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及其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63.69 KB
- 文档页数:2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妇科症状。
它主要指的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往往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等多种因素相关。
不良体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盆腔器质性病变。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热敷、按摩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艾灸配合耳穴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调节凝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原发性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在女性月经期出现的疼痛现象,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痛感剧烈,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的数小时内,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至72小时,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原发性痛经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一特点使得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肿瘤等密切相关。
原发性痛经的医治原发性痛经,想必是许多姑娘们都会遇到的麻烦,痛经一来,恐怕是吃不下睡不香。
一片布洛芬什么的这类止痛药下去又效果糟糕,忍不住想抓起药板子往垃圾桶里砸——为啥妇产科学的教科书,妇科医生,各大指南上明明都说了,非甾类止痛药的有效性相当不错,有效率可达80%,而且安全性也很好,应该是痛经治疗的第一选择,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女生都觉得使用效果这么差?这就要从原发性痛经的原因说起了。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现在认为和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含量升高有关,前列腺素是个大家族,导致痛经的是其中的PGF2α,PGF2α是花生四烯酸脂肪酸的衍生物,在月经周期中,分泌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浓度较高,月经期的时候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子宫内膜细胞破裂,从而是其中的两种前列腺素被释放到血液中,而PGF2α会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以及血管的痉挛,从而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因此引起痛经,此外,过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等症状。
而各种医学书籍里推荐的非甾类止痛药,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布洛芬,酮洛芬,双氯芬酸,甲芬那酸,萘普生,以及阿司匹林,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到前列腺素的这步反应,前面说了,会导致痛经的前列腺素PGF2α是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而花生四烯酸要转化为前列腺素,需要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 COX)的参与,非甾类止痛药的功能就是抑制COX-2,从而使得前列腺素分泌量下降,因此避免痛经的出现。
而COX家族有三种同工酶,分别为COX-1,COX-2和COX-3,其中COX-3是COX-1的突变体,所以也被称为COX-1B,由于这几种酶的结构接近,因此传统的非甾类止痛药会把两种酶一起抑制了,于是没干什么坏事的COX-1就跟着一起躺枪了,COX-1并不是导致痛经的坏家伙,而是在许多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存在,起着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维持组织稳态,以及保护消化道粘膜,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含量等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传统的非甾类止痛药副作用包括消化道溃疡的原因(新型的非甾类止痛药,如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对COX-1的抑制作用远远弱于对COX-2的抑制作用,因此对肠胃的刺激性相对于老式的非甾类止痛药)。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原发性痛经是青年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本文从原发性痛经的定义和症状入手,探讨其病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
针对原发性痛经的特点,提出了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调整等护理措施。
通过对原发性痛经的防治重要性与护理对策的应用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病因、护理对策、饮食调理、生活习惯、防治重要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期腹痛、腰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痛经问题。
痛经不仅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甚至影响生育健康。
目前,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常见的病因包括子宫收缩过度、痛觉传导障碍、内分泌失调等。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传统的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护理对策尤为重要。
通过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深入了解原发性痛经的疾病背景及其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常见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意义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也是让许多女性受苦的问题。
痛经会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了解原发性痛经的问题意义对于女性朋友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疼痛不仅会让女性在生理期间感到不适,还可能引发其他身体不适,如头痛、恶心、腰部酸痛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加重身心负担。
最重要的是,通过深入了解原发性痛经的问题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和护理工作,帮助女性朋友们有效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痛经,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深入探讨原发性痛经的问题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一计——常规治疗1. 原发性痛经的常规治疗..1..一般治疗..对于心情过分紧张的患者..适当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所以应告知患者..生殖器官并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变..消除其对月经的恐惧或紧张情绪。
有些特发性疼痛者在第一次分娩后有80%..90%痛经症状会消失。
此外..有痛经的妇女应首先找出其原因..如果由其他疾病引发痛经..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经期紧张和过度劳累..保持经期精神愉快。
..2..抑制排卵..如患者愿意控制生育..则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
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是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前列腺素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
治疗时可试服3..4 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 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
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 天..一般仅用于需要同时避孕的痛经患者。
..3..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对不愿避孕的患者..则宜选择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它抑制内膜的前列腺素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孕药那样的代谢性不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2..3 天即可..为其最大优点。
但须试用一个阶段..来确定每个人疗效最满意的药物种类及最适宜的剂量。
试用调整阶段有时可长达6 个月。
常用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按其化学结构可分①吲哚类..如吲哚美辛、苄达明..25 毫克..日服3..6 次或50 毫克..每日3 次..②邻氨基苯甲酸类..甲芬那酸..商品名朴湿痛....初次剂量500 毫克..以后250 毫克..每日3..4 次..氯芬那酸..商品名抗炎灵....氟芬那酸..初次剂量400 毫克..以后200 毫克..每日3..4 次..③芳基丙酸类..布洛芬..400 毫克..每日 4 次..萘普生..首次剂量500 毫克..以后250 毫克..每日 3..4 次..④保泰松类..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首次剂量200 毫克..以后100 毫克..每日3..4 次。
原发性痛经怎么治*导读:女性来月经的时候,伴随有痛经症状的女性一般都是痛苦不堪的。
所谓的原发性痛经就是指女性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这种原发性痛经可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女性来月经的时候,伴随有痛经症状的女性一般都是痛苦不堪的。
所谓的原发性痛经就是指女性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这种原发性痛经可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原发性痛经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一般在月经来潮一到两天疼痛严重,大部分月经排除后缓解,有时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骶部痛。
痛经原因不明,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即功能性痛经。
那么,女性遇到原发性痛经该怎么办?有没有好的治疗办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原发性痛经的一般治疗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
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
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原发性痛经的抑制排卵治疗办法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口服避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
应用口服药物,百分之九十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
治疗可试服三到四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PGs合成抑制剂。
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一到两天,除非需要同时避孕,一般不受病人欢迎。
*原发性痛经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治疗对不愿避孕的病人,则宜选择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它抑制内膜的PGs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药那样的代谢性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两到三天即可。
以上是关于女性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介绍,希望广大饱受痛经折磨的女性患者能看到并且尝试治疗以后能够有效缓解痛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