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共9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17 MB
- 文档页数:95
神经源性膀胱诊断金标准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常见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疾病。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临床上常常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
本文将介绍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金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脊髓损伤、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史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能性。
其次,临床检查也是神经源性膀胱诊断的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膀胱充盈情况、排尿情况、腹部肌力等来进行初步判断。
此外,还可以进行直肠指检,以了解患者的直肠括约肌功能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为后续的进一步检查提供重要参考。
进一步的检查手段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造影、膀胱功能评估等。
尿流率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排尿功能情况,是否存在排尿障碍。
膀胱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膀胱的充盈和排空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膀胱功能是否正常。
膀胱功能评估则可以通过膀胱压力测定、膀胱容量测定等手段来全面评估膀胱的功能状态。
除了上述检查手段外,还可以进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如脑脊液检查、脑部MRI等,以了解患者神经系统的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损伤,进而确定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综合上述各项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综合判断。
在诊断确定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包括药物治疗、膀胱训练、膀胱康复等手段。
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检查手段,包括病史询问、临床检查、尿流率测定、膀胱造影、膀胱功能评估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医生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金标准的确立,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诊疗指南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膀胱功能紊乱,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
该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等并发症。
本指南旨在提供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或外伤史、膀胱功能紊乱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等。
2.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和膀胱功能评估,如腹部触诊、直肠指检等。
3. 实验室检查:尿液常规、尿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排除尿路感染。
4. 影像学检查:膀胱超声、尿路造影等,以评估膀胱及尿路解剖结构。
二、保守治疗1. 行为疗法:包括如小便排空训练、固定排尿时间间隔、使用腹肌按摩等方法,以提高膀胱功能。
2. 药物治疗:口服抗胆碱药物,如奥托品、托吡酯等,可减轻膀胱过度活动所致的尿频、尿急症状。
3. 物理治疗:如膀胱电刺激疗法、经皮电刺激等,可改善膀胱功能。
4. 其他辅助治疗:包括采用导尿管等排尿辅助器具,以减轻尿失禁的症状。
三、手术治疗1. 膀胱扩容术:适用于膀胱容量减小、膀胱过度活动等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扩大膀胱容量以及改善膀胱排尿功能。
2. 膀胱出口悬吊术:适用于患者有尿失禁症状,同时伴有尿道下垂或尿道松弛的情况,通过提高尿道抗压能力来改善尿失禁。
3. 膀胱增压术:适用于患者有尿潴留症状,膀胱排尿功能减弱,通过增加膀胱内压力以及提高排尿力来改善尿潴留情况。
4. 神经调节术:适用于患者有明显的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并且有神经调节潜力的情况下,通过植入神经调节器或电极刺激膀胱壁神经,以恢复膀胱功能。
四、随访与康复1. 随访: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定期随访,调查症状改善情况,监测尿路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 康复训练: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包括行为调整、膀胱功能锻炼等,以增加膀胱控制能力。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是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简称,由神经本身的病变或外伤、手术等对神经损害所引起,特征为膀胱逼尿肌或(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导致储尿和排尿异常,最后引起双肾功能的损害[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匕2,3]小儿NB的病因以脊髓发育不良(Myelodysplasia)最为多见。
脊髓发育不良指脊髓任何部分特别是较低节段的发育缺陷,包括一组由于神经管闭合障碍导致的发育畸形,如:隐匿性脊柱裂(Spina bifida occulta).脑脊膜膨出(Meningocele)和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脑瘫和脑膜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系统肿瘤及盆腔手术(如巨结肠、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和舐尾部畸胎瘤等)损害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也可引起小儿NB。
不同原因导致的NB患儿其下尿路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不同。
早期可出现各种膀胱功能异常的表现,以尿失禁最为常见。
晚期则出现膀胱壁肥厚、纤维组织増生、膀胱输尿管反流K肾脏萎缩。
主要原因是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flexia)、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 , DSD)、逼尿肌无收缩及膀胱顺应性下降所导致的膀胱内高压等。
二诊断[3](图1)图1神经性膀胱诊断治疗流程图(一)询问病史重点了解与神经系统相关的情况,如:既往脊髓和盆腔的疾病或手术史,排便、排尿异常和下肢症状出现的年龄以及缓解或加重情况。
难治性排尿异常或排尿异常伴有排便异常(如:便秘和大便失禁)常提示有神经损害的因素存在。
(二)临床症状1.排尿异常可表现为:①尿急、尿频;②排尿困难、费力;③尿失禁,以混合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多见,伴尿潴留者常表现为充溢性尿失禁;④尿潴留。
2•反复泌尿系感染。
3.排便异常部分患儿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便秘和大便失禁,其特点为便秘和大便失禁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