。
本文档旨在规范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的操作步骤,并提供相应的评分标准。
二、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 洗手,并戴好无菌手套;- 准备好有创颅内压监测装置,确保装置完整、无损坏。
2. 定位颅内压监测点:- 根据患者CT或MRI图像进行标志点定位;- 按照手术规划确定颅内监测点,一般选择额叶最高点或额叶上沟。
3. 局麻与消毒:- 使用麻醉药物对局部进行麻醉;- 用消毒剂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消毒。
4. 钻孔并插管:- 使用骨钻在确定的监测点进行骨孔钻孔;- 清除骨屑,并确认钻孔深度是否合适;- 将有创颅内压监测装置插入骨孔,并固定装置。
5. 连接监测装置:- 使用无菌连接器将监测装置与有创颅内压监测仪器连接;- 确保连接紧密,无空气泄漏。
6. 校准仪器:- 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操作;- 校准前后要记录仪器读数。
7. 监测与记录:- 将颅内压监测仪器设置为监测模式;- 观察并记录颅内压、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按照规定时间间隔进行监测,一般为15分钟至1小时。
三、评分标准根据监测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结果,对操作者的能力及监测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10分):操作流程规范,无操作失误,监测质量稳定可靠。
- 良好(8分):操作流程基本规范,个别操作失误,监测质量较稳定。
- 中等(6分):操作流程较规范,存在一定的操作失误,监测质量稍有不稳定。
- 不及格(4分):操作流程不规范,多次操作失误,监测质量不可靠。
- 严重不及格(2分):操作流程严重不规范,存在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不可信。
评分按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和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考量,并记录在患者的相关医疗记录中。
四、总结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操作的重要依据,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和制定评分标准,可提高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和监测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治疗效果。
中华眼科1连学朵止;(电产版)2019年2丿]第9卷第I期(:hin J()川Imhwl\1八1(卜hm讪i「I讪応】),Uhru迥2()19.\“L9.\“.I•61■•标准与规范•基于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压及眼颅压力梯度测量方法的操作规范王宁利'刘含若,庞睿奇'杨迪亚'朱强'【背景】青光眼是目前世界上第:位的致盲性眼病和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2研究提出眼颅圧力梯度改变,在大部分青光眼患者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若要将这-学说应用于青光眼临床诊断与治疗之中.如何获取视神经蛛网膜F腔脑脊液压力就成为T ei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国际1:以有创颅压监测作为获取颅内压的金标准.腰椎穿剌、视神经蛛网膜下腔穿刺等也是常用的估测筛板旁颅内爪的方法但以上检杏均为右创测":于段,不适于眼科患X眼颅压力梯度的测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f:眼科中心.通过•系列研究探索提出利用经眶超声技术进丫)•尤创颅内压及眼颅压力梯度检测的新方法7现将该测屋技术与操作规范报道如F测量方法名称全称:基F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圧及眼颅压力梯度测量方法禁忌证I.眼球、眼眶及眼附属器严重外伤.影响超声探头检测者;2.固视困难的患者;3.严币:门内障的患者;4.高度近视眼眼轴>30mm界及存在校简视网膜脱离风险者,操作规范与流程"、眼圧(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测'rf;I0P的测駅采用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受试者取坐位进行测駅眼压测量应在接受超声检代前1h内完成二、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压测址(•)检杳时间为避免人体内颅内压动态变化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需统•眼丿E测量时间为14:00~16:0()1)01:1().3877/cma.j.issn.2095-2007.2019.01.01()基金项H: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005);国家Fl然科学基金(8130076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灰院种F甚金项11(2016-YJJ-ZZL-021)作者单位: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灰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级硕匕研究甘;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趙声诊断科'通信作Y\I.J:利」Jmail:wnin呂li@(:)检査方法1•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去枕取头正位:2.检查者体位:检查者位于患者右侧,超声检查仪置于检査床旁患斤头侧检查者而向患斤头侧・便尸同时观察屏幕及患冷眼球位置3•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前先嘱患A"双眼正视前方,右眼轻轻闭合,用透明眼贴覆盖,避免操作过程•I「耦合剂进入眼内将探头川医用超声耦介剂均匀覆盖,换能器置于闭合的眼睑中央选取水平轴位•探头标志朝向患者鼻侧(见图1)声束经过晶状体中央和视神经•使整个眼球及球后3~ 7nun视神经、视神经鞘横截面完整显示F屏幕内(见图2)框选感兴趣区域•将该区域放大,轻微调榕探头使视神经及两侧视神经鞘截面清晰显示,便于观察测杲(见图3):测量图1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朮测城方法()此图为测量方法的第涉患拎仰卧于检查床二公枕取头止位检查吿位于患者右侧,超声检杳仪置于床旁患者头侧检件拧面向患#头侧•便于l>i]时观察屏幕及患者眼球位置检件前嘱患者止视前方,{[眼\令轻闭介,用透明眼贴覆盖,以避免耦合剂入眼将探头川供用超声耦介剂均匀覆盖•使换能器懂「闭介的眼睑中央屮华眼科供学朵志(电/版)2019年2丿]第9左第I期仁1山】J(讪Ihalmol\h、l(Elz lronir ILilim).Fdruai、2O19.\d.9,\J •62•图2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压测量方法(二)此图为测腫方法的第二步图示眼球及球肩3~7nun视神经、视神经鞘超声扌|描图像检查斤将感兴趣I<域用放大框选取•进彳J'局部放大僮视神经、视神经鞘横截面完整显示F屏幕内图3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压测量方法(1)此图为测最方法的第莎图示经过局部放大后的视神经区域图,通过移动超声探头,•/•找视神经鞘最淸晰的位置进行静态超声图像存储过程中应嘱患者固视避免转动眼球对显示清晰的超声图像进行存储,用于进一步测量和出具检査报告单(见图4):对侧眼方法同上三、操作规范(一)仪器探头的选择超声检查设备应采用标准B型超声检查仪,检测探头采用12.5MHz频率线阵探头(二)模式参数的设置为确保眼部应用的安全性」司时确保图像清晰度符介要求,需调整输出功率,使机械指数调低至MI=0.2()同时,为确保采集图像中球后3〜7mm处视神经及视神经鞘显示清晰,扫描深度应固定于4cm处,使感兴趣区域位于声束中下部(三)测量时间与频次为避免氏时间打描品状体热损伤.单次打描时间不应超过1min单侧眼毎次测徒频数不应超过3次四、超声图像参数测址(一)检查者所冇超声图像参数的采集由同•检杳者完成(二)测量参数分别测址双眼球后3mm.5nun&7mm处四项指标1.视神经直径(optic nerve diameter,ONI));2.视神经鞘1*1^(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I));3.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width of both sides of the subarachnoid space of the retro-bulbar optic nerve,ONSAS^)•4.球后3~7nnn范闌内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面积(area of the optic nerve subaiaehnoid space,ONSASA)(三)测量方法1.获取()ND:选定被测眼能清晰显示视神经及视神经鞘复合体解剖细节的水平轴位截面图,图中低回声“黑色”区域为视神经•视神经两侧较高回声“IT色“区域为视神经鞘以视乳头中点为起点做垂线,取垂线3nnn.5.nrn及7nirn处做马视神经长轴平行的水平线务水平线与视神经鞘内侧壁交点间距离为该部位的()N1)2.获取ONS1):各水平线与视神经鞘外侧壁交点间茨离为该部位的ONSD3.获取()NS/XSW:各部位的计算公式为:ONSASW(mm)=(ONSD-0ND)/24.计算ONSASA:应用ImageJ 1.52分析软件中的“徒手选择”工具勾画出球后3〜7mm处视神经ONSASA轮廓,并讣算出该区域ONSASA的数值五、其他人体I•理参数的采集采集参数,包括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参数采集时间,应在进行经眶超声检查前】h内完成(一)BMI的获取方法分别获取受试斤身高与体重1.获取受试呂身高:获取受试吿身高时应嘱其裸足站立•足跟并拢,足尖分开约60°,脚跟、紙骨部及两肩胛骨紧贴身高仪检杳者移动身高仪水平板至受检者头顶•记录数值:2.获取受试者体重:获取受试者体重时需嘱其脱鞋,去除乃上朿物测量前应检验、校对电子体重汁的灵敏度和准确度3•讣算体重指数的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F(二)MAP的获取方法1.选用血压计:选用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讣2.受试择体位:嘱受试斤取仰卧位3.测量部位:对上臂肱动脉的收缩及舒张压进行测量4•测量方法:测量时袖带缠于上臂,气痙中央应紧压肱动脉,气囊下缘置广肘横纹1-.2.5w听诊器胸件位于袖带屮华眼科隆学杂志(电子版)2019年2丿J 第9总谄I 期 Chiu J ()川1讪“1 \怙1 (卜加m ”ii 「I 讪1湎).卜討 w 2()19.\d.9.5. I • 63 •医疗机构名称: 检查日期:报告标号:眼别:基于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压及眼颅压力梯度报告单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病例号:视神经及视神经鞘区域经眶超声图3〜7 mm 视神经及视神经鞘示意图视神经及视神经鞘直径测量3〜7 mm 视神经鞘面积测量OND (3 mm ):OND (5 mm):OND (7 mm):ONSD (3 mm ):ONSD (5mm):ONSD (7mm):ONSASW (3 mm):ONSASW (5 mm):ONSASW (7 mm):ONSASA (3 〜7 mm ):BMI : MABP : IOP :Model CSFP :Non-invasiveTLPD =IOP-Model CSFP :注:Model CSFP=・ 10.611 +1.331 ♦ONSASA+0.347*BMI + 0.051 ABP图4基于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爪及眼颅压力梯度报仟单(样图)• 64 •中华眼科庆学杂志(电版)2()19年2丿I 第9卷第1期 如 J ()卩iHhalnml \1& (卜入讪讪山I 讪讪i ). "hruan 2()19.\d.9.\“. IF 肘窝处测鈕时先打气至挠动脉搏动消失,之后继续加压 30 mmHg 后旋转开关,匀速放气,压力F 降速度应维持在2 ~ 3 minHg/s 放气过程中,将听到的第一个心搏音时的血压值记为收缩丿「将心搏音消失(或变)时的血压值记为舒张压‘5.平均动脉压的计算公式:M.\P( mmHg)=(收缩压-舒张压)/3 +舒张压注:l mniHg=(). 133 kPa六、无创颅内压及眼颅压力梯度的讣算(-)无创颅内压的获取1. 无创颅内压拟合公式的构住:i 亥技术颅内压值拟合公式的得出,基于2016年至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 仁伏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联介神经内科进行的-项横断面研究该研究纳入了神经内科需要进行腰椎穿剌的90名患并,所患疾病包括特发性高颅压、特发性低颅压、周围神经病 变海绵窦综合征、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纳入健眼)及单眼视神 经炎(纳入健眼):将全部受试者以7:3的比例进行分组其中,拟合公式构建组63人,拟合公式检验组27人 研究者收集全部受试者腰椎穿刺得到的脑脊液压力数值,穿刺前1 h 内的经眶超声图像,以及穿刺前1 1«内的平均动脉压及体重指数数据收集完成后,通过对拟介公式构建组各参数进行 计算得出基于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压汁算公式2. 无创颅内压拟合公式的验证:利用汁算得出的拟合公式对拟介公式检验组受试者的无创颅内压值进行计算 采 用配对/检验比较无创颅压值与腰穿颅压值计算基于经眶 超声的无创颅内压数值与经腰椎穿刺获得的有创颅内压数值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及其95%置信区间,评估本测量技术的椿准度 该研究中拟合公式检验组峻椎穿刺获得的颅内压 均値为13. 44 mmHg ;计算得出的无创颅内压均值为13.34 mmHg 两均值的差异无统汁学总义 两方法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值及95%可信区间为0. 987( 0. 972 ~0. 994)最终证实无创颅内压拟合公式可用3. 无创颅内压拟合公式:Model CSFP = -10.611 +1.331 x ONSASA +0. 347 xBM1 +0.051 x M A BP(1)眼颅压力梯度的获取1 •眼颅爪力梯度:患者眼颅压力梯度以筛板两侧眼内压1J 视神经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差值,即跨筛板压力差 (TI.PD)表示2•跨筛板压力差的计算公式:TIPI)二 I0P- Model CSFPL 、操作流程(*)检测相关参数遵循I 述操作规范,检测受试眼球后3 mm.5 min 及7 mm 处的 OND 、ONSD 、ONSASW 及 ONSASA 等参数(:)计算 Model CSFP 及 Non-invasiveTLPI)采用拟合公式及其他参数情况计算得出Model CSFP 及Non-invasiveTLPI)(1)生成报告单收集各相关参数测量的结果、图像及i I"算得出的Model(:SI-P 及Non-iiivasiveTLPD ,采用"基于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 /k 及眼颅I k 力梯度报告单”(参见图4)的记录方式岀具检查报告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参与规范探讨的人员名单供院神经内科医院I 馆学影像中心【处院北京同1供院北京同f 供院北京同f F.佳伟 鲜军舫 乍彬I .怀洲 李树宁 张纯 卢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f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f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 北京大学第[医院眼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眼科眼科中心眼科中心眼科中心参考文献Bo 1.、, Friedman DS, Qiang Z , el al. Prevalence of priman(•pen angle glaucoma in a rural adult (Jiinrsr population : the Handan eye study J Invesligalive Ophthalmology & \ isual Science, 2011 , 52(11): 8250-8257.2 Chan I'W , Li X , Than] \ C , et al. (rlaucoma in Asia : regionalprexalencr \tuiiilions and fulurr pn )jrcti ()n> J . British Jouniiil of Ophthalmology, 2016, 100( I ) : 78.3 (Greenwood M . Berdahl J.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and(Glaucoma J . Journal of Ophtluilinic N \ isioii Research, 2013 . 8(3) : 257-263.| 4 Bt'nlalil J, Allinghatn RD. (j'irbrospiiial lluid pressure is(l<•(•leased iti prinicnx oix'n-angh* glaucoma J . Ophlhiilinolog), 2008. 115(5) : 763-768.5 Dubourg .1, Geeraerts T. Messerrr M , et al . L ltiasonography ofoptic nerve sheath diamrler for drlrction of raised intracranial pressun 1: ii systeniiilic review and nxMa-analysis J .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11 . 37(7): 1059-1068.Ren R , Jonas JB. Tian (i , rl al.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in (ilauconui : A Prospecti\r Slu (h J . Ophtliahnology . 2016 . 117 (2) : 259-266.7 I .in II ,、ang D . \Li T. el al. Mrasinrinrnt and \ssociiitions oflh<* ()plic \erve Subarachnoid Space in Mornuil Tension iind Priman Open-Angle Glaucoma J American Journal «>f ()phlliiilmology , 2017, 186: 128-137.(收稿 I 丨期:2019-()1-16)(本文编辑:汪东生)王宁利,刘含若,庞睿奇,等.基于经眶超声的无创颅内压及眼颅压力梯度测量方法的操作规范[J/C1)].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9( I ):61-64.。
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操作及评分标
准
简介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颅内压监测是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档将介绍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的技术操作及评分标准。
技术操作
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监测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1. 患者准备:将患者安置在平躺位,保持头部中线位置。
2. 术前准备:对监测仪器进行消毒,准备好监测仪器、导管和相关配件。
3. 导管插入:使用无菌操作技术,将导管插入患者的颅内,通常为在额骨上部进行穿刺。
4. 连接仪器:将导管与监测仪器连接,确保连接处无漏气。
5. 设定监测参数: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合适的监测参数,如采样频率和报警阈值等。
6. 监测数据记录:持续记录患者颅内压的监测数据,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评分标准
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以下指标:
1. 正常范围:颅内压在10-20 mmHg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2. 是否持续升高:持续超过正常范围的颅内压被认为是一个危险信号。
3. 突然升高:颅内压突然升高可能表示病情变化或并发症的发生。
4. 应激反应刺激:观察颅内压是否对应激反应刺激(如刺激性呼吸)有明显的变化。
以上评分标准可作为参考,具体评估和判断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
结论
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操作的准确和标准化,以及评分标准的合理应用,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脑出血患者至关重要。
医护人
员应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和标准,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