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3 实验诊断 尿液+肾功能(待打印)

诊断学3 实验诊断 尿液+肾功能(待打印)

诊断学3 实验诊断 尿液+肾功能(待打印)
诊断学3 实验诊断 尿液+肾功能(待打印)

尿液的检查一、尿液的检查内容:

三、尿液的特殊检查

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

一、背景知识:

(1)肾脏功能:尿液生成、内分泌(肾素、红细胞生成素、活性VD)

(2)肾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早期筛选、长期随访、判断肾病程度与预后);

2.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

3.肾活检病理检查。

(3)GFR(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液体量;

1.肾小球主要功能为滤过,GFR为评估滤过功能主要指标;

血浆清除率= (尿中某种物质浓度*每分钟尿量)/ 血浆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三、肾小管功能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学号: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G RADUATE T HESIS 设计题目: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院: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4日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分布情况,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并对其抗结核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细胞学动态分析。 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多数患者早期呈典型的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经过有效抗结核治疗后,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增多,呈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和淋巴细胞样反应,随着病情的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 结论: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学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抗结核治疗有效,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细胞学;脑脊液

A 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dynamic observation on early diagnosis and its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logy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30 patients who suffer from tuberculous meningitis; and cytologically analyze the patients’ cerebrospinal fluid cell before and after they receive the treatment of anti tuberculosis. Results: T he number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ukocyte of th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meningitis increased ; in early stage most of the patients have mixed cellular reaction based on neutrophil , after effective anti TB treatment, the proportion of neutrophils decreased, and lymphocytes, monocytes ratio increased, with mixed cytology reaction mainly lymphocytes and lymphocyte reaction ;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ease, neutrophil decreased. Conclusion: Cerebrospinal fluid with mixed cytology reaction is of great value to early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 de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lymphocytes, mononuclear cells increase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ive anti tuberculosis treatment , and these have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Key words: tuberculous; meningitis; cytology; cerebrospinal fluid

01医本实验诊断考题(A)_实验诊断学

临床医学本科班2001级1-20班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A) ________级______班_____组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核右移 2.无精子症 3.A/G比值 4.蛋白尿 5.类白血病反应 二、汉译英(每小题0.5分,共5分) 1. hemoglobin 2. hematocrit 3. albumin 4. Coombs test 5. 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 6.proteinuria 7. APTT 8. leukemia 9. platelet count 10.vWF 三、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PT通常用于检查_____源性凝血功能,其报告方式有____种,其中临床用于_______药物监测时,最好报告_______以达到标准化。 2._______酶活性增高对急性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肝炎进展过程中,血清_________酶升高,表示已发生肝纤维化,此时血清蛋白质测定可表现为________倒置。 3.正常骨髓象增生程度为_________;巨幼细胞贫血时幼红细胞形态特征为_________。以形态学检查为主的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法又称____分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进行的白血病分型又称______分型。 3.尿沉渣种类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4.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特点为放置后_________样凝固,白细胞分类以__________为 主;而结核性脑膜炎之脑脊液放置后呈_________样混浊,白细胞分类以________为主。5.急性胰腺炎在临床症状出现早期宜测定________用于诊断,而在治疗阶段宜测定________进行病情观察。 四、判断是非(用√或×表示。每小题0.5分,共5分) 1.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氯化物明显降低() 2.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分度越高,其生殖系统健康状况就越好() 3.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4.血沉加快、抗核抗体阳性,抗dsDNA 阳性有利于确诊SLE() 5.前列腺炎病人的前列腺液在显微镜下可见卵磷脂小体减少() 6.心肌酶、心肌蛋白、CRP对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时限依次提前() 7.消化性溃疡病人粪便隐血试验呈间断阳性()

诊断学测试题——尿液检验023268549

尿液检验 一、填空题 1、正常人尿蛋白定量小于/24h,成人上限是/24h。 2、酮体是由,,组成。 3、尿白细胞管型常提示。 二、是非题 1、尿NAG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球损伤,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2、肾衰竭管型可大量出现在急性肾衰竭病人多尿的早期,在慢性肾衰竭,出现此管型, 提示预后不良。() 3、正常人尿沉渣镜检白细胞不超过3个/HP。() 三、名词解释 1、选择性蛋白尿 2、混合性蛋白尿 3、多尿 四、选择题 A型题: 1、评估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不可取代的首选检查是:() A、尿常规 B、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C、血尿素氮 D、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 E、尿沉渣镜检 2、作尿常规检查、化学检验以清晨首次尿为好,新鲜尿液最好在多长时间内送检:() A、2小时 B、1小时

C、30分钟 D、40分钟 E、1.5小时 3、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多少即可呈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A、1ml B、2ml C、3ml D、4ml E、5ml 4、尿细菌定量培养法,凡菌落计数达多少个为尿路感染:() A、105/ml B、104/ml C、103/ml D、104~105/ml E、03~104/ml 5、血红蛋白尿见于:() A、地中海贫血 B、肾结核 C、蚕豆病 D、血友病 E、膀胱炎 6、新排出的尿液混浊,放置后有白色云絮状沉淀,加热或加酸后沉淀不消失,应考虑:() A、尿酸盐结晶 B、脓尿 C、菌尿 D、乳糜尿

E、碳酸盐结晶 7、尿液酸度增高见于:() A、膀胱炎 B、痛风 C、代谢性硷中毒 D、呼吸性硷中毒 E、肾小管性酸中毒 8、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出现:()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组织性蛋白尿 9、正常人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为:() A、2:1 B、3:1 C、(3~4):1 D、1:1 E、1:(3~4) 10、下列哪项支持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受损的诊断:() A、畏寒、发热、腰痛 B、尿频、尿急、尿痛 C、肾区叩痛 D、脓尿、菌尿 E、夜尿增多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脑脊液检查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 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2、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 3、标本采集 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 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 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 ⑵、禁忌证: 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 ⑶、注意 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 ②标本留取时 第一管:细菌学检查 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 第四管:脱落细胞 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 ⑸、检验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实验诊断学习题

病原体检查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ESBL 3、TORCH 二、填空 1、NCCLS推荐的药物敏感试验的首选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输血前临床常做的传染病检测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SBL常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细菌中检出。 4、检查新型隐球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_____;检查结核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 5、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各型肝炎病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临床称为“大三阳”的乙肝标志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性。 7、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抗体。 8、医院感染定期监测的对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消毒灭菌效果。 9、为防止院内感染,医务人员推荐洗手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做血液细菌培养时,为提高阳性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时间段、多部位采集 B.寒战初期或发热高峰期后采集 C.应用抗生素前采集 D.同时做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E.采血量一般为培养液的10%左右 2、做细菌培养,关于标本采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尿液一般采集中段尿 B.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取粪便 C.伤口分泌物从创面表面采集 D.痰液清晨漱口后采集 E.厌氧培养时,标本采集后置于厌氧培养运送管中 3、下列不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是() A. MRSA B. PRP C. MSSA D VRE E ESBLS 4、乙肝三系统中,下列哪项标志物具有保护性() A.HBsAb B.HBeAb C.HBcAb D.HBeAg E. HBsAg 5、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是() A.尿路感染 B.皮肤感染 C.胃肠道感染 D.下呼吸道感染 E..血液感染 四、简答题 1、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原则有哪些? 2、微生物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案 一、名词解释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 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 4.1脑脊液理学检验: 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 (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 4.2.1【原理】 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 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 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 透明无变化(一)阴性 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 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 白色浑浊(++)阳性 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 白色凝块(++++)最强阳性 4.3【注意事项】 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4.4【参考值】 正常人多为阴性,偶有极弱阳性反应。 5、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5.1细胞总数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如细胞数很少,可用此法,用滴管吸取少量充分混匀的脑脊液于血细胞计数池内,等待2~3分钟后,用低倍镜 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将其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1.2稀释计数法:如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很多,可用此法。于小试管内加红细胞稀释液0.38毫升,再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 脑脊液20微升加入小试管中,混匀后将其滴人血细胞计数池内,然后用低倍镜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并乘以50〓106。而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2白细胞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用吸管吸冰醋酸后轻轻吹出,使管壁附着少许冰醋酸。用此滴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数滴,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包括间皮细胞)。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急诊中的应用 一、脑脊液细胞的收集 1、国内外对此分析 2、液细胞的收集技术以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应用较广,其效果理想。具体有三种仪器和相应的三种操作流程:(1)FMU-5微型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第四军医大学研制) (2)Cytospin-2型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英国Shandon 公司制造) (3)FCS-I型离心沉淀仪(宁夏医学院研制) 二、脑脊液细胞的染色 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采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常规染色多采用迈-格-姬染色法。 1、迈-格-姬(May-Grun-wald-Giemsa,MGG)染色法: 原理:迈-格-姬染色法其实是瑞氏和姬氏两法合并应用的结果,对胞浆和胞核染色效果都不错,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多采用此染色方法。 2、抗酸染色: 抗酸菌染色是检查结核杆菌等抗酸菌的常用方法,有Ziehl-Neelsen染色法、Kinyoun氏法、Allen法,这几种方法现在都很成熟。 3、墨汁染色:

印度墨汁染色主要用于真菌的检查,方法简便易行。 三、脑脊液常见细胞及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分小、中、大淋巴细胞,各个比例及临床意义不同,小、中淋巴细胞是正常脑脊液的主要万分,其数量增加或比例失调则有诊断意义,多见于CNS感染或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大淋巴细胞系由小淋巴细胞激活转化而来的,也多见于CNS感染或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 2、激活淋巴细胞:系大、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转化型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伪足、胞膜粗糙等多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恢复期)、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MS、CI、SAH等。 3、浆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他出现必有抗原刺激。多见于CNS感染,以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病毒性感染更甚,有的认为与MS也有关。 4、单核细胞:占正常脑脊液细胞的30%—49%,和淋巴细胞的比例约为3:7或4:6,若比例失调或数量增多则为病理笥,可见于脑膜非特异反应和肪组织的破坏性改变,如脑挫伤、出血、缺血、炎症等。激活单核细胞:仅占2%,增多见于CNS变性、炎性疾病、肿瘤等刺激因素。 5、吞噬细胞:如红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可以估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时间、是否是新鲜出血、穿刺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终审稿)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 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 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 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 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 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 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 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实验诊断学考核方案32:10

《实验诊断学》考核方案 一、课程描述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考查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它更是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门课程的基础和入门,因而也是打开临床医学的一把钥匙,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临床课的学习。因此,我教研室为了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优异的考核成绩,特制定了科学、全面、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课程性质:必修考查课 教学时数: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0 学时。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检验教研室 授课对象:12级本科麻醉学专业1-8班、口腔医学专业1班。 二、考核的目的与要求 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程度等,分为终结性考试和形成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对学期末学生学完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考核内容、方式、题型、时间 (一)考核内容: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核内容。

1、形成性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课出勤考核、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技术操作。 2、理论考核内容即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内容:包括概论、临床血液学检测、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验、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其它检测等方面内容。 (二)考核方式:《实验诊断学》的形成性考核采用实验课出勤抽查及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 (三)考核题型: 1、形成性考核题型:实验课出勤占5分,实验报告占5分,实验考核占5分、技术操作占5分。 2、终结性考核题型:课程结束考试采用理论考试、百分制的形式,题型为选择题占50分(A1型题占30分,A2型题占5分, A3-A4型题占5分,B型题占10分),概念题占10分(2分×5),填空题占5分(1分×5),简答题占24分(4分×6),论述题或病例分析题占11分(5.5分×2)。 (四)考核时间:《实验诊断学》的实践考核时间为100分钟,课程结束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成绩构成 《实验诊断学》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1、形成性考核成绩:20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成绩考核的20%,即实验课成绩占20分,由实验室负责考核。 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成绩:80分 课程结业理论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的80%,由教研科负责考核。 医学检验教研室 2014年8月15日

脑脊液检查成分分析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 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 (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终压 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编辑本段外观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编辑本段细胞学检查

实验诊断学习题20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一、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见于、、 、 和。 2、免疫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和 3、血清中最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为 含量最多的为 二、是非题 1、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为IgE。() 2、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血清可以出现IgM降低。()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 四、选择题 A型题 1、IgG降低见于:() A.病毒感染 B.肺结核 C.链球菌感染 D.慢性肝炎 E.淋巴瘤 B型题 问题3~5 A、IgG降低 B、IgE增高 C、IgD 降低 D、IgG升高. E、IgE 降低 2、各种过敏性疾病() 3、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4、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C型题 问题5~6 A、M蛋白阳性 B、IgG增高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无 5、多发性骨髓瘤() 6、各种慢性感染() X型题 7、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 A、体液免疫缺陷病 B、慢性肝病 C、寄生虫病 D、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E、多发性骨髓瘤 五、问答题 免疫球蛋白G增高常见于哪些情况。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半分子病 2、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细胞膜上 3、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 二、是非题:1、√;2、√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通常是指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四、选择题:1D 2B 3C 4A 5C 6B 7AD 五、问答题: 答:①多克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淋巴瘤、肺结核、链球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等;②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性多发性骨髓瘤。 【王彦平】 第二节血清补体的检测 一、填空题 1、总补体溶血活性主要反映,它的降低很有意义,见于、 、、、。 2、补体C3的增高主要见于、、和。 二、是非题 补体C3、C4的水平可以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 三、名词解释 补体 四、选择题 A型题 1、血清总补体活性增高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病毒性肝炎 C、组织损伤 D、皮肌炎 E、狼疮性肾炎 B型题 问题2~5 A、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 B、补体C3增高 C、补体C4降低 D、AP-H50 E、C3SP增高 2、主要反映补体传统途径活化的活性程度() 3、反映体内补体被活化() 4、反映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情况() 5、反映排异反应() C型题 问题6-7 A血清C3降低 B血清C4降低 C两者都有 D二者都无 6、急性肾小球肾炎() 7、恶性肿瘤()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1.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 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 3.标本采集: 3.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 侧脑室穿刺获得。 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 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3.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 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 7.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 (1)观察颜色。(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 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 7.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 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 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 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脑脊液也呈黄染。 (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诊断学》 第一节 尿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因此,尿液检测(urine examination)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协助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结核、肿瘤、肾脏的移植排斥反应及肾衰竭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治疗好转后,尿液检测相应指标也有改善,因此尿液检测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不可替代的首选项目。 2.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尿液来自血液,凡引起血液成分改变的疾病,均可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如糖尿病时进行尿糖检测;急性胰腺炎时作尿淀粉酶检测;黄疸时作尿三胆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时作尿本一周蛋白检测等,均有助于该类疾病的诊断。 3.用药的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磺胺等,可引起肾的损害,故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需观察尿液的变化,以确保用药的安全。 一、尿液的一般检测 尿液一般检测包括:①一般性状检测:尿量、气味、外

观、比重、酸碱度等。②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等。③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细胞、管型、结晶体等。目前,尿液检查已经基本上被尿液干化学方法和尿沉渣分析仪法所取代,可快速准确打印出数据结果,但不能缺少尿沉渣显微镜检。 (一)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留取、保存和尿量的准确记录,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 1.尿液标本的收集成年女性留尿时,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用清洁干燥容器留取标本,避免污染。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 (1)首次尿:尿液检测一般以清晨首次尿为好,可获得较多信息,如蛋白、细胞和管型等。 (2)随机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 (3)24h尿:如果需要测定24h期间溶质的排泄总量,如尿蛋白、尿糖、电解质等定量检测,需要留取24h尿液,并且记录尿量。 (4)餐后尿:通常在午餐后2h收集尿标本。此标本对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检测较敏感。 (5)清洁中段尿:参见第九章第一节。 2.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常规检查的标本收集后应在2h 内检查完毕,否则,①尿中的尿素经细菌分解后生成(NH4)

实验诊断学习题

实验诊断学概论 一、填空题: 1、实验诊断得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床常用得抗凝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气分析时常在_________采血,也可用_________或_________。 二、判断题: 1、空腹采血就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得标本,一般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于临床生化检查。 2、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查时,注射器与容器需先经硅化处理,以防止血小板接触玻璃器皿被激活、 三、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 四、选择题: A型题: 1、有关血液标本得采集,下列叙述错误得就是: A、毛细血管采血成人在指端 B、静脉采血婴幼儿常在颈外静脉 C、血气分析时多在股动脉穿刺采血D、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 E、必要时可以从静脉输液管中采取血液标本。 X型题: 2.下列抗凝剂中哪些就是与钙离子结合而起到抗凝作用得? A、草酸钠 B、草酸钾 C、枸缘酸钠 D、肝素 E、乙胺四乙酸二钠 3、影响检验结果得常见因素有: A、一般得技术误差 B、病人得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 C、标本得采集与处理 D、药物得影响 E、进食、吸烟、饮酒等生活因素 五.问答题: 实验诊断得应用范围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临床血液学检验,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得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病原体检验 2、草酸钠,草酸钾,枸缘酸钠,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3、股动脉穿刺,肱动脉、桡动脉 二、判断题: 1、√2、√ 三。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主要就是运用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等得实验技术与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与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得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得客观资料、 四。选择题: 1、E2、A、B、C、E3、A、B、C、D、E、 五、问答题: 1、直接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 2、为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3、进行社会普查 4、开展健康咨询 5、为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提供实验基础 血液一般检查 一、名词解释: 1、贫血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3、Auer小体 4、类白血病反应5、网织红细胞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6、红细胞得主要功能就是:( ) A提供营养 B 维持体温 C运输激素 D 运输O2与CO2 E提供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