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62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一、工具论工具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性价值,即把美术当作教育工具,认为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工具论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并以分析儿童的成长特征为评量的范围。
工具论的这种观点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教育运动有着直接的,了解杜威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工具论。
(一)工具论的教育思想基础: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
在杜威看来,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且能促进个人生长,因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经验改造的正当途径,因而要把学校变成一种有控制的特殊社会情境,把课堂变为儿童活动的乐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和指导儿童参加诸如手工作业、现场参观、表演节目、盖房子、测画图等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由观察、接触、操作、实习而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获得有用经验,即“从做中学”。
杜威摒弃了分科教材,反对传授各科知识,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在杜威的教育观中,儿童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强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杜威曾经指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教育之所在。
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知识都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所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要素,不是知识和传闻的知识,而是儿童的自我实现。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思想基调。
工具论者把美术教育当作儿童自然发展的工具,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自然发展;美术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本性,教师不应有过多的参与或指导,在美术课堂上,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美术活动;在教学计划中,美术可以与别的科目相结合,很多情况下成了服务于其他科目的附庸。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自然科学观念的教育理论。
它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并且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探究能力。
在现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仍然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作,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但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也受到了批评。
有些人认为,这种理论忽略了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其他因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因此不能全面地描述人类的认识过程。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偏重于理性思维,忽略了感性和情感等方面对人类认识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仍然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些国家,学校教育通常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作,并培养他们的分析性思维能力。
虽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批评,但它仍然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其他因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并尊重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尽管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批评,但它仍然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其他因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并尊重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虽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有很多优点,但它也有一些缺陷。
其中一个缺陷是,它忽略了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其他因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可能不能全面地描述人类的认识过程。
另一个缺陷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偏重于理性思维,忽略了感性和情感等方面对人类认识的重要作用。
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可能不能充分考虑人类感性和情感方面的体验。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现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
三种学习理论基于自身的理论假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学习的诠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我们理解和把握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提供了多种思路和丰富的理论依据,也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三种学习理论的内涵解析(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自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在心理学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
前两个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基本类似,新的新行为主义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大胆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某些观点,成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混血儿。
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神经系统中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形成[2] 。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增加了对刺激反应中介变量的研究。
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影响或向别人模仿而使其行为改变的过程[3]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以及新行为主义者将学习者看作是受环境摆布的被动者,把人和动物看作是可以随意驱使的机器,主体内部的心理事实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杀了。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渐渐将人的认知因素引入学习活动及学习问题研究之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向认知学习理论靠近。
班杜拉更进一步指出,人、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绝大多数的外部影响是通过认知媒介(内在强化、自我强化)来对行为起作用的。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缺陷日益受到严厉的批评,行为主义那种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基本上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心理学界的主导地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因素,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情境的认知或领悟形成认知结构而实现的,因此主张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
现代外国教育流派简介在西欧和美国的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
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
一.新教育和进步教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英、法、德等国出现了新教育运动,向传统的古典教育思想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新教育原则”:一是反对智力活动,反对学校过分考虑对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学校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以及学习如何应用科学的方法;二是反对很少考虑到现代社会需要的传统课程,主张学校课程应该开设近代语、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更多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能力和参加具有生活特点的活动;三是反对学校生活的固定不变和呆板的组织、管理形式,认为学校应实行教学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四是反对学校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压抑,强调应创办各种类型的“新学校”,为学生的自由和完善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
杜威把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与进步教育思潮联系起来,把教育当作改造社会的工具,主张教育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理论,要求以训练思维为目的,以做中学为手段去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懂技术的熟练工人。
以蒙台梭利、怀特海、罗素、尼尔为代表的新教育和以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进步教育,适应了当时欧美等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他们在反对传统教育弊端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他们均不重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造成教学质量、学生知识水平下降的后果,对生产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
二.文化要素学派和改造主义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生产下降,阶级矛盾激化。
“教育竟然意外的软弱无能”,于是,在欧美等国又出现了文化要素学派。
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玛斯主义等。
要素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贝斯特、里科弗等。
他们认为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有所谓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因而主张传授基础科目,强调系统学习、智力发展和基本训练;注重教学过程的严肃性、计划性,重视天才教育,反对儿童中心论,树立教育的威信。
下编第一章:发展性教育学理论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论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是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
1,先前经验的重要性2,以学习者为中心3,尊重个人意见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激发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
演员——导演•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观点:1、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
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2、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呈现基本情景;②随机进入学习;③思维发展训练;④小组协作学习。
3、情境性教学:就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实际情景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的行动计划;然后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的知识。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西方教育学中有三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
这些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对当代教育教学方式有很多启示。
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分析。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一直是教育学的主流思想之一,提出了学习的核心是通过反复强化来形成习惯。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将正确的行为与正确的反馈联系起来。
学生通过重复实践,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老师应该设计一些奖励和惩罚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包括,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进步,给予实物奖励或虚拟奖励等。
同时,这些奖励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
惩罚措施也应该适当,包括影响学生名誉的惩罚,例如下放评级,以及限制学生的学习和玩乐等方式。
在行为主义中,学习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教育技巧如演示、角色扮演等来鼓励学生模仿。
这些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动手的体验来加深学生的认知。
二、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一种发展相对较新的教育学理论。
它强调知识和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人脑的认知过程。
认知主义以视觉或听觉模型的形式来解释教育过程,认为学习者通过自主运用既有知识和信息,来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
自我学习是认知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学生应该被赋予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们应该激发学生对知识自我发掘与分析能力的兴趣。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例如,提供各种信息来源给学生们,以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同时,认知主义也认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思考过程的训练和技巧的提升。
老师应该直接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同时注重反思和反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主义构建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对先前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吸收和改造,而是转化和创造并以新的形式存在。
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掌握或倾听,而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面对不同情况中的积极应对。
构建主义也被称为与之相关的新兴概念主义。
在构建主义的理论中,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