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抗干扰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88.50 KB
- 文档页数:47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方法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无线网络、蓝牙耳机等。
然而,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以及抗干扰方法,分步骤进行说明。
一、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1.1 外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无线通信设备受到其他无关设备或信号的干扰,包括电磁辐射、其他频率段的无线信号等。
1.2 内部干扰:内部干扰是指无线通信设备自身产生的干扰,如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不同频段的信号相互干扰等。
二、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类型:2.1 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在相同频段上的两个信号互相干扰,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例如,在同一频段上通话的两部手机会相互干扰。
2.2 邻频干扰:邻频干扰是指在相邻频段上的两个信号互相干扰,也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例如,使用相邻频段的两个无线网络之间可能会相互干扰。
2.3 共存干扰:共存干扰是指不同通信系统或设备共同使用同一频段,导致互相干扰,进而影响通信质量。
例如,无线网络在2.4GHz频段上与蓝牙设备共存时会相互干扰。
三、无线通信中的抗干扰方法:3.1 技术手段:3.1.1 协议设计:通过优化协议的设计,降低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
例如,在邻频干扰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频段的间隔,来降低相邻频段信号之间的干扰。
3.1.2 功率控制:通过合理的功率控制策略,减少同频干扰。
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根据距离远近、信号强度等因素自动调整发送功率,降低同频干扰的可能性。
3.1.3 频谱分配:通过合理的频谱分配策略,减少共存干扰。
例如,通信系统可以按需分配频段,避免频繁的频谱冲突和共存干扰。
3.1.4 编码技术:采用差分编码、编码违序、交织技术等方式,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例如,利用纠错编码算法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测和纠正,提高通信质量。
3.2 设备设计:3.2.1 滤波器设计:通过在无线通信设备中加入滤波器来屏蔽外部干扰。
PIC单片机抗干扰设计摘要:单片机已经普遍应用到各个领域,对其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影响单片机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但是抗干扰性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本文对PIC单片机抗干扰设计主要从硬件干扰抑制技术和软件干扰抑制技术两个大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PIC单片机抗干扰硬件软件1 硬件干扰抑制技术1.1 采用合理的隔离技术采用合理的隔离技术对单片机抗干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隔离不仅能够将外来干扰信号的通道阻断,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系统与现场隔离实现抗干扰目的,使得彼此之间的串扰最大限度地降低。
常用的隔离技术主要包括变压器隔离方式、布线隔离方式、光电隔离方式和继电器隔离方式等。
1.2 合理选择系统时钟PIC单片机系统时钟频率为0~20MHz,时基震荡方式主要有四种,每一种时基震荡方式由不同的时基频率相对应:外接电阻电容元件的阻容振荡方式RC,频率为0.03MHz~5MHz;低频晶体振荡器/陶瓷谐振器振荡方式LP,频率为32.768kHz或200kHz;标准晶体振荡器/陶瓷谐振器振荡方式XT,频率为0.2MHz~4MHz;高频晶体振荡器/陶瓷谐振器振荡方式HS,频率为4MHz~20MHz。
外接方式主要有三种:外接晶体振荡器/陶瓷谐振器、外接时钟电路、外接RC。
用户在选择基振荡方式和外接方式时可根据PIC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性能、应用场合、价格等因素来进行。
外接时钟属于高频噪声源,从可靠性方面来讲,不仅会干扰本应用系统,而且还能够干扰外界。
频率越高越容易成为噪声源,因此应采用低频率的系统时钟,但是必须把与系统性能要求相符作为前提条件。
1.3 合理设计电路板在电路板设计时,不要只是采用单一的PCB板进行,而应尽可能多的采用多层PCB板来进行,其中一层用作接地,而另外一层用作电源布线,这样就使得退耦电路形成,同时,这样的电路其屏蔽效果也比较好。
如果对空间没有任何的硬性规定,同时要成本因素进行考虑,此时在设计电路板时就可以采用单层或者双层的PCB板进行布线,这样需要从电源单独引电源线进行布线,并将其逐个分配到每个功能电路中,另外,还要将所有的地线汇集到靠近电源地的一个点上。
无人机抗干扰通信技术研究近年来,无人机在军事、民用、商业等领域快速发展。
无人机具有优异的航行性能和强大的任务适应性,广泛应用于侦察、目标打击、灾害救援、民用航拍等领域。
然而,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影响无人机的飞行和任务执行。
因此,研发无人机抗干扰通信技术,成为无人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无人机通信系统概述无人机通信系统包括控制通信和数据通信两个部分。
控制通信主要通过电台、地面站、中继器等设备,控制和调度无人机飞行。
数据通信则通过图传设备将图像和数据传回地面站,并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图像处理和数据解析。
目前,无人机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无线电通信方式。
频谱资源非常有限,常常导致通信干扰问题。
二、干扰对无人机的影响干扰对无人机通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通信内容受到干扰干扰有可能改变无人机通信信号的频率、相位、幅度、时序等特征参数,导致通信内容发生错误或丢失。
2、通信丢失干扰信号可能会覆盖无人机通信信号,导致通信信号丢失,无法到达目的地。
3、通信延迟由于干扰信号与无人机通信信号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造成通信信号传输延迟,从而影响无人机的运行和任务执行。
4、无人机与地面站间的通信中断干扰导致地面站与无人机之间的通信中断,可能导致无人机失去参考系,从而失去控制,发生事故。
5、数据丢失干扰还会影响数据传输,导致数据丢失或错误,从而影响无人机任务的执行。
三、无人机抗干扰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无人机抗干扰通信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1、硬件技术硬件技术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天线技术天线技术是提高无人机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天线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天线的抗干扰和抗多径传播能力。
(2)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是保障无人机通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控制无人机发射功率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有效降低通信干扰对无人机通信的影响。
(3)频率调谐技术频率调谐技术是提高无人机通信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无人机通信信号进行频率调谐,可以实现抗干扰、抗多径传播的功能。
常用硬件抗干扰技术针对形成干扰的三要素,采取的抗干扰主要有以下手段。
抑制干扰源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 di/dt。
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
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
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 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
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5)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6)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3.2.4 单片机自身的抗干扰措施为提高单片机本身的可靠性。
近年来单片机的制造商在单片机设计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提高可靠性。
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外时钟频率外时钟是高频的噪声源,除能引起对本应用系统的干扰之外,还可能产生对外界的干扰,使电磁兼容检测不能达标。
在对系统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应用系统中,选用频率低的单片机是降低系统噪声的原则之一。
以8051单片机为例,最短指令周期1μs时,外时钟是12mhz。
而同样速度的motorola单片机系统时钟只需4mhz,更适合用于工控系统。
近年来,一些生产8051兼容单片机的厂商也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在不牺牲运算速度的前提下将对外时钟的需求降至原来的1/3。
单片机抗干扰措施概述在单片机应用中,抗干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于电磁干扰的存在,单片机可能会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导致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功能失效。
因此,为了确保单片机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采取一些抗干扰措施。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常见的抗干扰措施,包括软件抗干扰措施和硬件抗干扰措施。
软件抗干扰措施1. 外部中断和定时中断技术外部中断是单片机接收外部信号的一种方式,通过设置中断触发条件,当接收到特定信号时触发中断处理程序。
通过使用外部中断技术,可以及时响应干扰信号的触发,进行干扰处理。
定时中断也是一种常见的抗干扰措施。
通过设置定时器,定时生成中断信号,进行对干扰信号的定时处理。
2. 硬件监控和重启单片机系统中,可以通过硬件监控电压、温度、电流等参数,并根据监控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例如,如果电压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监控电源电压的方式,自动重启系统,以恢复正常运行。
3. 硬件看门狗硬件看门狗是一种常见的抗干扰措施。
通过设置看门狗定时器,在预设时间内必须向看门狗喂狗,否则看门狗将复位单片机。
看门狗能够有效监控单片机运行,并在系统崩溃或运行异常时进行自动重启。
硬件抗干扰措施1. 接口屏蔽和过滤对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接口,可以通过屏蔽和过滤的方式降低干扰信号的影响。
接口屏蔽是通过在接口线上添加屏蔽层,减少干扰信号对于单片机的干扰。
常见的屏蔽层材料包括金属层、导电胶和导电纤维等。
接口过滤是通过添加滤波器或滤波电路,降低接口信号中的干扰成分。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
2. 地线设计在单片机系统中,地线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抗干扰措施。
合理地划分地线,避免地线回路产生环形,可以有效减少共模干扰。
3. 电源干扰削弱技术电源干扰是单片机系统中常见的干扰源之一。
为了降低电源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过滤电源线,加装滤波电容和滤波电阻,降低电源中的高频干扰成分。
•使用稳压器或电源滤波器,确保电源稳定,并降低电源线上的干扰噪声。
50hz工频干扰硬件方案
50hz工频干扰硬件方案如下:
1. 电源滤波器
电源滤波器是抑制50Hz工频干扰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电源线上插入一个低通滤波器,阻止50Hz的频率分量通过,从而减小其对设备的影响。
电源滤波器可以有效地衰减电网中的50Hz干扰,同时还能抑制其他电源噪声。
2. 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是另一种有效的抑制50Hz工频干扰的方法。
通过将设备或电路封闭在一个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屏蔽体内,可以有效地减小外界磁场对设备的影响。
此外,金属屏蔽体还可以反射电磁波,进一步减小干扰的影响。
3. 隔离变压器
隔离变压器是一种能够减小50Hz工频干扰影响的设备。
通过使用隔离变压器,可以将设备的电源与电网隔离,从而减小电网中的50Hz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隔离变压器通常具有较好的噪声抑制性能,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4. 接地技术
接地技术是抑制50Hz工频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设备的接地端子接地,可以将设备与大地连接起来,从而减小外界磁场对设备的影响。
良好的接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还能减小设备自身的电磁辐射。
抗干扰技术•定义:抗干扰技术就是研究干扰的产生根源、干扰的传播方式和避免被干扰的措施(对抗)等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既要避免被外界干扰,也要考虑系统自身的内部相互干扰,同时还要防止对环境的干扰污染。
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参数指标。
•外部干扰由使用条件和外部坏境因素决定。
外部坏境有:天电干扰(雷电或大气电离作用以及其他气象引起的干扰电波)天体干扰(太阳和其他星球辐射的电磁波)电气设备的干扰(广播电台或通讯发射台发出的电磁波)瞬变过程的设备也会产生较大的干扰(荧光灯、开关等)内部干扰则是由系统的结构布局、制造工艺所引入的有: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引起的耦合感应元器件产生的噪声多点接地造成的点位差引入的干扰等等•传播途径静电耦合:磁场耦合:公共阻抗耦合:发生在两个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电路在该阻抗上的电压降会影响到另一个电路,从而产生干扰噪声的影响•串模干扰的抑制串模干扰是指叠加在被测信号上的干扰噪声机干扰串联在信号源回路中方法是:采用双绞线和滤波器两种措施双绞线:两根互相绝缘的导线扭绞缠绕组成,为了增强抗干扰能力,可在双绞线的外面加上金属编织或护套形成屏蔽双绞线引入滤波电路•共模干扰的抑制共模干扰是指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通道中信号放大器两个输入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方法:采用变压器来隔离“模拟地”和”数字地•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方法:始端阻抗匹配•抗干扰的措施:提高抗干扰的措施最理想的方法是抑制干扰源,使其不向外产生干扰或将其干扰影响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由于车间现场干扰源的复杂性,要想对所有的干扰源都作到使其不向外产生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来自于电网和外界环境的干扰,机电一体化产品用户环境的干扰源也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产品开发和应用中,除了对一些重要的干扰源,主要是对被直接控制的对象上的一些干扰源进行抑制外,更多的则是在产品内设法抑制外来干扰的影响,以保证系统可靠地工作。
中波发射台高频干扰机制及抗干扰措施【摘要】中波发射台正在面临着高频干扰的严重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高频干扰的机制和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频干扰的机制,探讨了干扰信号的特点,然后介绍了各种抗干扰措施,包括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和硬件抗干扰措施。
通过对这些措施的研究和实践,中波发射台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高频干扰,保证正常的通信和广播服务。
总结了中波发射台高频干扰机制及抗干扰措施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相信可以更好地应对高频干扰问题,为广播通信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波发射台、高频干扰、机制、抗干扰、分析、信号特点、措施、技术应用、硬件、总结、展望1. 引言1.1 中波发射台高频干扰机制及抗干扰措施引言中波发射台高频干扰机制及抗干扰措施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高频干扰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高频干扰机制分析、高频干扰信号特点、抗干扰措施介绍、抗干扰技术应用以及硬件抗干扰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在当前通信环境下,中波发射台高频干扰机制一般包括外部干扰源和内部干扰源两种。
外部干扰源主要来自于天气变化、电磁场干扰等因素,而内部干扰源则主要是由设备本身的工作方式、信号传输特性等因素造成的。
了解高频干扰机制的具体原因对于后续的抗干扰措施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频干扰信号特点方面,主要包括频率特性、功率特性、波形特性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干扰信号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干扰源制定相应的抗干扰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波发射台高频干扰机制及抗干扰措施,着重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各种高频干扰,保证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也将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
2. 正文2.1 高频干扰机制分析高频干扰是指频率在3-30MHz范围内的电磁波干扰信号,对中波发射台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电控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措施电控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措施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控系统在现代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电控系统中的干扰问题也日益凸显。
干扰会影响电控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给生产和运营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研究电控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措施对于保障电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控系统中的干扰1. 来源与种类电控系统中的干扰源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内部干扰源主要是由于系统中电路不稳定,信号处理器失效,元器件寿命过期或过载等原因导致的。
而外部干扰源就更为广泛,包括电力设备、无线电、电磁辐射、电磁波干扰等等。
无线电干扰就是电控系统中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外部干扰源之一,它会通过空气中的电磁波不断地对系统内部传导,造成系统信号的干扰和损坏。
2. 影响电控系统中的干扰会对系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导致系统失效。
(2)增大设备的能耗和噪音。
(3)干扰数据的传输,造成数据传输丢失或出现错误。
(4)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例如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干扰可能会影响飞行器的正常运行。
二、电控系统中的抗干扰措施为了减轻电控系统中的干扰,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采取一系列干扰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措施,也就是抗干扰措施。
具体方法如下:1. 硬件抗干扰硬件抗干扰措施主要是通过系统设计及优化,使用抗干扰的元件和信号处理器来抵御不同频率、不同幅度的外部干扰。
硬件抗干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合理布置系统内部的信号线路结构,包括布线方式和地线设计,防止可怕共模、差模电压干扰。
(2)选择抗干扰性能等级高的元器件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3)对于无法避免的干扰,符合控制器允许的工作范围,使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正常运行。
2. 软件抗干扰软件抗干扰措施主要是针对程序设计和语言的,采取一些特定的算法和方法来防范和抵御干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