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分析题答题技巧
- 格式:docx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题技巧
1.熟悉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其背景和影响。
2. 掌握历史概念和术语,例如革命、改革、现代化等。
3. 关注历史的演变和趋势,例如中国近代史的三个时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4. 着重学习革命和改革的历史事件,例如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5.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例如南北战争导致了清朝的倒台,文化大革命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停滞。
6. 考虑历史事件的多重影响,例如辛亥革命不仅导致了清朝的倒台,还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7. 了解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例如开放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出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8. 学会比较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
9. 注意历史事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文化大革命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革命思想和文化传统上的。
10. 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例如从中国近代史中可以得出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改革和开放的结论。
- 1 -。
中外历史纲要下答题技巧一、中外历史纲要下答题技巧咱就说这个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答题啊,那可是有不少小窍门的。
1. 基础知识要打牢这就像是盖房子得有个好地基一样。
你得把课本里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啥的都记得牢牢的。
比如说工业革命,你得知道它啥时候开始的,在哪个国家先开始的,有啥重要的发明创造,对当时和后来的世界有啥影响。
这些基础知识就像是你的武器,答题的时候才能有东西可写。
要是连最基本的都不知道,那可就只能对着题目干瞪眼啦。
2. 分析题目很关键拿到题目可别着急写,先好好看看题目在问啥。
是让你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呢,还是影响呢,或者是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事件呢。
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得先知道目的地在哪,才能规划路线对吧。
要是题目让你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你就不能乱写一通它的影响。
所以一定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样才能知道答题的方向。
3. 材料解读不能少很多时候题目里会给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那可都是宝啊。
你得仔细地读,从里面找出有用的信息。
有时候答案就藏在材料里呢。
比如说给你一段关于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材料,然后问你罗马政治制度的特点,你就得从材料里找那些能体现特点的描述,像公民大会的权力啦,元老院的作用啥的。
可别忽略了材料,自己瞎编一通。
4. 逻辑清晰很重要写答案的时候要有个清晰的逻辑。
比如说你要写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就像讲故事一样,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要是你的答案逻辑混乱,阅卷老师看了也会头疼,那分数可就高不了了。
5. 多做练习题这就跟学骑自行车一样,你光看别人骑是学不会的,得自己多练。
做练习题可以让你熟悉各种题型,也能让你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
做完题之后,一定要认真看答案,看看自己哪里写错了,为什么错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6. 联系古今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在有很多联系呢。
在答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联系一下现代的情况。
比如说讲到古代的商业发展,你可以联系一下现代的商业体系,这样能让你的答案更加丰富,也能体现你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题型及解答方法一、简答题简答题首先要求正确审题,答案要有针对性,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观点鲜明,论点完整,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回答简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简明扼要,抓住要点,不必举例说明,答题只需叙述要点并稍加说明就行了,不要过多地发挥解释。
二要论点准确、全面。
三要逻辑清楚,即层次分明,论述清楚,不要不分层次,重复累赘,混乱不清,按要点、分段简要答题即可。
例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表现在:(1)有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是在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下进行的。
(2)有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纲领,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共和制度。
三、辨析题辨析题就是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对一些观点进行辨别正误,并分析其原因。
辨析题的答题包括这些部分:一、判断命题的对错,也就是辨。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回答命题的对、错、片面。
二、分析对与错的原因,也就是析,这是答题的核心部分。
最后予以总结。
只有判断,没有分析不符合答题的要求。
辨析题的答题应注意做到层次分明,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例如: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正确。
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失败是指由于革命派软弱妥协,使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权力,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任务。
所以,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题的解答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阅读。
材料分析题解答的关键是阅读。
仔细阅读每个材料,理解材料说了什么,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什么见解。
考研政治史纲分析题解题方法随着2015考研政治的落幕,整张考研试卷的难度分析也就随之浮出水面,虽整体难度略有提升,但最令人意外的是史纲材料分析题难度的加大,令许多考生手足无措,无话可说。
其实这道题出得非常精彩,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演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史。
下面我们来深入解读本题。
先看材料: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925年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里面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原来这位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
孔子一见来的是马克思,他便禁不得惊喜着叫出: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你来到敝庙来,有什么见教呢?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但是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和我的主义怎样不同?孔子说:难得你今天亲自到了我这里来,太匆促了,不好请你演讲,至少请你作一番谈话罢。
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说: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万人要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各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各能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
孔子说: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你请让我背一段我的旧文章给你听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一致的吗?马克思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
史纲分析题总结(仅供参考)史纲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一、原因1、失败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主观:非中共:阶级局限性中共:经验不足2、胜利原因外因:国际支持内因:中共领导+全民团结二、经验教训1、教训非中共:阶级局限性(不能成功)中共:统一战线经验不足武装斗争党的建设2、经验中共领导+全民团结+精神力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专题一:抗日战争胜利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五,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热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①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②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③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⑤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史纲简答题技巧
史纲简答题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点:
1. 阅读题干: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问题的含义和要求。
2.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和要求,确定回答的重点和方向。
3. 寻找关键词:在题干中寻找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你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
4. 结合教材: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寻找答案。
5. 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时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要冗长。
6. 注意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的情况。
7. 多做练习:多做史纲简答题的练习,提高答题的能力和技巧。
一、认识近代史纲问题的背景(一)国情——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国情的改变:1.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分析题考查角度:(1)分析题涉及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时,此为最重大的背景,是得分点。
(2)分析题涉及辛亥革命和我党的事业,一定要答上“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此为得分点。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重要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分析题考察角度:(1)如分析题涉及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各项方针政策时,须答出此时的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2)如分析题涉及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须答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三)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分析题考察角度:中共的事业基本上可以用这两项历史任务概括,分析题中只要涉及中共的事业,都应答两大历史任务,是得分点。
(四)近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农民阶级(了解)1.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工人的同盟军2.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3.农民阶级也有局限性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领导任务。
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前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的勇气,具有动摇性。
上述是两重性,进而两重性又决定了:1.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又有反对革命的危险。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既有剥削工人一面2.又有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二、统一战线与三大法宝(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引言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历史材料,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解题思路,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历史材料解析题。
第一步:理解材料在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和理解所给的历史材料。
了解材料的内容,掌握材料提供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来理解材料:1.读懂每一段材料:阅读材料时,要逐段理解,抓住每一段的主题和要点。
可以标注关键词、划线重要信息,帮助记忆和分析。
2.寻找材料之间的联系:历史材料通常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要尝试找到不同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这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全面的历史观点和论证。
3.了解材料的背景和来源: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步:分析问题解析题通常会给出一个或多个问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材料,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分析问题的要求:仔细阅读问题并理解所需回答的关键点。
明确问题的重点和范围,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分析材料。
2.比较材料的观点:在分析材料时,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观点和论点。
可以列出每个材料中的观点,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更好地回答问题。
3.联系历史背景和事件:将材料与所学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联系起来。
分析材料中提到的事件或历史人物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材料和回答问题。
第三步:构思和写作在完成材料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构思和写作了。
在构思和写作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1.明确文段结构: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自己的观点,明确文段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可以采用问题解答型、论证型或对比型等不同的结构方式。
2.合理运用历史知识:通过分析材料和问题,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合理地运用到解答中。
按照技巧写史纲分析题答案1、(2013、36)(1)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分)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梦想和共同追求。
(2)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分)答: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
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以,以上三个历史时期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完成,使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2012、36)(1)如何理解材料1所说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5分)答: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君主已经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表,清王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所以说,“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5分) 答: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
但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3、(2011、36)(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分)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6分)答: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
但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4、(2010、36)(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5分)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孙中山带领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说,“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5分)答: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
但是,中国共产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