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G血栓弹力图试验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血栓弹力图临床意义一、TEG能监测“凝血启动-血凝块生成-血凝块降解”3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具体参数1.样本低凝时上述参数可能的表现:与参考区间相比,R、K延长,Angle、MA、G、CI减低,LY30增大(如发生纤溶亢进)2.样本高凝时上述参数可能的表现:与参考区间相比,R、K缩短,Angle、MA、G、CI增高二、目前TEG实验种类和主要用途三、TEG的典型图形能帮助医生更准确、更直观的判断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四、TEG血栓弹力图试验的适应症1.术前术后各种凝血异常的筛查。
2.术前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血风险。
3.各种出血原因的鉴别诊断、指导成分输血。
4.输血前原因判断,输血后效果评估。
5.诊断手术期凝血功能紊乱,指导输血和用药。
6.鉴别诊断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和继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
7.监测各种促凝、抗纤或抗凝等药物的疗效,如华法令、比伐卢定、诺其、戊糖、止血环酸等,指导正确使用。
8.高凝状态诊断,预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
9.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疗效判断,鉴别出血、再缺血原因,术前出血风险评估。
10.各种使用肝素的手术或治疗中,如CPB(体外循环)、器官移植、肾透、血透、各类介入、PCI等,药物效果、凝血状况及鱼精蛋白中和效果的评估。
11.使用低分子肝素抗栓治疗的疗效判断。
12.各类手术尤其是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骨科、妇科、器官移植、CABG(冠脉搭桥术)、ECMO(体外膜肺氧合)、血管外科等术后的血栓发生的评估。
13.监测凝血因子不足。
14.血小板功能检测。
15.血友病的治疗。
16.急性创伤、烧伤、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
17.各种溶栓治疗如尿激酶、链激酶、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监测。
18.高血栓风险患者的体检。
五、TEG指导成分输血-输血方案六、血栓弹力图试验(TEG)检测项目的意义七、血栓弹力图采集标本要求1.采血方式:静脉取血。
避免从留置针及输液侧肢体取血,防止肝素及输入液体等因素干扰。
血栓弹力图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固特性的诊断工具,对于了解血液凝固过程、预测血栓形成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血栓弹力图的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正常TEG曲线呈光滑的弧形,起始部分代表纤维蛋白的形成,中间部分代表凝血因子的消耗,最后部分代表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在纤溶酶及纤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最后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包括D-二聚体、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
正常TEG曲线的参数包括K时间(反应时间)、Angle角度(凝固角)、MA值(最大振幅)及LY30(30分钟内样本中血栓振幅衰减的百分比)。
异常TEG曲线可表现为K时间延长、Angle角度减小、MA值降低及LY30增大。
这些参数的异常提示血液凝固过程出现异常。
例如,K时间延长表示血液凝固过程减缓,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纤溶系统障碍;Angle角度减小意味着纤维蛋白形成速度减慢,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小板功能异常;MA值降低提示血液凝固过程中出现血栓的可能性增加;LY30增大则表示血栓振幅衰减速度加快,可能与纤溶系统异常有关。
TEG能够全面评估凝血功能,包括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内源性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以及纤溶系统功能。
通过分析TEG结果,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为治疗提供指导。
例如,对于肝衰竭患者,TEG可以评估其凝血功能,为输血及血浆置换等治疗提供依据。
TEG结果异常往往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例如,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TEG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高凝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措施,预防血栓形成。
TEG还可以用于指导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使用。
在外科手术或创伤治疗中,TEG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注何种成分的血制品。
例如,对于手术中大量失血的患者,TEG 可以指导医生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或血浆等血制品,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
TEG血栓弹力图试验
一、使用的仪器和方法:
使用世界上唯一的专利仪器,同各大医院和其它国家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项目原理简介:
该方法使用全血作为检测标本,在体外加入高岭土激活,从而启动凝血机制,从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纤维蛋白的形成、到血块溶解进行全程监测,能够更准确、更直观的反映凝血机制中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以外的所有出凝血因素。
三、同传统的血凝(PT、INR、APTT)等相比的主要优势:
1.使用全血作为检测标本(PT、APTT等使用的是血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出凝血的机制。
可分别对凝血因子的功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纤溶系统做出判定。
2.对低浓度的肝素、类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更敏感,可检测出0.005U/ml的低浓度用量。
3.可以对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做出判定(包括数量和血小板功能)。
4.能够迅速的区分出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可准确区分DIC阶段。
5.可以检测出抗血小板的药物的疗效,测定出各种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率。
四、医嘱项及其主要临床应用领域:。
血栓弹力图(TEG)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TEG是一种敏感的测试,旨在捕捉整个凝血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细小的变化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改变,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TEG注意事项:(一)检测前因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保存、运送。
采集标本前应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患者标本采集前要避免剧烈运动,处于安静状态,保证休息15分钟以上。
患者无需空腹,但尽量前一餐不进高脂食物以避免脂血。
血小板杯采集前2小时停止摄入咖啡因,采集前30分钟禁止吸烟。
采血针直径必须足够,成人常用采血针头为19~21G的蝴蝶针,儿童或成人细小静脉采用23G针头,以免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的激活。
建议使用厚壁双层硅化内壁(无死腔)真空采血管,防止激活血小板,推荐美国BD真空采血管。
避免血管通路采血,以防外源性肝素干扰检测结果,中央静脉或肺动脉导管确认未接触过肝素,并舍弃前3mL 血液后再进行采集。
若不得不从接触过肝素的留置针、留置管采血时,需舍弃5ml或6倍管腔体积的血液,不建议此种采血法,因仍可能有外源性肝素干扰检测结果。
TEG标本采用动脉血或静脉血均可,选择粗直弹性良好的血管采集有利于血液顺畅流进采血管,尽量避免在输液同侧肢体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或污染。
若双侧手臂同时输液,则应选择输液穿刺点的远心端采血,且避免釆血部位距离输液处太近。
采集时需一针见血,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导致血小板活化。
绑上止血带后避免剧烈拍打抽血部位,止血带使用时间不易超过1分钟,止血带应在针头进入血管后立即松开。
采集TEG检测项目标本,不建议第一管采集,可舍弃前3ml全血或用于其他血液检测[仅限于血培养或无添加的红帽管,若先抽紫色管,其内的EDTA-K2(K3)为强抗凝剂,如混入采血针可使TEG结果异常]。
采血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血小板的活化,整个抽血过程需流畅,如不顺畅时,需更换采血部位及真空采血管重新采集,不可强行挤压静脉采血,以免影响标本的检测结果。
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常用项目的意义
备注:
如果TEG测试得出了正常的弹力图,病人仍有活动性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
1、考虑vWF因子疾病:vWF因子缺乏,血凝块功能是好的,但血小板的粘附差,造成血凝块不能粘附到受损的血管位置,建议采用DDA VP(去氨加压素)(释放vWF因子)或FFP(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含有vWF因子);
2、考虑抗血小板药物作用:采用血小板图检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
3、考虑机械性出血:如果排除了vWF因子缺乏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最后应该考虑是由于手术原因造成出血;
TEG与常规凝血检测在检测原理上的区别为:
1、TEG全面动态观察凝血及纤溶全过程,能快速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稳
固的全过程,并提供有关凝血及纤溶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
常规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只是检查离体血浆和凝血连锁反应中一部分,而不能反映临床凝血全过程;
2、现在的凝血试验以一旦纤维素形成为结局。
而TEG试验从凝血开始,凝血形成及凝血
溶解或血块回缩为结局;
3、TEG与传统凝血试验有很强相关性,重要的区别是TEG在测定凝血级联反应与血小板
相互作用上具有独特性;
4、常规凝血功能检查:PT、CT、ACT、APTT等非动态性,只测定一个点,不能直接反应
凝血障碍的原因,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所以不能准确确定凝血与出血原因;5、TEG与激活凝血时间(ACT)之差别在于ACT只反映高浓度肝素存在的特异性, 不能全面
评估凝血功能状态;而TEG测定肝素残留比ACT更精确, 更敏感。
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与用药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全面评估凝血功能的实时监测技术,可以提供关于凝血活性、血栓形成和纤溶情况的详细信息。
随着临床输血和用药策略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TEG在指导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TEG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凝血信息,但是无法全面评估血栓形成和纤溶状态。
TEG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及时的凝血功能监测信息。
在临床用药选择方面,TEG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监测不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药物反应和并发症。
TEG在临床输血与用药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患者生存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研究背景】的明确和深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TEG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指导临床输血和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TEG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我们希望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临床医生在输血和用药选择方面做出更准确和科学的决定。
我们也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验证TEG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血液制品的使用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输血和用药策略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研究意义通过TEG可以及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提早发现出血或血栓风险,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TEG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输血策略和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TEG血栓弹力图试验
一、使用的仪器和方法:
使用世界上唯一的专利仪器,同各大医院和其它国家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项目原理简介:
该方法使用全血作为检测标本,在体外加入高岭土激活,从而启动凝血机制,从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纤维蛋白的形成、到血块溶解进行全程监测,能够更准确、更直观的反映凝血机制中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以外的所有出凝血因素。
三、同传统的血凝(PT、INR、APTT)等相比的主要优势:
1.使用全血作为检测标本(PT、APTT等使用的是血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出凝血的机制。
可分别对凝血因子的功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纤溶系统做出判定。
2.对低浓度的肝素、类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更敏感,可检测出0.005U/ml的低浓度用量。
3.可以对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做出判定(包括数量和血小板功能)。
4.能够迅速的区分出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可准确区分DIC阶段。
5.可以检测出抗血小板的药物的疗效,测定出各种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率。
四、医嘱项及其主要临床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