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技术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数显温控仪抗干扰解决方案一、引言数显温控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设备,用于监测和控制温度。
然而,由于工业环境中存在各种干扰源,如电磁干扰、振动干扰等,数显温控仪的正常运行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开辟一种抗干扰解决方案对于确保数显温控仪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干扰源分析在工业环境中,常见的干扰源包括电磁场干扰、电源干扰、振动干扰等。
这些干扰源可能导致数显温控仪的测量和控制精度下降,甚至造成误差。
1. 电磁场干扰:工业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和电源路线,它们会产生电磁场干扰。
这种干扰会引起数显温控仪的显示不稳定、测量误差增大等问题。
2. 电源干扰:不稳定的电源电压或者电流波动会对数显温控仪的正常工作产生干扰。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温度测量不许确、控制信号失真等问题。
3. 振动干扰:工业环境中存在机械设备运行时的振动,这种振动会传导到数显温控仪上,影响其测量和控制的稳定性。
三、抗干扰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数显温控仪受到干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抗干扰解决方案:1. 屏蔽设计:在数显温控仪的外壳和路线设计中,采用屏蔽材料和屏蔽结构,以阻挡外界电磁场的干扰。
同时,在关键信号路线上采用屏蔽线缆,减少电磁辐射和感应。
2. 滤波技术:在数显温控仪的电源输入端和信号处理电路中加入滤波电路,以减少电源干扰和高频噪声的影响。
滤波电路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和滤波器参数来实现。
3. 接地设计:良好的接地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
数显温控仪的金属外壳应与地线连接,同时在电路板设计中合理设置接地电路,确保信号的良好接地。
4. 隔离设计:对于特殊严重的干扰环境,可以考虑采用隔离设计。
通过使用光电耦合器或者隔离放大器等设备,将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隔离,减少干扰的传导。
5. 抗振设计:数显温控仪的安装位置应避免机械振动源附近,可以采用减震装置或者隔振支架等方式来减少振动对数显温控仪的影响。
四、实施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抗干扰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测试。
电梯主板知识点总结一、电梯主板的功能和作用电梯主板作为电梯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电梯运行的重要功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控制电梯运行:电梯主板通过控制电机、开关、传感器等元件的工作,实现电梯的上升、下降和停靠等运行状态的控制。
2. 监控电梯状态:主板可以监测电梯系统的各种参数,如速度、位置、负载等,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
3. 通信功能:主板可以与电梯系统的其他部件进行通信,比如与操作面板、门机系统、屏幕显示等进行数据传输与交互。
4. 紧急救援功能:主板可以响应紧急呼叫信号,对电梯进行紧急停车或救援操作,确保乘客的安全。
5. 灯光及声音控制:主板可以控制电梯内外的照明、广播系统,提供乘客信息提示。
6. 数据记录和分析:主板可以记录电梯的运行数据、故障信息等,为后续的故障分析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电梯主板的结构和组成电梯主板通常由多个模块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控制模块: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的控制,包括电机控制、速度调节、位置探测、停靠控制等功能。
2. 通信模块:与其他部件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包括串口通信、网络通信等功能。
3. 电源模块:为主板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确保主板和其他部件正常工作。
4. 监控模块:监测电梯系统的各种参数,如速度、位置、负载、温度等,实时监控电梯状态。
5. 故障检测模块:检测电梯系统的各种故障,包括断电、震动、超速等,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6. 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报表或记录,方便故障分析和维护。
7. 人机交互模块:提供电梯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包括屏幕、按键、声音等,方便用户操作和信息交流。
8.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电梯系统的各种数据和程序。
三、电梯主板的关键技术1. 控制算法:电梯主板的控制算法是保证电梯运行安全和舒适的关键技术,包括速度控制算法、位置控制算法、负载平衡算法等。
2. 通信技术:主板与其他电梯部件之间的通信采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如串口通信、CAN总线通信、以太网通信等。
光电干扰知识点总结光电干扰是指在光电探测器及其相关系统中,由于外界光照射引起的一种干扰现象。
光电干扰是光电技术应用中常见的问题,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综合了解和处理。
本文将就光电干扰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相关的案例分析。
一、光电干扰的产生原因光电干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外界光源的照射。
外界光源包括太阳光、强光源的照射、闪烁的灯光等,这些光源会直接照射到光电探测器上,引起一定程度的干扰。
2. 相邻系统的光辐射。
一些相邻系统中的光源,如显示屏、指示灯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光辐射,对光电探测器产生干扰。
3. 光电元件的故障。
如果光电探测器内部的光电元件发生故障,如光敏元件老化、损坏等,也会导致系统产生光电干扰。
4. 环境条件的变化。
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等也会对光电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光电干扰。
上述几个原因可以综合地总结为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内部元件故障两个方面。
二、光电干扰的影响光电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号质量下降。
光电干扰会导致系统接收到的光信号质量下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2. 误判误报。
光电干扰可能会导致系统产生误判误报的现象,对系统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 系统稳定性下降。
光电干扰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出现问题。
4. 系统寿命缩短。
长期的光电干扰可能会导致系统内部元件的老化,从而缩短系统的寿命。
5. 安全隐患。
在一些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光电干扰可能会导致安全隐患,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以上几个方面是光电干扰对系统性能产生影响的典型情况,因此需要对系统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控制。
三、光电干扰的处理方法针对光电干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进行处理:1. 使用屏蔽材料。
对于外界光源的照射,可以在系统设计中采用一些屏蔽材料,对光源进行隔离,减少光电干扰。
2. 系统隔离。
在系统设计中,可以对系统进行隔离,降低相邻系统光辐射的影响。
ECT 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综述本文旨在综述电磁兼容性检测 (ECT) 技术的优势、诊断效能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情况。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ECT 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综述》,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ECT 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综述》篇1一、引言电磁兼容性检测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sting, ECT) 是一种用于检测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下的干扰和抗干扰能力的技术。
近年来,ECT 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诊断和治疗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 ECT 技术的优势、诊断效能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二、ECT 技术的优势ECT 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无创性:ECT 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以避免因创伤性检查而带来的风险和不适。
2.全面性:ECT 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参数,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3.精确性:ECT 技术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实时性:ECT 技术可以实时检测和记录生理信号,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
5.可重复性:ECT 技术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重复检测,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
三、ECT 技术的诊断效能ECT 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在诊断效能方面也表现出色。
1.心脏病的诊断:ECT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可以提供有关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脏疾病的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病患者的病情。
2.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ECT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脑电图和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等。
3.其他疾病的诊断:ECT 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综合抗干扰技术总结汇报综合抗干扰技术总结汇报一、引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各类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各类干扰问题,如电磁干扰、传导干扰、信号干扰等。
这些干扰问题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通信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综合抗干扰技术应运而生。
二、综合抗干扰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综合抗干扰技术是指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高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
其目的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通信系统的高质量传输。
综合抗干扰技术在电磁兼容性、抗故障能力、抗干扰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综合抗干扰技术的分类根据应用场景和目标,综合抗干扰技术可以分为三类:无源抗干扰技术、有源抗干扰技术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1. 无源抗干扰技术无源抗干扰技术指的是通过设备的结构设计和电磁兼容性措施来降低干扰。
常见的无源抗干扰技术包括屏蔽技术、阻抗匹配技术、连接电缆的综合布线技术等。
2. 有源抗干扰技术有源抗干扰技术指的是通过使用电子器件和电路来改善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常见的有源抗干扰技术包括增益控制技术、差分传输技术、滤波器设计技术等。
3. 软件抗干扰技术软件抗干扰技术是通过软件算法和控制策略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常见的软件抗干扰技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随机抖动技术、自适应滤波技术等。
四、综合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实例综合抗干扰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通信系统综合抗干扰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用于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采用合适的调理和调制解调技术,减小信号的传输误差和干扰噪声。
2. 电子设备综合抗干扰技术在电子设备中用于提高设备的抵抗干扰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和结构布局,防止信号的传导、辐射和共模干扰。
3. 汽车电子系统综合抗干扰技术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用于提高车载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合适的屏蔽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解决车内外电磁噪声对系统正常运行的干扰问题。
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探讨【摘要】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背景则是逐渐频繁的电磁干扰对通信系统的挑战。
本文从干扰源及其影响、现有技术局限性入手,引出基于频谱分析、自适应滤波和信道编码的抗干扰技术。
基于频谱分析技术能有效识别和过滤干扰信号,自适应滤波技术可动态调整滤波参数以抵抗干扰,信道编码技术则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应不断创新技术,强化系统性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干扰形势。
总结来看,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是军事通信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力巨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干扰源,频谱分析,自适应滤波,信道编码,发展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在当今的军事领域中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军事作战中的重要环节。
通信系统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影响,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抗干扰技术来保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军事作战中,通信系统承担着传递指挥命令、情报信息等重要任务,一旦通信系统受到干扰,就会对作战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失败。
发展具有抗干扰能力的通信技术对提高作战效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保障通信的安全性方面。
在现代战争中,敌方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对我方通信系统进行干扰,其中包括电磁干扰、频谱干扰等。
研发强大的抗干扰技术可以有效防范敌方的干扰行为,保障通信的安全和稳定。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不仅对提高军事作战的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保障通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加强对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当今军事通信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1.2 研究背景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军事通信系统面对不断增强的干扰威胁。
随着电子战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干扰手段层出不穷,给军事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带来了巨大挑战。
lte干扰极限值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主流技术。
在LTE网络运营过程中,干扰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因此,了解LTE干扰极限值对于优化网络质量和提高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LTE干扰极限值的概念与意义LTE干扰极限值是指在保证LTE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干扰水平。
干扰极限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网络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
掌握LTE 干扰极限值,有助于网络运营商合理规划网络资源,提高网络性能,降低运营成本。
二、LTE干扰极限值的影响因素1.频段分配:频段分配对LTE干扰极限值有直接影响。
频段越靠近,干扰越大;频段越远离,干扰越小。
2.信号传输特性:信号传输特性包括信号强度、信号传播方式和多径衰落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LTE干扰极限值的大小。
3.抗干扰技术:网络设备和终端采用的抗干扰技术会影响LTE干扰极限值。
例如,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功率控制技术等。
4.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基站布局、小区覆盖范围等。
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助于降低干扰,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三、测量LTE干扰极限值的方法1.实验室测量:通过专业的实验室设备,模拟实际网络环境,对LTE干扰极限值进行测量。
2.现场测量: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利用测试设备采集数据,分析得出LTE 干扰极限值。
3.仿真计算:基于网络规划参数和信号传播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LTE干扰极限值。
四、提高LTE干扰极限值的策略1.优化频段分配:合理规划频段资源,降低邻区干扰,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2.采用抗干扰技术:在网络设备和终端上应用抗干扰技术,提高抗干扰能力。
3.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合理布局基站,减小小区间干扰,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4.网络优化与调整:根据实际网络运行状况,及时进行网络优化和调整,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五、总结与展望LTE干扰极限值对于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抗干扰技术总结2009-12-26 16:45:031、概述电磁兼容性设计(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包括如下含义:1.设备或系统具有抵抗给定电磁干扰的能力;2. 设备或系统具有不产生超过限度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干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1)干扰源,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du/dt,di/dt大的地方就是干扰源。
如:雷电、继电器、可控硅、电机、高频时钟等都可能成为干扰源。
(2)传播路径,指干扰从干扰源传播到敏感器件的通路或媒介。
典型的干扰传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和空间的辐射。
(3)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
如:A/D、D/A变换器,单片机,数字IC,弱信号放大器等。
干扰耦合传播途径:传导干扰;辐射干扰。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原则: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主要手段:接地;屏蔽和隔离;滤波和吸收。
2、干扰耦合途径2.1 传导耦合传导耦合是骚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的主要耦合途径之一。
传导耦合必须在骚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存在有完整的电路连接,电磁骚扰沿着这一连接电路从骚扰源传输电磁骚扰至敏感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按其耦合方式可分为电路性耦合、电容性耦合和电感性耦合。
在开关电源中,这三种耦合方式同时存在,互相联系。
⑴电路性耦合电路性耦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传导耦合方式。
其又有以下几种:①直接传导耦合导线经过存在骚扰的环境时,即拾取骚扰能量并沿导线传导至电路而造成对电路的干扰。
②共阻抗耦合由于两个以上电路有公共阻抗,当两个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电路的电流在该公共阻抗上形成的电压就会影响到另一个电路,这就是共阻抗耦合。
形成共阻抗耦合骚扰的有:电源输出阻抗、接地线的公共阻抗等。
⑵电容性耦合电容性耦合也称为电耦合,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寄生电容,使一个电路的电荷通过寄生电容影响到另一条支路。
⑶电感性耦合电感性耦合也称为磁耦合,两个电路之间存在互感时,当干扰源是以电源形式出现时,此电流所产生的磁场通过互感耦合对邻近信号形成干扰。
2.2 辐射耦合通过辐射途径造成的骚扰耦合称为辐射耦合。
辐射耦合是以电磁场的形式将电磁能量从骚扰源经空间传输到接受器。
通常存在四种主要耦合途径:天线耦合、导线感应耦合、闭合回路耦合和孔缝耦合。
⑴天线与天线间的辐射耦合在实际工程中,存在大量的无意电磁耦合。
例如,开关电源中长的信号线、控制线、输入和输出引线等具有天线效应,能够接收电磁骚扰,形成无意耦合。
⑵电磁场对导线的感应耦合开关电源的电缆线一般是由信号回路的连接线、功率级回路的供电线以及地线一起构成,其中每一根导线都由输入端阻抗、输出端阻抗和返回导线构成一个回路。
因此,电缆线是内部电路暴露在机箱外面的部分,最易受到骚扰源辐射场的耦合而感应出骚扰电压或骚扰电流,沿导线进入设备形成辐射骚扰。
⑶电磁场对闭合回路的耦合电磁场对闭合回路的耦合是指回路受感应最大部分的长度小于四分之一波长。
在辐射骚扰电磁场的频率比较低的情况下,辐射骚扰电磁场与闭合回路的电磁耦合。
⑷电磁场通过孔缝的耦合电磁场通过孔缝的耦合是指辐射骚扰电磁场通过非金属设备外壳、金属设备外壳上的孔缝、电缆的编织金属屏蔽体等对其内部的电磁骚扰。
3、方法总结(一)从基本原则出发,抗干扰措施如下3.1 抑制干扰源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
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
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
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 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
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5)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6)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3.2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按干扰的传播路径可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类。
所谓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线传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扰。
高频干扰噪声和有用信号的频带不同,可以通过在导线上增加滤波器的方法切断高频干扰噪声的传播,有时也可加隔离光耦来解决。
电源噪声的危害最大,要特别注意处理。
所谓辐射干扰是指通过空间辐射传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扰。
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增加干扰源与敏感器件的距离,用地线把它们隔离和在敏感器件上加蔽罩。
切断干扰传播路径的常用措施如下:(1)充分考虑电源对单片机的影响。
电源做得好,整个电路的抗干扰就解决了一大半。
许多单片机对电源噪声很敏感,要给单片机电源加滤波电路或稳压器,以减小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
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电容组成π形滤波电路,当然条件要求不高时也可用100Ω电阻代替磁珠。
(2)如果单片机的I/O口用来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
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
(3)注意晶振布线。
晶振与单片机引脚尽量靠近,用地线把时钟区隔离起来,晶振外壳接地并固定。
此措施可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4)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
尽可能把干扰源(如电机,继电器)与敏感元件(如单片机)远离。
(5)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离,最后在一点接于电源地。
A/D、D/A芯片布线也以此为原则,厂家分配A/D、D/A芯片引脚排列时已考虑此要求。
(6)单片机和大功率器件的地线要单独接地,以减小相互干扰。
大功率器件尽可能放在电路板边缘。
(7)在单片机I/O口,电源线,电路板连接线等关键地方使用抗干扰元件如磁珠、磁环、电源滤波器,屏蔽罩,可显著提高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3.3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是指从敏感器件这边考虑尽量减少对干扰噪声的拾取,以及从不正常状态尽快恢复的方法。
提高敏感器件抗干扰性能的常用措施如下:(1)布线时尽量减少回路环的面积,以降低感应噪声。
(2)布线时,电源线和地线要尽量粗。
除减小压降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耦合噪声。
(3)对于单片机闲置的I/O口,不要悬空,要接地或接电源。
其它IC的闲置端在不改变系统逻辑的情况下接地或接电源。
(4)对单片机使用电源监控及看门狗电路,如:IMP809,IMP706,IMP813,X25043,X25045等,可大幅度提高整个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5)在速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单片机的晶振和选用低速数字电路。
(6)IC器件尽量直接焊在电路板上,少用IC座。
4、方法总结(二)从主要手段出发,常用的方法是屏蔽、接地和滤波。
4.1 接地所谓接地,就是在两点间建立传导通路,以便将电子设备或元件连接到某些叫作"地"的参考点上。
换一种说法就是:信号电流流回信号源的低阻抗路径。
接地的主要目的如下:提供公共参考0电位,防止外界电磁干扰,保证安全工作。
地线的阻抗是指交流状态下的接地线呈现的阻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阻。
主要分为三种:工作地、保护地、屏蔽地。
接地抗干扰技术的主要内容,其一是避开地环电流的干扰;其二是降低公共地线阻抗的耦合干扰。
“一点接地”有效地避开了地环电流;而在“一点接地”前提下,并联接地则是降低公共地线阻抗的耦合干扰的有效措施;它们是工业控制系统采用的最基本的接地方法。
在电路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一点接地"的原则,如果形成多点接地,会出现闭合的接地环路,当磁力线穿过该回路时将产生磁感应噪声,实际上很难实现"一点接地"。
因此,为降低接地阻抗,消除分布电容的影响而采取平面式或多点接地,利用一个导电平面作为参考地,需要接地的各部分就近接到该参考地上。
为进一步减小接地回路的压降,可用旁路电容减少返回电流的幅值。
在实际电路系统中,要避免低频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小功率电路、强功率电路共用地线,应分别将单独连接后,再连接到公共参考点上。
同类型电路可以串联单点接地,不同类型并联单点接地。
公共参考点作为大地,按照国家标准,要埋设一个不大于4Ω的独立接地体。
注意串联接地时,由于地线存在电阻,各个电路间相互发生干扰。
尤其是强信号电路将严重干扰弱信号电路。
如果必须要这样使用,应当尽力减小公共地线的阻抗,使其能达到系统的抗干扰容限要求。
串联的次序是,最怕干扰的电路的地接近地点,而最不怕干扰的电路的地应当接远地点。
但不同类型电路要使用并联接地方式。
并联接地中各个电路的地电位只与其自身的地线阻抗和地电流有关,互相之间不会造成耦合干扰。
因此,有效地克服了公共地线阻抗的耦合干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采用了并联接地方式,但是地线仍然要粗一些,以使各个电路部件之间的地电位差尽量减小。
这样,当各个部件之间有信号传送时,地线环流干扰将减小。
举例如下图:3.2屏蔽和隔离采用屏蔽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辐射干扰,即用电导率良好的材料对电场屏蔽,用磁导率高的材料对磁场屏蔽。
屏蔽有两个目的,一是限制内部辐射的电磁能量泄漏出该内部区域,二是防止外来的辐射干扰进入该内部区域。
a. 电场耦合的屏蔽和抑制技术造成电场耦合干扰的原因是两根导线之间的分布电容产生的耦合。
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远离技术:弱信号线要远离强信号线敷设,尤其是远离动力线路。
工程上的“远离”概念,通常取干扰导线直径的40倍,即认为足够了。
同时,避免平行走线也很有效。
克服电场耦合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屏蔽。
因为放置在空心导体或者金属网内的物体不受外电场的影响。
请注意,屏蔽电场耦合干扰时,导线的屏蔽层最好不要两端连接当地线使用。
因在有地环电流时,这将在屏蔽层形成磁场,干扰被屏蔽的导线。
正确的作法是把屏蔽层单点接地,一般选择它的任一端头接地。
b. 磁场耦合的抑制技术抑制磁场耦合干扰的好办法应该是屏蔽干扰源。
大电机、电抗器、磁力开关和大电流载流导线等等都是很强的磁场干扰源。
但把它们都用导磁材料屏蔽起来,在工程上是很难做到的。
如金属和铁之类导磁率高的材料才能在极低频率下达到较高屏蔽效率。
这些材料的导磁率会随着频率增加而降低,另外如果初始磁场较强也会使导磁率降低,还有就是采用机械方法将屏蔽罩作成规定形状同样会降低导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