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 格式:pdf
- 大小:7.31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学将此病称之为“经行腹痛”,认为本病多由劳伤气血,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或风寒之气外袭,伤及冲任等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绞痛,也可出现胀痛或坠痛。
有时疼痛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阴道甚至肛门等处。
多在月经来潮第1~2日出现,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
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日。
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1 体针刺法取穴:关元、三阴交、十七椎。
辨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合谷、太冲、气海穴;寒湿凝滞型加命门、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肝肾亏损型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穴。
针刺关元、气海,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务使针感向下传导,三阴交施以泻法;十七椎下可刺入1~1.5寸深,得气后快速捻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
寒证、虚证者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
非发作期可隔日治疗1次,至月经来潮前3日,可每日治疗1次。
2 十七椎治痛经取穴:十七椎。
操作方法:此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一寸到两寸左右(深浅因人而异),得气后强刺激快速捻转手法行针,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行针一分钟,留针十五分钟即可。
说明: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要点是一定要快速捻转行针,强刺激,大部分一次见效,治愈率极高。
3 大陵穴治痛经取穴:大陵穴。
操作方法:从大陵穴进针平刺向指尖方向一寸左右。
快速捻转行针,留针十五分钟。
说明:此方法急则治标,通常可快速缓解,但治愈率不如十七椎。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
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
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随访疗效,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
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要与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到达止痛之目的。
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的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的双穴处方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作用机制概况目录一、内容简述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6)1. 中医理论体系 (7)经络学说 (8)气血运行与调和 (8)2. 西医理论体系 (9)子宫内膜异位症 (10)生殖内分泌失调 (10)三、针灸治疗方法与技术 (11)1. 针灸种类 (12)2. 针刺手法 (13)常用补泻手法 (14)针刺角度与深度 (15)四、针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1. 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16)促进神经生长因子释放 (18)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19)2. 改善血液循环 (20)扩张血管 (21)增加血流量 (21)3. 调节免疫功能 (22)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23)调节炎症反应 (23)4. 调节代谢与营养吸收 (24)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26)调节能量代谢 (26)五、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 (28)1. 疗效评价 (29)2. 治疗方案优化 (30)3. 个体化治疗方案 (31)4. 随访研究与复发预防 (32)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3)1.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35)2. 未来研究方向 (36)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37)多学科交叉合作 (38)3. 临床应用推广与规范 (39)七、结论 (40)1. 针灸在原发性痛经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41)2.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42)一、内容简述神经调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调节脑内疼痛调节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等,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荷尔蒙调节:针灸可以调节体内荷尔蒙水平,如血清素、前列腺素等,这些荷尔蒙与痛经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这些荷尔蒙的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血液循环改善:针灸能够促进盆腔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缓解子宫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心理学效应:针灸还具有缓解压力、舒缓情绪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因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引发的痛经。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和机理,并探讨其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寒凝和血瘀引起的。
针灸、草药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其中少腹逐瘀汤和四逆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寒凝和血瘀。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50名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案,每日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
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缓解情况和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估。
三、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30名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5名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剩余15名患者疗效不显著。
治疗组的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少腹逐瘀汤中的生姜、红花、当归等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痛经引起的血瘀现象;温针灸能够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减轻寒凝现象;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等草药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凝引起的疼痛。
五、结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该治疗方案可能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方式发挥作用。
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没有对照组,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
六、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治疗机制,并探索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为原发性痛经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七、结语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针灸治疗痛经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遭受痛经折磨的女性患者前来问诊,她们在月经期间面容憔悴、手脚冰凉,疼得死去活来,备受煎熬。
其实,出现痛经是需要及时治疗的。
临床中治疗痛经的方法比较多,针灸就是一种比较优越的痛经治疗方法。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讲解一下针灸治疗痛经。
一、认识痛经痛经是大部分女性都曾经历过的事,临床上有很多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女性出现痛经现象,我们一般将其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的原因,其中,大部分女性痛经的原因都是原发性的。
原发性痛经和女性体内激素的水平是有一定程度的联系的。
女性在生理期时,子宫肌层都会产生一定收缩作用,进而引发痛经,另外,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如果变化较大,也会引发痛经,从临床研究来看,女性体内激素、缩宫素等都与原发性痛经有一定联系。
继发性痛经则与原发性痛经不一样,它一般是由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发的。
就中医角度来看,常常将痛经归类于腹痛,一般将其划分为两种,即虚症、实症,就其发病原因来看,可能是宫寒引起,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常有“通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
就其发病人群来看,年轻女性是其易发人群,发病后,病人多有腹痛、腹胀、乏力,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现象,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西医治疗痛经需要使用镇痛药物,具有治疗效果好、高效、迅速等特点,但是会对患者身体带来一些伤害,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体质。
针灸治疗痛经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调理身体,改善患者体质,同时针灸治疗操作简单、副作用少、复发率低,临床普遍使用。
二、痛经的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痛经。
对于痛经来说,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选用多穴处方,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实施辩证治疗。
有医学人士在实施针灸治疗时,采用双穴的方法来治疗,这里所提到的双穴,大多是合谷穴及三阴交,前者具有止痛效果,后者具有调经效果,运用针灸对其进行刺激,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此外,部分医学人士在治疗痛经时,常会选择足三里、关元、太冲等穴位。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进展研究引言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病变的情况下,女性在经期出现的疼痛感,是一种常见而困扰女性的病症。
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更为综合、安全的替代疗法,而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近年来引起了对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机制、临床应用及前景。
一、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神经调节机制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调节生理功能。
这一机制在缓解痛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内分泌调节机制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也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生殖激素水平,改善月经不调,从而减轻痛经症状。
抗炎和抗氧化机制针灸在炎症和氧化应激的调节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减轻痛经引起的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从而改善症状。
二、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经典穴位的应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常使用的经典穴位包括“关元”、“梁门”、“神阙”等,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达到舒经活络、调经止痛的效果。
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则。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精准地调节患者的生理机能,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疗法的探索针灸与其他中医疗法或现代医学手段的联合应用,如中药疗法、理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综合效果。
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前景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对针灸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望发现更多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临床疗效的不断验证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良好疗效,未来仍需要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推广普及的努力针对社会对传统医学的认知度提高,加强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推广普及,将有助于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是否有助于改善痛经?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个月都可能面临的困扰。
那种疼痛有时如影随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寻求缓解痛经的方法中,针灸治疗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针灸治疗到底是否有助于改善痛经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痛经是怎么回事。
痛经通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的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发生于青春期少女,常在初潮后 1 至 2 年内发病。
这种痛经的发生可能与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子宫局部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痛经则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治疗为什么可能对痛经有帮助呢?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痛经的发生往往与气血不畅、经络阻滞、宫寒等有关。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温暖胞宫,从而缓解疼痛。
例如,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
针灸关元穴可以温补肾阳、调理冲任,对于因宫寒引起的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再比如,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理肝、脾、肾三经的气血,对于缓解痛经也有一定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也为针灸治疗痛经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减轻子宫平滑肌的收缩,缓解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改善子宫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氧供应,缓解子宫缺血缺氧的状态。
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性。
许多痛经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而且,针灸治疗不仅能够缓解疼痛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机能状态,预防痛经的再次发生。
当然,针灸治疗痛经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继发性痛经患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单纯依靠针灸治疗可能效果有限,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综合手段。
针灸能否帮助缓解痛经的疼痛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月都可能面临的困扰。
那种腹部的绞痛、坠胀感,以及可能伴随的头痛、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在寻求缓解痛经的方法中,针灸逐渐受到了关注。
那么,针灸到底能否帮助缓解痛经的疼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痛经是怎么回事。
痛经通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一般在初潮后 1 到 2 年内开始,多与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异常、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子宫局部缺血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痛经则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痛经多是由于气血不畅、寒凝血瘀、肝郁气滞等原因导致的。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经散寒、疏肝理气,从而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研究也为针灸缓解痛经的效果提供了证据。
有研究表明,在痛经发作时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
而且,与一些止痛药物相比,针灸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具体来说,针灸治疗痛经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血海等。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 3 寸,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气海穴同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 15 寸,能温阳益气、化湿理气;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4 寸,可通调冲任、清利膀胱;三阴交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妇科常用穴位,能健脾益血、调肝补肾;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具有活血化瘀、调经统血的作用。
当然,针灸治疗痛经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显现。
而且,针灸治疗的效果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针灸师的技术水平、患者的个体差异、治疗的时机和频率等。
对于一些害怕针刺或者没有时间频繁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还可以选择艾灸、穴位按摩等替代方法。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痛经是女性常见病症之一,也是困扰很多女性朋友多年的问题,出现痛经的主要原因在于平时没有做好个人卫生护理,或者在月经期间没有好好休息,胡乱饮食。
部分女性朋友会采取吃药或打针的方式缓解痛经,但依然治标不治本,如果长期服用药物,会让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
在我国中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针灸治疗对治疗痛经有显著效果。
1.针灸治疗痛经的原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主要是因为女性患者体内血液循环不通畅,引起痛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为经期前后受到了其他疾病的干扰和影响,或者女性患者自身情绪低落、焦躁烦闷,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身体内部气血流畅受到阻碍,血气在女性体内淤塞,引起小腹疼痛。
而利用针刺穴位的方式,能够疏通脉络,调解女性身体内部器官运行情况,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之所以能够实现止痛的目的,主要是针刺能够疏通血气淤塞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原理。
2.针灸治疗痛经的操作方法要根据患者病情、个人身体素质、年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能够提升针灸治疗的针对性,使女性患者体内气血运行通畅,从临床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针灸的方式治疗痛经的有效率能够达到97%以上。
痛经中的针灸分为体针和皮肤针,接下来会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体针2.1.1辩证取穴一般来说在针灸过程中,会结合主穴和配穴的方式,在主穴上主要可以分为两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在配穴上主要以承山穴为主。
主要的治疗方法如下:在主穴上,每次取穴一组,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需要综合利用配穴。
针刺承浆穴时,利用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让患者体验到针刺的感觉,随后快速提插捻转,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留针的时间也要引起注意,30分钟左右为宜,每10分钟针刺一次。
在大椎穴上,要将针刺进患者穴位中,向深部慢慢推进,让患者感受到针刺的过程。
在十七椎上,用28号1.5-2寸针刺入患者皮肤表层,在该穴位的针刺过程中,需要让针感下达到患者子宫,并且朝着会阴的方向放射,在患者疼痛感明显得到缓解后,还需要提插捻转5-10分钟,依旧要留针30分钟,让患者体验到针刺的感觉。
针灸疗法治痛经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5年第10期针灸治疗痛经的原理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隐蔽的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条索等反映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妇女的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针灸对于痛经的治疗效果,用于原发性痛经最为显著。
原发性痛经指的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常发生于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多在月经初潮后不久首次发作,之后迁延不愈,而且多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针灸对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
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有伴随月经周期发作的特点,痛经多由于情志六淫所伤或气血亏虚,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而经行腹痛。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简便有效,价格低廉,通过刺激患者相关穴位,使机体自身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等有器质性病变的疾病,针灸治疗能够减轻疼痛症状,但是很难治愈原发疾病。
因此,对继发性痛经应及时到医院求治,诊断清楚原发病,再进行针对治疗。
针灸治疗痛经的穴位脾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功能失司,气血生化不足,胞宫失养,不荣则痛;气血推动无力,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故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以健脾养荣和推动气血运行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及治疗循行部位相关疾病。
故针灸治疗痛经穴位以足太阴脾经及任脉穴为主。
常以中极、关元、气海温养冲任;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气,补益肝肾。
加经验用穴次髎。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胸闷者加内关。
根据辨证选穴施治。
痛经的日常调护原发性痛经多由于情志六淫所伤或气血亏虚,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而经行腹痛。
平素要注意起居有节,避风寒、畅情志。
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3月/17日/第014版
适宜技术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放心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又称功能性痛经。
常发生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
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
痛经治疗原则以通调气血为主,然而病因不同,证有虚实,治法各异。
每次经前1~2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胸胁、乳房肿胀,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证属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止痛。
选取气海、中级、关元、带脉使用泻法针刺。
亦可用梅花针刺关元、气海,加拔罐治疗。
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或有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
证属湿热下注,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选取气海、关元、天枢、三阴交、间使、合谷、足三里用泻法针刺。
亦可用三棱针点刺以上诸穴,加拔罐治疗。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后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红不鲜且有瘀块,或如黑豆汁,舌边紫、苔白腻、脉象沉紧。
证属寒湿凝滞,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祛瘀止痛。
选取关元、阳交、内庭、合谷、肾俞。
关元可加炙法。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沉。
证属阳虚内寒,治宜温经暖宫,化瘀止痛。
采取温针治疗:脐下3寸取关元穴,用毫针直刺入1.5寸深,得气后用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
以关元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1寸处,各刺1针,深1.5寸,取10~20cm长的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每日1次,每次在每根针上连用2~3个艾段,3次为1个疗程,痊愈后为巩固疗效,分别在两个月经周期治疗1~2次即可。
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黄,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
证属气血虚弱,治宜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选取白劳、肾俞、关元、归来用补法针刺。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