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深度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6.02 KB
- 文档页数:6
VA软屏和IPS硬屏对比(来自中关村)简单来说IPS硬屏,无论从颜色,可视角度,工艺技术上都要优于VA软屏,但是VA软屏技术成熟成本低,叫高端的哦VA软屏的效果也和普通的IPS硬屏的效果差距不大,价格却要低一些。
主要看使用需求和投入的成本。
1、IPS硬屏无水纹,更稳定——硬屏挤压无水纹,画质稳定更舒心,IPS 模式没有斑——因为有稳定和坚固的液晶结构,AV屏在触摸时会有很大的残影现象。
2、硬屏178度广视角,全景观看更精彩;跟随S-IPS其独有的液晶分子水平转换技术可以让您在任何环境,甚至在178度的角度下欣赏到最完美,卓越的画质。
对照电视侧面截图对比, IPS 硬屏比VA 软屏有明显的优越性.3、IPS硬屏极速快响应,运动画面更流畅,因运动模糊效应, VA屏会发生大规模图像失真现象以及颜色变化。
从“动态影像响应时间”在灰阶中的对比,无论在60Hz或者120Hz画面,IPS硬屏在各个灰阶里表现出均衡的“动态响应时间”, 但是VA软屏却恰恰相反,因为VA屏的图像画质在各种画面下的表现力有很大差别。
4、IPS硬屏超高对比度,纯黑层次更清晰。
与VA屏不同,IPS屏在各个灰阶中的白平衡变化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VA来说, 在低灰阶当中纤细的表现很难因为陡棱棱的亮度变化在电压发端的地方。
在低灰阶下,电压值的不稳定性能导致亮度的不均匀。
5、最后还有两个指标也是值得关注的。
硬屏寿命7万时,持久耐用更划算,IPS硬屏的使用寿命为7万小时VA软屏的使用寿命为6万小时;IPS硬屏功耗温度低,节能省电更环保,42寸IPS硬屏对比40寸VA软屏,42寸IPS硬屏平均功耗低至220W,节能省电;40寸VA 软屏平均功耗高达245W,按VA软屏使用寿命,六万小时计算,多耗电2100度,按居民用电0.6元/度计算,相对于42”寸IPS硬屏多支出电费1260元。
维生素A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维生素A英文名称:vitamin A其他名称:视黄醇(retinol)定义:所有β紫萝酮衍生物的总称。
一种在结构上与胡萝卜素相关的脂溶性维生素。
有维生素A1及维生素A2两种。
与类胡萝卜素不同,具有很好的多种全反式视黄醇的生物学活性。
为某些代谢过程,特别是视觉的生化过程所必需。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维生素A的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
维生素A有两种。
一种是维生素A醇(retionl),是最初的维生素A形态(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胡萝卜素(carotene),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的预成物质(provitaminA,可从植物性及动物性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的计量单位是USP 单位(United States Pharmocopea)、IU单位(International Units)、RE 单位(Retinol Equivalents)等3种。
目录编辑本段发现历史中药的应用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症。
内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睛赤脉法于阳,阴阳合转而晴明.”今阴弱而不能配阳, 复兼气化不利,久则使双目渐失肝血肾精之充养而失明.故法拟补肝肾,益精血,通气化为主,佐以明目养肝清肝之品,且郁多憔悴,故宜辅以舒肝解郁之药:熟地20 山药20 枣皮18 丹皮15 泽夕15 云苓15 肉桂20 枸杞20 菊花15 沙菀子15 菟丝子15 充玉子15 秦归15 白芍30 益智仁15 台乌18 方中反佐肉桂引火归源,配泽夕,茯苓,通阳利湿消肿,用益智,台乌,缩尿以治小便频数而兼能收涩其泪.足见古方多从中药中用君臣佐使的配伍之法,让维生素A的渗透出来治疗眼疾。
(包括糖尿病眼病等)现代发现史1913年,美国台维斯等4位科学家发现,鱼肝油可以治愈干眼病。
解读液晶显示器显示技术前言:液晶面板就是液晶显示器的屏幕,它的产量、优劣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都关系着液晶显示器自身的质量、价格和市场走向,因为一台液晶显示器其80%左右的成本都集中在了面板上。
总之,面板一直是液晶显示器最重要的部件,在显示器玩家的眼里,面板更是他们选择的重点。
现在市场的主流面板有3类型,分别是TN、IPS和VA。
众所周知,TN效果是最差的,但VA和IPS究竟谁好一直被争论,它们究竟好在哪里?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相信不少普通消费者不知道,下面笔者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TN、IPS以及VA屏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技术特性,让菜鸟也能赶快进阶。
TN面板: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面板主要生产厂商:三星,LG-Display,奇美,友达广电,瀚宇彩晶TN全称为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面板,低廉的生产成本使TN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入门级液晶面板。
更确切地说,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中低端液晶显示器中被广泛使用的TN面板为TN+Film类型面板。
这种类型的液晶面板应该算是应用于入门级和中端的面板产品,最为重要的有一点就是价格实惠、低廉,成为众多厂商选用的产品。
TN+film液晶面板主要应用于入门级和中端产品,它基于早期可视角度很小的TN技术(视角最大90度),但在面板上增加了一层转向膜,将可视角度提高到了170度左右,成为了一种视角较广的产品,所以严格的说,TN+film也算是一种广角技术。
工作原理图动态工作原理图断开(亮)动态工作原理图(暗)这是最普遍的液晶模式,当没有施加电压的时候,液晶分子按初始状态排列,这时光线就可以顺利的通过取向层,显示为亮。
而在施加电压后,液晶分子的排列作出了相应改变,光线便不能通过取向层,最终显示为暗。
在上面我们举的例子,只是最简单情况的表现,因为这只是一个象素,而且并没有考虑到色彩,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TN屏液晶分子排列由于其液晶分子排列固有结构,对比度很难得到比较大的提升。
明基AMVA技术显示器全解析随着新一学期开学浪潮的到来,国际一线显示器厂商明基推出了一系列装配有VA面板的显示器,这些系列包括黑锐丽屏VW、EW、BL等多个系列的旗舰产品,一经推出必然会在显示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
什么是明基VA面板?明基BenQ VALED技术所支持的AMVA面板,是由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技术进化而来,MVA原本是Fujitsu于1998年推出,以视角优于TN面板以及成本优于IPS而被广泛采用。
而明基BenQ VALED,采用AUO独家AMVA面板技术与LED绿色节能背光设计,是世界首创的广视角VALED技术。
VA面板与TN面板可视角度对比VA面板在各个角度的效果VA面板不漏光TV领域面板类型比例图在TV产品中已经得到大范围应用的VA面板,以其能与IPS屏相抗衡的178°超广视角闻名。
此次明基使用的AMVA面板来源于MVA面板,这种技术是垂直取向阵营的代表,最早由富士通公司开发,并且由此衍生出了Super-MVA和MVA-Premium。
在MVA技术中,其液晶分子的长轴在未加电时不像传统TN模式那样平行于屏幕,而是垂直于屏幕,并且每个像素都是由多个这种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畴组成。
当电压加到液晶上时,液晶分子向不同的方向偏转,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屏幕都可以获得相应方向的补偿,也就改善了可视角度。
相比于传统的VA面板和IPS面板,明基此次开发的AMVA面板在节能上有了更大的优势,明基VALED技术将LED背光和VA面板同时结合进了显示器中,更稳定的LED背光灯能够制造稳定高对比度的光线,时刻保护着使用者的眼睛。
配合真实的8-bit面板为使用者制造出不漏光的色彩连贯不失真的最佳视觉享受。
TN、VA、IPS原理随着智能手机(等多媒体移动终端)的普及,目前各大智能手机品牌在屏幕的选择及技术要求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偏好,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这是TN、VA、IPS三种液晶显示技术的不同工作原理说到屏幕,多数网友会联想到IPS、TFT、TN、VA、OLED等与屏幕相关的词汇,并且常有“TFT可视角度差”、“TFT不如IPS”等说法。
这些在网友中老生常谈的说法,却存在技术常理方面的致命伤。
其实IPS、VA、TN指的是一种液晶显示技术(暂不讨论OLED),每一种技术的液晶分子排列形式及运作都有所不同,而被消费者所看重的可视角度恰恰是由液晶显示技术决定的。
VA (Vertical Alignment - 垂直取向显示技术)、IPS(In-Plane Switching - 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均是广视角液晶技术,非广视角液晶技术只有TN(Twisted Nematic - 扭曲向列显示技术)。
无论是LCD还是OLED,均采用TFT方式驱动那么TFT究竟是什么?TFT全称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它并非显示技术,更不能代表面板类型,只是一种驱动方式,在液晶面板当中是用作驱动液晶分子转动,它不仅可以驱动IPS、VA、TN在内的所有类型面板的液晶分子转动,同时还可驱动另外一种显示技术—OLED的自发光,因此将TFT与VA、IPS归类为液晶显示技术,并不科学,两者并不是一个维度上的概念。
准确的说应该是VA-TFT-LCD、IPS-TFT-LCD以及TN-TFT-LCD(意思是“液晶分子排列形式- 驱动方式- 液晶显示器”)。
因为这些液晶面板技术均会用到TFT,所以用TFT表述非广视角屏幕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至于网友喜欢说IPS液晶显示技术虽然拥有更佳的可视角度,但实际应用中,用户不仅仅关注屏幕的可视角度,大家对屏幕丰富的色彩表现以及高亮度、高对比度等其实更加挑剔,因为这是消费者眼睛与屏幕交流最直观的感受,也更加的直白。
VE、V A价值工程、价值分析价值分析V A(Value Analysis )价值工程VE(Value Engineering)一、前言V A是美国奇异公司麦尔斯于1947年所创立的一种手法,其主要功用是在保持产品的性能、质量及可靠性条件下,籍有系统、有条理研究步骤,改良设计,变更材料种类或主,变更制造程序或方法,或变更来源,其各项研究期以最低成本获得产品必要的功能和质量。
二、何谓V A、VE(一)定义:“价值分析为研讨分析制品的“功能”和“成本”如何配合,作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变更设计、变更材料在及形态,变更制造方法、变更供应来源……,期以真正最低本而猁必要的功能和适当质量的一种专门学问。
(二)成本与价值:1、价值的函义极为广泛,大约可分为下列四种:(1)使用的价值:工具……(2)贵重的价值:珠宝……(3)成本的价值:工资、材料…….(4)交换的价值:货币……2、成本的降低与价值的关系(1)降低成本产生的利益与增加产出的意义是相同的。
(2)成本的降低不应牺牲方为上策(3)成本的降低是消除不必要的费用3、不必要的成本的形成可分为下列种:(1)缺乏资料情报(2)缺乏构想(3)临时性的情况(4)习惯与态度4、价值分析的目标:价值是“为了猁可资信赖的工作或服务所需支付的最低价格”或“制造产品或服务所必备的功能,所城要的最低成本”。
F(功能或质量)V(价值)=C(成本或价格)三、“价值”的重要:良好的价值(Best Value)须考虑二大因素即“性能”与“能本。
”(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价值工程的关系:1.第一阶段为研究发展期:创新功能、完善功能2.第二阶段为成长时期:降低成本3.第三阶段为成熟时期:延长产品寿命或增加更多新功能(二)企业中V A/VE工程运用的状况:1.1947年GE公司2.1954年美国海军6人小组3.1964年美国通用汽车、美国西屋公司4.1965年日本企业全面实施推动5.1999年中国大陆北京成立价值工程协会四、值分析的推行方法:*价值分析的七大基本步骤:1.选择价值分析的对象明确评定功能2.收集资料3.研究替代品与改造方案4.成本的分析5.试验可行性6.建议及实施(一)、选择价值分析的对象1.选择制品中销售金额较大或产量了多者2.制品之构造较为复杂者3.制品在严格的要求条件下,设计完成者4.与价值标准比较并检讨有降低之可能者5.制品研究开发时间较急促者6.价格在长时间固定不变者(二)、明确评定功能:任何产品均有主要功能及次要功能,在价值分析时应将制品的各种功能一一分析,按其构造及无价值零件,对功能重要性之比例是否平衡再行评定,何者可减除,何者必须保留或改进。
VA深度解析之VA开发者访谈【编者按】通过采访“V A虚拟应用管理平台”(以下简称V A)的主要设计和开发者们,我了解到他们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很大的目标——管理不同的应用,在系统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用户管理、其它应用环境的管理等方面,为用户提供集中化的管理平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对VA中承载的众多新功能、性能的看法以及设计研发的思路。
提问(编者):感觉VA功能很丰富,宣传的“亮点”也不少。
你认为,就VA这个产品而言,主要是为IT用户解决哪些问题?回答(郗阳产品策划、技术服务):这要从目前IT用户面临的挑战说起。
主要包括:低质量或不一致的应用性能——带宽受限的连接,如分支机构使用的xDSL 连接,导致应用性能低下,网络成本很高。
IT部门需要可靠而高效的方式来向企业用户、分支机构及远程站点提供一致的应用性能。
数据盗用和丢失风险——公司业务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移动性、远程工作、分支机构扩张,笔记本电脑或移动存储介质丢失,使得数据保护、知识产权控制等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分散在各地的PC中的数据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风险。
控制应用和数据访问——全球化、分布式计算环境和与日俱增加的移动或者远程用户等因素,使得接入方式复杂多样。
IT部门无法有效地控制用户访问和对企业应用及文件的使用,也无法监控使用情况。
我们着重帮助用户解决这些问题:●分布式服务本身缺乏安全性,只有通过集中化全方位的应用管理才能有效保护,而建立集中化架构是确保全面控制和安全性的唯一有效方式。
●传统VPN仅仅解决通讯层安全,VA是在通讯层之上对显示画面信息进行封装,在应用层进行管理,大大提高通讯效率,并且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传统应用部署相关的许多运行环境相关的兼容性、安全性和维护挑战,VA通过“虚拟应用”这一模式,将应用的部署全部在服务端完成。
●仅使用Microsoft Terminal Services或单一功能产品,面临安全性、系统性能、管理问题。
VA作为综合性的管理和操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
总之呢,“VA虚拟应用管理平台”是这个产品的名称,也是产品的设计目标。
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尽可能挖掘现有技术平台的潜力,在系统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用户管理、应用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为IT用户提供全面的控制和管理手段。
这也是VA存在的价值所在。
提问:嗯,“VA虚拟应用管理平台”。
为什么强调“VA虚拟应用”这个概念?回答(郗阳):处于“虚拟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知道的有虚拟计算机,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桌面。
其对资源的消耗是由大到小。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终端用户仅仅使用某个应用(程序),不需要关心服务器、操作系统,也并不需要桌面。
只是提供虚拟应用就够了,还能节约更多的资源。
VA就是在围绕“应用”做文章,虚拟应用、管理应用、为应用服务——从而也是为计算机的最终用户服务。
提问:VA的好多方面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称得上是精心打造。
例如,打印功能就做得很细致。
能否谈谈VA的打印技术有哪些特点?回答(郗阳):听到你说“精心打造”我很高兴。
我们技术总监杨光经常提“细节是魔鬼”这句话,成是它,败也是它。
我们着意培养注重细节的研发文化,高度重视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再好的创意也要有完美的细节来实现。
事实上,以前客户反映的问题中,与打印有关的占了一定的比重。
打印是很具个性化的事情,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需求。
经过长期研究开发,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智能化虚拟打印”的技术。
目前仍然保留的“映射打印”可选模式,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与终端打印机一致的打印机驱动程序。
可想而知,少数能够完全兼容的除外,集群中有多少种打印机,服务端可能就要安装多少种打印程序。
由于服务器的打印保留在硬件层面,操作系统不做会话的隔离,终端用户能够看到“别人的”打印机,会发生选错打印机的“窜打”事件。
还由于服务器操作系统没有打印池缓冲,输出的数据量又大,容易出现将服务“憋死”现象。
为了得到服务端虚拟应用的打印完全像本地应用一样的感觉,需要保证并兼顾通用性和效率。
对比各种方案,VA选择了虚拟打印作为缺省的“通用方式”。
虚拟应用的打印不考虑客户端的打印机种类,输出固定的数据格式,VA在后台将打印的内容转换为PDF格式发送,客户端解释给打印机。
这样就不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任何打印驱动了,传输数据量也很小。
再就是智能化操作。
这部分功能集中体现在终端软件AR的“智能打印对话框”中。
这个对话框,既是打印预览窗口,也是打印效果设置对话框,进行打印机和打印范围选择、打印效果的设置等。
打印效果的设置实现动态实时预览,复杂的操作也变得简单直观。
可以实现打印的多种需要,如页面旋转、缩放、多页排版等。
如果要进行不需要作调整、不需要预览的快速打印,打印时的操作倒计时可以设置为零。
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实现了“智能化虚拟打印”这一概念,为每一位终端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界面。
提问:VA的安装部署和维护,因为可控制功能很多,对于不熟悉的人会有一定难度。
请问:控制台的设计和制作上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减轻操作的复杂性?回答(鲁欢欢控制台开发):想要实现细化的IT应用管理,也确实是一个细致的工作。
我们使用一个软件常常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不熟悉的时候只关心部分功能和参数控制,似乎其它都多余,过于细致;熟悉了以后却发现自己想要的功能或控制参数没有设计,不够细致。
VA的架构是按照细颗粒度进行设计的,现在的版本,控制参数达1000多项,要想全部掌握它们要有个过程,因此,操作的方便性就非常重要。
实际上,所有设置参数可以分为若干类,并且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
目前就分为8个主模块24个子模块。
我们以一个树形图+对话窗口的形式来展现和操作,便于用户理解和寻找设置内容。
某些参数不是在唯一的位置操作,在不同的、相关的界面下都能进行设置。
另外,我们为所有控制参数都提供了缺省值。
为了让这一组缺省值合理、安全,也费了很多心思,要既能够发挥平台作用,又要保证安全。
这一点在“快速部署”中非常重要。
为了操作便利,还特意将控制台程序VaSvr.exe设计成为可以任意迁移到网络内任何PC机上执行(直接拷贝到其他PC运行),甚至可以远程登录。
目前实现的是一个折中的版本。
下一步,在研究参数缺省值对于不同类型用户的合理性基础上,将发布不同的快速调配方案。
提问:VA的单点登录有必要提供二次开发功能吗?回答(邢海量单点登录开发):这要从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SSO)的实现方式说起。
SSO就是登录用户的身份确认,通常需要通过应用程序与认证中心的通讯来完成。
理想的方式,建立软件产品联盟,规范通讯标准接口。
目前环境普遍还做不到这一点。
还有就是要求应用程序开源,应用方进行改造。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也很难实现。
对于大量没有统一接口的应用程序,采用称为“自动登录”的外部植入技术方案,就是由SSO程序自动识别登录界面,替你输入登录参数,如用户名、密码等。
这是目前较为经济、灵活、方便的方式。
SSO程序做得有难有易,有好有坏,但也都是只能解决一部分软件的自动登录。
VA的SSO就是基于外部植入技术,对于一般简单、常规的SSO可以通过方便的拖拽操作完成配置。
对于不能正确识别的特殊应用程序,要有针对性的方案。
这里也有两种选择:插件式、脚本式。
插件式是封闭的做法,不容易获用户信任;脚本式是可进行二次开发的开放平台,完全开源,不仅可以建立脚本库,也便于交流,发挥社会资源潜力。
提问:VA的某些管理功能,既在服务端有,客户端也有,如输入法、显示模式以及一些资源管理。
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回答(杨光架构设计):这是因为实际中这样做可以更加灵活调配资源,适应不同的管理模式,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集群管理的负担。
在所谓的“个性化时代”,我们面临许多个性化需求带来的管理问题。
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出现。
既要纳入管理,又要留有空间,就必须把握分寸,将某些参数设置交给我们的客户端程序AR,由终端用户自己进行配置。
你也许注意到了,AR的【本地特性】设置上有“如果服务器允许”的字样,也可以理解为“如果系统管理员允许”。
这就意味着,服务端的某些管理设置给你的是一个范围、上限或下限,你的客户端还可以做某些选择。
提问:VA的安全策略有必要搞这么复杂吗?另外,VA的防火墙功能和通常意义上的防火墙有什么区别?回答(杨光):信息系统的安全确实是越来越重要了,对于某些机构或企业甚至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安全管理还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同的层面要有不同的考虑,不能有缺失或漏洞。
VA作为集群的安全管理,有它的先天优势。
首先,VA的集中化架构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和方便;其次,VA实际上是在管理服务器的系统资源和应用,技术上能够实现多方位的细化管理;再一条,VA仅仅是虚拟应用的管理,不影响终端电脑的其它应用,就是说,有着“从严从重”的需求和空间。
我们的思路还是坚持在设计底层细化颗粒度。
但是如果你了解Windows的域管理的话,就会发现VA目前实现的200多项控制策略只有域管理的十分之一内容,当然这是经过选择对应用管理“有用的”。
这样做,实质上是将域管理的安全策略方便的应用到工作组模式(就是VA的集群)中来。
在操作层面,通常没有必要进行逐项的设置。
VA预置了的三种主要安全策略,只需要和其中一项关联就可以了,每一种安全策略都可以导出和导入,以简化操作,降低使用门槛。
作为集群的安全管理的另一个方面,VA防火墙有它的特殊意义。
为了适应人们的操作使用习惯,借鉴了传统防火墙的配置模式,但是其中的“源”和“目标”都是不同的。
VA的“源”是客户机、人,“目标”是应用。
提问:请介绍一下VA的服务器负载均衡是如何实现的?呵呵,如果不涉及技术秘密的话。
回答(杨光):VA集群中的服务器是要做Server Computing,运行应用,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
对于多服务器的VA集群,服务器的负载均衡是非常重要的。
从原理上说,VA的集群服务实时取得各个服务器的负载状态,收到接入请求后,根据服务器的状态统一分发服务器。
当然这里边要考虑很多技术细节,例如如何评价服务器的状态?除了CPU和MEM的占用率之外,还与每一台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有关,与服务器上不同的应用等情况有关。
所以,在集群的负载均衡模式设置之外,对每一台集群服务器,设计了一组负载均衡的配置参数,反映这台服务器的负载能力特性。
VA的负载均衡算法是综合了这些因素后,来为客户端分发服务器的。
提问:作为集成系统平台的终端程序,好像应该越小越简单越好,甚至没有最好,适应瘦客户端的软硬环境。
但是感觉VA的客户端程序AR功能却很丰富。
AR在整个VA平台中是个什么地位?回答(杨光):VA和AR可以说是俩概念,给人解释还挺费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