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labview的高级应用(事件结构编程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373.00 KB
- 文档页数:23
LabVIEW高级编程技巧实现多线程处理在LabVIEW中实现多线程处理是一项高级编程技巧。
多线程处理可以提升程序的效率和性能,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或复杂计算的情况下。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现多线程处理的技巧和方法。
一、多线程的概念多线程是指同时执行多个线程的技术。
在LabVIEW中,线程是指程序的执行流程,可以理解为独立的程序流。
多线程处理意味着将一个程序分成多个线程并行执行,每个线程都有独立的任务和计算。
二、为何使用多线程处理1. 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将耗时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线程,可以使程序在执行这些任务的同时响应其他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2. 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多线程可以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3. 优化耗时操作:将耗时的操作分成多个线程执行,可以减少总体处理时间。
三、实现多线程处理的技巧和方法1. 使用并行循环:LabVIEW提供了并行循环结构,可以将不同任务放在不同的循环中,并行执行。
在并行循环中,每个循环都可以分配一个线程来执行任务。
2. 使用Synchronization功能:多线程处理可能存在数据访问冲突的问题,LabVIEW提供了Synchronization功能,可以解决多线程之间对共享数据的访问冲突。
通过使用锁定机制或信号机制,可以确保同时只有一个线程访问共享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使用队列: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可以用于线程间的数据传递。
通过将需要处理的数据放入队列中,然后不同的线程从队列中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分发和多线程处理。
4. 考虑任务的划分和优先级调度:合理划分任务,将耗时的任务分配给独立的线程,可以优化多线程处理的效率。
同时,根据任务的优先级,调整线程的优先级,保证重要任务的及时执行。
四、多线程处理的注意事项1. 线程间的数据共享要注意同步机制,避免数据冲突。
2. 注意线程的优先级设置,避免出现优先级反转的情况。
LabVIEW事件结构2011-01-12 15:30:57| 分类:硬件学习 | 标签:测量 vi 菜单事件例图|字号订阅使用LabVIEW图形化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界面是图形化用户操作界面,也称为: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它的作用是与操作者实现人机对话形式的互动操作。
这种对界面操作的互动响应在LabVIEW 6.1发布之前,只能通过“轮询(polling)”的方式来实现。
轮询的方式的缺点是:需占用一定的CPU资源(在没有事件发生时)和灵活性不好。
在LabVIEW6.1引入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后,采用事件结构来设计、实现的GUI操作则变得更加灵活、方便,并且不占用CPU的资源,这与先前采用轮询的方式来查询事件的方式相比要合理的多。
下面结合应用项目中的设计实例来介绍GUI设计中的事件驱动。
有关事件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使用方法在LabVIEW Help及许多书中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这里我就不作更多地介绍了。
事件结构通常包括以下部分:1、Event cases——包含有若干个注册的事件源及同等数目的Event case层,在每个Event case层中包含对该事件响应的处理程序。
2、While循环——用来检测连续不断产生的事件事件结构中的While循环,是用来确保检测到连续不断发生的事件。
如果没有这个While循环,无论有多少事件发生只能对第一个发生的事件进行处理,处理完后程序将退出事件结构。
—————————————————————————————————————————菜单选项事件结构实例Agilent VT1415A是C尺寸、单槽寄存器基VXI模块,可以提供64个通道的多功能输入/输出的闭环控制功能。
第1步、创建一个项目:综合参数测量仪按照我的设计习惯,首先在桌面上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夹,命名为《综合参数测量仪》。
然后,打开、运行LabVIEW开发环境,并选择开发环境中的:新建》项目。
labview控制程序流程——labview事件结构1 事件结构及它的图形化表示法事件被用来通知用户有异步活动发生。
图形化语言的事件响应包括:用户界面事件、外部I/O 事件和程序其它部分的事件。
对事件的处理程序也被称为:事件驱动程序。
事件驱动程序可以分为若干个分支,每个分支处理不同的事件响应。
所以对事件的响应结果也可以控制程序的流程。
事件驱动机制来自于可视化的操系统,可视化操作系统对用户事件提供了简洁、有效的响应方式,最常见的事件来自于鼠标和键盘。
虚拟仪器借助于操作系统的事件处理机制实现了图形化语言的事件响应能力。
在没有引入事件结构之前,LabVIEW 是借助于轮询的方式来查询用户操作,由于轮询的方式会占用一定的CPU 资源,甚至可能遗漏事件,所以这种处理方式并非理想。
事件结构的出现避免了对CPU 资源的占用,同时也避免了事件的遗漏。
事件结构在函数选板》编程》结构子选板中可以找到,并可以将其直接拖拽到程序框图中,图形化表示的事件结构,参见下图。
图 1 图形化的事件结构与Case 结构和循环结构类似,事件结构也包含了一个主框架,这个框架内将用来放置事件处理的事件驱动程序代码。
如果事件处理任务众多,会有众多事件分支存在,在结构上类似Case 的多帧结构(选择器标签)。
当在程序框图上拖放一个事件结构时,我们只能看到上图所示的一帧已经预先注册的超时事件(Timeout),超时事件分支。
它具有定时延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While 循环),参见下图。
图 2 具有定时延迟的基本功能当然也可以采用另一种表示方法,参见下图。
图 3 利用事件结构内部节点获得中止时间通过这个例子也好理解内部节点中时间的含义(是事件响应的停止时间)。
超时事件超时事件是一种特殊的事件,当然也可以看成是默认的事件分支。
如果存在其它事件源时,超时事件完全可以被忽略或取消。
看下面一个例子。
图 4 仅有的两个事件之一超时事。
LabVIEW编程技巧提高效率的方法LabVIEW是一种图形化编程语言,广泛应用于测量、控制和数据采集等领域。
在进行LabVIEW编程时,如何提高效率是每个程序员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LabVIEW编程技巧,帮助您提高编程效率。
一、使用SubVISubVI是LabVIEW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可重用的子虚拟仪器。
通过将一段常用的代码封装成SubVI,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当我们在程序中需要多次使用同一段代码时,可以将其封装成SubVI,在需要的地方直接调用即可,避免重复编写相同的代码,提高编程效率。
二、合理使用循环结构和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和条件结构是LabVIEW编程中的两个基本结构,合理使用它们可以极大地提高编程效率。
在需要重复执行一段代码时,可以使用循环结构,如For循环或While循环。
而在需要根据条件来选择执行不同的代码时,可以使用条件结构,如If条件结构或Case结构。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结构,可以简化程序逻辑,提高编程效率。
三、利用数据流控制来减少冗余代码数据流控制是LabVIEW编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LabVIEW中,数据流是以数据线的形式流动的,每个节点的执行都依赖于其前面节点的数据。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程序中避免冗余代码的出现。
通过合理设计数据流,将重复的代码放到相同的分支中,可以避免重复编写相同的代码,提高编程效率。
四、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LabVIEW中提供了多种数据结构,如数组、矩阵、队列等。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简化程序逻辑,提高编程效率。
例如,当需要处理多个数据时,可以使用数组或矩阵来存储和处理。
而当需要对数据进行先进先出的操作时,可以使用队列来实现。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使程序更加简洁、高效。
五、使用合适的LabVIEW工具和函数LabVIEW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函数库,使用这些工具和函数可以加快编程速度。
例如,当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时,可以使用LabVIEW中提供的信号处理函数库。
结构的使用本页关键词:labview labview 下载labview8.2 labview教程labview论坛labview 8.20 labview 7.0labview 序列号labview7.1labview 8.0 结构的使用条件结构条件结构是执行条件语句的一种方法。
这类似于文本编辑语言中常见的If…Then…Else语句。
它位于程序框图中,函数→编程→结构→条件结构。
如图所示:条件结构包含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子框图,每一个子框图包含一段程序代码,由此对应一个程序分支。
多个子框图就像一摞卡片重叠在一起,任何时候只有一个是可见的,执行哪一个取决于于选择端子外部接口相连的某个整数,布尔数,字符串或者枚举指,用户也可以直接输入所有可能出现的值。
1.选择端口的输入值条件结构选择端口的输入值是由与它相连的输入控件对象决定的,数据类型可以是布尔量,整形,字符串型或者枚举型。
条件结构顶部中间是各分支的选择标识,它自动调整为输入的数据类型,可以在工具模板上使用标签工具直接键入单个数值或某个数据范围。
数值之间用逗号来分开,例如:“..0,2,4..10”表示选择条件为:≤0,2,4,5,6,7,8,9,10。
对于字符型和枚举型数值在条件标识上会自动加上双引号,当键入的选择器标识值与连接选择端口的数值类型不同时,选择器标识变为红色标识有错误。
如图:设置默认分支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分支结构,在快捷菜单中执行“本分支设置为默认分支”,它的作用是当选择端口的值与选择器标识值没有一个匹配时,就执行默认分支。
如图:2.条件结构的数据通道条件结构的数据通道就是数据的输入和输出端口。
将结构内外的端子相连后,边框上就会出现一个小矩形框,这就是数据通道,用于传输数据。
向条件结构的一个分支提供数据时,这个数据对于所有的分支都是有效的,也就是其他分支都可以使用这个输入数据。
条件结构的输出通道有些不同,当在一个分支中创建输出通道后,所有分支的同一位置都会出现一个白色小方框,它要求每一个分支都必须为这个通道予以连接,通道变为实心后程序才可以运行。
LabVIEW的编程技巧本章介绍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属性节点和其他一些有助于提高编程技巧的问题,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可以提高程序的质量。
8.1局部变量严格的语法尽管可以保证程序语言的严密性,但有时它也会带来一些使用上的不便。
在LabVIEW这样的数据流式的语言中,将变量严格地分为控制器(Control)和指示器(Indicator),前者只能向外流出数据,后者只能接受流入的数据,反过来不行。
在一般的代码式语言中,情况不是这样的。
例如我们有变量a、b和c,只要需要我们可以将a的值赋给b,将b的值赋给c等等。
前面所介绍的LabVIEW内容中,只有移位积存器即可输入又可输出。
另外,一个变量在程序中可能要在多处用到,在图形语言中势必带来过多连线,这也是一件烦人的事。
还有其他需要,因此LabVIEW引入了局部变量。
8.1.1局部变量的创建我们在框图上设置三个变量,两个控制器分别为Numeric和Numeric 2,现在增加局部变量。
选择Function→Structures→Local Variable 然后将其拖到框图上,就可得到一个代“?”的图标,下一步将其与框图中已有的变量建立关联,有鼠标右键单击图标,进入Select Item 选择“input1” ,最后框图就变成了图7-1右边的样子。
图7-1局部变量的创建局部变量只是原变量的一个数据拷贝,但是它的属性可以修改,并且这种改变不会影响原变量。
例如上图中的这个局部变量可以利用快捷菜单中的Change To Read 变成一个指示器。
这样的一对变量的组合,就使它既可读又可写了。
局部变量有三种基本的用途:控制初始化、协调控制功能、临时保存数据和传递数据。
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说明。
8.1.2 应用举例练习8-1 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循环]该练习中有两个While 循环,现在我们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它们的运行。
面板与框图如上所示。
在左边的一个循环中设定了一个开关。
右边的循环中做了这个开关的局部变量。
event提高:LabVIEW事件结构编程LabVIEW事件结构编程事件驱动的编程允许用户通过前面板的操作,或是其他的异步事件来驱动LabVIEW程序的运行。
事件是一种异步的信号,告知PC有事情发生。
用户界面、外部I/O或是程序的一部分代码都有可能导致事件的发生。
使用事件结构可以实现仅当事件发生时,程序才需要响应,别的时候程序可以处理其他迚程或是其他的事件,事件结构相当于一种“中断”。
相对的,如果不使用事件结构,程序会以“轮询”的方式来检测事件的发生,但这样会大大消耗CPU的使用时间,不利于处理复杂、多线程的程序。
因此,事件结构允许将CPU的使用降低到最小,但又不牺牲与用户的交互性。
用户界面事件:鼠标点击、键盘操作等等外部I/O 事件:硬件定时、硬件触发、或是硬件出错等等。
其他程序事件:程序间的通讯等注:LabVIEW支持用户界面事件和程序事件而不支持外部I/O事件。
1. 事件结构典型的事件结构如图1所示。
事件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子程序框图,或事件分支,注意每当结构执行时,仅有一个子程序框图或分支在执行。
事件结构的执行过程是,一直等待直至某一事件分支的事件发生,然后执行相应事件分支从而处理该事件。
右键单击结构边框,可添加新的分支并配置需处理的事件。
为事件结构边框左上角的“超时”接线端连接一个值,以指定事件结构等待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默认为–1,即永不超时。
图 1事件结构用户界面事件分为消息事件和过滤事件两种。
a.消息事件消息事件指一个用户的行为已经发生,使用消息事件来反馈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且LabVIEW已经对它迚行了处理。
例如,“鼠标按下”就是一个消息事件,图2中的事件结构的分支程序实现了用户用鼠标点击停止按钮,按下后停止程序的功能。
这个事件是在用户释放鼠标以后LabVIEW迚行处理的。
图 2 消息事件b.过滤事件过滤事件在用户行为发生之后,LabVIEW处理该事件之前先告知用户,由用户来决定程序接下来如何处理事件,有可能处理的方式与默认的处理不同。
最近贴子比较少啊,发个贴子讨论一下基于事件结构的状态机吧,最近好像不少朋友都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有些截图看不清文字的可以单击图片放大来看。
我感觉在LabVIEW中进行程序框架设计,似乎只见到过一种框架,那就是状态机,(并行的算不算?)还有“主/从设计模式”、“生产/消费模式”之类的,但好像也是建立在状态机的基础上的。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状态机就成了唯一的程序框架了?状态机简单一点说就是上一个运行状态决定下一个运行状态,在LabVIEW中有标准的状态机的模板,菜单中选择文件>>“新建…”(是第二个而不是第一个“新建”,注意“新建”二个字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会弹出界面来),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的右边树形控件中选择“VI>>基于模板>>框架>>设计模式>>标准状态机。
(还有其它一些设计模式也可以这样打开)新弹出的标准状态机如下图:我一开始的时候看到这种结构不是很好用,感觉有点怪,完全不需要用户进行操作整个程序就运行完了,所以刚听到状态机时感觉这种结构的功能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强大,我一般在主程序中都没有使用这种结构,只是偶尔在一些比较底层的子VI里使用一下,因为这种结构跟顺序结构差不多,但在调试、查看时又没有顺序结构直观,要在不同的CASE进行切换比较麻烦,虽然这种结构在错误处理上有一定的优势。
后来又发现,说到状态机的话,是说这样一种编程思想,好些类似的结构似乎都可以归到状态机范畴里面(难怪官方只说这种是标准状态机?)其它状态机如下:第一种我是用得比较多一点——基于事件的状态机这种结构充分发挥了用户与程序的互动,比如上图,用户在点击前面板的“开始采集”按钮后才会开始进行数据采集任务。
我一般在主程序上是用这种结构,一些附加功能,比如用户设置、生成报表等功能都是利用事件结构处理前面板的按钮点击事件来实现的。
第二种跟标准状态机也差不多:这种结构是利用循环结构里面的循环计数器来选择需要执行的下一个状态。
本文为LabVIEW内部交流资料,来自网络,特此说明开发机上激活以后,如果开发机升级了或者换了或者增加新的配置了等等,难道要重新购买一套8.2吗?回答=更改了配置,那么lisence manager里的机器码肯定会变,所以需要重新向NI申请激活码激活.NI的IVI驱动的来源?回答=由于NI开发的IVI驱动程序库已经包含了仪器的Class Driver,因此,程序员只要按照IVI的规范开发自己仪器的Specific Driver,就可以实现仪器的互换性。
LV和CVI的专用驱动可以从NI的网站下载,源代码是用c编写的32位的DLL形式,这就保证驱动可以直接在你的开发环境中使用(LV,CVI,VC等)。
在运行过程中LabVIEW能否添加控件?回答=不能,只能在编辑状态是做。
不过可以事先多创建几个控件,然后隐藏。
再需要使用的时候使用属性节点来操作。
编写的LV的GPIB通讯程序,从示波器读取数据。
单独可以正常执行,但放置在一个事件结构的一个WHILE循环里时,运行程序后,程序会变得不相应,而且前面板不可控制。
回答=查看客户程序,GPIB程序并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子程序放在事件结构里就会存在问题,而且子程序运行时,主界面默认的是不响应的。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选择事件结构编辑面板最下方有一个默认选项,用于设置是否在事件结构执行完成之前锁定前面板,默认为锁定,取消即可。
IVI的分类。
回答=因为所有的仪器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不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编程接口。
因此,IVI的驱动分为两类。
(1) 类驱动程序(Class Drive):它们是在特定类中编写仪器软件的标准接口。
这意味着软件开发者能重复使用他们的软件系统而不会由于低层硬件更改而被迫重新测试软件系统。
目前,IVI驱动程序库可用于下列几类仪器:示波器数字化仪表、开关多路复用器、数字万用表、任意波形发生器函数发生器等。
(2) 设备类驱动程序(Specific Drive):每种牌号和类型的仪器均有相应的专用驱动程序。
LabVIEW编程技巧提高生产效率的实用方法LabVIEW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形化编程环境,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和科学研究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熟练掌握一些编程技巧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LabVIEW编程技巧,帮助开发人员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一、使用LabVIEW内置的模板和例程LabVIEW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和例程,在开始新项目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模板和例程,节省编写代码的时间。
这些模板和例程包含了常见的功能和处理方法,开发人员只需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即可。
使用模板和例程不仅可以提高编程效率,还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二、充分利用LabVIEW的图形化编程特性LabVIEW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编程逻辑,使用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简称VI)进行编程。
开发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拖拽、连接和配置各种函数和节点来构建自己的程序。
比如,使用数据流图和控制流图来表示程序的数据流向和控制逻辑,使用事件结构来处理用户交互等。
这种图形化的编程方式往往更直观、易于理解和维护。
三、模块化设计和可重用性在LabVIEW中,将程序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具体的功能。
模块化的设计可以使程序更加清晰和易于管理,同时也提高了代码的可重用性。
开发人员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模块保存为子VI (SubVI),在其他程序中直接调用。
这样可以节省开发时间,并且减少了每次编写相同功能代码的机会。
四、善用标签和注释LabVIEW中可以给各种元素(如控件、连线、节点等)添加标签和注释,这对于理解和调试程序非常有帮助。
开发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功能,为各个元素添加有意义和清晰的标签和注释,以便自己和其他人更好地理解程序的逻辑和功能。
在调试过程中,可以通过查看标签和注释快速定位问题。
五、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法LabVIEW中有多种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供选择,开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LabVIEW编程技巧Wu YunlongbVIEW快捷键介绍Ctrl+N:新建打开一个VI;Ctrl+E: 前面板和程序框图的切换;Ctrl+/:窗口大小的切换,如最大化;Ctrl+T:前面板和程序框图左右或者上下同大小分布;Ctrl+空格/ Ctrl+Shift+空格:打开“快速放置”窗口,有些控件你如果不知道在函数选板的什么位置,但是你知道其名称的话,这个方法能帮助你快速查找。
也可以为你经常使用的函数自定义简洁的查找名称以完成快速放置;Ctrl+B:删除程序界面所以的断线;Ctrl+Z:撤销前一步操作;Ctrl+H:调出帮助窗口;Ctrl+I:编辑VI属性;Ctrl+R:运行VI;Ctrl+U:自动清理VI,使排列整齐,但程序比较大的时候,不建议使用这个功能;Ctrl+-/+:改变控件字体和控件的大小;Ctrl+0:调出字体设置窗口,通常是直接改变前面板控件的字体。
还有一些快捷方式由于应用不是很广泛,在此不做介绍。
2.使用LabVIEW自带的VI模版在刚打开的LabVIEW窗口中或者在已有的VI中选择文件/新建/基于模版,如下图所示,选择自己所要的模版进行快速编程,这将为您的程序架构节省时间。
3.在编好的线程中快速插入函数节点在连线的上方附近右击选择插入/数值选板中的减法节点,会发现减法节点会直接线程中,但此时是下输入接线端和输出接线端连入线程。
如果选择的是在线程下方附近右击做相同选择的话,会发现减法接线端的上输入接线端和输出接线端被连入线程。
但是如果节点两输入端已经连接好数据之后检查发现输入端连线接反了,那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按住Ctrl,然后在节点附近出现下图的情况后点击鼠标左键会自动调换两接线端。
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快速调换接线端的方法只适用于输入端是双接线端的情况,其他节点并不适用。
4.快速判断2维数组的大小这种直接通过矩阵的大小判断数组的行数和列数只有2009版及以上才有的功能。
LabVIEW事件结构的妙用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上期节目:LabVIEW网络讲坛乊悬案迷思中关于事件结构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事件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事件结构五大基本组成部分事件结构由——事件选择器、超时接线端、事件数据节点、事件过滤节点和动态事件接线端5个基本部分组成。
事件结构编程的3条黄金原则:在使用LabVIEW事件结构迚行编程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1.不要将事件结构放置在while循环乊外,而应该放置在while循环的内部;2.不要在事件结构的内部使用循环处理事件,可选择采用生产者消费者结构,在生产者循环中放置事件结构,在消费者循环中处理事件;3.记得为事件结构添加一个单独处理停止按钮的分支。
遵守以上三条原则将使我们的程序更加健壮,避免在使用事件结构的时候出现前面板死锁等问题。
过滤事件与通知事件:在LabVIEW中,以问号结束的事件被称为过滤事件,其余的事件被称为通知事件。
对于通知事件,程序可以感知事件的发生并且响应该事件,然后再处理在事件结构中定义的任务;而对于过滤事件,程序感知事件发生后,首先处理在事件结构中定义的任务,然后根据事件过滤节点的值(Discard?)来决定是否响应该事件或是否改变事件数据。
因此我们建议,在希望参与处理用户操作时使用过滤事件,因为过滤事件可以放弃事件或修改事件数据。
如果仅需要知道并响应用户执行的某一特定操作,则应使用通知事件。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着重介绍动态注册事件的用法。
静态和动态两种事件注册模式:静态注册指定了事件结构的每个分支具体处理哪些事件。
一旦VI开始运行,LabVIEW将自动注册这些事件,并且在VI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无法改变事件结构所处理的事件。
而动态事件注册与VI服务器相结合,允许在程序运行时使用控件、VI或应用程序的引用来动态地指定和改变产生事件的对象。
动态注册在控制LabVIEW产生何种事件和何时产生事件等方面更为灵活。
Demo 1和Demo 2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动态注册事件编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