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机理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3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这个问题可不小,它会导致肺部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学会预防和护理。
下面,我给大家分几个方面来讲讲。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是一种帮助病人呼吸的设备,但是有些人在使用呼吸机的时候,会出现肺部感染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叫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听起来挺可怕吧?别担心,我们有办法预防和治疗。
1.1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方法(1)保持呼吸机的清洁卫生。
使用呼吸机之前,要确保它的外壳、管道和面罩都是干净的。
定期清洗和消毒呼吸机,避免细菌滋生。
(2)正确使用呼吸机。
使用呼吸机的时候,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操作指南来进行。
不要随意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以免造成肺部损伤。
(3)注意口腔卫生。
使用呼吸机的人容易口干舌燥,所以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
另外,可以用棉签沾水擦拭舌头,防止细菌滋生。
(4)定期更换面罩和管道。
面罩和管道容易积累细菌,所以要定期更换,保持呼吸机的清洁。
1.2 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方法(1)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肺部感染的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使用呼吸机后,可能会出现痰多、咳嗽等症状。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营养支持。
患者因为生病,可能会导致食欲不振。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4)心理关爱。
患者生病期间,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1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技巧(1)勤洗手。
使用呼吸机的人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要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
(2)戴口罩。
护理人员在照顾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时,要佩戴口罩,以防止病毒传播。
(3)定期锻炼。
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在现代医疗中,呼吸机的应用为许多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带来了生机。
然而,使用呼吸机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就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
VAP 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及危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机械通气 48 小时后至拔管后 48 小时内出现的肺炎。
其主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VAP 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它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呼吸衰竭。
其次,VAP 延长了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和住院天数,增加了医疗费用。
再者,VAP 还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医疗操作因素(1)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使得细菌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
(2)频繁吸痰、气道湿化不足、冷凝水积聚等操作不当,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3、环境因素病房内的空气不流通、消毒不彻底,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达标等,都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
4、药物因素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菌感染。
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1、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1)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
(2)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痰液淤积。
(3)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以提高免疫力。
2、规范医疗操作(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无菌器械和用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南概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呼吸机成为抢救患者呼吸道功能的关键设备。
但是,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增加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本文旨在介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病因、预防和治疗等指南,帮助医务工作者有效预防和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期间,因呼吸机导致肺部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其发生机理主要与呼吸机导管的插入损伤、过度通气和吸气末期肺泡坍塌等因素有关。
病因1.呼吸机导管插管损伤:在插管过程中,可能造成口咽部、气管和支气管受到损伤,使得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2.呼吸机过度通气:因为高通气使得肺内气压增高,容易破坏肺泡结构,增加肺血管的渗透性,导致上皮细胞受损,肺脏免疫功能下降。
3.吸气末期肺泡坍塌:长期使用呼吸机会造成受抑制的吸气末期肺泡坍塌,从而导致细菌沉积和繁殖,发生肺部感染。
预防尽可能减少呼吸机支持时间,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建议采用以下预防措施:1.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严格控制感染源,避免细菌繁殖和传播。
2.鼓励及时拔管:减少呼吸机对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3.妥善保护呼吸道:尽可能采用预防损伤的呼吸机导管,使用抗菌肺泡灌洗、管路口腔护理等,保护呼吸道。
4.采用定期轮换:采用呼吸机导管轮换、痰液排出轮换、血床、空气净化器等,保持环境清洁衛生。
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应基于以下原则:1.选用广谱抗生素:应该考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性,适当使用广谱抗生素。
2.非药物治疗:使用吸氧、营养支持、支持性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损伤。
3.监测肺炎病情:通过气道分泌物、血培养等方法监测肺炎病情和细菌耐药性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及时拔管:对于呼吸机不必要的患者,应尽早考虑拔管治疗,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别看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指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染的一种肺部炎症。
这种肺炎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会导致患者的身体状况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护理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我们要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成因。
其实,这种肺炎的发生与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密切相关。
比如,呼吸机的管道、面罩、湿化器等部件如果不定期清洗、消毒,就可能滋生细菌。
呼吸机的使用时间过长,也容易导致患者肺部积液,从而引发肺炎。
所以,我们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做好预防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我们要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和消毒。
一般来说,每天至少要清洁一次呼吸机的各个部件,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消毒时,可以使用专门的消毒剂,也可以用热水进行煮沸消毒。
我们要控制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一般来说,每次使用呼吸机的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以免导致患者肺部积液。
我们还要关注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及时更换呼吸机的面罩和管道,确保患者的呼吸畅通无阻。
光有预防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如何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
我们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可以使用吸痰器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同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损伤患者的气道。
我们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要尽量采用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我们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面对疾病的困扰,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候我们要多给予关心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二是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防止皮肤病的发生;三是注意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避免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四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是指机械通气(MV)后浮现的肺部感染,属难治性肺炎, 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用药。
1.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的感染因素(1)病原菌在上呼吸道和胃内的定植、吸人和黏附: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 由于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加之气管插管过程损伤气道上皮细胞,气道黏膜基底层暴露, 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屏障直接受到伤害,黏性分泌物增多,吸引器的使用等因素,使上呼吸道定植的细菌大大增加,其中革兰阴性肠道杆菌成为主要的定植菌。
正常情况下,由于胃酸的作用, 胃内几乎无菌,但在 ICU 由于时常使用H2 受体阻滯剂或者抗酸剂以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可导致胃液 pH 值上升,某些病原菌得以在胃内寄生,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
病原体通过各种方式被吸人后可与气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黏附。
(2)气管插管的直接影响:气管插管为病原菌繁殖提供场所,增加气道细菌的寄殖和感染。
①损伤气道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刺激气道分泌,促进细菌繁殖, 增加细菌黏附和定植,使病原菌不经过鼻腔和口咽的调温、湿化和过滤而直接进人下呼吸道。
②气管导管的套囊对血管壁的压迫,使气管软骨间的血流被阻断并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影响其清除能力。
③鼻气管插管妨碍鼻窦外引流,容易并发鼻窦炎,增加下呼吸道吸人机会,鼻胃插管同样易致鼻咽部炎症,削弱吞咽活动和食管括约肌关闭,导管本身还成为细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④由 PVC 材料制成的气管导管,细菌易在其表面黏附增殖,大量分泌胞外多糖,形成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即被膜,具有被膜的细菌定植不易被抗生素杀灭或者被机体本身的谨防机制所清除。
(3)呼吸机及其辅助装置的污染:呼吸设施污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通常包括两个途径。
首先,呼吸机常作为细菌的储存库。
含有液体的装置如雾化器和湿化器易引起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
其次,受污染仪器设备,如直接与患者相连的呼吸机或者雾化装置或者污染药物,可直接引起微生物在下呼吸道的种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患者在使用机械设备进行通气后48小时到停止使用机械通气48小时之间,出现明显的肺部炎症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属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种,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疾病恢复都会产生比较巨大的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现象,主要是指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进行供氧,导致患者自身肺部出现感染和炎症。
据统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患病率为16%-60%之间,属于病发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同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致死率达到20%到70%,因此对于患者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都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引发原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患者的年龄较高、痰黏稠且多、机械通气时间长及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等因素有关,除此之外一些病菌侵入人体也是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相关人员临床统计发现,超过90%的患者都是由于体内受到细菌侵袭而导致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其中以格兰阴性杆菌(50%到70%)、革兰氏阳性球菌(15%到30%)为最多,部分细菌属于多重耐药菌,因此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处理难度比较高,因此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症状。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进步,研究人员发现真菌感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近年来也持续增长,由于很多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药中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受到真菌感染,导致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常见的情况如抗生素类药物、激素类、免疫功能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不规范,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部分患者在临床使用呼吸机进行通气时往往也配合使用抗生素药物和受体阻断剂药物,而抗生素药物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菌群出现失调现象,受体抑制剂会导致患者的胃酸分泌过少,进而导致胃部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症,引发安全隐患。
除用药规范问题外,部分患者的自身体质问题也是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1.1 什么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肺部感染。
这种感染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2 为什么会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是一种帮助患者呼吸的设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风险。
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导致肺部感染。
呼吸机的使用时间越长,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就越大。
2.1 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既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这么可怕,我们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它。
我们要保持呼吸机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洗和消毒。
我们要注意患者的呼吸道卫生,经常给患者擦拭鼻子、嘴巴等部位,避免细菌在这些地方滋生。
我们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2.2 如何护理呼吸机患者?除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外,我们还要做好呼吸机患者的护理工作。
我们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
我们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他们摄入足够的营养。
我们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
3.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
这些症状虽然看似平常,但却不容忽视。
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3.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还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定。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们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患者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重拾健康的生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我们要明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可是会让我们的小命都受到威胁的哦!所以,咱们可得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接下来,我就会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如何预防和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让大家都能远离这个“恐怖分子”。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身上的一种肺部感染。
这种感染通常是由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会导致患者的肺部发炎、充血、水肿等症状。
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1)保持呼吸机的清洁卫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其干净卫生。
还要定期更换呼吸机的过滤网、口罩等部件,防止细菌滋生。
这些工作最好是交给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完成,我们自己动手的话,可千万别把小命给搭进去了。
(2)注意口腔卫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注意口腔的卫生。
每天早晚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还可以用吸痰器帮助清理口腔分泌物,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3)定期翻身、拍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这样既能保持身体的舒适度,又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自己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这样才能及时诊治,避免病情恶化。
(2)按时用药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的药物。
抗生素、抗真菌药等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用药的时候一定要遵医嘱,可别乱来。
(3)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情愉快、积极向上的人,免疫力往往更强,更容易抵抗疾病。
分析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对策【摘要】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本文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和护理对策两方面展开分析。
在原因分析部分,包括呼吸机使用时间过长、呼吸机管路不洁净、呼吸机操作不当等因素的作用。
在护理对策部分,涉及呼吸机管路定期更换、呼吸机操作规范、定期口腔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结论部分强调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重要性,指出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也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ICU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护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分析,护理对策,预防,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在患者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的过程中,发生的院内感染。
它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也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ICU患者的增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医疗问题。
对于ICU患者来说,呼吸机是救命的工具,但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及时认识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导致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探讨不同原因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为寻找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 AP)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提高对V AP的认识,预防和减少V AP 的发生。
方法:收集行机械通气在48h以上的病例60例,其中符合V AP诊断标准的30例,观察其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23例好转或痊愈,7例死亡。
结论:在V AP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应用临床有效的抗生素外,做好ICU 的环境监测,严格消毒,加强气道管理和控制感染是防治V AP的重要手段。
标签:呼吸机;肺炎;原因;护理随着人工呼吸机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
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下简称V AP)是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国内有医院调查,发病率为43.1%,病死率达51.6%”。
已成为长期应用呼吸机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V AP的发生与呼吸机的管理及护理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已引起护理界的普遍重视。
因此,认真分析造成V AP的病圆,并采取有力的护理措施加以防范,达到将V AP发病率和病死率降到最低程度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1.1我院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共发生肺部感染83例。
使用机械通气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6~85岁,其中气管切开21例,插管时间最短1天,最长114天。
60例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导管抽吸送检病原微生物,对使用中的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备用的螺纹管进行细菌监测。
1.2结果V AP发生在机械通气后2d~3d3例,4d~7d12例,>7d15例。
不包括机械通气后即刻采集的痰标本培养结果,并去除相同病人的重复菌株,在30例病人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2.56%、真菌占16.74%、革兰阳性球菌占9.30%、革兰阳性杆菌占1.40%;2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16例;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脑膜炎败血黄杆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这一并发症发生随之大增,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9%~70%,病死率高达50%~69%。
国内有医院调查,发病率为43.19%,病死率为51.6%,成为院内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
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 h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
依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VAP(即气管插管或人工气道建立<5 d发生者,约占所有VAP的1/2)和晚发VAP(即气管插管或人工气道建立≥5 d发生者)。
VAP的发生,与护理操作有着密切关系,已引起临床护理的普遍重视,本文就近几年有关VAP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护理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相关原因1.1 口腔、咽部定植细菌的吸入,对34例入ICU第1天、第3天后的病人进行常规口咽部定植细菌培养,发现细菌定植比例随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第4天可达40%。
1.2 呼吸机回路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污染的来源包括氧气、病室的空气、操作者的手、储水罐添加水、呼吸机连接管冷凝水反流而引起。
据报道,呼吸机冷凝水平均细菌浓度达2×105cfu/ml,其中67%为革兰阴性杆菌。
而且接病人端螺纹管等也有严重革兰阴性菌污染。
1.3 气管插管或切开损害了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微生物更容易从口咽部下行呼吸道,使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增加。
机械通气影响了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刺激上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自然屏障直接受到破坏,口咽部分泌物经气管内壁和导管气囊之间的间隙进入下呼吸道。
同时胃肠内细菌通过呕吐和误吸逆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细菌的定植和感染。
1.4 无菌操作不严,气管内吸痰操作不当,吸痰除因操作者把细菌经过手、导管带入外,还因操作不当使气管黏膜损伤而使细菌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