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九册第五课的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校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跑道、围墙、楼梯、地砖等校园里常见的景物远近有什么不同?2、讲解透视现象的概念,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以树木和道路为例,观察由近及远有什么变化?和你的同桌讨论小结: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
2、教师小结: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板书)。
3、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片《北京颐和园长廊》,讲解视平线、消失点的概念。
4、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霍贝玛的《村道》,再次感受视平线和消失点,体会乡村生活的甜美宁静。
5、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6、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课题: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第十课《色彩的色相》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在色彩中,不同的色相组合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色相中相对应的颜色放在一起时给人一种跳跃、活泼的强烈感觉;而色相中相邻的颜色放在一起会显得比较温和、稳定的感觉。
本课通过欣赏生活中色彩的呈现以及对色彩的利用,使学生能够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提高色彩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素质。
教学目标:1、显性内容和目标:1)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体会色彩的美;2)利用色彩的色相知识进行绘画创作,使画面更美观。
2、隐形内容和目标: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感受色彩中不同色相的美感。
培养学生对美的探究欲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
教学难点:更好地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色相环多媒体课件范作学生准备:图画纸绘画用具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一课的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的色彩之美以及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进一步明确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本课的导入阶段中,我选择了自然界的风景、植物,人们创造出来的饰品、服装等展示给学生们,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引入“色彩”这个话题。
然后在学生已具有的基本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色彩画和黑白画的,从而得出结论:黑白作品视觉感受强烈,醒目;彩色作品视觉感受艳丽、富于变幻,使人心情更愉悦;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比较2幅作品,一幅色彩单一的变化少,比较统一;另一幅色彩丰富的感觉很活跃的,又进一步得出结论:色相环上相邻或者离得较近的颜色用在一起时感觉统一,反之离得越远的颜色用在一起时感觉强烈,有跳动的感觉。
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出色彩的运用规律,为下一步的色彩创作铺垫了基石。
又通过展评学生作品,大家发现了身边的优秀作品,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也提高了对色彩的感悟能力。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上册《9. 肖像漫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9. 肖像漫画》是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肖像漫画的绘制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肖像漫画的基础知识、绘制步骤和案例分析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漫画的特点,学会用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绘制肖像漫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充满兴趣。
但学生在肖像漫画方面的接触较少,对肖像漫画的特点和绘制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逐步掌握肖像漫画的绘制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肖像漫画的特点,掌握绘制肖像漫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强学生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肖像漫画的特点、绘制步骤和技巧。
2.难点:如何把握人物的神态、表情和特点,使漫画肖像具有生动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肖像漫画的绘制过程和技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享绘画心得和经验。
4.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人物照片或图片素材。
4.漫画作品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一些肖像漫画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肖像漫画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肖像漫画的基本知识,包括绘制步骤、技巧等。
同时,现场演示绘制肖像漫画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绘制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结合自己准备的人物照片或图片素材,开始绘制肖像漫画。
教学设计:《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五课的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中的作用。
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带来的美感。
2.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名家画作、透视现象的多媒体文件、绘画用的尺子、铅笔、水彩笔等工具。
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和临摹,让学生更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更深刻的记忆大师的作品也通过基础的透视近大远小表现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透视出示两张风景图,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
提问:哪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为什么?教师贴出图片。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有透视现象的图片空间感更强烈。
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色彩的色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第九册第十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色彩其实是不陌生的,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农民画、剪纸(百变团花、多彩拉花)艺术领域的课程,尤其是在色彩上更是认为其俗气、过于艳丽,本节课就是想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色相的特点,表达感受,并进行色彩创造。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色彩中的色相知识,体会色彩的美。
2、能力目标:利用色彩的色相知识进行绘画创作,使画面变得更美观、漂亮。
3、情感目标: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感受色彩中不同色相的美感,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探究欲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运用色相知识进行创作。
五、说教学方法:1、过程启发式:使用多媒体手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教师的提问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分析、对比、思考、实践。
2、直观对比法:唯有美术教育才能胜任“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
”图片信息能引导学生直观的了解色彩特点,更直观的找出色彩搭配上的差异,做出审美判断。
六、说教学流程设计: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课按照“情境激趣”、“赏析体验”、“对比探究”、“练习感悟”、“评价拓展”五个环节设计。
(一)、情境激趣不论学生的年纪大小,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创设了一个参观展览馆的情境,并设置一个疑问,展览厅的主题是什么?接着学生可以根据课件中提供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品,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点击,听课件中讲解员介绍其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示主题,导入新课(二)、“赏析体验”伴随刚刚形成的印象,回忆了解,相互之间说一说,并分分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艺术文化内涵。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分析一、人美版第九册实验教材的特点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
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
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线条系列的《画人像》;国画系列的《动物的脸》;色彩系列的《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泥塑系列的《杯子的设计》;版画系列的漏印版画《唱起来跳起来》。
欣赏系列的《肖像艺术》、《飞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
全册共有19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 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中剪贴画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
再如:《有趣的汉字》是语文与书法的结合;《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是美术与数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不讲比例的定义,讲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
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
“美术与自我”主题,为0课,“美术与社会” 主题有5课占总数29.4% ,“美术与自然”主题有2课占总数的11.8%,“纯学科表现”主题有5课《肖像艺术》、《画人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体占总数的29.4%,在其他主题方面(包括生活用品、机械等)共有6课,占总数的35.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册教科书淡化了“美术与自我”主题, 而“纯学科表现”主题比前几册有了强化, 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
同时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编排了《飞天》、《有趣的汉字》、《偶戏》;内页大开本介绍了《雅典娜神庙》,《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重点欣赏了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的比例之美,体现了教材的多元化。
小学美术第九册人美版第六课提线纸偶教材教案提线纸偶我幻部赭别瓷桔木搗剧"令无.我们1绘做抵馆,瞅儁也停术r偶黠中灼人拘一再*呼淑丹蜒杷它们早址耒进疔演出如巣吾忙上背:凯番乐.亠定和共的木>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课与前一课《偶戏》形成单元系列。
在了解偶戏的历史、欣赏偶戏的种类、尝试布袋偶戏的基础上,了解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提线纸偶。
提线纸偶的制作方法易于学生接受,通过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做一做、编个故事演一演的过程,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学习策划简单的活动,在编排故事情节、角色分配、偶戏形象制作、布景设计、音乐伴奏、偶戏表演等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的群体力量,展示每位同学的个性特点。
本课综合性比较强,既有形象设计与绘画,又有装饰与制作;既有编排与导演,又有表演与观赏,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共占两页,第12页展示学生表演偶戏的场面和部分偶戏形象,第13页提供了制作步骤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参考。
本课除了作业提示以外还出示了探究学习问题:“想一想,如何让纸偶能动?”启发学生创新设计和创新制作。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提线纸偶。
应会:掌握制作提线纸偶的基本方法,学习策划简单的活动。
2.隐性内容与目标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掌握制作提线纸偶的基本方法,学习策划简单的活动。
难点:形象设计和提线的连接、调节方法。
(五)学习材料教师:教学课件、学生优秀作品、彩色纸或废旧包装纸、彩色笔、剪子、胶水或双面胶、一次性筷子、线绳等。
学生:彩色纸或废旧包装纸,彩色笔、剪子、胶水或双面胶、一次性筷子、线绳等。
二、教学设计参考(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设计设计二设计二(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了解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掌握制作提线纸偶的基本方法、学习简单的策划活动方法,这些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课件、观察分析作品、教师示范和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飞天》说课稿人美版学校美术第九册《飞天》说课稿说教材:本课属于"观赏。
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地区约500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这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汲取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进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这些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形态各异,千百年来始终为人们喜闻乐见。
能过观赏、表现飞天的形象,有助于同学了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表现方法,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缔造才能,增加同学喜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感悟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
2、情感目标。
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缔造才能,增加同学喜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骄傲感。
3、力量目标。
引导同学在小组合作中探究相互沟通,培育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
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法学法及依据:教法:1、情景教学法。
教学中老师用谈话的形式为同学创设了导游情境、故事情境,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并通过古典音乐的动人旋律,生动的飞天图片,丰富同学的视觉体验。
2、赏析教学法。
赏析品尝祖国传统飞天作品,加深同学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同学对艺术的鉴赏力量。
学法:1、探究法。
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要教学中,紧抓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设置相关的启发性提问。
2、自学法。
由于同学对飞天缺乏感性熟悉,通过同学观赏书中的飞天图片,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情境是同学学习的源泉。
新课开头之前,我创设了嬉戏情境,让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摆人体纸摸型,激发同学探究兴趣。
2、追溯历史,交代审美背景。
每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有其相关的时代背景。
交待飞天艺术的来源,更有利于同学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内涵。
老师通过创设故事情景,同学边看动画老师边为同学叙述飞天的由来: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在印度神话中,是云和水的女神,在佛教中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
小学美术第九册人美版第五课偶戏教材教案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偶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兼有视听之娱的表演艺术。
偶戏对表演场地要求不高,易于流动,道具相对简单,人物造型生动、有趣,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民间流传极广。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编辑的意图是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制作、表演等过程,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偶戏的种类非常丰富,教材在版面上只提供了皮影戏、布袋偶戏、木偶戏三种,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教师可以联系本地区的偶戏,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各种偶人,或者走访艺人、观看偶戏表演等。
版面中一幅明代的《木偶戏演出图》,向我们展示了偶戏表演时的情景,反映出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欢。
教材第11页呈现的是用手套制作布袋偶的制作过程和用曲别针、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的提线木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材料或者用其他样式的手套还能做成什么形象的偶人?还可以开发运用哪些材料?(三)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欣赏不同表演形态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以及发展,了解偶人的造型特点及表演特色。
应会: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布袋偶,并合作表演。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资料和对传统偶戏的欣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色,以及偶人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从而体验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
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
难点:材料的巧用,让制作的偶人动起来。
(五)学习材料有关偶戏的录像、图片、课件和各种制作材料。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分析
一、人美版第九册实验教材的特点
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
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
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线条系列的《画人像》;国画系列的《动物的脸》;色彩系列的《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泥塑系列的《杯子的设计》;版画系列的漏印版画《唱起来跳起来》。
欣赏系列的《肖像艺术》、《飞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
全册共有19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 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中剪贴画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
再如:《有趣的汉字》是语文与书法的结合;《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是美术与数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不讲比例的定义,讲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
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
“美术与自我”主题,为0课,“美术与社会” 主题有5课占总数29.4% ,“美术与自然”主题有2课占总数的11.8%,“纯学科表现”主题有5课《肖像艺术》、《画人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体占总数的29.4%,在其他主题方面(包括生活用品、机械等)共有6课,占总数的35.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册教科书淡化了“美术与自我”主题, 而“纯学科表现”主题比前几册有了强化, 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
同时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编排了《飞天》、《有趣的汉字》、《偶戏》;内页大开本介绍了《雅典娜神庙》,《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重点欣赏了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的比例之美,体现了教材的多元化。
《提线纸偶》《有人脸的器物》《光盘架的设计》《杯子的设计》等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
二、如何把握教材
1、体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直观示范性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注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价值观,强调美术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强调评价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
美术课堂活动多了起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一些美术课堂也出现过于注重课堂活动,美术课堂上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存在误区,在教学形式上不能进行直观示范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手能力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体现在专业技能的能力上。
美术学科是融动手动脑于一体的学科,这样要求美术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教师示范教学。
例如,本册《画人像》一课,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在黑板上画出某位同学的形象,启发学生了解人物相貌特征的知识点,为下一步教学打基础,再通过“找特征”的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捕捉同学的相貌特征,从而总结出同学的脸形、发型、五官、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再如:《动物的脸》一课,教师用娴熟的技法绘画出动物脸的形态、颜色。
笔道之精妙,用色之圆润,整体画面的神韵,无不展现出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学生会在教师的笔墨中感受到中国画的精妙,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以教材知识为目标发挥美术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美术学科的综合性。
加强了相邻学科和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
扩大教材的综合性使得美术与音乐、文学、信息技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综合。
例如,《我们来跳舞》一课,正是抓住了美术与音乐的相通之处,巧妙地舞蹈与绘画结合实现了学科整合,使学生理解音乐与美术的节奏、韵律等相通之处。
不仅不同艺术形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且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之间,以及整个艺术领域与哲学、科学、历史和文学之间都是相互沟通的。
在教学中把握好美术教材,应实现这几方面的沟通与综合,并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整体生活。
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才不至于变成孤立的技巧和知识,而是儿童生活的艺术化的反映。
美术教育才能形成各个领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美术学习环境,使艺术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动力。
三、科学地使用美术教材,合理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是媒介,“教学”是手段,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1、结合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个别和统一的原则,呈现形式多样
的教学模式,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要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2、要重视技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能够发挥学生个性思维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独立学习的过程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因素,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和求知欲。
3、作到继承和发展,既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又要继承宝贵经验。
例如,美术欣赏课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枯燥的讲解的方法,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内容生动、自然、活泼。
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