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59.69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来我院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照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5例,试验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治疗,8周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在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容量三个因素对比中,试验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膀胱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综合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脊髓损伤(SCI)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病理原因是神经环路损伤导致逼尿肌无力、括约肌与逼尿肌不协同等,造成膀胱不同程度的排空障碍而过度膨胀,使粘膜水肿、充血,损伤机体防御机制,造成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
本研究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来我院治疗的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按照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5例,试验组女22例,男23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5.23 6.13)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定的损伤程度B级19例,C级18例,D级8例。
对照组女24例,男21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5.86 6.52)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定的损伤程度B级17例,C级19例,D级9例。
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2)患者心脏、肾脏功能无明显异常;(3)在康复科治疗时间在8周以上;(4)脊髓损伤平面在C5以及以下。
排除标准:(1)输尿管结石以及双肾结石;(2)合并严重肾脏、心脏功能障碍;(3)患者不愿作为研究对象参加试验的。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目的讨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护理管理。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的临床管理方法,包括心理干预,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的测定,制定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计划以及膀胱功能训练计划,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18例患者经过制定有效的临床护理管理,膀胱功能恢复明显。
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通过规范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指数得到了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护理管理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患者可表现为排尿和/或储尿功能障碍。
给患者的生活的心理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脊髓损伤的患者的逐年增长,而且患者的年龄相对年轻化,对疾病康复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那么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正确的早期的临床管理就越来越重要。
现将我科室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为34.5岁,胸腰椎损伤为8例,马尾神经损伤为10例,均为意识清楚患者,能够配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没有泌尿系疾病,尿常规正常,B超显示膀胱内残余尿量大于200ml。
2 护理管理2.1心理干预神经源性膀胱的的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往往觉得难于启齿,此时护士的鼓励和安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原因和我们要为患者所制定的管理方案,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愈后还是很乐观的,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参与,进行自我管理。
2.2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通过测定,初步评估患者储尿期与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功能和膀胱感觉功能,了解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以及膀胱内压力的变化,安全容量的信息情况,以便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和指导。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脊髓损伤后常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尿功能障碍,通过对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利于帮助建立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本文对近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阐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间隙导尿、手法功能训练、盆底肌肉锻炼和手法训练、物理疗法训练等。
当控制膀胱中枢或周围神经受损时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排尿障碍、尿潴留、尿路感染。
脊髓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要保证。
本文就SCI 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康复护理原则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护理原则主要有: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使膀胱具有括约肌的控尿能力;使膀胱具有适当的排空能力;尽量不使用留置尿管[3]。
2 康复护理的方法2.1 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将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在膀胱而进行持续引流尿液的一种方法称为留置尿管导尿法。
该方法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对于留置尿管的初期,传统的留置尿管护理方法是:留置初期持续引流开放尿管引流尿液,防止尿潴留致膀胱壁纤维受损,1~2周后定时将尿管夹闭,定时开放尿管,每3~4小时一次,保持膀胱一定的容量,防止膀胱挛缩,视情况更换尿管[4]。
单小虹等[5]提出留置尿管期间次日即夹闭尿管,定时开放引流尿液,有静脉输液者每2小时开放引流尿液1次,无静脉输液者4 h开放引流尿液1次,2周后拔除尿管。
《1 例颈髓损伤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颈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损伤,可导致四肢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术后患者常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即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
神经源性膀胱可引起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尿路感染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康复进程。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颈髓损伤:直接损伤脊髓神经,导致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受损。
手术因素:手术过程中可能对脊髓神经造成进一步的损伤,或者影响膀胱和尿道的血液供应。
长期留置导尿管:导尿管作为异物,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导致尿路感染。
膀胱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排空不完全,残余尿量增多,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发病机制神经源性膀胱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可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
尿潴留时,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至肾脏,可引起肾盂肾炎等上尿路感染。
尿失禁时,尿液长期浸渍会阴部皮肤,容易引起尿道口周围细菌滋生,进而导致下尿路感染。
长期留置导尿管破坏了尿道的正常生理屏障,细菌容易侵入膀胱,引起尿路感染。
同时,导尿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为细菌提供了庇护所,增加了感染的难治性。
三、临床表现1. 神经源性膀胱的表现尿潴留:患者排尿困难,膀胱充盈,可触及下腹部膨隆。
尿失禁:患者无法控制尿液排出,可出现不自主的漏尿。
膀胱感觉异常:患者可能感觉膀胱胀满、疼痛或无感觉。
2. 尿路感染的表现尿频、尿急、尿痛:患者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减少,排尿时有烧灼感或疼痛。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 38℃以上。
腰痛:上尿路感染时,患者可出现腰痛,疼痛可放射至腹部或腹股沟区。
尿液异常:尿液可变得浑浊,有异味,甚至出现血尿。
四、治疗要点1.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包括定时排尿、耻骨上区轻叩击、盆底肌训练等,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α受体阻滞剂等,改善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
中医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中的运用摘要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疗法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本文综述了中医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中的运用,分析了中医疗法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中医疗法;针灸;艾灸;中药;推拿引言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其中,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痛苦。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膀胱肌电刺激、尿道插管和手术等,但效果有限,且易产生副作用。
中医疗法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疗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促进排尿机能恢复。
本文综述了中医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中的运用,分析了中医疗法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一、中医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方法1.1 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自我修复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膀胱肌收缩功能和括约肌松弛功能,达到调节膀胱机能的作用。
同时,通过刺激经脉系统,改善体内气血循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排尿机能恢复。
1.2 艾灸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药艾叶来刺激穴位的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调理气血、促进自我修复的作用。
艾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调节膀胱肌收缩和括约肌松弛的功能,促进排尿机能恢复。
同时,艾灸还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恢复膀胱机能。
1.3 中药中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加工熬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药物成分的渗透和吸收,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进一步改善膀胱机能。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后期死亡的重要威胁因素,如何加强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以改善、恢复,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已经成为临床相关学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水平,笔者主要收集了近年来相关的报道资料进行如下综述。
标签: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研究进展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指膀胱神经失控后出现功能障碍,很容易引发相关的泌尿系统疾病,影响患者康复,导致患者预后不良[1]。
因此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而言,加强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干预,尽可能改善、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非常重要[2]。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神经源性膀胱划会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但是康复护理的目的最终都是能够有效消除或者控制尿路感染,尽量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主排尿习惯,可以使膀胱尿液顺利排空,少用或尽量不用尿管导管,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点护理要点仅供大家参考。
1.留置导尿早期脊髓损伤患者的损伤平面下部分基本上是一种休克状态,而逼尿肌是一种软瘫状态,此时的膀胱基本上没有感觉功能,也没有反射运动,会发生尿潴留。
因此,大部分早期SCI患者主要是通过留置尿管的方式引流尿液进行排尿。
主要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点:1.1留置尿管护理在留置尿管的各项操作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操作,导尿管应尽量选择刺激性较小、粗细适中的。
而且留置尿管的过程中,操作动作应尽量轻柔,千万不能由于患者没有疼痛感或者存在感觉障碍而操作粗暴,使尿道黏膜出现机械性尿道损伤,而且应将留置尿道时间和导尿次数尽可能缩短。
以往护理中都是每周需要将导尿管更换1次[4]。
龚美芳等[5]研究报道,若患者长期保留留置导尿,并不会由于延长尿管更换周期而提高泌尿系统感染率,一般留置导尿管在3-4周左右更换也是可以的。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摘要:探讨了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通过清洁间隙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多种方法,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隙导尿;管理方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1]。
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困难,伤后功能障碍多,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群体。
目前,我国有脊髓损伤者120多万人,并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递增。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还没有最好的医疗方法,但是试验和实践表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2]。
1.排尿的神经支配:大脑皮层、脑干、脊髓、外周神经。
正常人一天排尿约4-8次。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2.1 中枢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
2.2脊髓损伤外伤、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腰椎板切除术等。
2.3骶髓损伤骶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盆挤压伤等。
2.4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艾滋病、带状疱疹、马尾神经损伤、自主神经病变、盆腔广泛性手术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生殖肛门区的严重疱疹、恶性贫血和神经梅毒等。
2.5盆腔手术直肠癌、子宫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除等。
3.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3.1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尿失禁、尿潴留、尿失禁和尿储留并存。
3.2根据欧洲泌尿协会提供的Madersbacher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⑴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⑵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⑶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指中枢神经系统或其周围神经受损引发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
本研究总结分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案和措施,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进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包括脊髓结构与功能方面损害,主要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障碍[1]。
SCI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还会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SCI常见并发症,患者排尿功能障碍诱发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致死的重要原因。
目前,NB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治疗、神经调节以及电刺激等多种方式,其中神经调节和电刺激疗法是研究新热点[2]。
本文就此展开总结分析,综述如下。
1 药物疗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治疗首要原则为保护上尿路功能,预防肾盂肾炎或肾积水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次则是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症状,减轻其痛苦。
药物疗法是保守治疗的基础,实施治疗前患者需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以明确判断神经源性膀胱类型,从而选择恰当的药物,目前主要可分为失禁型和潴留型两类。
失禁型神经源性膀胱药物选择应注意增加膀胱顺应性,调节并改善膀胱颈以有效降低尿道出口阻力;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药物选择主要是增加膀胱收缩力,减小膀胱颈、尿道阻力。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①胆碱受体阻滞剂药物,在痉挛性膀胱中应用广泛,可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如奥昔布宁。
本品相关副作用常见口眼干涩、便秘等,但自控释剂型研发后明显减少。
②胆碱受体激动剂,主要治疗由逼尿肌收缩无力引起的排尿困难。
③α受体阻滞剂,对α1、α2受体具有阻断作用,能有效缓解排尿困难,如阿夫唑嗪等。
④α受体激动剂,可增加膀胱出口阻力。
⑤中枢性肌松剂、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剂。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1. 引言1.1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特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紊乱。
脊髓损伤破坏了神经系统与膀胱之间的正常传导通路,导致患者失去了对膀胱的控制和感知能力。
这种情况下,膀胱没有正常的排尿机制,容易发生尿潴留和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尿潴留和尿失禁外,神经源性膀胱还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结石形成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而且长期的膀胱功能紊乱还会导致肾功能受损,进一步危害患者的健康。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神经源性膀胱的特点是其使膀胱功能无法自主控制,需要外界干预来维持排尿和膀胱健康。
个体化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膀胱问题,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 个体化护理的重要性个体化护理是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由于每位患者的损伤程度、症状表现和康复需求各不相同,传统的标准化护理方案难以满足每个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个体化护理能够更好地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包括个性化的康复目标、康复措施和康复进度安排。
通过个体化护理,护理人员可以更加关注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康复效果。
个体化护理也能够提高患者对康复计划的依从性,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顺利进行。
个体化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2. 正文2.1 个体化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个体化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定,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从而更好地针对每位患者的独特问题进行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
个体化护理还包括定期评估和调整康复计划的重要步骤。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康复计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脊髓损伤后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问题是很常见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对于这种情况,膀胱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对脊髓损伤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帮助他们改善膀胱控制能力,减少并发症,并提升他们的心理状态。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神经源性膀胱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困扰。
脊髓受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膀胱排空障碍,比如尿失禁、尿潴留等情况。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膀胱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改善膀胱功能的过程。
具体包括膀胱训练、膀胱造瘘术、膀胱镜下神经刺激术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膀胱排空和控制的能力,减少尿失禁和尿潴留的发生。
还可以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系统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膀胱控制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也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家庭。
除了对膀胱功能的改善,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往往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膀胱问题的存在更是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通过膀胱管理,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对膀胱的控制和信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改善了膀胱功能之后,患者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家庭,这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膀胱管理的护理过程中,还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这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支持会让患者感到被重视和被关爱,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康复。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6-04-27T15:57:07.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杨文超
[导读]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杨文超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
方法: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对比2组的自主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volume of residual urine,RUV)。
结果:(1)干预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58-02
SCI是外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其最主要的住院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称在住院期间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神经源性膀胱状况[1],本文中将探讨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
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2~67岁,平均(44.61±6.82)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处坠落7例、摔伤5例;SCI部位:颈髓12例、胸髓6例、腰髓5例。
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5~65岁,平均(42.64±5.75)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4例、高处坠落6例、摔伤3例;SCI部位:颈髓13例、胸髓7例、腰髓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1)排尿意识训练:指导患者体会膀胱区内胀、麻感觉,了解膀胱充盈先兆,指导其在会阴区、大腿内侧、臀部范围寻找排尿反射扳机点,每次排尿前对扳机点进行刺激,诱导排尿。
(2)Grede刺激排尿[2]:保持盆底肌肉放松,双手置于膀胱上,由底部向上按摩,慢慢向下挤压膀胱,直到排出尿液。
(3)饮水控制:严格控制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三餐饮水量平均400 ml左右;同时控制导尿时间,日间每4-6 h/次,导尿量400~500 ml/次;夜间根据患者饮水情况采用保留尿管。
(4)心理指导:SCI患者多是意外伤害造成,因此多伴有焦虑、悲观等,在工作中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疏导与安抚;介绍膀胱功能训练的作用与注意事项,争取家属的理解,增加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5)出院指导:SCI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结石等并发症的风险非常,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泌尿系并发症的防治相关知识,使其出院后进行自主排尿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等,提高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自主排尿时间:患者从受伤后致自主排尿时间,RUV<100 ml且建立规律性排尿可判定为自主排尿[3]。
(2)RUV:采用直接测定法经尿道插管将患者膀胱内的残余尿抽出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SCI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并发症,患者在外力作用下多会伴有神经元损伤,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排尿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长期排尿不畅会导致感染,反复感染所造成的肾衰竭是SCI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SCI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普遍认为其是由于脊髓在外力作用下造成不同平面损伤,伴有反射性膀胱膨胀;而且患者住院后以留置尿管为主,长期留置导尿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另外,SCI患者膀胱排空障碍,导致膀胱长期过度充盈、膨胀,也会造成膀胱黏膜水肿、充血,防御机制下降,也会诱发神经源性膀胱[4]。
通过本组研究,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RU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苑芬,赖文娟.袁群兰.电子脉冲并排尿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干预,2011,10(4):4-5,66.
[2] 闫桂虹,姚绯,谢菲等.自制排尿装置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8(16):1497-1498.
[3] 井永敏,丁俊琴,曹志坤等.个体化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0,25(10):923-924.
[4] 沈海涛,李建民,励建安等.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尿液产生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