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18.60 KB
- 文档页数:7
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内容的美术作品在我国的革命历史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中,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充分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题内容,体现了艺术家对革命、解放和建设的理解和表达。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些美术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从美术作品中展现的革命斗争开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与战争,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形式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革命斗争的理解和描绘。
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战友》,以其深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展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传达了对革命斗争的无尽敬意和钦佩。
这些作品也反映了革命时期的动荡和艰辛,让观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伟大。
美术作品还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解放和社会建设。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建设,这在许多美术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画家刘开渠的作品《解放军进城》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生活细节,展现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共同迎来解放的喜悦和幸福,让观者深刻感受到了解放的重要意义和解放后社会的生动场景。
在回顾性的角度上,这些美术作品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传达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和解读。
他们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事件,更是在传递对革命、解放和建设的理解和敬意。
这种回顾性的表达,为观者提供了更多层次的角度和思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这些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在展现历史,更是在传递精神和情感。
通过对革命斗争、人民解放和社会建设的细腻描绘,艺术家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革命的伟大。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热爱和思考,让我们在感受美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起来,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内容的美术作品在多个层面上展现了革命斗争、人民解放和社会建设,以及艺术家对历史的回顾和理解。
红色经典绘画赏析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着艺术家对于生活、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在众多经典绘画作品中,红色经常被用来传递强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主题。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红色经典绘画作品的赏析,带领读者领略红色所带来的深邃和魅力。
第一幅绘画作品是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的《日出》。
这幅作品以红色的太阳光洒在水面上为主题,展现出早晨的宁静和温暖。
红色的光线与蓝色的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莫奈利用红色绘制的天空和阳光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将观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第二幅作品是梵高的《星空》。
这幅作品以红色的天空和黄色的星星点点构成了整个画面。
梵高运用浓烈的红色描绘出了壮丽的星空,它仿佛在向观者诉说着宇宙的神秘和无限。
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力量,使得画面充满活力和动感。
这幅作品是梵高艺术风格的经典代表,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触动。
第三幅作品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这幅作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呈现出战争所带来的恐怖和痛苦。
画面中,红色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威胁。
毕加索将战争中的痛苦和绝望通过红色的表现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引人深思。
这幅作品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绘画之一,使人们对战争的疯狂和无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幅作品是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赤壁图》。
这幅作品是他对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再创作。
红色在这幅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视觉聚焦作用。
红色的战船和红色的悬崖勾勒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齐白石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将历史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战争画。
最后一幅作品是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
这幅作品以红色的背景和红色的嘴唇强烈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
红色象征着她的魅力和个性,使得画面显得充满活力和魅力。
沃霍尔运用红色作为视觉焦点,使得观者无法忽视这个耀眼的形象。
这幅作品成为了流行艺术的经典之作,使观者感受到了红色的力量和魅力。
油画《淮海大捷》作者:薛续友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9期以解放戰争三大战役为题材的美术经典,构成了新中国美术史尤其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篇章。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中取得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题材美术作品中,油画《淮海大捷》的大场景、大尺幅展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曾多次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为题材展开创作的军旅画家陈其,曾亲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于战争的残酷、胜利的喜悦和英雄的精神,都深有体会。
1972年,陈其第一次与赵光涛等合作油画《淮海大战》,选择表现战士们手执钢枪、手榴弹等,向敌军发起进攻的场景。
画面上,后方皑皑的白雪烘托出战斗的激烈,生动的人物刻画凸显出战士们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
1977年,陈其再次与赵光涛、陈坚、魏楚予合作油画《淮海大战》。
这次,作者选择以正面视角表现战士们顽强拼搏的战斗场景,整体视野更加开阔,艺术表现更具视觉震撼力。
这件取材于真实战场的经典美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战略决战的壮烈场景与磅礴气势,也体现出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在创作中对文学叙事性的重视、视角的选择,以及注重从境界上探析英雄主义的典型特征。
这些作品更饱含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陈其认为:“画不好这些作品,就对不起牺牲的战友,对不起支前的老乡。
”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用画笔图绘历史,用丰富的视觉形象参与宏大历史书写,镌刻革命精神。
画面中,创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在基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色彩明暗、冷暖对比等艺术处理,表现了敌败我胜的战局。
可以说,在革命历史画创作经验尚不丰富的时期,作品《淮海大捷》不仅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同时在以绘画的特点处理战争题材、以典型情节展现宏大历史方面富有创新,推动了新中国革命历史画实践与理论探索。
这件作品不仅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丰富经验与独特优势,也为表现这些主题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在当代视野中实现了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题材的艺术再造。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见证。
其美术赏析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通过欣赏和解读相关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开国大典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丰富多样,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气势。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开国大典》画卷,由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
这幅画卷以浓郁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誓的场景,气势磅礴,庄重肃穆。
《开国大典》画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场面和人物形象。
画卷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刻画,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盛况之中。
画中的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肃穆庄重,表情凝重,展现出他们的威严和决心。
而广场上的群众则充满了激情和自豪,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高呼口号,表达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支持。
除了绘画作品,雕塑也是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由著名雕塑家李云鹤创作,高约37米,整体呈锥形,庄严肃穆。
碑身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名言和开国大典的相关纪念文字,寓意着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永存。
摄影作品也是开国大典美术赏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摄影家通过镜头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摄影作品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历史的见证,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人民英雄的伟大。
通过对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开国大典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生动地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气势,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同时,这些作品也展示了艺术家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作品选粹100幅《天安门前》· 孙滋溪· 1964年《公社书记》· 靳之林· 1974《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1963年《春风杨柳》· 周树桥· 1974年《走合作化道路》· 高潮· 1959年《海岛姑娘》· 王霞· 1961《我们走在大路上》· 潘世勋· 1964年《奠基者》· 王宏剑· 1984年《矿大嫂》· 闫平· 1984年《渴望和平》· 王向明·、金莉莉· 1985年《杨靖宇将军》· 胡悌麟、贾涤非· 1984年《温暖的风》· 闫振铎· 1984年《春的脚步》· 鄂奎俊· 1984年《西沙之晨》· 何岸· 1979年《模范饲养员》· 韦启美· 1956年《通往乌鲁木齐》· 艾中信· 1954年《在激流中前进》· 杜键· 1963年《四个姑娘》· 温葆· 1962年《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伍必端、靳尚谊·1961年《渔港新医》· 陈衍宁· 1973年《针麻传统创奇迹》·汤沐黎·1972年《农机专家之死》· 邵增虎· 1979年《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 程丛林· 1979年【为什么】·高小华·1978年【舍得一身剐】·李斌·1980年《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 1981《青春》何多苓 1984年【我们这一代】·陈宜明·1984《1978年·夏夜》程丛林 1980《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陈宜明·2009《永不休战》·汤小铭·1972年《铜墙铁壁》· 张自薿· 1972年《延安火炬》蔡亮,1960年《出击之前》· 何孔德· 1963年《拂晓》·肖锋,宋韧·1979年【南下】蔡迪安李宗海 1979年《贫农的儿子》蔡亮,1964年《方志敏-1935.1.29》蔡鸣王大为马志明苏翰宇· 2009《血衣》· 王式廓· 1973年《刘胡兰起义》· 冯法祀· 1957年《而今迈步从头》· 沈尧伊· 1976年《在党的“一大”会议上》· 陈逸飞、邱瑞敏· 1977年《红烛颂》· 立鹏· 1979年《战斗中成长》·秦大虎、张定剑·1964年《密云》· 钟涵· 1990年《壹玖肆玖》·白展望·2009年《1937-12南京》· 许江孙景刚崔小冬邬大勇· 2009年《黄河大合唱——流亡》· 詹建俊叶南· 2009年《黄河大合唱——奋起》· 詹建俊叶南· 2009年《黄河大合唱——奋起》· 詹建俊叶南· 2009年《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陈坚· 2004年【山村小店】·朱毅勇·1981年·《雨过天晴》·王大同·1979年。
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在漫长的革命历史中,红色美术家们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展现了无数无私奉献的英雄们的英姿和光荣事迹。
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向全社会展现了革命的艰辛与胜利,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一些革命历史上著名的美术作品,深入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意义,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个红色美术欣赏的视觉盛宴。
一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是伟大画家徐悲鸿的杰作之一,以独特的手法展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在长征中的英勇和顽强。
画中,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士兵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始终坚守原则,勇往直前,表现出了他们堪战抗敌的英雄气概。
这幅画的创作是在抗战初期,徐悲鸿被派往西南采风时完成的。
当时,徐悲鸿在山间欣赏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深受感动。
他决定展现他们的英勇和顽强,以表现中国人民在革命中的奋斗。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精神,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二画:《黄土地》在革命历史上,徐悲鸿的另一幅作品——《黄土地》,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幅画中,中国工农红军占据了全画面,背景是中国西北地区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红军士兵们排成了整齐的队形,手持武器,显现出他们奋发图强、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
《黄土地》是在革命胜利后,纪念苏区的建立而创作的。
徐悲鸿看到了革命胜利后红军进驻苏区进行生产和建设的情景,深受感动。
他通过创作《黄土地》,表达了对苏区新生活的祝福和对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和毅力的敬意。
这幅画向人们展示了苏区红军拼搏在黄土高原上的艰苦卓绝,并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为国家繁荣发展而奋斗的精神,是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绘画作品选詹建俊叶南黄河大合唱(三联油画之一)
詹建俊叶南黄河大合唱(三联油画之二)
詹建俊叶南黄河大合唱(三联油画之三)
郭北平延安文艺座谈会
高天雄转战陕北途中
秦文清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
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局部之一
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局部之二
宋惠民陈建军等辽沈战役-攻克锦州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局部之一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局部之二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局部之三
骆根兴决战淮海
决战淮海局部之一
决战淮海局部之二
孙立新白展望窦红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局部之一
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局部之二
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局部之三
陈树东李祥百万雄师过大江
杨飞云宋庆龄油画
王少伦《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吴云华等跨过鸭绿江
跨过鸭绿江局部
章小明,周小松抗美援朝-激战陈坚共和国的将帅们
共和国的将帅们局部之一
共和国的将帅们局部之二
共和国的将帅们局部之三
谷刚大庆人
靳尚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冯杰征服珠峰
征服珠峰局部之一
陈宜明青春记忆
青春记忆局部之一
青春记忆局部之二
焦小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毛本华等焦裕禄
马刚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曹立伟施乐群唐山大地震
程丛林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局部之一
丁一林科学的春天
孙为民山村小学1980 王宏剑复苏的土地
复苏的土地局部
郑艺历史的审判
历史的审判局部
王颖生香港回归
刑俊勤王吉松澳门回归澳门回归局部之二
澳门回归局部之三
赵振华抗击非典
抗击非典局部之一
抗击非典局部之二
抗击非典局部之。
为革命的艺术(2)中国革命题材美术作品为革命的艺术(2)中国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来源/ 天宇之间的收藏复制·编辑/ 塞上齐翁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进程中,艺术家们用他们饱蘸深情的画笔真实记录下了中国革命的一个个壮美瞬间。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周武发作义和团血战廊坊许勇作同盟会成立沈加蔚陈宜明作鉴湖女侠(秋瑾)周庆王辛作蔡元培与光复会章仁缘尹骅童雁等作五四运动周令剑作苏联十月革命共和之光——武昌起义王汉英作黄花岗72烈士戴敦邦作先驱赵延年作孙中山会晤李大钊杨顺泰作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们毛泽东在湖南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艾中信作起航——中共一大会址何红舟黄发祥作1923年林祥谦同志在江岸就义李天祥作永不休战汤小铭作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作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侯一民作五卅惨案张培成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刘耀真作激扬文字杨之光作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杨之光作国共合作——1924年广州赵建成作北伐战争崔跃作路漫漫组画之一李天祥赵友萍作刑场上的婚礼陈铁军周文雍英勇就义八七会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沈尧伊作曙光三湾改编——人民军队党指挥起义朱宣咸作广州起义何孔德郑洪流作红潮——澎湃同志在海陆丰郑林华赵淑欣作南昌起义黎冰鸿作秋收起义陈玉先作清算莫朴作1928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井冈山会师胡玫作1928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井冈山会师会师井冈刘大为苗再新作翻身道情袁运甫刘斌作黄洋界保卫战李福来宴阳李武周福先作红都曙光局部张德光陈冬生等作方志敏在狱中苏民作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贺龙在洪湖程宝鸿作百色起义曾日文作鄂豫皖黄麻起义平江起义许宝中作北上远征许海涛作血衣王式廓作古田会议何孔德作强夺泸定桥李宗津作突破腊子口林斌周安平作强渡金沙江张漾兮庄子曼作老兵田友庄作爬雪山彦涵作过雪山草地张文源作红军到川北刘国枢作峥嵘岁月碧血黄沙沈北雁作遵义会议沈尧伊作北上抗日高泉作四渡赤水葛红林石磊作欢庆山城堡大捷袁鹏飞作三大主力会师蔡亮等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林作农民参军王式廓作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在陇东的日子袁鹏飞作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江丰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陈玉铭作浑江铁证王铁牛作热血12.9——北平12.9学生运动张江舟作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西安事变高民生作血的仇恨伍必端作南京大屠杀李自健南京大屠杀吴兴泽作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于文江作七。
有爱国名的国画及解析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画中,有许多以爱国为名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本文将介绍几幅具有爱国名的国画及其解析,以展示中国艺术家对祖国的赞美与敬仰。
我们来看《爱国图》。
这幅作品是明代画家顾闳中的杰作,他以饱满的热情和鲜明的色彩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画中,画家以壮丽的山河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国家图景。
画面中,山水相连,宛若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出中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而在画面的前景,画家用工笔技法勾勒了一群正值壮年的男女子民,他们或舞剑,或吹箫,或挥舞红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整幅画色彩鲜明,构图严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还有一幅名为《爱国情》的国画。
这幅作品由近代画家齐白石创作,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将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每一笔每一划之中。
画中,齐白石以一只鸟为主题,画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只小鸟展翅欲飞,眼神坚定,仿佛要飞向更远的天空。
画面背景是一片广阔的蓝天白云,给人一种宽广和自由的感觉。
通过这幅作品,齐白石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还有一幅名为《爱国者》的国画,这是当代画家吴冠中的代表作之一。
吴冠中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融入到每一幅作品中。
在《爱国者》这幅画中,吴冠中以一位身着古装的男子为主题,他手持长剑,英姿飒爽,凝视远方。
画面背景是一片浩渺的山河,给人一种壮丽和豪迈的感觉。
通过这幅作品,吴冠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
总结来说,爱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上介绍的几幅具有爱国名的国画,它们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这些作品既是对祖国的赞美和敬仰,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中国红色经典绘画赏析一、《黄巢起义图》《黄巢起义图》是明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该画展现了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在战斗中的英勇形象,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悲壮历程。
画中黄巢神情坚毅,手持长剑,带领起义军奋勇杀敌,凸显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领袖风范。
二、《白求恩医生像》《白求恩医生像》是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作品,他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白求恩医生的崇敬和敬佩之情。
画中的白求恩医生面带微笑,手握医疗器械,展现了他的医者仁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毛主席在延安视察红军画像》该画是中国画家丁雄泉的作品,展现了毛主席在延安视察红军的情景。
画中的毛主席身穿军装,目光坚定,充满着革命的豪情,表达了毛主席对红军的关怀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四、《红军长征图》该画由中国画家刘文西创作,以红军长征为题材。
画中的红军士兵英勇无畏,穿越险峻的山河,展现了他们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壮丽。
五、《解放军攻打台儿庄》该画是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作品,画中描绘了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攻打台儿庄的场景。
画中的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抗日战争的赞美和敬意。
六、《庐山千层峰》该画是中国画家黄宾虹的作品,以庐山千层峰为题材。
画中的千层峰雄伟壮观,云雾缭绕,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仰。
七、《红星照耀中国》该画是中国画家李可染的作品,画中的红星照耀中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希望。
画中的红星光芒四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力量。
八、《毛主席像》该画是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作品,画中的毛主席面容庄重,眼神炯炯有神,表达了毛主席的伟大和领袖的威严。
画中的毛主席着装整齐,姿态庄重,展现了他的领袖气质和人民领袖的形象。
九、《红军游击队》该画是中国画家陈逸飞的作品,画中描绘了红军游击队战斗的场景。
画中的红军战士身手矫健,奋勇杀敌,展现了他们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风貌。
红色经典绘画赏析红色,作为一种强烈的色彩,总能在绘画作品中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张力。
在世界艺术史上,有许多经典的红色绘画作品,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吸引着观者的目光,让人们陶醉其中。
本文将对几幅红色经典绘画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 《自由引导人民》《自由引导人民》由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30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整幅画面以红色为主调,展现了一场激烈而英勇的斗争场景。
在画面的正中央,一位胸前佩带红色外衣的疾速马车驶来,上面站立着一个手持旗帜的女神形象,她的红色长裙如火焰般燃烧,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这幅作品通过红色的运用,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红色作为热烈的象征,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核心,激发出他们对自由的热情和追求。
同时,红色所传递出的力量和张力,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冲击力,给人一种澎湃的心境。
二. 《晚晴》中国画家齐白石的《晚晴》是一幅充满浓厚红色调的作品,其创作于20世纪的民国时期。
整个画面中,红色草丛、“红鱼跃龙门”以及暮色下的红云,构成了一幅意境恢弘的红色画卷。
红色在《晚晴》中的运用,使整个画面显得热烈而生动。
红色的草丛呈现出茂密的态势,与红鱼的跃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
同时,红色云彩的暗合和卷曲,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给观者带来一种奇幻的体验。
三. 《蒙娜丽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一幅红色调浓郁的作品。
画中女性的红色衣袖和红色背景,衬托出她那微笑神秘的面容,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红色在《蒙娜丽莎》中起到了烘托和平衡的作用。
女性的红色衣袖与她微笑的嘴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她的表情更加生动和迷人。
同时,红色背景则将女性的形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红色的细腻变化,使整幅画作呈现出一种暧昧和神秘的气氛,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女性的无限遐想。
四. 《夜巡》荷兰画家雷姆布兰特的《夜巡》是一幅被广泛赞誉的油画作品,其中红色成为了画面的主色调。
》红色文物HONGSEWENWU□黄领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是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刻画和表现的重要内容,众多美术家以此为蓝本,精心创作了许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生动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美术经典之作。
本文为大家介绍中国美术经典中的一幅党史油画——方增先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唤起工农千百万》画卷,解读油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欣赏油画所采用的精湛技法,探寻油画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油画党史解读1921年秋冬和次年5月,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江西安源进行调查研究,点燃安源革命火种,巡视和指导安源革命发展,制定适合安源革命斗争发展的策略方针。
1922年9月,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实地考察安源路矿能否发动罢工斗争。
其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安源党支部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对策,经全面考察安源实际情况和客观估量阶级力量对比后,认为组织安源路矿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条件已成熟,决定立即组织安源路矿两局工人罢工。
他指示安源党组织,在罢工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群众的坚固团结和顽强斗志,有勇有谋地领导工人坚持斗争,夺取胜利,并从安源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哀而动人”的罢工斗争策略。
毛泽东号召广大共产党员站在罢工斗争的前列,领导工人进行义无反顾的罢工斗争。
会后,中共安源地方支部依据毛泽东的策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红色文物HONGSEWENWU的罢工口号。
1922年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一万三千余名工人高举罢工猎旗,“罢工,罢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响彻了整个安源山。
经过五天的罢工斗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与安源路矿两局签订了《十三条协议》,并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运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
军博《红色记忆》画册红军题材油画大图赏析军博《红色记忆》画册红军题材油画大图赏析——“洪哥警影”翻拍本人购于首都军博之藏书《红色记忆-军博馆藏油画经典1927-1949》画辑(洪哥警影-本人2009年9月购书于首都军博大厅书市单价188元/册)油画是艺术殿堂里璀璨的明珠。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创作收藏了丰富的红色经典油画作品,用以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军事博物馆从馆藏油画中精选我国老中青三代著名画家创作的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阶段的50来幅经典作品,并先后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深圳、河南等地巡回展出,还编辑出版了《红色记忆1927-1949军事博物馆馆藏油画经典》画册。
这些精心挑选巡展并出版的美术作品,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以油画为主要手法,涵盖我党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会议,以及战斗场景,都有典型的油画作品进行刻画,再现了自“八一”南昌起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年荡气回肠的革命奋斗史,以及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其中,沈尧伊的《八七会议》,刘国枢的《飞夺泸定桥》,高虹的《决战前夕》,陈逸飞的《攻占总统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经典画作均在展览和画册中亮相,这些作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是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灵魂、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军博红色军旅油画和红色记忆画册具有几大特点:一是作者多数为中国美术界和油画界的重要画家,如董希文、何孔德、陈逸飞、彭彬、高泉、高宏、靳尚谊等。
可以说他们引领了中国美术的一个时代。
二是这批参展的油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幅都是精典之作,其中许多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三是这批画作作为一个体系,完整展现了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历程。
四是有些作品的作者是作品历史的亲历者,作品凝聚了画家的真情实感,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怀旧70年代的画里中国(17)时光荏苒,曾经的岁月,已成追忆,众多知名画家,以其妙手丹青,记录了那时中国之风光世象,而今,我们编选成辑,细细回顾,以纪念70年代的中国,并向原作者们致敬!1、1973年由画家彭公林创作的《革命人喜欢革命图》水彩画,在春节前的乡村集市上,祖孙三代人满面红润,笑呵呵看着展销的年画,除了选中的红灯记年画,还准备挑着其它革命题材的画作,悬挂的对联写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2、1974年由画家白雪石、侯德昌创作的《长城脚下幸福渠》设色纸本画,群山连绵,云雾缭绕,长城如龙盘踞其上,水库大坝蓄满了水,沿着山坡水渠,流向山谷间的梯田,桃花片片,掩映在绿色的稻田之畔,一派幸福的田园之景。
3、1972年由画家亚明创作的《大炼钢铁》设色纸本画,在南京的梅山钢铁厂,采自当地矿山的铁矿石,正在高炉里化为铁水,钢铁工人们冒着炽热,奋力地工作着,仿佛是铁打的汉子。
4、1972年由画家贾又福创作的《春江水暖》设色纸本画,春天的池塘边,一位年轻的姑娘,赤脚蹲着,手里正捋着秀发,看着眼前的白鸭,杨柳依依,池塘里的群鸭正感受着温暖的春水。
5、1971年由画家李可染创作的《漓江山水》设色纸本画,有着甲天下之誉的桂林山水,清澈的漓江,流过两岸的群山,一艘艘升起白帆的小船,静静地漂过,岸边的村落,景致悠然。
6、1973年由画家吴冠中创作的《黄山竹林》油画,在黄山的一处竹林中,挺拔的毛竹绿意葱茏,山坡的石阶一路延伸,前方的转角处露出了徽派民居的白墙,远处的红衣人正消失在竹林深处。
7、1975年由画家朱宣咸创作的《乡间医生》版画,在重庆的一处乡间,一艘小渡船刚刚到岸,几位乡间医生正在下船,准备给当地百姓巡诊,只见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奔跑着,应该是向大人们报信。
8、1970年代由画家林风眠创作的《秋》彩墨纸本画,秋天的时节,山坡上的几家民宅,在树叶金黄的秋林中,池塘里在阳光下,成了五彩斑斓的调色板,远处的山峰起伏,秋天的浓烈,成为醉人的秋色。
《关于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欣赏》教学设计
延安市宝塔区实验小学郭小峰
设计理念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
从1938年至1945年,鲁艺遵循抗战形势的需要,先后制定了抗日统一战线下的艺术教育,到中期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最后到艺术教育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教育方针。
实现了教育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型模式。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哥味、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组织、团结和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
鲁艺引领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抗战文艺的发展,书写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最灿烂的篇章。
鲁艺期间涌现出大量的画家和雕塑家,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创作了很多作品,不仅用于宣传,在美术领域里也创新了很多,鲁艺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的精神层面给与了满足和指引。
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鲁艺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一种,苦干实干、默默奉献,在艰苦中不忘探索更值得我们师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鲁艺,了解这个时期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启发他们对革命精神的了解,对延安精神的学习,让他们在美术学习领域里有更多的认识,引导他们去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给孩子介绍这些画家和作品,播放图片和影视资料,教师讲解作品特点及一些构图的方法和创作的要素。
利用美术挂图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革命年代美术内容特点。
并组织学生临摹创作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延安鲁艺精神的介绍,对延安时期画家和作品的讲解,让孩子从心中认识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延安精神的宝贵,启发他们好好学习,从小立志报国。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延安精神、鲁艺精神和革命精神,并能简单的欣赏和评述这些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去临摹和创作关于革命的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石鲁作品《转战陕北》
1.师:大家请看这是一幅什么画?图中画的是什么?你感受
到了什么?请说一说。
生1:陕北的山、黄河
生2:毛主席、士兵、马
生3:这是关于战争的画
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这是画家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1937年毛主席和红军通过长征来到陕北,继续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师:毛主席来到陕北后,指引大家革命,推翻了陕北的地主和反动派,领导陕北人民开荒种田,大家都很积极的去抗日,去劳动。
同事党中央在这里也创办了很多学校,让士兵和老百姓学习。
其中鲁迅艺术学院是最闪亮的一所,因为聚集和当时很多有名的艺术家、画家、这些画家都很有能力,德才兼备。
他们创造出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非常优秀。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关于革命题材的作品和这些画家的事迹。
二、鲁艺时期的代表版画家古元和作品介绍。
1.出示美术作品《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运草》让学生观看、感受。
2.教师介绍画家和作品特点
古元(1919年8月5日-1996年8月10日),字帝源,中国著名画家、版画家。
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参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操文称赞古元作品。
他创作了不少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并授
予甲等奖。
19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
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
他在延安期间参加美术小组,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开始练习木刻。
次年1月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正式学习木刻创作。
《运草》是其1940年在学习期间所作的重要作品。
从他对马的运动神态以及车轮结构的准确把握,黑白对比关系、柔和气氛的精心经营,可看出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寡及木刻技术的日臻成熟。
1943年延安整风继续进行古元随运盐队到三边体验生活。
这一年创作成绩显著,《离婚诉》《宿营》《练兵入《八路军秋收》《减租会》《马锡五调解婚烟诉讼》都是这时的重要作品。
《离婚诉》也有两幅。
两幅的构图、人物形象塑造及表现技法完全不同。
1945年11月古元随鲁艺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因途中交通受阻滞留华北解放区,在那里,他担任了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并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转入东北解放区后,他又再次参加土改,这一阶段,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影地梨》和人桥>前者描绘了土改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农民们神进地主宅院,将地主的士地房产契约翻搜出来一把火烧掉,升腾的火焰,敲锣打鼓、欢呼雀跃的人群,构成衣民革命胜利的戏。
3.出示作品《宿营》《练兵入《八路军秋收》《减租会》欣赏
4.出示作品《人桥》欣赏,教师讲解作品。
三、现代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及画家介绍
1.油画《开国大典》欣赏与画家介绍
师:出示《开国大典》,让学生观察、欣赏。
师:上面画的是什么?都有些谁?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生1:毛主席、周总理、朱德
生2:在天安门上
生3: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的情景
教师介绍《开国大典》,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并介绍画家。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开国大典》。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创作于1953年,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
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2.美术作品《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欣赏。
师:让学生观察、带领孩子欣赏。
介绍画家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师出示《田横五百士》,与学生一起欣赏。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
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师:出示作品《负伤之狮》,讲解。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四、总结与收获
1.让学生说一说最欣赏的画家是谁?为什么?
2.那副作品给你感触最大?为什么?
3.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美术作业
1.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关于延安革命的画。
2.去延安革命纪念馆欣赏关于革命的油画作品。
3.在网上找关于更多的革命题材美术作品,和同学们交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