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呼吸作用的生物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气体交换。
4. 了解呼吸作用与其他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1. 呼吸作用指的是机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2. 呼吸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2.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气体的交换,即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三、气体交换的过程1. 氧气在肺泡中通过肺血管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2. 氧气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细胞,参与细胞呼吸产生能量。
3. 二氧化碳随着血液返回到肺泡,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四、呼吸作用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1. 呼吸作用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共同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2. 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体温调节等生理过程互相作用。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合作探讨呼吸系统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3. 制定实验和实地考察计划,让学生亲自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评估:1. 设计选择题和填空题考察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2. 要求学生绘制呼吸系统图解,并解释其结构和功能。
3. 进行实验报告评分,评估学生对气体交换过程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动物呼吸系统的异同。
2. 启发学生思考,探讨高海拔环境、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呼吸适应性问题。
3. 鼓励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呼吸作用与运动、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关系。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其建立概念框架和联系认识。
2. 教学内容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3. 通过多种评估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人类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 呼吸作用的作用和定义;
2. 人类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1. 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呼吸作用的定义和作用(15分钟)
- 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介绍呼吸作用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呼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2. 人类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0分钟)
- 手绘示意图,详细介绍人类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呼吸过程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3. 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的关系(20分钟)
-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4.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PPT多媒体资料;
2. 手绘呼吸器官示意图;
3. 相关课堂练习题。
六、教学效果评估
1. 课堂提问;
2. 练习题测验;
3. 学生小组讨论。
七、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程度如何;
3. 是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澄清和强化。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健康,重视呼吸作用对生命的重要性,关爱自己的身体,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认识呼吸作用与生命息息相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呼吸器官的图片展示,引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呼吸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重要意义?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人类的呼吸器官: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泡等。
呼吸器官结构和功能的解释。
b. 呼吸的过程:吸气和呼气的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运输。
3. 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作用的过程,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深化讨论(10分钟)讨论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呼吸作用与生命的关联。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方式:1. 图文结合:通过图片展示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呼吸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讨论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深化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作用的过程等内容。
2. 实验器材:可准备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演示呼吸过程。
六、教学评价:1. 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呼吸作用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检验学生对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的理解能力。
2.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针对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写一篇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呼吸作用教案初中生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类和动物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3. 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4. 了解呼吸作用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材和练习册
3.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类呼吸器官
4. 实验器材:酵母、糖水、试管、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兴趣。
二、呼吸作用概念介绍
1. 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通过实例说明呼吸作用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人类呼吸器官
1. 讲解人类呼吸器官的种类和功能。
2. 展示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
四、气体交换过程和机制
1. 讲解肺部的工作原理和气体交换的过程。
2. 结合实例,说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的交换。
五、呼吸作用与健康
1. 探讨呼吸作用与健康的关系。
2. 提倡良好的呼吸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六、实验展示
1. 进行酵母呼吸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呼吸作用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
七、教学总结
通过复习和总结,让学生对呼吸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或课后思考题,巩固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例和实验的方式,深入理解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人类和动物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段: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3. 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难点:1. 呼吸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2.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化学反应式及生物学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后作业2. 分析实例,了解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表现、练习题、心得体会评价内容:1. 呼吸作用的定义、化学反应式和生物学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能力。
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呼吸作用在不同的生物体中的差异。
2. 探讨呼吸作用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3. 研究呼吸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 网络资源,如科普文章、视频等。
3. 实例材料,如农作物种植、体育锻炼等。
十、教学计划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高二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2.掌握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长跑时的呼吸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识讲解讲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讲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为生物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讲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糖解作用、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3.实验演示演示呼吸作用的实验,如利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呼吸作用的现象。
4.影响因素分析讲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如氧气浓度、温度、湿度等。
分析各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如氧气浓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快。
5.应用拓展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
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保鲜、发酵等。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能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实验演示是否清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否准确。
3.学生对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二生物教材2.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酒精灯、试管、温度计等3.教学辅助工具:PPT、黑板、粉笔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观察准确度及分析能力。
七、教学延伸1.举办呼吸作用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呼吸作用的认识。
2.组织学生参观发酵工厂,了解呼吸作用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2. 掌握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和机制;
3. 了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过程;
2. 掌握呼吸作用的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室器材:温度计、试管、橡胶软管、漏斗等;
3. 实验材料:小米、酵母、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课件介绍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兴趣。
二、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
1. 通过课件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途径。
三、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机制(15分钟)
1. 通过实验演示呼吸作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情况;
2. 介绍呼吸作用的机制:呼吸道的结构、气体的扩散和细胞呼吸等。
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10分钟)
1.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环境温度、运动量、疾病等;
2. 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和呼吸道通畅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五、小结与练习(5分钟)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性、过程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呼吸作用年级:高中
知识目标:
1. 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及意义;
2. 掌握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
3. 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能力目标:
1. 观察呼吸作用的过程;
2. 进行呼吸实验,并得出结论;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呼吸相关的现象。
情感目标: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引入主题。
二、呼吸作用的意义(10分钟)
1. 组织学生讨论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呼吸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三、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15分钟)
1. 展示人体呼吸器官的结构,并让学生从图中识别;
2. 讲解呼吸器官的功能和呼吸过程。
四、气体交换的原理(15分钟)
1. 进行呼吸实验,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递过程;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气体交换的原理。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 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综合性作业,巩固今日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呼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培养了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好自己的呼吸系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中生物动物呼吸作用教案
年级:初中
科目:生物
目标:
1. 了解动物的呼吸器官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2. 理解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和适应环境的关系。
3. 能够说明人类呼吸道及其功能。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教师简单介绍动物的呼吸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
1. 介绍动物呼吸器官:有鳃、腮、肺等不同的呼吸器官,不同动物根据生活环境选择合适
的呼吸方式。
2. 介绍人类呼吸道及其功能:鼻腔、喉咙、气管和肺是人类呼吸器官的组成部分,通过呼
吸作用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第三步:展示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第四步:讨论
1.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深海鱼有鳃而陆地动物有肺呢?
第五步: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和适应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呼吸道的结构
和功能。
第六步:作业
布置任务: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说明为什么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及人
类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动物的呼吸作用和人类呼吸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生物教案:如何利用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简介:我们的身体需要能量来完成各种活动,呼吸作用是我们获得这个能量的过程。
该教案将介绍如何利用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并解释这个过程的细节。
同时,本教案还包含有机物分解的相关应用和实验。
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原理;-理解如何利用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掌握一些相关实验和应用。
教学内容:1.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原理呼吸作用是一种化学反应,它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
具体来说,这个反应会将糖分解成能够被细胞利用的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一般来说,呼吸作用需要通过氧气(O2)和葡萄糖(C6H12O6)两种原料才能够完成。
当我们吸入氧气时,它进入我们的肺部,然后进入我们的血流中,最后送到我们的身体细胞。
同时,我们的身体会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以满足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需要。
2.利用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了能够被细胞利用的化合物。
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三个步骤完成:步骤1:糖的分解糖是一种能够被细胞利用的化合物,当它被分解时,会产生能量。
这种分解过程需要利用降酶和解糖酶这两种酶来完成。
步骤2:三羧酸循环糖分解后会被转化为三羧酸,这种化合物可以在三羧酸循环中产生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释放出能量。
步骤3:细胞呼吸在细胞呼吸阶段,被三羧酸循环产生的高能分子将被“燃烧”,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产生的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有机物分解的应用和实验有机物分解有很多应用,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应用1:发酵发酵是生产食品和饮料的常用方法。
这个过程中,利用呼吸作用来分解糖,并产生不同的产品。
应用2:生态净化有机物分解过程可以用于将废物转化为有益的化合物。
这个过程叫做生态净化,可以用于处理废水和废气。
实验1:测定呼吸作用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数量来测量呼吸作用的速率。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植物来进行实验,让植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呼吸作用,然后测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数量。
初一生物《呼吸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呼吸作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员跑步时喘气、植物晚上释放能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新课讲解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
讲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糖解、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讲解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是光合作用的逆过程,二者在生物体中相互依存。
3.实验操作实验一:观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实验材料:酵母菌、葡萄糖、澄清石灰水等。
实验步骤:将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了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实验二:观察植物叶片的呼吸作用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清水、黑纸等。
实验步骤:将植物叶片放入清水中,用黑纸遮盖,观察叶片的变化。
实验现象:叶片表面出现小水滴,说明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产生了水分。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如: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等。
讨论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种植植物、发酵食品等。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能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需要注意改进。
五、教学拓展1.深入研究呼吸作用在生物体中的具体作用,如:细胞呼吸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了解呼吸作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烧杯、试管、碱性碳酸饱和溶液、胶头针、铜丝网、水杯、吸管、灯泡、石灰水。
实验步骤:
1.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碱性碳酸饱和溶液中,防止氧气的进入。
2. 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水,并在烧杯口处放入一片铜丝网。
3. 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放入铜丝网上。
4. 将一个试管倒立放入铜丝网上,并用吸管将试管内的空气抽空。
5. 在试管内放入一小块石灰水,并将试管口用胶头针封闭。
6. 将烧杯中的水加热,直至水烧开,并用水杯将烧杯倒置在铜丝网上。
7. 将灯泡靠近小麦种子,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当灯泡靠近小麦种子时,种子开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沉淀,表示呼吸作用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小心热水的烫伤。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试验条件,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拓展实验内容:可以观察不同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探讨生物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机制。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和总反应式。
说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呼吸作用的原理,探讨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述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
(2)通过进行资料分析,是使学生了解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论的思想。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法和引导对比法为主,兼用讲述法、归纳小结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一)有氧呼吸
(1)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C6H12O6 2丙酮酸+4[H]+2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2丙酮酸+H2O 2CO2+2O[H]+2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24[H]+6O2 12H2O+34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3)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4)有氧呼吸的概念。
2.无氧呼吸
(1)列举实例
(2)无氧呼吸的过程
(3)总反应式
①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②C6H12O6 2C3H3O3+能量
(4)无氧呼吸的概念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