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问题的教学研究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865.1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研究1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的比较选作比较分析的新教材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此教材是20XX年RM教育出版社出版;旧教材是《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必修)》,此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审查通过,RM教育出版社出版.1.1整体结构模块式的结构设计是高中物理课程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新的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其中物理l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他为选修模块.学生在学习2个共同必修模块后,可以在选修1、选修2和选修3系列中任选一个模块学习[6-9].1.2教学内容新教材较之旧教材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1)章节顺序不同.例如:旧教材第一册章节顺序是“力”、“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而新教材必修一是“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这种顺序安排使学生感到困难的受力分析内容移到运动学之后,此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有所提高,难度相对降低.(2)新教材按知识内容整合模块化.如旧教材第二册中的电磁场单独构成选修3-1、3-2模块;旧教材第二册分子热运动、能量守恒、固体、液体和汽体构成选修3-3模块;旧教材第二册中的动量守恒和第三册中的近代物理部分构成选修3-5模块;新教材把机械波由第二册移到选修3-4模块,并把几种形式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波动——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进行类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波的理解.(3)删旧增新.新教材在系统地介绍物理基本知识的同时,删减了一些“难、偏、旧”的知识,新加了与实际联系比较大的内容.如选修3-1中增加了“逻辑电路与自动操纵”;选修3-2增加了“传感器及其应用”等.1.3教学要求高中实行学分制,选修内容不要求学生全部都进行学习.知识结构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省去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计算.如在选修3-3中,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没有了定量计算;在选修3-5中,仅仅对动量和冲量有要求定量计算,其他内容都只是要求定性了解.新的高中物理课程在结构上更重视共同基础,同时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针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设计供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对旧教材进行了删减.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物理知识基础上存在差异,进而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知识衔接问题.如有关动量的内容从必修移到了选修模块3-5,没有选修3-5的学生就会觉得质点力学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学[6-9].2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比较与衔接处理要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顺利衔接,首先要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哪些知识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而哪些内容只要求了解,以及大学中出现的知识点在中学学到了什么程度,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与高中物理的关系,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深广度,尽量幸免内容的重复或知识跨度太大.2.1针对高中“重复知识点”,提高教学内容起点,做到有继承有发扬力学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高中接触的知识点很多,如质点、参考系、加速度、牛顿定律、功、动能定理等;电磁学中,高中接触的知识点也很多,如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等.对这些熟悉的知识点,要提高教学内容起点,重视物理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基本精神[10-13].如对加速度的讲解,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是有区别的,中学教材加速度的定义为:tvΔΔ=,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而大学教材中:质点在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变化,因此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的变化.质点在Δt时间内由点运动到B点,速度由v变为Bv,速度增量为BΔv=vv,则质点的平均加速度定义为平均加速度只能粗略描述Δt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情况,如同讨论速度时的情况类似,当把Δt0时,平均加速度的极限值叫做瞬时加速度。
浅谈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教学衔接问题一、引言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它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入学之初诸多方面的不适应。
因此,如何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话题。
传统看法认为,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其实,既然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的互相连接,那么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三年级教师,对解决好这个问题也负有重要的责任。
如果高中教师能关注并协助大学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少走一些弯路,事半功倍。
有专家通过对大学新生情况连续调查研究发现,对大学新生做好入学前准备,即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和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情感、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贯通中存有的问题,即为大学新生的不能适应性,主要彰显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学生在中考后挑选专业时呈现出盲从性特点。
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中学教育阶段未曾开办职业规划课程,以致学生因缺少职业和专业挑选意识而迷茫,不知所措。
大部分学生挑选专业时主要倚赖家长和老师,因此,在入学后对所学专业重新认识模糊不清。
比如,历史文物复原专业的新生指出他们的任务就是考古与文物的课堂教学复原,古文字学与历史文化等课程于他们无知。
对所学专业格尼兹,导致一部分学生所选专业与兴趣二者违反。
而兴趣就是自学的动力,因对专业没兴趣引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松懈。
(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存有非常大的相同。
在教育模式方面,高中的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手段,纯粹以分数为标准,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模式;而大学教育就是以学生独立自主自学模式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其教学的目的就是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动手能力的培育。
浅谈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与中学物理的有机衔接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该文分析了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别与联系。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学物理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的重视这些差别与联系,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同时也能大幅加强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课程绪论中详细介绍大学物理所需的数学基础、常用的思维方式、具体的教学手法和安排,并结合预习作业等教学管理变化,将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有机的衔接起来,能大幅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中学物理衔接改善教学效果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广大理工类本科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全面接触并且较为熟悉。
但是大学物理的教学情况显示,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课程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跨越与高中物理衔接中出现的“台阶”。
理工类的同学从初中开始接触物理知识,再经过三年高中的物理学习与训练,可以说已具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
这些中学阶段的基础一方面作为基础支撑会有助于大学物理的教学,但是中学阶段划下的条条框框也可能对大学物理的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在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大学物理的教学就像是要在已经画了一部分的油画上继续作画,因此,搞好大学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帮助学生尽快跨越中学到大学的学习台阶为大学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 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物理的差异中学物理的教学中主要是基于初等书序方法,结合试验观察分析,对简单的理想化物理现象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少量定量的简单计算。
其概念和定律多数基于感性认识,所以形成的知识体系相对较为模型化和理想化,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众多的限制和无法克服的困难。
而在大学物理中,从基本概念到物理定律都是深深的植根于高等数学知识,形成了理论层次更高、结构更为完整的知识系统。
同时,大学物理中对事物的处理近似极少,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常见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分析计算,具有极强的扩展性和普遍性。
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如何实现有效的衔接,是每位大学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普遍性问题。
中学物理实行模块化教学,即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大学物理相比较更具系统性,尤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和深入。
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通过分析学生由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过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必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改变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从基础入手解决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课程之间的衔接。
结合一些物理教学知识点,总结出实现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良好过渡的几点体会。
大学物理课程与高中物理课程的衔接研究摘要:本文首先比较了教育部制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中关于近代物理部分内容的基本要求,然后,以2007年4月第2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和2010年8月第1版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物理》为例,分析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大学物理教材在近代物理知识编写上的异同.最后,深入分析了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在近代物理内容衔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衔接的建议,希望为顺利实现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提供参考.关键词:大学物理中学物理近代物理教学改革衔接1 引言近代物理是物理学的近代发展,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形成,其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近代物理的主旋律,它们导致物理学在观念和思想上的变革,并分别渗透到微观和高能的各个领域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1],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学物理课程是所有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着重讲述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学处理疑难问题的各种理论方法以及它在解决各种不同性质实际问题的作用[2]。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3]。
而高中物理课程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属于基础教育范畴。
大学物理相比于中学物理,教材内容虽有部分重复,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加深和拓展,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
而且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对象分属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方法也有较大区别。
关于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问题的教学研究探讨孙光辉龙云泽(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应用物理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 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如何实现有效的衔接,是每位大学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普遍性问题。
中学物理实行模块化教学,即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大学物理相比较更具系统性,尤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和深入。
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作者通过分析学生由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过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必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改变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从基础入手解决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课程之间的衔接。
结合一些物理教学知识点,总结出实现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良好过渡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中学物理;大学物理;大中衔接中学物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对于理科生来说学习时间长达5年,在此期间学生在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获得培养,同时也给理工科大学生继续学习大学物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
由于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的相似性,必然导致部分内容重复,这一点在力学、电磁学等方面尤其明显,对于重复的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收获不大,兴趣也不高。
另外中学时期学生养成的依赖式学习方式与大学教育倡导的自主式学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不适应,普遍感到大学物理难学,甚至厌学。
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做一深入研究以便寻找改进的方法与措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效率。
1 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 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亟需改进中学物理教学有其自身特点,由于绝大多数中学在高考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大量地使用了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定式。
中学物理的书本较薄,概念原理较少,但却配以大量的习题;大学物理的书本较厚,概念原理、论证较多,而习题相对较少。
学生通常认为能解题尤其是会解难题是学好物理的标准,而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不仅要牢固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把握问题的物理实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使之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能力。
2) 生搬硬套公式,但不太理解概念原理虽然有很多习题学生知道怎么解,甚至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但很多是建立在中学物理大量题海战术的基础之上,依赖于对于问题的记忆、重复、熟练和模仿,而不是靠对题目的物理实质的准确地把握。
例如:对于冲击摆的题目能够很快用动量守恒定律求出速度,但对于动量守恒的条件并不清楚。
3) 学风不踏实例如不认真记笔记或者干脆不记笔记;不及时做作业,作业本书写潦草,做题的格式不规范,常收稿日期:2018-05-13作者简介:孙光辉,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sgh@;龙云泽,男,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yunze.long@引文格式:孙光辉,龙云泽.关于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问题的教学研究探讨[J].物理与工程,2018,28(Z1):59-62.60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常只列出一串公式;抄袭别的同学的答案,而自己没有任何的思考,另外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学习的自觉性与自制力相对较差。
4)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这两个阶段不是连续的,而是分化的中学物理强调以实验为主,把实验现象与物理定律结合起来,运用的计算工具是初等数学知识。
大学物理是在中学物理的基础上,把物理现象、物理理论与高等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更加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以便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
2 如何实现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为了使学生真正适应大学物理的教学要求,必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改变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从基础入手解决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为此提出如下一些改进的措施。
1)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风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先决条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对待科学要一丝不苟。
举例来说,要求学生记笔记时要字迹工整、要有条理。
作业要及时、独立完成,要意识到抄袭他人的答案是一种剽窃、可耻的行为等等。
教师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极大,因此在这方面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
2) 强调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在教学要求上的差异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然界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中学物理只是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作初步介绍,其研究对象是简单的。
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够严格到严格,从运用中学数学工具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过程。
例如: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的定义比中学物理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定义更为严密,变力曲线做功问题比中学物理中恒力直线做功问题更具普遍性等等。
3) 充分利用已有的中学物理基础,提高教学内容的起点对学生已经有所熟悉的教学内容不再重复。
例如力学里面不再从直线运动讲起,而是一开始就引入空间位置矢量和其导数即速度和加速度等。
再比如说电学里电磁感应一章不再从许多演示试验的分析开始,而是直接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讲起,说明其含义进而讲解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场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感到教学内容重复乏味[2]。
4) 按照“高难度教学原则”,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具体表现在一次课所掠过的课本页数上,一般来说一次课下来要求学生看几页甚至十几页的课本内容,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需要经过可以适应的高难度、高强度的锻炼才能更趋活跃发达。
学生一开始可能不太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以后这些问题就会逐渐地消失。
当然,高难度教学原则是有条件限制的,对于学生未曾接触的新的教学内容还是要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相应地进度也要放慢一些,要因材施教,照顾到多数学生的实际状况,例如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教学内容就属于这种情形。
5) 讲课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讲思路、讲重点、讲难点例如在讲解动能定理时用比中学物理里更为普遍的公式来推导,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指出它们有更普遍更深刻的根基——自然界的对称性;在讲解磁场力时注意它与电场力的相对论性联系进而指明电磁场的相对性和统一性等等。
以上事例在具体内容上指出了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不同,从而消除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问题的教学研究探讨613 积极实践、潜心总结,逐步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1) 适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定律、原理往往是实验事实的总结,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不但能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解决无法事事实践的矛盾,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观察范围,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增加小组讨论课,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小组讨论是国外高等院校通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通常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整理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由全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学习。
通过这种方法,每个人都能亲自参与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因而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 重视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思维方式学生步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延续了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异同要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增加一些趣味物理知识的演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便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4) 精选示范性的例题由于大学物理的课时较少,所以教师应选择一些基础的、典型的习题提供给学生练习,注重解题方法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对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深度、广度。
其次,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够把问题和书本进行有机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严格地执行上述原则。
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将会加大,特别是要想制作出美观、精致、简洁而又有条理的赏心悦目的多媒体课件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不但要熟悉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还要精心地组织教案。
另外,要组织小组讨论课,教师应提出恰当的问题,广度、难度、深度都要适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 结语以上各项措施的核心是使学生在深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担负着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物理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改变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在知识内容、层次、所用数学工具以及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均有不同,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进行正确地学习,从而完成由中学物理向大学物理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1] 宋国利,梁红,苏春艳.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方式的研究[J]. 物理与工程,2012,22(1): 56-58.SONG G L, LIANG H, SU C Y. The effective way to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physics and the high-school physics[J].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2012, 22(1): 56-58. (in Chinese)[2] 王稼军. 关于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 物理与工程,2016, 26(4): 7-12.WANG J J. Thinking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ge physics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J].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2016, 26(4): 7-12. (in Chinese)62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PHYSICS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SSUN Guanghui LONG Yunze(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Abstract:How to achieve effective cohesion between physics and physics in universities is a universal problemthat every university physics teacher must think about. Middle school physics is modular teaching, which isdivided into required modules and elective modules, and the college physics is more systematic, especially for the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hich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eper. The difference in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nd thinking method between the two causes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inthe process of learning,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problems arising from middle school physics to college physics transition learning, the author proposes to set up acorrect learning concept, change some misconceptions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physics learning, and solve theconnection and transition between college physics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s courses from the foundation.Combined with some knowledge points of physics teaching, some experiences of achieving good transition frommiddle school physics to university physics are summed up.Key words:middle school physics; university physics; transition■————————————————————————————————————————————(上接第58页)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NEW 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YE Weiguo(Physics Department, Shaoxing 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new form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new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 not only students have uneven physical knowledgestructure, but al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background is very big. The practice of physics teachingreform befor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nd afte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havebeen compared. A new method of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 wasproposed and has been practiced.Key words:high school physics; college physics;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 cognitive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