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5、6、7课训练
- 格式:wps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口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这说明我国()A.“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 B社会主要矛盾已彻底解决C.共同富裕目标已完全实现D.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2.我国启动右边漫画中的政策()①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②表明我国不必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③表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④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和完善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3.我国的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这主要基于()①人口老龄化压力贯穿我们社会发展始终②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始终是我国基本国情④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强调,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此举()①是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②说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公职人员的责任,与公民无关③表明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④能彻底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资源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5.PPE怪圈是指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更确切地说,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一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由于PPE怪圈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常被用作解释导致这些地区贫困原因的一种理论模式。
这些地区要跳出PPE怪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①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②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③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不顾一切发展经济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二、问答题:1、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目录1.第一课同住地球村2.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4.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5.第五课少年的担当6.第六课我的毕业季7.第七课从这里出发温馨提示:目录已做超链接第一课同住地球村1.当今世界的特征(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
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2.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1)表现: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
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影响:①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优势互补)②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4.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5.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有的积极态度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7.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误解与冲突的原因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中华一家亲》检测卷-带含有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1.我国56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
外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
这一“神话”的创造得益于()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②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③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④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扶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这就要()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②继续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③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共赢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④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创新完善。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明显提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这些成绩,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祖国南疆的成功实践。
八桂大地发生巨变的原因是()①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广西享有高度自治权③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建筑在我国东部西藏自治区B.泼水节是该地区的典型节日C.图为布达拉宫,是民族团结的象征D.该地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独立的立法权6.宜昌对口支援的新疆温泉、西藏山南的学生来宜昌交流,他们游览主峡,参观校园,与宜昌的学生同台演出。
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5课守望精神家园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心一个最符合题意。
请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1.以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它将现代传媒手段和飞花令等形式相结合,引发了人们对经典古诗词的关注,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该节目()①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2.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17年起,“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8年6月9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国家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意义是()①有利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③有利于增强我国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保护文化成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④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属于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的是()①感恩节②圣诞节③泼水节④“那达慕”大会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4.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两句诗文中指的是中国的___________(传统节日)。
国家将一些传统节日定为___________()A.中秋节和清明节例行假期B.端午节和清明节例行假期C.端午节和中秋节法定假期D.清明节和中秋节法定假期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髙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②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③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④对外来文化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6.下列关于文化自信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②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灿烂的文化③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④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④7.中华传统美德()①内涵丰富,博大精深②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产基因③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是()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好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说明了()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②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③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④民族精神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海南省旧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次月考(第五、六、七课测试题)(时间:65分钟)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把它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1.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明涵养了泱泱中华。
这说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一花独放、天下独尊C.一脉相承、亘古不变D.中西合璧、不分彼此2、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A.芭蕾舞B.算盘C.京剧脸谱D.十二生肖3、著名艺术家杨丽萍编导的《云南映象》,以其精湛的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形式,向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观众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劳动与生活、文化与艺术、智慧与创造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这反映出:( )A.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B.教育科学技术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C.发展先进文化,吸收一切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民族文化D.发展先进文化,吸收一切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民族文化4、发扬工匠精神,提高中国产品质量,迈向中高端。
“工匠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相一致的方面是( )①勤劳勇敢②爱好和平③团结统一④自强不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中华民族曾经历无数考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曾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自然灾害更是不胜枚举。
天灾人祸,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这是因为:( )A.中国人太多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中国地盘太大了!东方不亮西边亮C.西方列强钩心斗角不团结D.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励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6、“爷爷的偶像是江姐,爸爸的偶像是雷锋,我的偶像是屠呦呦。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课前预习一民族大家庭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怎样的?我国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我国各族人民关系是怎样的?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政治制度和新型民族关系分别是什么?(1)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新型民族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理解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某某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5.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3)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二家和万事兴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性是什么?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2.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经济方面: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社会方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2年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5、6课4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依据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
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关系为主线,全面阐述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的主题是热爱家乡,传承文明。
5、6课《我们的家乡》和《我们共同的家》分别从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国家层面上的共同体意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树立国家意识和共同体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对国家层面上的共同体意识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认识家乡的美丽和独特;理解国家层面上的共同体意识,树立国家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树立和谐共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国家层面上的共同体意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和共同体意识,培养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精选家乡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一家亲习题及答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一家亲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相扶风雨中,危难见真情……”这一歌词的内容启发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编译出版各类蒙古文教材及教辅资料1000余种;完成了蒙古文版中小学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任务;实现了民族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全面。
这些举措①有利于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②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④能够消除地区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年8月10日晚,“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文化分享音乐会”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印象中国剧场举行。
举行这场音乐会有利于 A.繁荣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C.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 B.尊重宗教信仰,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4.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应该①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④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我国政府为了帮助、支持民族自治地区加快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竹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等。
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之路是①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②逐步缩小发展差距③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④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哈萨克族女孩阿依努尔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55年来,他们从“沙地变林海,让荒原成绿洲”,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行为启示我们①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开发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理念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③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④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 1997年以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
香港回归祖国20年的实践证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B.“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D.“一国两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我国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符合我国的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B.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总依据C.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消除了民族差异D.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4、中央电视台策划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将传统文化以新颖活泼的电视综艺形式呈现出来,给大众以心灵的陶冶。
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物质财富B.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C.只有坚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能有效评判和抵制各种外来文化D.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5、海绵城市像海绵一样,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我市提出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①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并有效利用水资源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树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理念6、下列名句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一“友善”的是A. 善学者能,多能者成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 以信立身,以诚处世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这是因为A.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B.泄露国家秘密,要承担法律责任C.维护国家安全只是国家机关的事情D.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8、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必须①加大资源开发力度,谋求经济快速增长②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方位建设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④让经济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环境保护A.①②B. ②③C.①④D. ③④9、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A.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B.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任务C.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10、2018年3月3日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摆脱贫困》,讲述我国近几年精准扶贫的系列举措及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辉煌成就。
我国不断推出脱贫新政A. 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B.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C.表明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同时富裕D.说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得以实现11、近期热播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广泛激发观众的共鸣与热议。
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①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1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是因为A.奋斗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B.有了奋斗精神就有了国家的富强和繁荣C.弘扬奋斗精神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D.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1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这一做法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②是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③说明我们已认识到经济建设应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④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十九大报告的这句话A.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B.强调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C.指明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途径D.说明把握先进文化建设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环保部将建立“包产到户”跟踪研究机制,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
坚决治理大气重污染,政府应该A.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树立顺应自然、不开发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理念C.坚持“先污染后治理”原则,保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D.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共同建设美丽中国16、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体现中国人民具有A.伟大创造精神B.伟大奋斗精神C.伟大团结精神D.伟大梦想精神17、和诗以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传统,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配曲新唱,再现文化魅力。
该栏目的成功给我们的感悟是A.传统美德薪火相传B.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承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18、绿了青山富了民。
不久前发布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生态管护员岗位40万个,并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约1500万贫困人口增收。
我国推进生态扶贫工作A.应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B.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C.体现同步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D.是践行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的表现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实施该工程A.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B.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C. 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 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2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就要A.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B.统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C.贯彻“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D.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政治制度21、3月26日武汉市水务局发布了2017年度水资源、水环境状况和水土保持三份公报,去年江城治水成效明显,劣V类湖泊一年减少了8个。
取得这一可喜成就,是因为我市A. 把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B. 杜绝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C. 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D.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22、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
做好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我国应该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③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23、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
这给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有益启示是A. 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 要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C. 各国文化要相互借鉴,推动文化共同繁荣D.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4、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该地区各项事业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5.3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33亿元,增长了642倍。
这表明我国A.实行民族高度自治制度B. 坚持共同富裕的民族政策C. 坚持民族共同繁荣原则D. 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5、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下列举措有利于实现这一千年大计的是①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②实施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治理念A.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2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B.一国两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C.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D.“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给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启示是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C.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D.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下列能够体现爱国情怀的是A.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B.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9、“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十九大报告这段话强调的是A.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B.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教育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D.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30、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要求每个公民A.树立国家安意识,关心和维护国家安全B.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C.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共识D.积极行使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