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呼吸过程;2.掌握植物的呼吸器官和呼吸途径;3.理解植物呼吸与动植物呼吸的异同。
教学重点:1.植物的呼吸过程;2.植物的呼吸器官;3.植物呼吸与动植物呼吸的对比。
教学难点:1.植物的呼吸器官和呼吸途径;2.植物呼吸与动植物呼吸的异同。
教学准备:1.教材PPT;2.实验器材:珊瑚水、砂糖、植物叶片;3.图片资料:植物呼吸器官、植物呼吸过程;4.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植物呼吸器官,引出问题:“植物为什么也要呼吸?它们怎么呼吸?”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植物的呼吸过程(10分钟)通过教材PPT介绍植物的呼吸过程:光合作用与呼吸的关系,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释放。
解释植物呼吸的重要性。
三、植物的呼吸器官(10分钟)利用实验展示植物呼吸器官:通过植物叶片进行氧气的释放和二氧化碳的吸收。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植物叶片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
四、植物呼吸与动植物呼吸的对比(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动物呼吸通过肺部,而植物呼吸通过叶片;动物呼吸出的氧气常常是植物呼吸进的二氧化碳,呈现二氧化碳循环。
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与动植物呼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梳理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让学生理清植物的呼吸过程和与动植物呼吸的关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以植物的呼吸为主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的呼吸过程,掌握植物的呼吸器官和呼吸途径,理解植物呼吸与动植物呼吸的异同。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呼吸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
3.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准备1.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第X单元。
2.幻灯片或黑板、粉笔。
3.实验用的植物(可以使用常见的绿萝、仙人掌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
2.提醒学生注意到植物也有呼吸过程,并与动物的呼吸作用有所不同。
第二步: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0分钟)1.展示一张图片,介绍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植物呼吸作用是指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与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光能合并,释放出氧气,并产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
3.解释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植物制造有机物质。
第三步: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10分钟)1.列出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如下表:植物呼吸作用动物呼吸作用目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能量摄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产生能量肺部、皮肤等发生地点叶片的气孔、茎部的气孔、根部的氧气排泄口肺、鳃、皮肤等呼吸器官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包括叶片细胞、茎细胞、根细胞等产生的产释放氧气和产生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和产生能量品是否需要需要光能供给需要消耗ATP能量2.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不同。
第四步: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1.与学生讨论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下:•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动物进行呼吸,为动物提供氧气。
教案: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途径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途径。
2.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3.掌握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特性。
二、课前准备1.植物呼吸的图片或视频。
2.教学图片或课件。
3.相关植物呼吸作用资料。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途径(1)根呼吸:气体通过根系进行透气作用。
(2)茎呼吸:气体通过茎部进行透气作用。
(3)叶呼吸:气体通过叶片进行透气作用。
2.植物呼吸的过程(1)吸气:植物通过细胞悬浮液吸入氧气,从而进行呼吸作用。
(2)气体交换:植物通过细胞内液体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供给生命活动所需。
(3)呼气:植物通过细胞中过程向呼出二氧化碳,从而进行呼吸作用。
3.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特性(1)吸氧量变化随时间波动,午夜至凌晨时氧气吸入量达到顶峰。
(2)气体交换速率随体温高低变化,夜间气体交换速率较低。
(3)叶片的呼吸作用随叶片老化而减少。
四、教学板书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途径与作用1.途径:根、茎、叶呼吸。
2.过程:吸气、气体交换、呼气。
3.特性:吸氧量波动、气体交换速率随体温变化、老化后减少。
五、教学实验1.把一个装满水的花盆放在室内。
2.另选一盆树种,以相同的方式放在室外。
3.比较两个花盆每天的氧气量变化。
六、教学案例小葵花在阳光下生长,一天下来不停的进行透气作用,吸收和放出大量的气体。
如果要在室内或办公室放一个小葵花盆,即使室内气体循环良好,但是因为室内不像阳光充足的户外环境,所以小葵花的呼吸作用速率会相应的减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七、教学总结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途径与作用,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掌握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特性。
学好科学知识,需要多读多学,多找实例,通过实验方法来感知知识,才能让科学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2. 掌握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和机制;
3. 了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过程;
2. 掌握呼吸作用的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室器材:温度计、试管、橡胶软管、漏斗等;
3. 实验材料:小米、酵母、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课件介绍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兴趣。
二、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
1. 通过课件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途径。
三、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机制(15分钟)
1. 通过实验演示呼吸作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情况;
2. 介绍呼吸作用的机制:呼吸道的结构、气体的扩散和细胞呼吸等。
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10分钟)
1.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环境温度、运动量、疾病等;
2. 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和呼吸道通畅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五、小结与练习(5分钟)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性、过程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植物呼吸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及与动物呼吸的异同。
3. 知道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难点:理解植物呼吸的生理过程。
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酵母、试管、吸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呼吸的?为什么植物需要呼吸?二、植物呼吸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通过例图或实验,介绍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三、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15分钟)1. 详细介绍植物呼吸的生理过程,包括气孔的开闭、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释放等。
2. 比较植物呼吸作用和动物呼吸的异同点。
四、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10分钟)1. 分析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和气体交换方面的联系。
2. 强调植物呼吸与光合作用的互为补充,维持生物圈的平衡。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利用酵母实验展示氧气的释放。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梳理关键知识点。
作业布置:1. 学生可根据实验结果,完成相关报告。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其他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过程,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帮助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呼吸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实质。
2. 掌握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和过程。
3. 理解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4. 能够运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实质。
2.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和过程。
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1. 呼吸作用的概念。
2. 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出问题:什么是呼吸?你身边的呼吸现象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呼吸作用的定义: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在细胞内进行的一种氧化代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生物体能够获得能量。
2. 讲解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3. 解释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机物在细胞内被氧化,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10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叶绿体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 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光合作用是合成过程,呼吸作用是分解过程;光合作用需要光能,呼吸作用不受光能影响;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 联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过程,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实例,让学生运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分析:- 实例1:为什么人在运动时会喘气?- 实例2:为什么植物在夜间也会进行呼吸作用?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呼吸作用的定义、表达式、过程以及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身边的呼吸现象,并结合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区别和联系、实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定义、表达式、过程以及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植物呼吸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掌握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2. 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3. 知道呼吸作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求知精神,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2.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1. 呼吸作用的概念。
2. 呼吸作用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以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呼吸作用。
2. 教学新课:(1)讲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演示呼吸作用实验:通过观察植物在暗处和不透光的容器中的呼吸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讲解呼吸作用的实质:通过讲解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3. 对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 应用实例: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种植间距的调整、保鲜方法等,让学生体会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实质,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呼吸作用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植物代谢的两大核心内容。
前者是物质合成与能量贮存过程,属于同化作用;后者是物质分解与能量释放过程,属于异化作用。
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离不开能量,一切代谢过程都需要能量的推动。
呼吸作用正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过程。
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
第一节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特点(一)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与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1、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吸收O2,把有机物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形成H2O和CO2,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称呼吸底物或者呼吸基质(respiratory substrate),以糖为主,一些有机酸、蛋白质、脂肪也可以作为呼吸底物。
若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则有氧呼吸可用下式表示:C6H12O6+6O2→6CO2+6H2O+能量△Gº‘=2872.1kJ其中△Gº‘是指pH为7时标准自由能的变化。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与燃烧反应式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在燃烧时底物分子与O2反应激烈,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而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一部分能量首先转移到ATP和NADH中贮备,成为活跃的化学能,随时供应生命活动使用;另一部分则以热的形式放出。
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2、无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
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的特点是不吸收O2,底物分解不彻底,释放能量少。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发酵(fermentation)。
有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
例如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称为酒精发酵,其反应式是:C6H12O6→2C2H5OH+2CO2+能量△G Gº‘'=100.5kJ高等植物也可以发生酒精发酵,例如苹果贮存久了有酒味,便是酒精发酵的结果,甘薯、苹果、香蕉贮藏久了也会发生酒精发酵。
初中生物呼吸作用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了解呼吸作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烧杯、试管、碱性碳酸饱和溶液、胶头针、铜丝网、水杯、吸管、灯泡、石灰水。
实验步骤:
1.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碱性碳酸饱和溶液中,防止氧气的进入。
2. 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水,并在烧杯口处放入一片铜丝网。
3. 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放入铜丝网上。
4. 将一个试管倒立放入铜丝网上,并用吸管将试管内的空气抽空。
5. 在试管内放入一小块石灰水,并将试管口用胶头针封闭。
6. 将烧杯中的水加热,直至水烧开,并用水杯将烧杯倒置在铜丝网上。
7. 将灯泡靠近小麦种子,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当灯泡靠近小麦种子时,种子开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沉淀,表示呼吸作用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小心热水的烫伤。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试验条件,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拓展实验内容:可以观察不同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探讨生物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机制。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内容植物的呼吸作用( 1课时)教学目标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教学策略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根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不加标记)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
因为在光照下假设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二次备课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认识植物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的关系。
4.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及其运输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如氧气罩、空气泵、水杉叶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呼吸的呢?呼吸对于植物有什么重要性?二、讲授植物的呼吸作用(15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讲解植物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如叶片、气孔和根等。
3.教师通过案例或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解释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三、进行植物呼吸作用实验(25分钟)1.教师布置实验环境,为每个小组准备好氧气罩、空气泵和水杉叶片等实验器材。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步骤,例如将水杉叶片放在氧气罩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等。
3.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强调它们是相互依赖的。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不同?它们对植物体内的气体有什么影响?五、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及其运输方式(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总结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和呼吸作用的表现。
2.教师介绍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如通过气孔和根等途径。
3.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图片中的现象和过程。
六、小结(5分钟)1.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积极回答并做出解释。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植物的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与发育的重要性。
七、课堂作业(5分钟)1.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本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并写出一篇200字以上的小结。
呼吸作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掌握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2. 了解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3. 能够运用呼吸作用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2.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1. 呼吸作用的概念。
2. 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出问题:“你们注意到身边的生物都在进行一种神秘的现象吗?这种现象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种现象就是呼吸作用。
”二、探究呼吸作用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呼吸作用的定义:“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在细胞内通过氧气氧化有机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呼吸作用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
三、演示呼吸作用实验(15分钟)1. 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等。
2.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呼吸作用的产物。
四、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呼吸作用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呼吸作用的本质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能量的释放,通过氧化有机物质,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
”五、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过程。
”六、应用呼吸作用的原理(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会感到呼吸急促?”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在运动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呼吸作用加快,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能量。
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事件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与普适性。
然后从生物圈的角度探讨碳-氧平衡,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器材。
提前一周黄豆,装在玻璃瓶中的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