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疑似牛支原体肺炎暴发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4
支原体肺炎的病血清学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可导致轻至重度呼吸道症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这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血清学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成为关键的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支原体肺炎的病血清学检测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一、病血清学检测方法病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病人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支原体肺炎,通常包括几种主要的方法。
1.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IFA(免疫荧光抗体法)来检测病人的血清中是否存在支原体肺炎的抗体。
ELISA 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的方法,能够检测出不同类型的抗体。
IFA则需要通过荧光显微镜来观察荧光抗体与病原体结合的情况。
2.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和实时荧光PCR 来检测病人体内支原体的核酸。
PCR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
3. 细菌培养和鉴定支原体肺炎的最终确诊需要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来获取支原体分离株,并进行典型的草履虫法试验。
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支原体肺炎流行情况的重要手段,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 疫情监测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进行病例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程度、疫情变化趋势以及患病的特点。
同时,还可以对不同年份和季节的患病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提前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爆发。
2. 病原学特征分析通过对支原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分子学特性和抗药性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支原体的亚型分布以及感染途径等,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调查暴发事件当出现支原体肺炎的暴发事件时,需要立即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病原体的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群体感染调查对于支原体肺炎的群体感染事件,如学校、托幼机构等,需要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控策略。
•102•现代畜牧科技2020年第9期总第69期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9.057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及防治曲年波(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尚志150622)摘要:肉牛支原体肺炎是由于感染牛支原体而发生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出现坏死性肺炎,给规模化牛场造成较大危害。
病牛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涕、经常咳嗽、食欲城退、体型消瘦等,部分会继发引起腹泻或者关节炎,尤其犊牛患病后症状较为严重。
我国在2008年首次出现发病,之后一些地区陆续爆发该病,发病率通常为50%〜100%不等,死亡率在10%〜50%范围内,严重损害我国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肉牛;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1流行病学1.1病原牛支原体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形态多样,如丝状、球菌样、颗粒状、螺旋形。
病原体在避光条件下能够生存几周,在牛乳(4°C)中能够生存2个月,在水中能够生存至少2周。
该菌具有较弱的抗高温能力,如在65°C温度下经过2min、70°C温度下经过1min就会失活。
但在4〜37°C温度内,存在于液体介质中病原体的存活力不会受到影响,可生存59〜185天不等。
粪便中的病原体能够生存37天,秸秆中的病原体能够生存13天。
1.2易感动物任何品种及各个年龄的牛都能够感染发病,但易感性不同,且在临床症状方面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易感性最高的是2〜12月龄犊牛。
奶牛与肉牛和黄牛相比,更易感染牛支原体。
1.3传播途径该病具有2〜14天的潜伏期,可通过宜接接触或者呼吸道、生殖道等进行传播,胎儿还可通过产道感染。
新生犊牛如果吮吸患病母牛的乳汁就会感染发病。
另外,该病也可经由交配或人工授精进行传播。
1.4发病诱因健康牛的体内就存在病原体,使其处于潜伏感染,在接触病牛或者调整饲养方式、改变饲养环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9—0102—02境等引起应激时就会诱使其发病,尤其是发生运输应激后的牛更易诱发该病。
黄牛感染支原体继发急性牛出败的病例报告段定然(云南省腾冲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保山679100)原体肺炎临床上以间歇性轻咳为特点,本病如无继发感染很容易被忽视。
牛出败病按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和肠炎型。
支原体病和牛出败都是兽医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支原体感染的危害在腾冲本地品种表现不明显,在外来肉牛品种上较严重。
牛出败急性败血型在本地黄牛上也不多见,多发生在外来肉牛上。
预防牛出败的关键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牛只应激,提高牛群的健康状况,养殖环境严格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传入和存在,对牛群进行科学的免疫,降低牛只易感。
牛;支原体;牛出败;报告牛支原体肺炎是由牛支原体等致病性支原体引起的,成年牛支气管炎或间质肺炎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病,临床上以间歇性轻咳为特点,本病如无继发感染很容易被忽视。
牛出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组织器官的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按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和肠炎型。
2021年3月13日腾冲市一养殖户报告其饲养的黄牛在夜间突发急病、来不及治疗快速死亡的情况,10日内死亡3头,报到笔者所在中心请求诊断,接报后笔者到现场进行诊断处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临床表现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该养殖户的黄牛发生支原体感染继发急性牛出败,据诊断结果,指导养殖户采综合措施防控疫情,成效明显,已50d 没有新发病例。
现将诊断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1流行情况该养殖户2020年8月开始建牛舍养牛,从事肉牛育肥,现圈养存栏各种黄牛43头,品种以西本门塔尔杂交牛为主,此次病死前从未发生牛只死亡情况,饲养期内,牛只时有购进卖出,最后一次购牛距病死牛时间已超过2个月,养殖的牛只有一部份免疫过牛口蹄疫A+O二价灭活疫苗,除此之外未疫免疫过其它任何疫苗,该养殖户周围200m 内没有农户养牛,牛群白天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死亡都发生在晚上和夜间,时间分别是3月2日、3月8日、3月12日,死亡的牛都在2岁以上,且膘情较好。
几例牛感染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及分析作者:安进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19期摘要:2020年3~8月期间,兴隆乡农业服务中心陆续接到村民电话报告,农户家养殖西门塔尔牛发病,兴隆乡农业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到现场开展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发病牛只OP液进行了采样。
经治疗几起病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确诊为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原体肺炎疾病。
几次病例中牛只均为北方调运至南方的西门塔尔牛,本文可为“北牛南养”散发性牛支原体肺炎治疗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西门塔尔牛牛支原体肺炎是牛感染牛支原体后引发的以支气管和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疾病对养牛行业危害比较大,患病牛只多出现精神倦怠,流浓鼻涕,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现象。
该病多发生于牛只调运后,环境条件改变,自身适应能力不足。
随着“北牛南养”模式在兴隆乡顺利实施,来自北方的西门塔尔牛养殖数量逐年增多。
南方气候湿冷,再经长途运输,导致北方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发生支原体肺炎疾病。
截止到2020年8月,兴隆乡已引进西门塔尔牛230头,在农户养殖过程中陆续出现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刚开始对于此病以常规感冒、肺炎治疗,效果不佳。
1 主诉与病史2020年3月18日,大沟村村民2头西门塔尔牛出现流涎、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现象,饲养西门塔尔牛2个月,近期由于天气降温,出现此症状。
2020年4月23日,果木村村民1头牛流涎、磨牙,体温升高、站立不稳,咳嗽现象,购买西门塔尔牛6个月,近期在山上放牧,牛只发病,当作感冒病处理,2日内病情未见好转。
2020年5月20日,石板村村民1头牛出现精神沉郁、不食、呼吸困难、腹式、体温升高现象,购买西门塔尔牛4个月,牛只圈舍潮湿、阴暗,当作感冒处理1日,病情未见好转。
2020年8月12日,大沟村村民3头出现咳嗽、鼻孔流出黏稠脓性鼻涕、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站立不稳现象。
从市场购买西门塔尔牛3个月,白天放牧,天气较热,晚上牛只饮水,不食,未用药,次日病情未见好转。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儿童与年轻成人。
了解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制定预防与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者呼出的含有支原体的水滴可被其他人吸入。
一旦感染,潜伏期通常为1到3周,期间患者可能并无明显的症状。
然而,在潜伏期结束后,患者会出现咳嗽、喉咙痛、胸痛、发热、流鼻涕等症状。
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速度较快,尤其是在集体环境中,如学校、托儿所等。
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评估针对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人群暴露风险:人群中的儿童、流动人口、医护人员等职业暴露密切接触感染源的患者,具备较高的风险。
2. 地域暴露风险:支原体肺炎的流行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可能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在流行季节,学校、托儿所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感染风险较高。
3. 个人抵抗力:个人免疫状况和健康状况对于感染风险具有决定性作用。
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更容易感染支原体肺炎。
4. 预防控制措施:某些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如洗手、咳嗽礼仪等,可有效降低支原体肺炎的感染风险。
同时,在医疗机构和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加强空气消毒、消毒剂的使用和通风等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支原体肺炎的传播。
鉴于上述风险评估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支原体肺炎的流行:1.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普及有关支原体肺炎的知识。
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增强防范意识,积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2. 在感染高发地区以及医疗机构、学校等集体环境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如定期进行场所的消毒、加强通风等。
3. 加强儿童和医护人员的健康管理,提高其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4. 鼓励患者在发病初期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治疗和隔离,以减少感染的扩散。
综上所述,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支原体肺炎(Chlamydia pneumoniae)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喉咙痛和胸闷等症状。
该疾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流行情况和风险程度存在差异。
因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疾病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一、流行病学调查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病例筛查、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传播途径探究和感染源追踪等。
1. 病例筛查对于怀疑患有支原体肺炎的患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初步筛查。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痰液培养、鼻咽拭子或喉拭子PCR检测等。
通过病例筛查,可以初步了解感染者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通过对已确诊的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和旅行史等因素,都可能与支原体肺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关。
此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该疾病的地域差异和人群易感性。
3. 传播途径探究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途径存在多样性,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通过对疫情爆发地区和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可以探究疾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感染源追踪了解支原体肺炎的感染源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可能的感染源,并进行追踪调查。
例如,通过对密切接触者、食物、水源和环境污染等进行采样和检测,可以进一步确认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风险评估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对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进行评估是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患病率评估、病情严重性评估和传播风险评估等方面。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流行趋势和潜在风险,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被广泛应用于此类疾病的研究和预防控制中。
本文将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以期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疾病流行状况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方法。
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而言,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病例定义与病例诊断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病例定义可根据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结果和病程等特征加以确定,以确保病例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1.2 病例发生情况通过对已知感染者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情况。
这包括感染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地理分布等相关特征,并结合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探索疾病的地区流行趋势。
1.3 传播途径与感染源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可能,如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等。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通过分析病例之间的联系和暴露史,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在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1 感染风险的因素风险评估首先需要确定感染风险的因素。
这包括容易接触到肺炎支原体的人群、易感人群的特征、感染途径的模式等。
同时还需分析病原体本身的病原性和传染性,以了解疾病的传播潜力。
2.2 风险等级的评定根据感染风险的因素和疾病的特点,可以将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高风险等级意味着人群易受感染且有较高的传播风险,需要采取紧急的预防措施。
中风险等级则是指有一定传播风险但较低,低风险等级则表示感染和传播的风险较低。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肉牛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肉牛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由支原体产生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肉牛呼吸道系统。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是牛群养殖管理中必须了解和重视的问题。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特点:肉牛支原体肺炎是由牛支原体产生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寄生性疾病。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在牛只的鼻、咽及呼吸道分泌物中找到,且对环境适应性强,易存活。
2. 传播途径:肉牛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牛只之间常因鼻、咽及呼吸道分泌物的直接接触而发生传染。
3. 发病季节:肉牛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秋、冬季节,这是因为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二、临床症状肉牛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具体包括:1. 呼吸系统症状:患病的肉牛会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
2. 发热:患病的肉牛常常会出现高烧症状,体温可升至40度以上。
3. 食欲减退:患病的肉牛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4. 分泌物增多:患病的肉牛鼻、咽及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常常为浓稠的黏液样分泌物。
5. 精神状态异常:患病的肉牛会出现异常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活动性减退、精神萎靡等。
以上症状一般会持续数日至数周,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肉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同时也会增加饲养成本和损失。
三、防控措施鉴于肉牛支原体肺炎的传染性和临床症状的严重性,为了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和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以下是一些针对性的防控措施:1. 加强管理:牛群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肉牛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手段。
对牛舍进行定期清洁消毒,确保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减少氨气和粪臭等恶臭气体的滞留。
并且在集中饲养场所应做好空气消毒工作。
2. 控制饲养密度:合理控制肉牛的饲养密度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过密的饲养条件容易导致牛只之间的直接接触,增加了疾病的传染风险。
一起疑似牛支原体肺炎暴发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刘礼杰1,盛 敏1,陶顺启2,单留江3,李靖宁4,白艳艳5,崔 沛1(1.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2. 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驻马店 463000;3. 确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确山 463200;4. 宁夏回族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银川 750000;5. 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榆林 719000)摘 要:2017年4月24日,河南省确山县某养牛场报告发生疑似牛支原体肺炎。
为查明相关病因,控制疫情,减少牛场损失,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采用现场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发现,犊牛长距离调运应激可能是该牛场牛支原体肺炎暴发的原因,不当的治疗方法造成了犊牛大量死亡。
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减少应激、加强卫生消毒和合理用药等牛支原体肺炎防治建议。
关键词:暴发调查;牛支原体;流行病学;应激因素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44X(2019)01-0032-04DOI:10.3969/j.issn.1005-944X.2019.01.008An Outbreak Investigation of Suspected Bovine Mycoplasmal PneumoniaLiu Lijie1,Sheng Min1,Tao Shunqi2,Shan Liujiang3,Li Jingning4,Bai Yanyan5,Cui Pei1(1. Henan Animal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Zhengzhou,Henan 450000,China;2. Zhumadian Animal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Zhumadian,Henan 463000,China;3. Queshan Animal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Queshan,Henan 463200,China;4. Ningxia Animal Diseases Prevention andControl Center,Yinchuan,Ningxia 750000,China;5. Yulin Animal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Yulin,Shaanxi 719000,China)Abstract:On April 24,2017,a suspected bovine pneumonia outbreak was reported in a cattle farm in Queshan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levant causes,control the epidemic,and prevent similar incidents from happening again,related personnel were organized by Henan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and an emergency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on-site interviews,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ation of calves might be the cause of the pneumoniae outbreak,and improper treatment continued to causea large number of cattle deaths. At last,sugges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ovine pneumonia were putforward,such as reducing stress,strengthening sanit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Key words:outbreak investigation;Mycoplasma bovis;epidemiology;stress factors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是由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引起的,以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的牛呼吸道传染病[1]。
该病的暴发往往与牛群调动、长途运输、拥挤、即刻混群以及环境突变等应激因素有关[2],主要感染牛和羊。
病牛通过鼻腔分泌物排出牛支原体,经近距离接触而感染健康牛。
牛一旦感染,可持续带菌并排毒[3]。
牛支原体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在4~37℃的液体介质中能够收稿日期:2018-12-05 修回日期:2018-12-10基金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2019年第36卷第1期存活59~185 d[4],因此其一旦在环境中存在,就很难消除。
本病主要侵害3月龄左右至1岁以内的犊牛,在常发地区多为慢性或者隐性感染,呈散发,在新发地区可呈暴发或者地方性流行[1]。
感染牛临床可见咳嗽、困倦、行动迟缓、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流清亮或者脓性鼻液等特征。
剖检可见:肺和胸膜轻度黏连,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水,液体黄色澄清;不同病牛的肺部病变严重程度有差异,与病程有关,有的只见肺尖叶及心叶及部分膈叶的局部红色肉变。
2017年4月24日,河南省确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某养牛场牛发病的报告,遂到现场进行核实诊断,怀疑为牛支原体肺炎。
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没有控制疫情,死亡数量远超出预期,特别是新引进的犊牛,死亡率更高。
随后确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向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请求协助诊断与调查。
为查明相关病因,控制疫情,减少牛场损失,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赴牛场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1 方法1.1 病例定义2017年3月14日以来,该养殖场户出现咳嗽、流清亮鼻液以及体温升高等症状的犊牛,定义为疑似病例。
1.2 调查方法调查采用现场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
与牛场主座谈,了解该牛场的饲养方式、免疫情况、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以及人员流动、天气变化、动物调运信息等;与确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和当地防疫员座谈,了解该牛场所在乡镇的养殖情况和主要疫病监测情况;实地调查核实存栏情况以及饲料和兽药使用情况,了解牛场的棚舍布局、周边环境、地理信息和畜间分布情况。
2 结果2.1 基本情况该牛场位于确山县瓦岗镇田畈村马庄组,地理坐标为N32°46' 27''、E113°54' 45''(图1),2014年建成启用,目前存栏牛33头。
该牛场周边2 km范围内里没有其他养牛户。
离该牛场约3 km 处,有另外一家养牛户,存栏20头,均为青年牛。
2.2 饲养方式和饲养水平该牛场采用圈养方式,饲养模式主要是购入犊牛育成后售出,饲喂的玉米、干草料和青储饲料来自本地,饮水为地下水;未雇佣其他人员,日常饲养和管理主要由牛场主及其妻子两人打理;邻村兽医负责该场的日常免疫、疾病诊疗等工作。
此外,牛场主有时也外购兽药,根据用药说明自行用药。
2.3 防疫状况该牛场饲养区位于场主住房西边,属于开放性建筑,没有物理屏障与外界隔绝,棚舍、青储窖非常简陋(图1),而且距离粪污收集池很近,犬、猫等动物可以随意进入饲养区,也混养鹅等家禽。
2.4 调入和出售情况建场后至2015年,主要收购本地犊牛育肥;2015年经人介绍,开始从东北地区购入犊牛育肥。
2015年9月,购入第1批,共28头,均在4月龄左右,平均体质量250 kg,育肥后,开始陆续卖出,至调查时还剩9头;2017年3月14日购入第2批,共30头,3月龄左右,体质量150~200 kg,已陆续发病死亡6头。
2.5 发病情况第2批犊牛在2017年3月14日调入后约2周开始发病,约5 d后,全群大部分新调入牛都出现类似临床症状,袭击率为69.2%(27/39)。
4月13日病牛开始出现死亡,其中2头突然死亡,其他4头死亡之前有拉血便症状,且有1头尿血。
临图1 发病牛场卫星图和现场照片床剖检1头死亡病牛,可见肺部严重充血、肉变,肾脏出血严重(图2)。
该牛场的疫病流行病学曲线见图3。
2.6 前期治疗情况发病前期,牛场主用氟苯尼考拌料和维生素C饮水的方法进行过自行治疗,后将2头病重牛拉去兽医门诊进行输液治疗,但治疗无效,最终死亡,具体用药情况不详。
治疗无效后又找另一名兽医,对病牛肌肉注射泰乐菌素、板蓝根及抗病毒类药物,同时对病牛输液(添加红霉素和碳酸氢钠),病情逐渐好转。
至4月26日现场调查时,没发现咳嗽症状的牛,仅发现2头牛有流鼻液现象。
3 病因推断及假设验证3.1 病因推断牛支原体肺炎主要感染3月龄至1岁以内的犊牛,其暴发与应激因素密切相关。
本批调运犊牛在3月龄左右,长距离调运本身是很大的应激,再加上调入后饲粮的改变,更加重了疫情暴发风险。
发病前期,牛场主自行用药不当,延误了治疗,使得病情恶化,造成更多牛只死亡。
病死牛剖检症状符合牛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曲线同相关文献描述一致,发病1~2 d内,发病动物增加[1]。
该牛场在发病1~3 d内,每天的病牛数量逐渐增加。
根据病牛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综合牛只调运应激情况,推断本次疫情为牛支原体感染所致。
3.2 假设验证本次发病牛全是新调入的3月龄犊牛,对牛支原体易感。
同时,牛肺炎支原体对于大环内脂类的红霉素、泰乐菌素敏感,更换用药方案后,大部分感染牛病情好转并康复。
从易感动物和药物敏感性,可以验证本场疫情可能是牛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推断。
4 讨论本次调查最大的局限性是没有进行实验室诊断,另外得到牛场发病的报告较晚,没能够及时开展调查,因此本次调查的结论仅是推断或疑似。
本次调查对于牛支原体肺炎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加强牛群引进管理,尽量减少远距离运输,不从疫区引牛[5]。
确实需要远距离引牛,要做好减少应激的调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