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眼的眼底检查及预防性光凝
- 格式:pdf
- 大小:157.35 KB
- 文档页数:2
眼底检查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检查患者眼屈光介质和眼底的情况是否正常实验仪器:检眼镜实验理论:1、视网膜结构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网状层⑥内核层⑦内网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视网膜的血液供应系统:①脉络膜血管--供应外层视网膜②视网膜血管--供应内层视网膜血-视网膜屏障:①内屏障--视网膜毛细血管管壁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紧密连接及周细胞,构成了视网膜内屏障②外屏障--RPE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了视网膜外屏障2、正常眼底:瞳孔区呈均匀的橙红色反光。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2mm的反光点,为黄斑中心凹。
在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1.5mm,边界清晰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为视盘。
视盘上有中央动静脉通过,杯盘比为0.3~0.63、各种不同眼病的眼底: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出现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局灶性萎缩,黄斑周围有鲜红色浅层出血和深红色深层出血②视网膜脱离: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水肿,眼底出现新生血管④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水肿,樱桃红点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火焰状出血⑥青光眼杯盘比增大,视神经萎缩4、检眼镜的结构与原理:检眼镜的结构主要包括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①光学结构原理:光源通过一个平凹透镜汇聚成像于光阑,再通过析光镜使部分光线投射到投射物镜,部分光线投射到屈光补偿盘。
经过投射物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经反射镜射入人眼,经眼屈光系统会聚成像与眼底,将眼底照亮。
②光学成像原理:(直接法)被检眼为正视眼时,眼底像经被检眼屈光系统后成为平行光线,再经观察眼的屈光系统,成像于观察眼的视网膜上。
被检眼屈光不正时,眼底像经被检眼屈光系统后成像在被检眼远点处,再经补偿透镜成为平行光线,经观察眼的屈光系统成像于观察眼底的视网膜上。
实验步骤:(直接法)1、暗室里操作2、让患者舒适坐好,验光师将检眼镜接通电源3、先观察患者右眼,验光师站在患者右方,右手持检眼镜,从患者右眼约25厘米处从窥孔观察瞳孔,调整屈光补偿盘刻度,直至能清晰看到患者眼底4、看到血管后沿着血管粗的走向移动,直至观察到视盘,观察视盘的形状,大小,颜色,杯盘比为多少5、在视盘的颞侧偏下方找到黄斑部,观察黄斑的亮度,色泽6、观察患者左眼,验光师站在患者左方,左手持检眼镜,观察过程同右眼7、记录结果实验现象:瞳孔区呈现均匀的橙红色反光血管:正常无渗出,无新生血管视盘:边界清晰,颜色为淡红色,盘状,杯盘比约为0.3黄斑:黄斑中心反光正常,无水肿,渗出变性等实验结论:该患者屈光介质,眼底情况均正常。
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眼底检查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眼科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眼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698例的眼科门诊近视患者进行散瞳后详细眼底检查,确定其有无眼底并发症的发生。
对发现的眼底病变,进行针对性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中共发现存在眼底病变166眼,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出血等,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后恢复良好。
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发生眼底并发症并不少见,检查时不能忽视近视患者的眼底检查。
【关键词】屈光不正眼底病变近视性屈光不正是眼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在眼科门诊就诊患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由于近视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干性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等,如果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1698例(3335眼),其中女917人(1776眼),男性781人(1559只眼)。
1.2检查方法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电脑验光、显然验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科A超测眼轴。
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后,进行直接眼底镜、90D视网膜镜、间接眼底镜和三面镜检查,准确记录眼底情况,特殊眼底病变者行FFA和OCT等检查并进行记录。
1.3数据统计应用spss11.5软件。
2 结果2.1全部3335眼中轻度近视632眼,年龄17~52岁(平均24.2±7.2岁),等值球镜屈光度-2.41±0.81(D);中度近视1587眼,年龄 17~48岁(平均25.8±6.9岁),等值球镜屈光度-4.73±0.97(D);高度近视1116只眼;年龄17~49岁(平均27.2±7.0岁),等值球镜屈光度-8.55±2.18(D)。
2.2所有患者中共发现存在近视眼底并发症166眼。
近视患者出现眼底并发症情况见表1。
眼底病激光光凝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准备工作
1.确认患者的诊断,包括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等,并解释治疗的目的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检查患者的眼底,包括眼底彩照、OCT扫描等,以确定激光光凝的适应症和治疗指标。
3.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药物,包括激光光凝设备、生物显微镜、拖拉机、麻醉药物等。
4.消毒手术器械和操作区域,保持洁净。
二、操作步骤
1.注射麻醉药物:通过滴眼或者局部注射方式给予患者麻醉,确保患者不会感到疼痛。
2.定位病灶: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眼底,确定需要激光光凝治疗的病变部位。
3.设置激光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组织深度,设置激光的功率、持续时间、波长等参数。
4.实施激光光凝:使用激光光凝设备进行激光照射,保证照射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避免误伤正常组织。
5.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激光光凝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红肿、出血等。
三、术后处理
1.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后护理指导,包括眼部清洁、用药、饮食等,提醒患者注意病情变化。
2.复诊随访:安排患者进行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进展,并调整治疗方案。
3.记录和报告:对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报告给主治医生和科室
负责人,以便他们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指导。
以上是眼底病激光光凝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医务人员
在进行激光光凝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
治疗的有效性。
关于“视力杀手”眼底病,你知道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各种眼病的风险增加。
眼底疾病带来的视觉质量下降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而且如果长时间不治,也将面临失明的高风险!眼病是受试者的异质性,病因学复杂且高度可变的病症,并且患者常常未检测到眼睛周围的眼底病的早期症状,并且当患者感觉到视力丧失时可能已经很严重。
眼底疾病并非少数原因与全身性疾病有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同时也对眼底血管造成损害[1]。
本文旨在探讨关于“视力杀手”眼底病,你知道多少?一、造成眼底病的病因有哪些眼底病患者最通常见的主诉是视力下降或者视物模糊。
这种视物不清往往表现为看远、看近都不清楚,而且通过戴眼镜无法帮助提高视力。
经过眼科医生简单检查后,排除了角膜病、白内障和青光眼等疾病,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眼底了。
以下几类特殊人群尤其应该注意定期检查眼底,有问题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睛老化过程中可伴发玻璃体后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静脉阻塞、老年黄斑变性等眼底病。
定期检查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早期干预、避免失明。
2.高度近视患者随着近视患者逐年增加,近视对视网膜的危害不可忽视,尤其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引起眼轴增长,从而产生一系列眼底改变,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等,都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存在致盲的风险。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散瞳眼底检查,查找是否有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等隐患。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1型糖尿病患者有99%、2型糖尿病患者有60%以上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先要注重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其次就是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专科治疗,可以使90%的患者避免严重视力下降。
4.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中大约70%会发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其发生和患者的年龄、血压控制的好坏密切相关。
眼底检验规范操作步骤眼底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眼底结构和病变情况。
为了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操作步骤。
以下是眼底检验的规范操作步骤:1. 环境准备:- 确保检验室或诊所的环境明亮、干净,没有杂物干扰。
- 确保检验室或诊所的温度适宜,以提供舒适的检验环境。
- 确保检验室或诊所的设备和仪器正常运行,保证检验的顺利进行。
2. 设备准备:- 确保眼底检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 检查灯和放大镜等设备应调整到适当的亮度和放大倍数。
- 确保眼底摄影设备的正常工作,并校准好对焦和曝光设置。
3. 患者准备:- 向患者解释眼底检验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和主诉等。
- 让患者脱掉眼镜或隐形眼镜,并告知他们需要保持眼睛稳定和放松。
4. 检验操作:- 使用瞳孔扩张药物,如眼药水或眼药膏,以扩大瞳孔,便于观察和拍摄眼底。
- 请患者就坐或躺下,保持头部稳定,以避免不必要的眼动。
- 使用放大镜和检查灯,仔细观察眼球、角膜、晶状体等结构,检查是否有异常。
- 使用眼底摄影仪或激光扫描设备,拍摄眼底照片或生成眼底图像,以便后续分析和诊断。
5. 结果记录:- 详细记录眼底检验的结果,包括眼球结构、血管情况、病变特征等。
- 使用专业术语和标准符号记录结果,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将检验结果与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关联,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
6. 结束流程:- 清理和消毒眼底检验设备,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安全。
- 向患者解释检验结果和可能的诊断,并提供必要的治疗建议。
- 根据需要,将检验结果报告给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以便协同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眼底检验的规范操作步骤。
通过遵循这些步骤,我们可以提高眼底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请在进行眼底检验时务必严格按照这些步骤进行操作。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刘晓静,吴峥峥,邓铂林.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基于OCTA观察[J].眼科新进展,2022,42(2):164 168.doi:10.13389/j.cnki.rao.2022.0034【文献综述】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基于OCTA观察△刘晓静 吴峥峥 邓铂林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刘晓静(0000 0002 76071425),女,1995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白内障、眼底病。
E mail:745502765@qq.com通信作者:吴峥峥(0000 0002 5444 3339),女,1971年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白内障、视光学。
E mail:wuzz7029@163.com收稿日期:2021 04 10修回日期:2021 09 06本文编辑:申蓝,王燕△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课题(编号:2019YFS0540)作者单位: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医学院【摘要】 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增长易导致机械应变伴随的一系列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改变,进而导致视觉质量的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可致盲。
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在几秒内获得可视化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分层系统图像。
本文将综述OCTA近年来在观察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密度、血流面积及常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以期对眼科临床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高度近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血管密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性视盘周围脉络膜空洞【中图分类号】 R774.1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1],而未矫正的近视是全球范围内造成远视障碍的主要原因[2]。
近视按程度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4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视。
因这类近视眼多有眼部的病理变化,故将高度近视等同于病理性近视眼或退行性近视眼。
高度近视的危害主要在于并发症,高度近视常见哪些病变呢?个旧爱尔眼科专家为大家列举以下几点:1.玻璃体液化及后脱离:常表现为眼前黑影。
当黑影增加或突然有闪光感时应及时检查眼底,以便早期发现裂孔、视网膜脱离或眼底出血。
2.白内障:常表现为核性或后囊下混浊,其发展缓慢,极难于“成熟”,视力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有碍于对眼底病变的早期检查。
目前眼科显微手术发展迅速,对这类手术已可以成功地完成。
3.视网膜脱离:这是一种可使视力完全丧失的并发症。
由于高度近视的视力较差,早期症状不易发现,常延误治疗。
另外这类眼病一旦发生,其预后较不伴高度近视者为差,常在几年内双眼先后发病而致双目失明。
所以应予以高度重视,每三个月定期行三面镜或间接检眼镜的检查,以便对其前期病变的格子变性、玻璃对异常粘连等的变化极早发现。
4.开角型青光眼:这是一种缓慢进行性、不可逆的视力丧失,因高近的球壁较薄,测量眼压时多表现为正常。
此外,因其变化表现为视盘较大、色淡、血管细、视力较差等,故常忽视了青光眼的存在。
这类病人应定期行校正眼压的测量、视野检查等,并应服用抗青光眼药物。
5.黄斑变性:高度近视者的眼轴较长、眼球后极形成“巩膜葡萄肿”,使球壁各层组织变薄,黄斑区新生血管、出血、黄斑囊肿或裂孔等,结构严重紊乱,严重影响中心视力。
由此可见,患有高度近视眼的人,更应经常注意观察自己眼睛的变化。
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时要及时到专业的眼科专科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眼睛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及相关并发症临床报告目的:了解高度近视眼底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情况。
方法:对一眼或双眼球镜值在-6.0 D以上者散瞳检查。
结果:裸眼视力均在0.3以下,矫正视力77.5%以上≥0.8,玻璃体液化混浊及开角型青光眼和眼底病变如黄斑部改变、视网膜脱离等有不同程度发生。
结论: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及玻璃体病变随屈光度增高而增加,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屈光度愈高,矫正视力愈差。
标签:高度近视;屈光度;矫正视力;青光眼;眼底并发症高度近视又称变性近视、病理性近视,由于眼球的病理改变,常有多种并发症发生。
为了解高度近视眼底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对我院眼科门诊近年来接诊的219例高度近视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2005年7月~2008年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19例412眼高度近视患者,凡一眼或双眼球镜值在-6.0 D以上者,为本文报道对象。
1.1 一般资料219例高度近视患者,其中,男121例,女98例;6~20岁32例,21~35岁者67例,36~55岁106例,55岁以上者14例;双眼193例,单眼26例,其中,右眼16例,左眼10例;单纯近视155例,最高球镜度-24.0 D,最低为-6.0 D;复性近视散光64例,最高柱鏡-5.5 D,最低-0.5 D;其中,-6.0 D~-10.0 D 者135例,-11.0 D~-15.0 D者65例,-15.0 D以上者19例;有家族史记录者122例,占受检者的56.5%。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用0.5%托品酰胺溶液充分散瞳检查眼底,散瞳前作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裂隙灯、眼底镜检查,必要时眼压测量及三面镜检查,以发现眼底等疾患。
2 结果2.1 裸眼视力与矫正视力40例74眼戴用角膜接触镜矫正者,单眼6例,双眼34例,矫正视力除5例单眼≤0.6外,余38例均≥0.8;75例138眼采用PRK等屈光手术矫正者,矫正视力≤0.5者3例5眼,0.6~0.8者11例20眼,≥0.8者61例113眼(81.9%)。
LASIK 术前周边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7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22-01随着近视眼的逐年增加,眼睛的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近视眼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治疗范围广,反应轻,恢复快,效果稳定,已在临床得到证实。
随着手术患者的增多,术后发生视网膜脱落的报道逐渐增多,因此我院对周边视网膜变性严重区进行了预防性激光治疗,现谈谈我们对lasik 术前周边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的体会。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对拟行lasik手术的1135人(2270眼)进行术前检查时,发现98例(112眼)近视合并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患者,进行了预防性激光治疗,其中男48 例(55 眼),女50例(57 眼),年龄17~44 岁,平均25.02 6.26岁,术前屈光状态:等效球镜-1.50~-18.25d(球镜+柱镜/2),根据屈光度分3组,低度近视组:≤-3.0d有6眼,中度近视组:-3.25d~-6.00d 有44眼,高度近视组:>-6.00d有60眼。
发现2例(2眼)视网膜裂孔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
1.2 方法患者术前进行视力、电脑验光、散瞳验光、角膜屈光力、眼压、裂隙灯、角膜厚度、眼轴、角膜地形图检查,眼底检查:双眼均用美多丽-p滴眼液充分散瞳并在表面麻醉下使用三面镜详细检查周边部视网膜,对视网膜裂孔、格子样变性进行详细记录,确定为激光治疗目标。
我院使用的是coherent公司生产的氩激光治疗仪,激光功率 140-300mw,光斑直径 200~300mm,曝光时间0.15~0.3s,光斑强度为ⅱ~ⅲ级,采用局部激光沿病灶边缘光凝2-3 排,激光后2~4周复查眼底。
2 结果激光光凝治疗后2~4周复查眼底结果,在裂孔或变形区周围激光光凝斑反应良好,色素沉着,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无一例视网膜脱离发生。
激光近视矫正术前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及预防性激光治疗的意义周水莲;许小毛;曾爱兰
【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6)12
【摘要】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性光凝对于激光近视矫正术的重要意义.方法对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患眼行术前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对136例(158眼)患者术前行预防性光凝治疗后,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对行激光近视手术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并实施预防性光凝治疗可大大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总页数】1页(P118)
【作者】周水莲;许小毛;曾爱兰
【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江西,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
【相关文献】
1.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脱离预防性激光治疗原则初探 [J], 石一宁;刘耀梅;宋国玲;曹燕;尚磊
2.国产AOV-FB眼科准分激光治疗仪矫正近视实验研究 [J], 吴良成;周行涛;褚仁远
3.激光近视矫正术前视网膜劈裂症的诊断及预防性激光治疗的体会 [J], 孙昕;陈燕;
廉井才
4.影响飞秒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对策 [J], 周金菊
5.影响飞秒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对策 [J], 周金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5.17•【文号】国卫办医政函〔2024〕168号•【施行日期】2024.05.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政医管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4〕1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提高近视防控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推动和加强我国近视防治工作,我委组织对2018年印发的《近视防治指南》(国卫办医函〔2018〕393号)进行修订,形成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司栏目下载),请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抓好组织实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4年5月17日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一)定义。
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
(二)分类与分期。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或各屈光成分的屈光指数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又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三种。
(2)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屈光力基本在正常范围。
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
2.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1)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之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正常。
近视针对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理性近视患者眼轴不断增长、后巩膜葡萄肿不断进展,患者常出现相应的眼底病变,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出现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变性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疾病,从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害。
病理性近视除了显著增加眼底病变的风险,也会增加青光眼、白内障和斜视等眼病的风险。
一、激光光凝治疗近视伴周边视网膜裂孔、变性和(或)玻璃体牵引,可予以预防性视网膜激光治疗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
三、手术治疗1.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PSR):对于青少年发展迅速的进行性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每年进展超过100度,伴有眼球前后扩张,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伴有或不伴有视力下降;年龄20岁以上者,近视度数超过1000度,视力进行性下降,后巩膜出现明显的葡萄肿;年龄大于55~60岁者,尽管屈光度不增加,但合并有明显的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变,可应用后巩膜加固术。
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复位手术的同时可行后巩膜加固术。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对于不合并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不合并后极部视网膜裂孔的视网膜脱离;不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可应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
3.玻璃体手术:对较严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有明显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等,可应用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前膜或内界膜剥除),具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
如何预防高度近视?什么是高度近视什么是高度近视近视按程度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4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视。
因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从而产生很多严峻的并发症。
因此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变性近视、进行性近视和遗传近视等。
其发病缘由尚不确知。
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于遗传关系较大。
后天环境对于近视眼的发病有重要作用。
高度近视症状:1、近视进展速度快:不同于单纯性近视眼,有的高度近视眼即使到了成年后,近视还是连续进展,故也称为进行性近视。
2、视力下降。
3、暗适应功能差: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4、眼球突出:高度近视眼多为轴性,眼球明显变长,前房较深,睫状肌萎缩,部分人眼球向外突出。
5、眼前黑影:高度近视眼会引起玻璃体变性、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
高度近视的危害主要在于并发症。
1、由于眼轴延长、巩膜伸长、生物力学特别作用所致的黄斑变性萎缩及后葡萄肿。
2、由于眼结构特别、养分障碍引起的玻璃体、脉络膜及视网膜变性。
3、由于视力低、调整辐辏功能失调所致的弱视和斜视等。
如何预防高度近视?高度近视眼底视网膜有漆裂纹及萎缩灶预示视力预后不良,由于这些眼有发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危急,中心视力会急剧下降。
那高度近视如何预防呢?预防高度近视包括以下方面:预防高度近视的进展及预防近视眼的并发症。
1、高度近视致盲的主要缘由为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弱视等均需重点预防。
除常常留意视力变化外,还要注意眼部早期消失的任何其他特别现象,如闪光感、飞蚊症、视野缺损,视力进行性下降或突发下降,以及眼部酸胀,痛苦及夜盲等现象。
必要时进行其他眼部特别检查。
2、预防高度近视的进展方法:连续近距离用眼的时间不应过长。
乐观参与户外活动。
合理的调整——集合训练。
平常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劳逸结合,平衡饮食,合理养分等。
应特殊留意合理用眼,选择适当的工作,避开过度用眼与不良视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