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7.92 KB
- 文档页数:2
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9-08T16:08:58.0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作者:黄芸龙迪[导读] 研究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800【摘要】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试验对象:我院近2年收治的8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
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
85例患者分为针刺组和温针灸组两个组别。
针刺组行单纯毫针针刺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温针灸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应用温针灸。
观察指标:1治愈率、总效率;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VAS疼痛评分、症状评分的差异。
结果:1温针灸组相比于针刺组治愈率、总效率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症状评分相似,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相比于针刺组VAS疼痛评分、症状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
结论: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疼痛感,作用安全温和,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temperature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blood stasis syndrome curative effect.Methods:the test object:our nearly 2 years were 8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blood stasis syndrome.Patient grouping method:random digit table method.85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cupuncture group and warm acupuncture group.Line of simple acupuncture group filiform needle acupuncture three vaginal intercourse,guan yuan,qi hai acupoint;Wen acupuncture group in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group.Outcome measures:(1)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iciency;(2)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VAS pain score,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ymptom scores.Results:(1)temperature acupuncture group cure rate and total efficiency higher than acupuncture group,P < 0.05;(2)treatment before VAS pain score,symptom scores similar in both groups,P > 0.05;Wen acupuncture group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acupuncture group of VAS pain score,symptom scores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P < 0.05).Conclusion:the temperature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blood stasis syndrome curative effec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relieve the pain,mild security,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 warm acupuncture;Primary dysmenorrhea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blood stasis syndrome.Clinical curative effect原发性痛经又为功能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为女性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的腰骶部、小腹疼痛、坠胀感,甚至出现剧痛,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冷汗淋漓等,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2]。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为非器质性病变,与情志、外感及个人体质等密切相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主要病机。
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中常用的针灸方法及主要穴位综述如下,寻求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佳途徑。
标签:针灸;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是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于月经前及行经期间出现腹部挛缩性疼痛、坠胀,可伴腰酸、恶心、肢冷或其他不适,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发病率高达65.6%[1],属祖国医学的“经行腹痛”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素升高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造成的子宫缺氧缺血,从而引起痛经[2]。
中医学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经期或经期前后受情志、起居或外感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干扰,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治疗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3]。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协调脏腑阴阳的作用,对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1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常用方法针刺、艾灸、温针灸、耳穴贴压、穴位贴敷与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然而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应因人而异,不同的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甚或选择两种及两种以上方法叠加使用。
1.1 针刺疗法贾立新等[4]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辨证取穴:气滞血瘀型取气海、中极、归来、三阴交;寒湿阻滞型取关元、归来、大赫、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取气海、秩边、八髎、关元、足三里,总有效率100%。
陈仲新[5]将原发性痛经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
治疗组取关元、三阴交(双)、地机(双),用烧山火手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用提插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5%,对照组为81.5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 灸法杜冬青等[6]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脐组和针刺组:灸脐组脐疗药物选吴茱萸、生白芍、乳香、延胡索、冰片等,将药物超微粉碎混合,将面圈绕脐1周,取药末适量,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6~9壮,约2h,以脐周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针刺组选双侧三阴交,平补平泻。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妇科症状。
它主要指的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往往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等多种因素相关。
不良体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盆腔器质性病变。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热敷、按摩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艾灸配合耳穴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调节凝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原发性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在女性月经期出现的疼痛现象,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痛感剧烈,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的数小时内,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至72小时,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原发性痛经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一特点使得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肿瘤等密切相关。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引言痛经(经期疼痛),又称月经痛或痛经,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
痛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部分,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痛经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多个痛经病例,总结其中的共同特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病案分析病案一主诉患者A,年龄25岁,主诉月经期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现病史患者经过详细询问,每个月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腰酸背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疼痛程度随着月经的进行而加重,常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除了痛经外,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均正常。
体格检查患者身体无明显异常,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病案二主诉患者B,年龄30岁,主诉月经期间出现严重疼痛并伴有腹胀和腰痛。
现病史患者每个月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感和腰痛。
疼痛程度非常严重,常常需要卧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药物。
患者月经量正常,但周期不规律。
体格检查患者腹部无明显肿块,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生并伴有子宫内膜息肉。
分析与讨论从以上两个病例中可以看出,痛经的症状和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痛经的原因可能是与盆腔器官相关的问题。
进一步辅助检查为确诊提供了依据,盆腔超声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盆腔疾病,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在第二个病例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内膜有增生和息肉,这可能是导致其痛经的原因之一。
对于痛经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原因不明的痛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疼痛缓解:可以使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来缓解疼痛,比如非甾体消炎药和止痛药。
此外,热敷也可以缓解下腹部的疼痛。
2.调节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痛经的症状。
同时,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减轻痛经。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尤为常见。
治疗该病症时,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和现代的光疗技术各有其独特优势。
本篇研究即针对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共计120例,年龄在15至45岁之间。
2. 治疗方法采用碳素光治疗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方案。
其中,碳素光治疗以局部照射为主,疗程为一个月;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病情进行加减,并持续服用一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疼痛程度、月经情况、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三、实验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碳素光治疗在缓解局部疼痛方面效果显著,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从根本上改善痛经症状。
2. 月经情况改善治疗后,受试者的月经量、色、质等均有明显改善。
碳素光治疗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月经量过多方面有一定作用,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不规律的现象。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少数受试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皮肤轻微红肿、胃部不适等,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碳素光治疗通过局部照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从整体上调节气血,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状。
二者联合使用,既能快速缓解疼痛,又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五、结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月经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期出现严重腹痛、腰腹部不适及伴随其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虽然原发性痛经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与困扰。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管理,中医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中的证候研究尤为重要。
一、文献研究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及病因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由子宫内膜功能性异常引起的一种周期性腹痛。
其病因主要是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分泌及脱落所造成的子宫内膜的异位、子宫肌壁的异常收缩等。
这些异常会导致子宫血管收缩、缺血、缺氧,产生疼痛。
1.2 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中的治疗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以调整经血为重点,辅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等办法。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丹、芪、苓、术茯中药方。
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也被广泛应用。
1.3 文献研究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确切,不仅可以缓解经痛,还能改善月经不调等症状。
而且,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主要表现为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整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多方面。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生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对于证候辨识的严谨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二、专家共识2.1 中医专家意见在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首先要重视辨证施治。
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诊等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病位病性,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专家认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应以缓解疼痛为首要目标。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增强疗效。
【摘要】硝苯地平(nifedipine,NF,又名硝苯啶,心痛定),是阻滞钙离子内流的药物,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特别是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本文对近几年来硝苯地平在临床中的新用途作一综合报道。
【关键词】硝苯地平;临床新用途;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nifediprne),又名硝苯吡啶、心痛定,为目前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具有抑制钙离子内流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同时能扩张周围小动脉,减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
硝苯地平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的治疗。
近年来广泛用于胆绞痛、肾绞痛、支气管哮喘、痛经等的治疗。
本文对硝苯地平的临床新用途作一综合报道。
1 治疗急性胰腺炎武西贵等[1]采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0.25~0.5mg,每日3次治疗儿童急性胰腺炎,治疗组37例,对照组30例,疗程3~5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硝苯地平在急性胰腺炎时,通过改善微血管循环障碍,解除平滑肌痉挛作用,从而对急性胰腺炎有一定的疗效。
2 治疗红霉素胃肠道的副作用红霉素是临床上常用抗生素之一,对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军团菌、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有效,但其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冯亚男等[2]将该院2000年10~2002年7月儿科用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共207例,其中硝苯地平组69例,山莨菪碱组69例,对照组69例,三组患儿用药前均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硝苯地平组于红霉素静脉滴注前半小时,给予硝苯地平片0.1~0.3mg/kg (最大量为10mg)口服。
山莨菪碱组给予山莨菪碱片0.1~0.3mg/kg(最大量不超过10mg)口服,对照组不给任何药物。
结果:硝苯地平组显效39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7%;山莨菪碱组显效14例,有效3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63.8%;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56例,总有效率18.8%,硝笨地平组总有效率高于山莨菪碱和对照组(P<0.01)。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痛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女性痛经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痛经的普遍程度、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某大型医疗机构近三年的女性就诊记录,包括年龄、职业、痛经程度、治疗方法等。
2.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结果1. 痛经普遍程度根据数据统计,近三年就诊的女性中,有60%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痛经。
其中,轻度痛经占35%,中度痛经占20%,重度痛经占5%。
2. 痛经影响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痛经程度逐渐加重。
25岁以下女性中,轻度痛经占60%,中度痛经占25%,重度痛经占15%;25-35岁女性中,轻度痛经占40%,中度痛经占35%,重度痛经占25%;35岁以上女性中,轻度痛经占20%,中度痛经占40%,重度痛经占40%。
(2)职业: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女性痛经程度普遍高于其他职业。
例如,制造业女性重度痛经比例高达30%,而教师和公务员重度痛经比例仅为10%。
(3)生活习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痛经程度加重。
数据显示,有70%的痛经女性存在不良生活习惯。
(4)心理因素: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痛经程度。
研究发现,有40%的痛经女性存在心理问题。
3. 痛经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痛经的主要方法。
数据显示,80%的痛经女性采用药物治疗,其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使用率最高。
(2)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
数据显示,15%的痛经女性采用中医治疗,其中针灸和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3)手术治疗:对于重度痛经且药物治疗无效的女性,手术治疗是一种选择。
数据显示,5%的痛经女性接受手术治疗。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1)痛经在女性群体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篇一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大。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的小腹疼痛、腰骶部疼痛、经血量少且色暗等。
少腹逐瘀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本文旨在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经中医辨证确诊。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疼痛程度、经血量、经血颜色等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更高。
其中,轻度疼痛患者占比明显增加,重度疼痛患者占比明显减少。
2. 经血量及经血颜色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者的经血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经血颜色由暗变红。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经血改善情况更为显著。
3. 不良反应情况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仅有少数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但均能耐受,未影响治疗进程。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研究所采用的少腹逐瘀汤加减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充分发挥了中药治疗的优势。
通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经血量、经血颜色等指标的改善情况,证明了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等因素有关。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03.14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探讨孔小娇,刘建华,宋帅华,王慧泰兴市中医院妇产科,江苏泰兴225400[摘要]目的探讨对中医辨证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者予少腹逐瘀汤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泰兴市中医院2021年2月—2022年4月收治的8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的对照组(n=42)与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的观察组(n=4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并检测血流流变学指标评估两组血瘀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少腹逐瘀汤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5.35% vs 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9,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4.28±1.17)分、VAS评分(1.32±0.54)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0、7.715,P<0.05)。
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37.62±4.91)mPa·s、血小板粘附率(28.11±4.05)mPa·s、血浆黏度(1.41±0.11)%、全血黏度(7.68±1.1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3、20.488、15.710、15.996,P<0.05)。
结论对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予少腹逐瘀汤治疗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症状及疼痛,且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疼痛;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2(a)-0143-04Explor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Shaofuzhuyu Decoction with Addi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with Cold Clotting and Blood StasisKONG Xiaojiao, LIU Jianhua, SONG Shuaihua, WANG Hui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ai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xing, Jiangsu Prov⁃ince, 225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the type of cold clotting and blood stasis identifi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giving Shaofuzhuyu decoction. Methods Eighty-five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admitted to Tai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February 2021 to April 2022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 (n=42)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combined Shaofuzhuyu decoction (n= 43).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Chinese medicine evidence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of Scale (VAS) scor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blood flow rheology indexes were detected to assess the improvement of blood stasis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95.35%vs 73.8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7.609,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CM syndrome score (4.28±1.17) points and VAS score (1.32±0.54)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8.280, 7.715, P<0.05).After treatment,the hematocrit (37.62±4.91) mPa·s,platelet adhesion rate (28.11±4.05) mPa·s,plasma viscos⁃[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合同(YB201980)。
硝苯地平在临床上的新用途硝苯地平(Nifedipine,NF)系钙离子内流拮抗剂,为临床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随着对其药理学和治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以下就NF的临床新用途作一介绍。
1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1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江洪飞[1]报道了NF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将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F口服,两组治疗后,就热退、腹痛消失、淀粉酶恢复正常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消失、淀粉酶正常所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表明NF治疗急性胰腺炎,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1.2 胆绞痛的治疗陈怀祥等[2]观察了中药枝川注射液配合NF片治疗胆绞痛的临床效果。
将177例典型的胆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枝川组、NF组及联合用药组,均为59例,分别使用枝川注射液、NF片(20mg,舌下服用)及枝川注射液合用NF片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联合组即时效应的总有效率高于NF组(P<0.01),而与川枝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长时效应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枝川组(P<0.01),而与NF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可见,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胆绞痛,兼顾了枝川注射液疗法起效快和NF片舌下服用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具有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1.3 肝硬化的治疗李若飞[3]报道了小柴胡片与NF联合治疗肝硬化的疗效。
将41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19例),治疗组服用小柴胡片4片,NF 片1片,每日3次,而对照组仅给予小柴胡片,连用3个月后,观察B超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测定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酶等指标。
结果发现,治疗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明显缩小,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无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改善。
74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6月上第21卷第16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作者简介:邓小琼(1976.02.22),女,本科,籍贯: 贵州习水,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学工作火龙罐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研究邓小琼(贵州省习水县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4600)【摘要】目的:分析火龙罐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诊治82例原发性痛经病患,以任意编号法将患者划入试验组与常规组(n =41)。
常规组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火龙罐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子宫动脉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等。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MSS 评分为(4.02±0.31)分、VAS 评分为(2.81±0.13)分,均相对较低,且与常规组对应评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动脉动力学参数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试验组患者的PI、RI 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分别为(2.11±0.35)、(0.64±0.06),优于常规组(P <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病症改善率是97.56%,常规组患者的病症改善率是82.93%,试验组患者的病症改善率相对较高(P <0.05)。
用药后试验组、常规组患者中分别有2例、8例出现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P <0.05)。
结论:火龙罐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临床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价值较高,适合推广使用。
【关键词】火龙罐疗法;原发性痛经;子宫【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16-0074-03原发性痛经指的是生殖器官未发生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以经随腹痛、腰酸及下腹坠胀等为主要不适反应的临床症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