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鄂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知识点是否能够准确掌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练习题来检验自己,下文为大家提供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大家可以通过做这些练习来检验一下自己。
湖心亭看雪练习一、阅读理解与欣赏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我的理解: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我的理解是: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标准答案:1. (1)消失 (2)撑,划 (3)全 (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2019-2020年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8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四十二➢第1题【单选题】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挐/一小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ùi)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D、更定(gēng)铺毡(zhān)痴(chī)【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写出含有与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②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______。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8 湖心亭看雪语文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五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填空: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又字_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______ (朝)人。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加线字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 是日,更定矣______ 惟长堤一痕______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 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及下船_____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义。
①余住西湖古义:______今义:剩下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______今义:白色【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拏:______②拥毳衣炉火拥:______③雾凇沆砀沆砀:______④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翻译下列句子。
6.29《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课文导读】《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这种情感须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就能理解。
【学习重点】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领悟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怀。
【学法指导】古代优美的散文必须充分地读,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文是一山水小品,学习它要做好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反复阅读,在诵读中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简练朴素的语言特色。
在这篇游记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
所以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从而体会白描这一手法的精妙。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雾sōnɡ()hànɡdànɡ()()拏.()一小舟草芥.()cuì衣()铺zhān()长堤.()更.()定强.()饮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2)雾凇沆砀..(3)与余舟一芥.(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舟子喃喃..曰(6)是日更定..(7)余挐.一小船(8)是金陵人,客.此3. 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
(1)本文选自《》,作者,字宗子,号,(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2)大雪三日,。
(3)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8 湖心亭看雪语文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丁湖梦寻》等。
【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子句中划线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②是日更(gēng)定矣是:______③雾凇沆砀沆砀:______④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湖心亭看雪》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字宗子,号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等。
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湖心亭看雪》全文100多字,写湖、写______、写______、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特别是作者能抓住景物突出的特征:______,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无一语多设,无一字多下。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余挐一小舟______②惟长堤一痕______③上下一白______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填空: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又字_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______ (朝)人。
【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1题【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答案[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湖上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是日更.定()(2)拥毳.衣炉火()(3)雾淞沆砀..()(4)莫说相公痴.()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4分)①长堤一()②湖心亭一()③余舟一()④舟中人两三()3.辨析解释多义词。
是日更‧定( ) 余拏一‧小舟()(1) 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 一上下一.白().有痴似相公者( ) .痕()上下一白.()(3)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解释加点的字。
(1)是日更定.定:(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3)是金陵人,客.此客:(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而已:5.文学常识填空。
《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又字石公,号,末初人。
作品有《》《》。
6.根据原文填空。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7.揣摩语言。
说说加点的词的作用。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翻译各句。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9.探究回答:(1)什么是白描手法?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举例说明。
(2)文章开头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一)课内精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日日清一、基础题1.给下列字词注音。
毳.衣()崇祯.()雾淞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更.定()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1、请你默写马致远《秋思》,并划出运用了白描手法的句子。
二、发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③拥.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三、提高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给加点字注音。
夕岚.()夕舂.()苏堤.()罗纨.()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歌吹.为风()②始极.其浓媚()③艳冶..()..极矣()④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3.能够作为全文总纲的句子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9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课文导读】《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这种情感须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就能理解。
【学习重点】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领悟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怀。
【学法指导】古代优美的散文必须充分地读,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文是一山水小品,学习它要做好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反复阅读,在诵读中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简练朴素的语言特色。
在这篇游记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
所以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从而体会白描这一手法的精妙。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雾sōnɡ( ) hnɡdnɡ( )( ) 拏( )一小舟草芥( )cu衣( ) 铺zhān( ) 长堤( ) 更( )定强( )饮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3)与余舟一芥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舟子喃喃曰 (6)是日更定(7)余挐一小船 (8)是金陵人,客此3. 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
(1)本文选自《》,作者,字宗子,号, (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2)大雪三日,。
(3)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基础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湖心事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余奴(手)()一小舟(2)雪淞沆()砀()(3)拥毳()衣炉火(4)有两人铺毡()对坐(5)崇祯()五年十二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日,更定矣()②惟长堤一痕()③是金陵人,客此()④及下船()3.辨析下列多义词。
(1)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一:惟长堤一痕()上下王一白()(5)与:选贤与能()天与云与山与水()(6)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雕栏相望焉()4 写出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湖中人鸟声俱绝(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5)惟长堤一痕5.默写课文第二段。
6.用下列词语写一段关于雪景的话(词序可调整)。
漫天飞舞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冰雪世界7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④是日,更定矣。
8.“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9.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高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第28课湖心亭看雪一、字音字形毳.衣(cuì)雾凇沆砀..(hàng dàng)更.定(gēng)更.有此人(gèng)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2)喃喃:低声说话的样子。
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是金陵人,客此。
活用词语:客解释:旅居他乡,名词用作动词。
三、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有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1.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点拨: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2.核心图解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更.定(gēng)雾凇.(sēng)沆.砀(hàng)B.毳.衣(cuì)喃.喃(nán)相公痴.(chī)C.崇祯.(zhēng)金陵.(líng)舟一芥.(jiè)D.铺毡.(zhān)俱.绝(jù)拏.小舟(n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湖心亭看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崇祯.( ) 一芥.( ) 更.定( ) 强.饮( )
cuì( )衣雾sōng( ) 铺zhān( ) hàng dàng(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是.日,更定矣( ) (2)余拏.一小舟( )
(3)湖中人鸟声俱绝.( ) (4)惟.长堤一痕( )
(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更有此人( )
..( ) (6)湖中焉得
(7)是金陵人,客.此( ) (8)及.下船( )
3.下列句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上下一白 B.余拏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更: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1)(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3)( )是金陵人,客( )此。
6.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从大处落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8.课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______,_________ (朝代)文学家。
9.下列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湖中人鸟声俱绝.群响毕绝.
C.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
D.及.下船及.鲁肃过寻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
哉!
1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春为月.(月亮)
B.梅花为寒所勒.(抑制)
C.竟不忍去.湖上(离开)
D.安.可为俗士道哉(怎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2)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14.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
15.本文的中心句是:
16.本文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
1. zhēn jiè gēng qiǎn g
毳凇毡沆砀
2. (1) 代词,这 (2) 携,带
(3) 消失 (4) 只有
(5) 罢了 (6) 哪能
(7) 名词作动词,客居 (8) 等到
3. A
4. D 【解析】D项两个“及”都是“等到”的意思。
5. (1) 余
(2) 客客
(3) 客于
6. (1) (湖上)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2)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7.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 张岱明末清初
9. A 【解析】A项中“是”的意思分别为:这;判断动词。
10. (1)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的声音都消失了。
(2)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11.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这类题一是要与全文的意境统一,二是要对给出的句子加以具体描述。
12. A 【解析】月:月夜。
13. (1) 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2) 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意境,别是一种趣味。
14.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15.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文章后两段都是对第1段的具体描写和议论。
16. 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意境,别是一种趣味。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文章后两段都是对第1段的具体描写和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