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 格式:pptx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30
人教版历史选修六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第八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黄石有色一中李莉莉教学目标:1、理解平遥古城和古民居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2、了解“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理解“日升昌”票号的文化内涵;3、认识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人文精神,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通过对平遥古城、古民居和“日升昌”票号的分析,认识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结合一些比较直观的视频、图片等材料,加深学生对平遥古城、古民居以及“日升昌”票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课外合作探究,增强学生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这里保存着中国现今最为完好的古城,这里有3000多处明清时期的院落,这里是晚清时期中国的金融中心。
这里是山西的平遥古城。
这个面积只有平方公里的古城,却早在1997年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平遥古城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城,去感受它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板书:课题——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本节课我们主要围绕这4个问题展开:1、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平遥古城布局文化)2、平遥古民居有何特色(平遥古城民居文化)3、“日升昌”票号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平遥古城商业文化)4、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新课学习】一、【平遥古城布局文化】平遥古城的历史及建筑布局教师:我们看一座“古城”,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平遥古城的历史。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视频:从西周到明代,平遥古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播放视频)教师:好,通过这段视频,结合我们教材的第一段,思考:从西周到明朝,平遥古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由土墙变为砖墙,规模更大,防御功能更强等。
第八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和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指导意见】①理解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古民居的特点,认识其文化内涵;②了解平遥古城中的古建筑和文化珍品的研究价值;③了解“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理解“日升昌”票号的文化内涵;④联系必修二中有关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知识,理解平遥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⑤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性思维,领悟这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民族自信心和人文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古城、古民居和“日升昌”的分析,认识其文化内涵;三、教学难点: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课前导入】(cctv请您欣赏)循环播放平遥古城几张精美的图片,配乐《高山流水》,营造古色古香的课堂气氛。
【新课导入】教师:上课!学生:老师好!教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是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
后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而大后天又是国庆节,所以,在这里我首先祝大家中秋、国庆节快乐!教师:一到假期,很多人就开始筹划着到哪里旅游的事情。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两个世界级的旅游城市!(打开幻灯片)教师:去年,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出了41个2011年最值得旅游的世界城市,我们中国有两座城市入选,一个是我们浙江的城市,你们知道是哪里吗?学生:杭州(可能也会说其他的城市,但应该大部分说杭州)教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杭州。
恩,非常正确。
教师:你为什么认为是杭州呢?或者说杭州它美在哪里啊?学生:杭州有美丽的西湖。
钱塘江……教师:恩,非常好!记得白居易曾经说“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而杭州之美,则最美在西湖。
所以大诗人苏东坡又曾这样描绘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学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恩,非常好!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并于去年6月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1.平遥古城的价值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
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个评价,概括地点明了平遥古城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它“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而且这里的建筑又“同银行业关系密切”。
2.平遥的历史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河西郡;晋仍属太原;后魏①以太武名,焘改为平遥,属西河;后周省②;隋复属介休;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真宗仍属汾州,后属太原;金、元复属汾州;明万历二十四年③改汾州为府,仍隶焉。
国朝④因之。
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地舆志·沿革》【解读】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远古时代帝尧的封地,始建于周宣王之时,北魏拓跋焘时称为平遥,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注释】①后魏:即北魏。
②省:減省,即并入化县之意。
③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④国朝:本朝。
这里指清朝。
3.平遥古城墙〔材料一〕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
周宣王①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②重筑。
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
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
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景泰③初知县萧重修。
正德四年④知县田登修下东门城,又筑附廓关城一西。
嘉靖十三年⑤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
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
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
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教学设计越州中学李卓雯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选修六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的第8课,本课主要从四个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山西第一票号“日昇昌”;明清城市古建筑的代表四合院;双林寺和镇国寺的彩塑艺术。
其中双林寺和镇国寺的彩塑艺术不做考试要求于是不做详细讲解。
整体而言,本课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线索多。
就平遥古城本身而言,从城市的沿革到城市的外围景观再到城市的内部布局,这是一条线索。
就平遥古城的商业文化而言,日昇昌票号的产生和发展是一条线索。
就平遥的建筑艺术而言,则从日昇昌到四合院都有涉及。
其次,知识杂。
本课知识虽然在理解上并没有太大难度,但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无论是在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的过程中都容易显得散乱,这是文化遗产课程容易出现的普遍现象。
在本课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建筑等,且相互之间没有较明显的关联。
因此鉴于教材的编写特点,在具体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重新整合,但同时又不大幅度的重构教材原本的叙述顺序,这是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的主要思路。
二、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根据自身经验去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
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本课的内容特点,在处理思路上,相较于构建线性的逻辑,本课更适合进行模块化的解构。
根据本课的知识线索,我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城墙、布局为第一部分,将其主题确定为“城”;票号为第二部分,将其主题确定为“市”;晋商的优秀品质和局限性为第三部分,将其主题确定为“人”。
在模块化的铺陈过程中,教师应同时注意逻辑的关联性,选取恰当的材料进行串联。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1.平遥古城的价值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
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个评价,概括地点明了平遥古城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它“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而且这里的建筑又“同银行业关系密切”。
2.平遥的历史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河西郡;晋仍属太原;后魏①以太武名,焘改为平遥,属西河;后周省②;隋复属介休;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真宗仍属汾州,后属太原;金、元复属汾州;明万历二十四年③改汾州为府,仍隶焉。
国朝④因之。
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地舆志·沿革》【解读】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远古时代帝尧的封地,始建于周宣王之时,北魏拓跋焘时称为平遥,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注释】①后魏:即北魏。
②省:減省,即并入化县之意。
③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④国朝:本朝。
这里指清朝。
3.平遥古城墙〔材料一〕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
周宣王①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②重筑。
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
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
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景泰③初知县萧重修。
正德四年④知县田登修下东门城,又筑附廓关城一西。
嘉靖十三年⑤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
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
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
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