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第二十四号随想曲》CapriccioNo.24;NiccoloPaganini古典吉他谱
- 格式:doc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0
《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特点与艺术魅力李思韵【摘要】《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凝聚了帕格尼尼所有创新技术的精华,将一个短小精悍的音乐主题,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出11种用超高难度技术进行演绎的变奏,旋律瑰丽动人,音乐风格与表现手段巧妙多变,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1页(P72)【关键词】帕格尼尼;小提琴;音乐特点【作者】李思韵【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辽宁鞍山 114000【正文语种】中文帕格尼尼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富盛名的天才型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小提琴艺术时代,他以大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与高超的小提琴技术相结合,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24首随想曲》创作于帕格尼尼的青年时代,历时四年完成,几乎涵盖了所能想象到的小提琴的所有技巧,其中多有技术上的尝试和创新,是一部能够真正检验演奏家功力试金石的,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一部作品。
而这部随想曲的最后一首,即《第24首随想曲》,又是这部百科全书式作品的一个最高“总结”,几乎凝聚了帕格尼尼所有创新技术的精华,旋律瑰丽动人,音乐风格与表现手段巧妙多变,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是音乐史上永恒的经典。
《第24首随想曲》,a小调,4/2拍,变奏曲式。
帕格尼尼将一个短小精悍的音乐主题,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出11种用超高难度技术进行演绎的变奏,音色与音效变化多端,演奏技术眼花缭乱,令人惊艳。
主题音乐动机单纯,小提琴在D弦上奏出具有鲜明节奏律动的音乐片段,旋律有点轻微的跳跃之感,活泼中又透着几许深沉。
这个主题在技术上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表现的十分简洁。
变奏1 旋律突然变得高亢起来,小提琴在E弦上的高音区用类似于分解和弦的倚音连接着两组三连音,右手用弓子快速撞击指板的连跳弓演奏方式表现,音符上下翻动,听上去十分清脆悦耳,技术难度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变奏2 小提琴在A、D弦上用16分音符的连音奏出,并突出了每一组连音中间的倚音,这个突出的倚音使得如车轮般一样旋转的旋律中不时出现倾塌之感。
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超凡技艺
张瑛
【期刊名称】《音乐创作》
【年(卷),期】2022()2
【摘要】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被誉为小提琴技艺的殿堂级代表作。
该作品运用了大量小提琴复杂的左右手技巧,长期以来被广大小提琴学习者视作“炫技”的最大挑战。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学好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对小提琴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及演奏技术的提高,均会有颇大裨益。
本文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进而从小提琴左右手技术层面,对它的超凡技艺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与论述。
【总页数】8页(P177-184)
【关键词】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超凡技艺
【作者】张瑛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
【相关文献】
1.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圣经
2.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创作特点分析研究
3.帕格尼尼小提琴随想曲炫技风格的艺术魅力
4.帕
格尼尼小提琴《第四随想曲》的演奏解析5.21世纪我们该如何演奏帕格尼尼随想曲——评宁峰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想曲第24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随想曲第24号》的背景、作者及音乐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随想曲第24号》的音乐魅力,理解其内涵。
2.教学难点:分析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随想曲第24号》音响资料3.钢琴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随想曲第24号》的作者——莫扎特,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播放《随想曲第24号》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二、新课导入1.分析《随想曲第24号》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基本构成。
2.讲解《随想曲第24号》的旋律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旋律美。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跟随音乐,用手势表现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2.邀请学生上台演奏钢琴,体验演奏《随想曲第24号》的感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欣赏《随想曲第24号》的感受。
2.针对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随想曲第24号》的旋律和节奏。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二、深入分析1.分析《随想曲第24号》的和声特点,让学生了解和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讲解《随想曲第24号》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随想曲第24号》在古典音乐中的地位和价值。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介绍其他古典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随想曲第24号》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知识点。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二、课堂实践1.让学生跟随音乐,用舞蹈表现《随想曲第24号》的情感。
2.邀请学生创作音乐作品,模仿《随想曲第24号》的风格。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浅谈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随想曲作者:于丹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12期摘要:在小提琴艺术发展史上,帕格尼尼是一位众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
他那火焰喷发般的激情,出神入化的意境,博得了广大听众的赞赏。
虽然他生前只出版过极少数的作品,但是他创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可以说是他器乐曲创作的结晶,也是我们小提琴演奏者们追逐技巧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技巧;帕格尼尼在小提琴艺术发展史上,帕格尼尼是一位众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
他那火焰喷发般的激情,出神入化的意境,博得了广大听众的赞赏。
享有了演奏家有史以来最高的声誉。
同时作为一名小提琴作曲家,他的作品更是美不可言,是形式与技巧,表演与内涵完美结合的典范。
他那迷人的旋律,富于诗意的艺术形象,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帕格尼尼创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可以说是他器乐曲创作的结晶。
尤其是其中的第二十四首,更是集帕格尼尼小提琴创作与演奏完美无瑕的缩影。
直至今日它已成为小提琴演奏者们追逐技巧的奋斗目标。
帕格尼尼,178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他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
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
帕格尼尼8岁时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雷布尔的协奏曲。
他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
13岁时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
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意、法、奥、德、英、捷克等国。
帕格尼尼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
1828年3月,帕格尼尼第一次访问维也纳,演出盛况空前。
在那里,他赢得了著名诗人海涅、作曲家舒曼、钢琴家李斯特等人的高度赞赏,并成为维也纳人崇拜的艺术大师。
自1835年以后,由于健康原因,他的演出越来越少,直到1838年嗓音完全消失,1840年5月,帕格尼尼因喉癌病逝,终年58岁。
帕格尼尼始终是一个被受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在他的音乐领域,还是他个人的生平,都让人匪夷所思。
帕格尼尼小提琴《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演奏解析作者:刘钰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16期【摘要】帕格尼尼是伟大的意大利音乐家,其《随想曲》是19世纪初期创作的作品,为器乐音乐和演奏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方向奠定了基础,在小提琴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文章通过对《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解析,分析了5种变奏,以加深对该作品的了解。
【关键词】帕格尼尼;小提琴;《第二十四首随想曲》;变奏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开创了艺术形象的一个新世界,通过飞速的经过句、大胆的跳跃、复杂的和弦以及弓法惊人的细致等,成为19世纪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在其《第二十四首随想曲》中,几乎所有的变奏都偏离基本速度,以求获得各自的特性。
这种风种允许自由地运用音乐和技术上的各种手法,包括进行的性质和速度。
因为演奏者要展现出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所以这种速度上的变化是正确的。
该作品经常在每小节的开始出现重音,如果把第一个反复的主题当作两个双小节的结构,而第二段则先是两个小双节再是两个一小节,然后又是一个双小节,即(I=2+2)(Ⅱ=2+2+1+1),那么这个缺点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用重音把主题的结构特点稍加强调就能够缓和或消除由于每一个小节的八分音符都突出而形成的尖锐现象。
为了使弓法的演奏更活跃、更鲜明,将单个的十六分音符缩短到相当于三十二分音符,这会使主题过分激烈和尖锐。
在第一拍之后用连线连在一起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在性质上是和第一个四分音符相对立的,应当更平稳、更从容。
在演奏中,有一种把主题及其变奏的两段都加以反复的传统。
其实,应该像谱中准确指示那样在整个乐曲中都中重复前四小节,乐曲的变奏曲式使它有可能在一首乐曲内集中了极为多样的指法技术,这样就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一、第一变奏该变奏应当学会精确、有弹性和节奏准确的Staccato Volant弓法,既能作一弓五个音在弦上的前进运动,又能通过手腕的旋转的动作,使弓子在弦上保持几乎同一位置而没有显著的向上运动。
一首a小调的变奏曲式作品。
既有如第一首中的连跳弓技法,又有第十四首中的英雄主义般的和弦进行;既有独树一帜的左手拨弦技巧,又不乏半音阶滑奏的旖旎音调,并最终在a小调转向A大调的过程中逐渐激烈,最终辉煌收场。
这首《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4首》几乎凝聚了帕格尼尼所有创新技术的精华,旋律瑰丽动人,音乐风格与表现手段巧妙多变,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是音乐史上永恒的经典。
三、演奏技法第二十四首随想曲是用无伴奏和主题变奏的形式创作的,采用此种方法无疑增加了创作上的难度和演奏上的难度。
此首随想曲可以说是帕格尼尼前二十三首《随想曲》高难技术与完美音乐的总结。
他用了十一种不同的技术手法变奏了一个生动活泼而短小的主题。
这个主题共12个小节,是一个平稳流畅的主题,但是却具有很强的旋律可塑性和音乐的流动性,节奏特点十分鲜明,即单独的十六分音符总是坐落于每小节第一拍的最后一小分拍,通过附点和十六分音符的轮换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强烈兴趣。
演奏时应特意点出这个十六分音符,要短促有力、且有跳跃感,切不可和后面四个音粘连在一起。
练习时可以注意在带有休止处进行换弦、换把位的准备动作,同时预先安排好后面十六分音符的指序。
同时前后可以根据音区的不同做出力度上的对比,前半部分用p演奏,后半部分用与之相对的f演奏,但不要压弓,否则声音将发死,应该将弓段放长、弓速变快。
(一)左手拨弦这一变奏是帕格尼尼六大技巧之一——左手拨弦的集中展示,同时也是这整首曲子最为人称道的片段,在变奏八后的突然安静并没有让观众的心冷却,反而推向了更高的高潮。
利用冰雹般的气势和火花式的闪光,深深吸引着演奏者和听众。
左手拨弦一直是小提琴学习者的一个高阶技法难关,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三:(1)部分音拨不响。
因为人的手指强度、长短都有所不同,因此拨弦的效果也不可能一概而论,很显然,食指和中指拨奏的效果比另外两个指头好很多。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可以抛开“拨”字去考虑,采用我国民乐古筝的挑的手法,也可产生同样的音响效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单乐章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其作者为拉赫曼尼诺夫,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相关内容吧!《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作品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语: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
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
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Senar别墅创作此曲。
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
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
论小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的几个方面————以《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为例(中文摘要)小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的运用直接影响到整部作品的流畅性。
每一个小提琴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科学的演奏方法,这无疑涉及到演奏中左手技巧的灵活运用。
小提琴美妙声音的产生尽管说主要是靠右手的灵活运弓来实现,但左手的运用在演奏中却必不可少,因为左手技艺的熟练是决定小提琴弹奏水准与演出效果的关键因素。
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中,以第24首最具代表性。
作者用各种绚丽的表现技法和优雅流畅的韵律,把小提琴无穷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左手的技巧在演奏中更是百般变幻。
本文将通过对作品《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的分析谈谈小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的几个方面,主要从手型、换把、双音、揉弦、拨弦进行论述。
从而使众多小提琴演奏者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地运用左手的技巧去完成乐曲。
(关键词)手型;换把;双音;揉弦;拨弦;左手的重要性左手的主要作用是判断声音的音高,左手根据换把和按弦调节琴弦受震动的大小,以此影响音调。
左手尚有其它的作用,如;拨音、揉弦等,使音符更加充实,具有魅力、富于思想感情。
美国小提琴教育家弗莱什认为,左手的作用就是:"给与每一个音符活力"。
手型手型是最基础的基本动作,恰当的手型才能帮助小提琴演奏者建立完善、合理的音准与把位观念。
能够维持的基本机能状态等。
老而不良的手型容易造成各种技术问题的出现,例如换把不顺畅、音不准、换把速度跟不上和揉弦缺乏变化等。
小提琴在演奏时,左手的动作都十分复杂,其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维持手型。
左手不管在什么把位上,也不管在哪根琴弦上,都要确保四个指头在同一个把位上,并维持成弧状的正常动作,这便是在同一个把位上的正常手型。
这既可以减轻手指的活动,也可以增加左手按弦的精确度,同时,也是提高左手按弦效率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所以,保留适当的左手手型,对提高音色、换把的精确度与流畅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正如《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24课中的第四变奏中;不断重复高把位的下行音阶,我们都知道,小提琴在越高把位拉音阶的时候,其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运动距离越短,4根手指几乎是紧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