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中国文化的骨骼》原文阅读-中学语文在线.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
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
”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202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一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致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乱不安尚未熔铸成一个详细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
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一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参加。
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HY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
后来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HY,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参加国家的统治集团。
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根底。
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一共同统治的场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化,商业活动非常活泼,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场,产品在城消费。
每个城都有自己的消费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展,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一共同的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
为防止逃税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方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局部,因此全国告密成风。
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消费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消费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2020年景德镇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骨法用笔”中“骨”的内涵探析杨小晋①“骨法用笔”由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是中国书画笔墨精神一贯秉承的重要信条。
作为特有的民族审美现象,以“骨”为“法”关联着中国人深层的文化认知结构,是形态表象对文化精神的自觉反照。
②先民剐肉剔骨的生活方式强化了“骨”的形象认知。
甲骨文“骨”字就是骨节的象形表达,由几根骨头交错放置的形象构成,起笔与转折处的小竖画强调出“骨”两端突出的结。
显然,这与书画笔画的外形棱角,运笔的顿挫痕迹,有一种内在的承继关联性。
③道家鼻祖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学说,在民族文化衍生中,逐渐赋予“骨”更多的文化内涵。
譬如“骨”与“相法”就进行了奇妙的融合。
在古代相术和人物品藻中,对人的“骨相”进行祸福、贵贱、寿天等命运信息的解读,又称“骨法”。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骨法”相人的方法甚至渗化到国家选拔官员的行政生活之中。
④相人和人物品藻的民风浸润到文人艺术生活中,使“骨”最终衍生出了美学意义。
如刘邵在探讨人物评价法的《人物志·九征第一》中说:“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
”这种将“骨”与“强弱”力量联系的见解,与后世艺术理论家关于笔法的“筋骨皮肉论”一脉相承。
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笔有筋骨皮肉四势,筋骨在内,皮肉在外。
”“骨法用笔”的“骨”蕴含着劲健和力量,张扬着中国画的文化生命意识。
⑤在审美文化领域,“骨”不仅融合了自然“骨形”,还上通宇宙天地法则,下连伦理道德表候,俨然成为把握人内在精神的重要媒介。
这些嬗变的内涵随着两条线索融入书画艺术,就完成了“骨法”在文化意义上的飞跃和历史建构。
⑥第一条线索为“骨形”。
这里“骨”被“观物取象”的造型观分化成“人物骨形”和“笔画骨形”两种含义。
东晋顾恺之《论画》中的“骨法”指的是人物的骨体相貌。
陕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昌乐骨刻文中国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表明,4年前在中国东部山东省昌乐县集中出土的100多块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结构和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应为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
参与这项研究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兽甲骨上所刻的神秘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2004年,昌乐县一民间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在昌乐县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发现,当地农民在施工挖掘时,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远古兽甲骨,经过清理,可见上面有许多明显刻画痕迹的图案符号。
今年7月底,来自北京和山东的7位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了专门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认定,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刘凤君发现,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刻画纤细,笔画曲折,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
专家对兽甲骨上的符号进行归类,发现符号中类似太阳的符号有5到6个,三角符号有4到5个,小鸟符号有4到5个。
“重复的符号是人有意识的刻画行为。
”王宇信说。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殷墟甲骨文,这一发现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最近几十年,中国各地先后发现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彩绘符号,还有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符号。
王宇信说:“在甲骨文之前,现已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虽然说是汉字萌芽,但都是单字且无规律。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宁夏大学附属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本卷须知:2.答题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套本套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在在考试完毕之后以后,将本套试卷和答题卡一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
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HY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根底。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
从孔子开场,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切,无不表达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妙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妙人生。
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一共同价值追求的根底上可以相融互补。
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包容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
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久之“乐〞。
成考高起专语文复习:《中国文化的骨骼》成考高起专语文复习:《中国文化的骨骼》作者简介王富仁,1941年生,著名学者,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
现任汕头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他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现代文学史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
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在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曾引起广泛讨论,成为新时期鲁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主要著作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先驱者的形象》、《鲁迅纵横谈》(译著)、《文化与文艺》、《灵魂的挣扎》、《历史的沉思》、《王富仁自选集——跨世纪学人文存》、《蝉声集》、《蝉之声》、《蝉声与牛声》、《现代作家新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等,计专著六部、论文集五部、散文随笔集四部、译著一部。
来汕头大学后,王教授重点研究“新国学”。
他分三个阶段实现建设“新国学”的目标,并力求实现他在南方办“不赚钱、但能被学界重视”刊物的理想。
写作背景本文作者从独特的角度,概述中国古代文化和近现代文化“有血肉无骨骼”的特征,指出五四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骨骼”的,几乎只有鲁迅一人,从而点明读鲁迅作品、学习鲁迅精神的必要性。
文题分析文化的骨骼指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如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它的对立面就是文化奴性。
课文分析第一段:提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如同一个人一样,不仅要有血肉,也要有骨骼。
第二段:举例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有血肉无骨骼。
中国文化的血肉是指当时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繁荣的文化,而骨骼是指振兴民族、勇于斗争的精神。
宋明清的文化不能说不繁荣,但文人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最终导致亡国。
第三段:中国现代文化也是有血肉、无骨骼的,并提出了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方法——读读鲁迅。
重点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为什么提倡读鲁迅?明确: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奴性持批判态度。
考前全真练(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4·安徽淮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汉语、方块汉字、毛笔和木材,是中国诗文和艺术(主要是绘画、书法和建筑)的主要感性物质工具,它们在制约乃至确定中国文艺的美学特征上,起了某种关键作用。
汉字的特征,已有了很多探讨。
其中,我以为,理解因素突出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指事”“会意”是汉字组成的六大原则(“六书”)中的两大项。
汉字以部首、偏旁通过概念性的认知来把握字义,要求一种理解性的记忆。
从而,它使记忆中包含了很重要的理解性成分,即通过理解来记忆。
汉字非拼音的特征,文字与语音的脱节,使文字全凭记忆而认知,数千年世代相沿,便极大地训练了这种富于理解性的记忆力。
追求可理解性,是迄今为止汉字组词的原则特征,翻译外来词汇不用音译,而采“会意”“指事”,或虽有音译而渐渐为“意译”所替代,如资产阶级(布尔乔亚)、民主(德谟克拉西)、电脑(computer),这在世界全部的语言文字中,是罕见的。
汉字这种理解性的造词特点,使其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汉字是一音一字。
章太炎说:“单音语人所历时短……复音语人所历时长,是故复音语人,声余于念,意中章句,其成则迟;单音语人,声与念称,意中章句,其成则速。
”(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由此竟推论出宗教之有无,这当然颇为牵强,但单音字与中国文学语言上的美学特征则明显有关。
例如,汉语单音字的常用字数量不多而自由组成的词汇量却不少,且因组成中含有理解因素,所以“成念”和言说的进行速度也的确可能会更快速一些,从而,以少量的音组和词语涵盖大量的信息,对中国诗文的美学特征,如重精炼简洁和音乐性等等,无疑有重大意义。
同时,汉字的理解性又只是“性”,而非详细明确的概念意识,所以它特别敏捷、多义、朦胧和不确定。
又由于所谓书画同源,汉字始终不完全摆脱原始的形象性(“象形”),这种“象形”或形象性并不是事物的照实描绘,而是某种概括性的感性抽象,这种感性抽象又非确定的图式构架,而是朦胧的形象性记号、符号,以诉诸直感。
甲骨文的发现故事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这有必要先从发生在一个名字叫李成的农民身上说起。
这个愚昧的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一段典型的、可笑的、荒诞而又充满文化悲怆感的传说。
李成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阳县小屯村人,他是为了赚钱第一个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传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里,毁掉了难以计数的甲骨文字。
功耶?罪耶?惟有历史来定论。
这年夏天,他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瑰宝!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神奇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居然治愈了。
李成喜出望外。
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附近城里的药店去卖。
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 药店老板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这白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
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高兴得回家去。
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
甲骨文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
可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
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板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
李成这次碰壁后,立即想出了聪明的对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
此时,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
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停止买进“龙骨”。
但李成却没有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
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瑰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
很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骨骼》原文阅读-中学语文在线
中国文化的骨骼
王富仁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
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
血肉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它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
骨骼不美,不丰满温润,不娇美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
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中国文化向来是很繁荣的,并且越到后来越繁荣昌盛。
我们读中国文化史,读到宋,读到明,内容就多了起来。
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绫罗绸缎,都多了起来。
城市大了,买卖多了,技艺提高了,人变得聪明了。
出版业相当发达,作书、读书的人空前的多。
宋明理学讲了好多道理,知识分子写了好多诗文,官家编修了好多书籍,和尚道士盖了好多庙宇。
但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来,大宋王朝就把脖子缩了进去,将半个疆土弄丢了。
到蒙古人一来,另一半也弄丢了。
大明王朝开始时也够“大”的,但就是骨架不硬朗,李自成一搅和,就把它搅和得散了架。
接着满族人入关,不仅李自成没做成皇帝,连明朝人很引以为自豪的“江山”又一次叫人夺了去。
这究竟为什么呢?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因为那文化的“肉”不少,“血”也不少,就是没“骨头”。
清王朝在文化上亦不能说不繁荣,但那时的士大夫谁不明白,自己的君已被推翻,自己的国已被消灭,自己又没有岳飞的勇敢,没有文天祥的骨气,时过境迁,只好在异族的政权下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了。
舞舞文,弄弄墨,讲一讲起承转合,论一论忠孝节义,既不会触了龙颜,也不会动了众怒,又可封妻荫子,鸡犬升天,青史留名,光宗耀祖。
他们的“文化”是有的,满肚子“知识”,就是没有骨头。
到头来,它亡也就亡在了这个上面。
洋鬼子打来了,他们只是委曲求全。
就是有个把有识之士,想起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偌大一个王朝,他们怎能驮得动,站得起呢?
“五四”新文化起来了。
它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
但是,“新文化”也是要有花有叶、有血有肉的。
花的美、叶的鲜、血的红、肉的嫩,向来是为中国人所喜爱的,而干枯的骨、直硬的干,当然不像花和叶、血和肉那么讨人喜欢。
新文化搞来搞去,多数人还是愿作花作叶,作血作肉,不愿作骨。
“五四”以后,专注于中国文化的骨骼的,当然要首推鲁迅。
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
他的话说得不如别人的好听,不如别人的温润,但却比别人的更深入骨髓。
直至现在,很多人还是不那么喜欢他。
我想,这也可以理解。
平常无病无痞,谁也不愿往医院里跑。
但是,人还是有时候会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到那时候,医院就比别的好玩的地方更亲切、更重要了。
我知道,对于多数人,纪念鲁迅只是一个形式,正像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一样,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忘了这件事了。
但既然人们有时还要纪念他,我也就趁这个机会,为鲁迅作一次广告,当你感到中国文化的骨节又有些发软的时候,别忘了,读读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