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王富仁:关于《套中人》的几个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5.39 KB
- 文档页数:20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看过下面的短文后,谈谈你的意见好吗?叙述方式直接关系到小说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小说的骨骼、皮肉。
在文学的大家族里,小说无疑是枝繁叶茂的支庶。
从古至今,小说流派繁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小说这个“叙述的艺术”,永远离不开叙述。
正是“叙述”使得小说区别于诗歌、散文等文学形态。
小说的叙述方式大体有3种: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第二人称(你)叙述方式和第三人称(他)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叙述小说有三种形式:一是自传体小说,如《大卫·科波菲尔》。
二是“我”叙述小说(即“我”并不代表具体人物的性质,没有形象,也乏有性格特征,他只是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出现并且与主题无关),如《呼啸山庄》。
三是,叙述者小说,即叙述者“我”是具体人物,有自己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并且参与情节的演变发展,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的一种变体。
艾米莉·勃朗特的姐姐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就是采用这种叙述手法。
大多数第一人称叙述小说采用第二种形式。
优点:1.真实感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产生真实感。
这也是所有第一人称小说的共性之一。
第一人称叙述小说更多的出现于早期小说中,如《格列弗游记》,《大卫·科波菲尔》并且往往伪装成自传,这一性质沿习至今,如《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当我们翻开小说,首先面对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
叙述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首先变为一个倾听者,只有经过更加深入地阅读后,才能在叙述者背后发现作家和我们自己。
就这样,第一人称叙述方法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浓重的,虚假的真实气氛。
似乎,我们看到的情节,确实在某些人身上发生过。
这种人物优先于情节的形式正是我们坐在剧院里观看戏剧的感觉。
戏剧与小说不同,需要演员来阐述、表现剧本内容。
我们看一出戏剧,看的不是剧本,而是演员的表演,舞台道具、布景的设计、制作。
以《套中人》为例谈中学课文的删改问题◇安徽省巢湖市二中朱冬民《套中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
选入中学课本后,教材编者作了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但正是这些删除,读者,特别是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
教师阅读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成为浅阅读甚至误阅读。
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小说的叙事技巧。
“叙事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是行动。
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的一个故事”,而且,“有讲述者、故事、情节、读者、目的组成的这样一个基本结构在大多数叙事中至少是双重的:首先是叙述者向他的读者讲述故事,然后是作者向作者的读者讲述的叙述者的讲述”。
[1]由此,小说形成了一个有多种声音建构和传递,多重故事彼此镶嵌、并置的“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套中人》的故事并不复杂: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因打猎夏夜留宿乡村,谈到村长老婆玛芙拉的古怪行为时,布尔金认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他给兽医讲述了自己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的故事。
别里科夫的最大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
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
他常常晴天穿靴子、带雨伞,坐车支车篷,房子不管怎样闷热,他也不开门窗。
睡觉时,除带上睡帽、穿上睡衣,还要把脑袋蒙在被子里。
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
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报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惟一准则。
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与他无关,他也很不高兴。
这个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令人生厌的是,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
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听到中学生顽皮闹事的流言,他心慌意乱:“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一《套中人》里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你同意下文的意见吗?为什么?参考意见之一课文《套中人》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契诃夫的原文中实际有2个叙述方式,就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整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他)叙述方式,而小说的主体、包括情节的展开都运用的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
这使得读者处于某种“窃听者”的地位。
契诃夫采用如此复杂的叙述手段来讲述一个短篇小说,可谓用心良苦。
但是,课文的编辑对《套中人》进行了改编,删去了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课文的编辑为什么如此改编?这相当于进行再创作。
试图从一个人的行动推测他的动机是很难的,据说一个人的行动中至少包含5种心理动机;试图从一篇小说推测作者的写作动机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小说的构思往往经历一个长期的准备阶段,作家即使不作大量的笔记也会在心中反复推敲,何况,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极容易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只好从叙述方式来分析它对小说本身造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编者进行了哪些改动。
《套中人》这篇课文共分为2部分:前半篇文章只是对别里科夫的描写,并没有故事情节,就像一段详细的人物介绍;后半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和葬礼才是真正的故事情节。
契诃夫为什么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展开情节,此前的文字铺垫是否显得过于冗长?不要忘记,《套中人》是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的,也就是说,通篇文字都是布尔金在与兽医闲谈。
正是这种闲谈的特定气氛导致小说叙事结构的松散,而这种松散的叙事结构却使小说的主题鲜明而富有凝聚力,也就是说,通篇小说是对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典型现象的探讨,叙事已退居次要地位。
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小说带有一点“复调小说”的味道。
课文保留的是布尔金的大部分谈话,这使得“对话”式小说变为“独白”式小说。
我们仿佛在欣赏一出“独角戏”。
我们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当我们翻开小说,首先面对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在阅读《套中人》时,我们首先只能以布尔金的眼光认识、观察别里科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2.阐述小说的主人公和他的特点
3.分析主人公的行为和性格对故事的影响
4.讨论小说的主题和阅读疑问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末的俄国,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他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害怕面对外界的一切挑战和变化。
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
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规律,每天按时起床、吃饭、睡觉,从不逾矩。
他害怕冒险,拒绝尝试新事物,努力维持着一种看似稳定却极度乏味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变得懦弱、自私、缺乏同情心。
在故事中,他甚至拒绝了一位年轻女教师的求婚,因为她的美貌和活力让他感到不安。
别里科夫的行为和性格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保守和固执让周围的人感到压抑和痛苦,而他自己的人生也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他不断地努力保护自己,却最终在生活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变化?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不禁会产生许多疑问。
例如,别里科夫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能从他
身上学到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小说的内涵,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之,《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这个角色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我①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①我:这篇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作了删节,保留了谈话的大部分内容。
这里的“我”是布尔金。
下句的“您”即伊凡尼奇。
)[读这个句子要注意品味副词“才”表达的感情。
“才”,表示事情来得太晚,对自己的同事不是惋惜他死得太早,而是埋怨他死得太迟,小说一开篇,就用“我”的这种有反常情的态度激发读者对别里科夫的厌恶之情。
]您一定听说过他。
[这里的“他”是双关语,既指小说中的人物别里科夫,又指别里科夫所代表的套子。
套子处处有,所以“你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采用了夸张、漫画式的笔法勾画了别里科夫的套子。
作者用一个“怪”字领起下文,列出别里科夫的套子种种怪异之处。
如果在下雨和寒冷的日子,着雨鞋,打雨伞,穿棉大衣,那是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在晴朗的暖和的日子里也是这样,便不可思议;表,是应该戴在手上的,他却装在“套子里”;耳杂,是用来听声音的,他却用“棉花堵住”,使其“闭目塞听”。
更怪的是,别里科夫的套子是那么的多,大大小小,数不胜数,他时时处处事事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完全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生存状态之中。
作者通过种种近乎神经错乱的怪诞异常的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有些变态的“套中人”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摘要:一、问题背景1.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阅读疑问2.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和评价二、问题分析1.作品的主题和寓意2.作品的写作风格和特点3.作品中的角色及其象征意义三、解答与探讨1.对于阅读疑问的解答2.对于作品中主题和寓意的解读3.对于作品写作风格和特点的分析4.对于作品中角色及其象征意义的探讨四、总结与反思1.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2.对于阅读疑问的反思3.对于作品价值的评价正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该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读者喜爱,但也引发了一些阅读疑问。
本文将对这些疑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别里科夫的中学教师的故事。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总是把自己包裹在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观念的套子里。
然而,在他试图阻止一场恋爱时,却意外地丧生了。
这部作品通过别里科夫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保守、压抑和愚昧。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读者对这部作品产生了阅读疑问。
二、问题分析1.作品的主题和寓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矛盾。
契诃夫通过别里科夫这个角色,表现了旧时代人们被道德观念、规章制度所束缚的现象。
同时,作品还暗示了这种现象必然导致悲剧。
然而,部分读者对于作品的主题和寓意产生了疑问,认为别里科夫的形象过于夸张,难以代表整个社会。
2.作品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契诃夫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讽刺、夸张等手法,以及独特的幽默感,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此外,作品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一直跟随故事发展。
然而,这种写作风格和特点也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不适,认为过于戏谑,不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3.作品中的角色及其象征意义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别里科夫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他既是旧时代俄国社会的缩影,也是那些被道德观念、规章制度所束缚的人的象征。
然而,部分读者对于别里科夫这个角色产生了疑问,认为他的形象过于极端,难以产生共鸣。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摘要:1.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能产生的疑问3.针对疑问的解答与解析4.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正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有着怪异性格和行为的人。
他总是把自己包裹在各种各样的套子里,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
这个故事通过描绘别里科夫的生活,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在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产生以下疑问:1.别里科夫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2.他的行为和性格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3.这个故事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思想?4.别里科夫的命运是如何揭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的?【针对疑问的解答与解析】1.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害怕受到外界的伤害。
在他看来,世界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只有躲在套子里才能获得安全感。
这种行为和性格,反映了他在面对现实时的懦弱和逃避。
2.别里科夫的行为和性格背后,有他童年时的阴影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他的母亲过于保护和控制,导致他无法适应外界的生活。
此外,当时俄国社会的封建压抑和弊端,也使他更加恐惧和逃避现实。
3.《装在套子里的人》传达了契诃夫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别里科夫这个角色,契诃夫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伪善、封建和压抑,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4.别里科夫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对异己的排斥和打压。
他因为与众不同的行为和性格,受到了周围人的嘲笑和排斥,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这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对个性和自由的压制,以及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恐惧和抵触。
【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契诃夫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还让我们对人性、自由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别里科夫的悲剧命运,使我们反思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和现实困境时,应该如何保持自我、追求自由和寻找真实。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实用版)目录1.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现实世界的矛盾3.探讨作品中的阅读疑问及别里科夫的结局4.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讲述了在一个沙皇专制时代的小镇里,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希腊语教员,因受到政治迫害和社会压力,努力地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以寻求安全感和保护。
然而,这种看似安全的生活方式最终却导致了他的悲剧。
故事中的别里科夫性格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害怕现实世界,对政治和社会的不公感到恐惧,因此选择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安全的套子里。
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爱情和友情,但因为害怕被伤害,而选择拒绝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联系。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他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了困境,既无法真正保护自己,也无法获得幸福。
在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不禁会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别里科夫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他会害怕现实世界?为什么他无法获得幸福?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主题思想。
契诃夫通过别里科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专制社会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形象。
他用别里科夫的经历告诉我们,逃避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参与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和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沙皇专制时代,但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因此,《装在套子里的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要积极参与社会,而不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安全的套子里;要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是表面上的安全。
总之,《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的故事,让我们深入思考了现实与逃避、安全与幸福等主题。
【重读】王富仁:关于《套中人》的几个问题编者按:2017年5月2日,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王富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现选取2009年王富仁先生发表在本刊的一篇“重读”文章,借此重温先生对文本的深厚解读,致敬这位“纯粹的学者”。
关于《套中人》的几个问题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中国读者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异议。
在这里,我只挑出几个小问题说一说,未必精确,但对于加深对这篇小说的感受和理解,我认为,也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
小说的开头小说的开头扯得有些远,有些细节对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比如小说一开头就交代“误了时辰的猎人们”,实际上,猎人们是不是“误了时辰”,与小说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关系;作者接着说这些猎人住在米罗诺西斯科耶村,甚至连这个村的村长的名字“普罗科菲”也写了出来,这个人物在后来就再也没有提到过,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名字;在谈到兽医伊万·伊万内奇的时候,作者说他“姓一个相当古怪的双姓:奇姆沙—吉马莱斯基,这个姓跟他一点也不相称,全省的人就简单地叫他的本名和父名伊万·伊万内奇”,还说他“住在城郊一个养马场上”。
其实,这都是可以说也可以不说的一些话;对中学教师布尔金的介绍比较简单,只说他“每年夏天都在伯爵家里做客”,这个伯爵是什么人?他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都不知道,大概也不需要知道……这个开头,契诃夫写得有些随便,并非每一句话都是“紧扣主题”的,正是有些随便,正是并非每一句话都“紧扣主题”,才让人感到有点自由的感觉,一到知道了终其一生都中规中矩、活在各种各样套子中的别里科夫,心里就感到有些别扭、有些压抑了。
一篇揭露“套中人”的小说,绝对不能写得像一个“套子”。
小说的倒叙这篇小说叙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介绍了一个人物及其性格,所以小说倒叙的意义不在于将结局提前交代出来,造成悬念,提高读者阅读的趣味性,而在于更集中地介绍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突出体现他的性格特征的那些事实。
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更加重要的作用:其一是叙述视角的选择,其二是叙述氛围的营造。
这两个作用,在倒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一生行迹的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篇小说,作者选择的不是完全的第一人称的写法,不是从别里科夫的眼里看自己的人生。
我认为,在这样一个选择中,暗示着作者本人两种相互联系的社会感受和人生感受。
第一,像别里科夫这类的“套中人”是没有基本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因为他们是传统规则的奴隶,他们对传统规则的奴性服从总是使他们有一种自我道德完满感,总是认为别人都是有不可忍受的缺点的人,而只有自己才重视道德,恪守社会规则:“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也就是说,他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荒诞性、可笑性,因而也不会起到充分暴露自己的作用。
第二,一般的读者对别里科夫这类人还不具有异常明敏的洞察力,还不可能仅仅通过他本人的叙述发现他们的荒诞性与可笑性。
对于这类传统规则的奴隶,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从传统规则的角度,他们是一些可以称之为道德楷模、社会栋梁的人物,因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像他们那样严格地遵守这样一些道德信条、社会规则的。
实际上,在我们平时所说的“好人”、“老实人”、“严于律己的人”之中,就有很多属于“套中人”这类的人,只不过我们是从社会规则的角度看待他们,而不是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要求的角度看待他们的。
只有那些具有自觉的、强烈的自由意识和自由要求的人,才会在这类向来中规中矩、律己甚严的人身上感受到极难忍受、令人厌恶乃至愤慨的特征。
小说中科瓦连科这个人物大概就属于这类人,但是,这类人在读者中是不多见的,并且他们也没有耐心细致观察和了解像别里科夫这类的“套中人”,“瓦连卡的弟弟科瓦连科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痛恨他,受不了他”。
这样的人,怎么会将别里科夫的事情讲得那么具体、那么清楚呢?多数读者,是摇摆于传统规则与自由意识之间的一些人,是很容易听信别里科夫的自我陈述而将他仅仅作为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的。
这分明是作者所不愿看到的。
与此同时,作者也没有完全按照第三人称的方式直接从自己的角度叙述别里科夫这个人物。
这是一种跨时空的转述方式。
作为一个作家的作者,与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的别里科夫,并不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环境中,别里科夫的一切,都不是作者能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是带有更浓厚的客观色彩的事物,这就很难揭示出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所起到的压抑作用和窒息作用。
别里科夫不是阿Q,阿Q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对别人是起不到压抑作用和窒息作用的,阿Q的可怕在于未庄的人个个都像阿Q,个个都缺乏自我意识,别里科夫的可怕则在于他能将不是别里科夫的人也变成别里科夫。
在他周围的人,大都是有自由要求的人,是能够灵活地对待各种各样的道德信条和社会规则的人,而别里科夫的存在压抑和窒息了他们的自由意识。
这就不是远离别里科夫这类人的作者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了。
我认为,只要意识到上述两种视角对于表现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无力性,我们就会感到布尔金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了。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
”“同住在一层楼上,他的房门对着我的房门。
我们常常见面,我知道他在家里怎样生活。
”布尔金这个观察视角,是一个近距离的观察视角,能够将别里科夫极微细的生活细节也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他也是能够亲身感受到别里科夫对周围人的精神压抑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天然的自由要求的人,但又无力超越传统规则的束缚,无力摆脱像别里科夫这类人的窒息作用。
“我们这些教师都怕他。
就连校长也怕他。
您瞧,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极其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然而这个老穿着拖鞋、拿着雨伞的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星期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知道。
有他在,教士们到了斋期不敢吃荤,不敢打牌。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在最近这10年到15年间,我们全城的人变得什么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发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不论是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布尔金都是一个最好的角度。
但是,仅仅有布尔金这个视角,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即:容易让读者站在旁观的立场上感受和看待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仅仅将其作为布尔金那个中学的一个奇怪的人物,并将其当作奇闻轶事而感到开心。
显而易见,一个像契诃夫这样严肃的作家,是必须防止自己的读者以这样的态度阅读自己的小说的。
所以,在布尔金这个人物之外,契诃夫又添上了伊万·伊万内奇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布尔金的第一个听众,是一个进入到小说内部的读者。
他的感受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读者的感受方向,将别里科夫其人其事的意义升华到整个社会的一个接受视角。
他不是一个中学教师,也不是别里科夫的同事,别里科夫的言行对他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他之所以与布尔金发生情感、情绪上的共鸣,说明在他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样感觉到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存在,他同样受到这类人的精神压抑和窒息。
这就将别里科夫其人其事的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是啊,有思想的正派人,既读屠格涅夫,又读谢德林,还读勃克尔,可是他们却屈服,容忍这种事……问题就在这儿了。
”不难看出,有了伊万·伊万内奇这样几句话,别里科夫的问题就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学校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整个俄国社会、整个俄国思想界的普遍问题了。
如果说布尔金是一个播放视角,伊万·伊万内奇就是一个转播视角,他像一个卫星转播装置一样将布尔金对别里科夫的思想的、情感的和情绪化的感受转播到整个俄国社会和整个俄国思想界,并且使之有了更加深沉的力量和更加内在的激情。
“过了十分钟,布尔金睡着了。
可是伊万·伊万内奇不住地翻身,叹气,后来他起来,又走出去,坐在门边,点上烟斗。
”显而易见,伊万·伊万内奇听到布尔金讲述的别里科夫的事情之后,比布尔金更加激动,想得也更远、更多。
布尔金与别里科夫这个人的接触太多了,有些司空见惯了,有些麻木了,更容易容忍这样一个人的这样一些事,伊万·伊万内奇则不同,他是个兽医,与别里科夫这类被驯化得没有了一点野性的人很少打交道,也很难理解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在俄罗斯,在有了屠格涅夫、谢德林的作品之后,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并且受到所有人的容忍和庇护。
——这不正是作者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应当有的阅读感受吗?布尔金和伊万·伊万内奇这两个人物构成的不仅是功能性的叙述视角,同时还是一种情感与情绪的氛围。
打猎,对于当时的俄国男人,是一种休闲的方式,也是一种满足自我自由要求的形式。
打猎的地点自然是郊外,它离开喧嚣繁忙的城市,来到自由空旷的乡野,这暗示了人的自由要求是无法泯灭的,布尔金和伊万·伊万内奇都是有这样的自由要求的人。
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里,这种自由意志和自由要求是受到长期的压抑和窒息的,淤积在自己的内心,无法抒发,甚至也想不到抒发,而恰恰在为了打猎来到乡间之后,在紧张的心情得到暂时的缓解的时候,日常生活中各种令人感到郁闷的事情才悄然浮现出来,构成一种扩散着的忧郁心情。
乡野的夜晚是静谧的,这两个猎人的心情是平静的,但在这平静的心境中浮现出来的却是平时令人感到不自由、不舒心的往事。
这是一种氛围,一种由人物的心境与外在的环境共同酿造成的氛围。
正是这种氛围,具体呈现出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具体形象。
在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物的形象是客观的、固定的。
实际上,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在特定情绪氛围中呈现出来的特定形象。
如果布尔金和伊万·伊万内奇已经在打猎的过程中清洗了平时的忧郁,整个地处于欢乐兴奋的心境中,他们就不会想起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如果他们尚未离开城市喧嚣压抑的环境,正在无奈地承受着别里科夫对他们自由意志的干涉和压抑,别里科夫就会以更加丑陋和凶残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者令人愤恨,或者令人颓丧。
而在这时,正是他们的心情虽然有所缓解而仍然不感舒畅的时候。
别里科夫的形象虽然令人郁闷,但仍然有些可怜,而这,也是作者所需要的。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既能够让读者正视这类人物的存在,也能够让读者意识到这类人对周围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毒化作用。
别里科夫是个中学希腊语教师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时候,曾经提出过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主张,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了,但我认为,这个主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物,总是环境中的人物;环境,总是在整个社会背景上的环境。
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一种人物才有其生成和发展的更充分的土壤,也才会呈现出自己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整个社会背景上,一种环境才有充分展开的可能,也才会呈现出自己特定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