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4
李清照词两⾸原⽂及翻译李清照词两⾸原⽂及翻译 ⽆论在学习、⼯作或是⽣活中,⼤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词吧,李清照,宋代⼥词⼈,婉约词派之称。
以下是⼩编分享的李清照词两⾸原⽂及翻译,欢迎⼤家阅读!代表,有“千古第⼀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兽。
佳节⼜重阳,⽟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天。
瑞脑:⼀种⾹料,俗称冰⽚。
⾦兽:兽形的铜⾹炉。
纱厨: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这⾥指菊花的幽⾹。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西风;秋风 黄花:菊花 李清照词原⽂及翻译篇2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独⾃怎⽣得⿊!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
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
⑵“寻寻觅觅”三句:此词起拍连⽤⼗四叠字,既使词家倾倒,亦为历代论词者所称道,并公认为这在形式技巧上是奇笔,甚⾄谓其前⽆古⼈,后⽆来者。
其实,此⼗四叠宇,既是李请照的独创,亦有其对韩偓《丙寅⼆⽉⼆⼗⼆⽇抚州如归馆⾬中有怀诸朝客》诗中“凄凄恻恻⼜微颦”等句的⼀定取义和隐括。
⑶乍暖还寒:脱胎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之句,谓天⽓忽冷忽暖。
⑷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⑸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⑹“雁过也”三句:化⽤赵嘏《寒塘》诗“乡⼼正⽆限,⼀夜度南楼”、吴均《赠杜容成》诗“⼀燕海上来,⼀燕⾼堂息。
⼀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
” ⑺黄花:菊花。
⑻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
⼀说⾔⽆甚可摘。
谁:何,什么。
⑼怎⽣:怎样,如何。
⑽这次第:这情形,这光景。
译⽂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长物,室外是万⽊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引起内⼼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齐涌来,令⼈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课文解读醉花阴薄雾和浓云为永恒的一天担忧①, 瑞瑙② 卖黄金野兽③. (薄雾、浓云和阴天令人担忧。
冰片香料在动物形状的香炉中慢慢燃烧。
刺绣室安静,烟雾缭绕。
漫长的白天从早到晚都很艰难。
① 永恒的一天:漫长的一天。
② 瑞瑙:一种香料,也称冰片。
③ 金兽:动物形状的铜香炉。
)【前两句很长,很无聊,一个词“悲伤”代表了这个词的主旨。
“雾和浓云”为“悲伤”设置了背景。
“永恒的一天”是“悲伤”的心理反映“当幸福被遗忘时,悲伤使人难以行走。
它充满忧虑,很难在每一分钟都生存下来。
诗人孤独而无聊,所以他不得不燃烧香料来消磨时间。
”诗人独自坐在闺房里,被“金兽”迷住了。
炉子上的轻烟像他的心和思想一样纠结。
这句话在这阴郁而模糊的气氛中传播开来。
]重阳节,玉枕① 纱线厨房② 在午夜是凉爽的。
(美丽的节日又一次迎来了双人第九节。
虽然有白色的瓷枕头和纱布被盖的厨房,他们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们只在半夜才感到寒冷。
① 玉枕:瓷枕的美称。
② 纱布厨房:纱网,又称绿纱网。
纱布制成的窗帘由木制框架支撑,以防夏天蚊蝇叮咬。
)【这三句话是一段倒叙,回忆昨晚独自睡在闺房里的悲伤和孤独。
这个词首先指出“重阳节”来解释“悲伤”的原因。
】重阳节是亲朋好友聚会、登高、穿山茱萸、喝菊花酒的节日。
“节日期间我两次想念我的亲戚”。
当我丈夫在这个好时候不在的时候,“少了一个满身都是山茱萸的人”,你为什么不让她难过呢?然后描述昨晚一整夜的孤独。
睡在碧莎厨房里,枕着一个白色的瓷质枕头,我独自一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午夜时分,我突然感到全身冰冷: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的心脏。
它从一天的忧虑开始。
这两句话可以追溯到昨晚的荒凉。
诗人的情感从“忧虑”变为“冷漠”,这将离别的痛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东篱①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②盈袖。
(我在东篱把盏饮酒赏菊,直到夕阳西沉,黄昏过后,淡淡的黄菊幽香飘满双袖。
①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高中语文必修6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高中语文必修6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一、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一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
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
此后即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
诗词文都写得很好,可惜诗文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
她的作品留存至今较多的是词。
她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
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得她的词作内容丰富得多,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
她的词,从内容看,绝大多数是言情写愁,都写得很精到,很富于特色。
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语言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从艺术风格看,绝大多数作品是婉约的,她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二、课文简析鹧鸪天•桂花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
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咏物词。
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主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在写“愁”方面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背景。
探讨李清照词中女性生命意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在写“愁”方面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难点: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解决办法: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她被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
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在中国词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易安体”;她是一个勇敢率真的女人,大胆地以己之情,抒己之怀;她又是一个柔情万种,愁若苦海的女人,无论是“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日子,还是动乱的时代,变迁的年华,都使她的诗歌中充满了愁绪;她更是一个豪情万丈的女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的英雄观;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来学习她的两首词。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我们留了预习作业,下面来检查一下完成情况:1、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人。
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
母亲王氏为状元王供辰孙女,也擅长诗文,生长于爱好文学的士大夫家庭。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嫁给礼部侍郎赵廷之子、 21 岁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赵明诚爱好收集前朝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升为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致力于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争中被罢官,对赵廷之行事不满。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收集材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美。
2、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三、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四、教学方法收集整理资料、朗读、讨论五、教学资源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给李清照的颁奖词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词人。
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纵横豪放,掷地有声。
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
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
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位女性,她意义非凡。
(二)整体把握1、让学生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初步把握一下这两首词的情感。
要求学生将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请学生将收集到的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的资料展示出来。
明确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迁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身在官宦之家,生活优越,受父亲影响,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后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再嫁,遇人不淑,不到一百天就结束了这段婚姻,过着寡居的生活。
无依无靠,迁徙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它的内涵是?(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三)深层理解《醉花阴》1、请大家以“李清照的一天”为主题,整理出李清照在《醉花阴》这首词中所做的事情以及她的心情。
(做了哪些事,做这些事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以时间为轴,可分为三个阶段——永昼:看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
心情:愁;半夜:玉枕纱橱。
心情:凉;黄昏:东篱把酒。
心情:销魂。
)2、请任选一种心情进行分析,思考李清照是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心情的?(愁: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
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李清照因思念丈夫而愁苦。
)(凉: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
不仅仅是肌肤在夜间感受到气温低而凉,更是因为孤单一人而觉得内心凉。
)(销魂: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因而倍感伤神。
)(四)探究《醉花阴》1、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清照的状态。
(明确:瘦)2、人瘦很好理解,但为什么用“瘦”字来形容菊花呢?“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
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
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3、那为什么说“人比黄花瘦”呀?人再瘦也不至于花还瘦吧?(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
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
反衬,写出人尚不如花。
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附:板书时间事件心情永昼看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
愁半夜玉枕纱橱凉黄昏东篱把酒销魂(三)、深层理解《声声慢》1、找出全词中的词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光景或状况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这次第”有哪些?试选一个场景来分析这其中的“愁”。
(首先明确,这光景指前面种种情景,然后再来分析前面所描述的情景。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
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
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
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
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
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
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⑤“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
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
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五)探究《声声慢》1、这首词使用了很多叠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试分析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可以参考P42页,唐圭璋《唐宋词简释》的注解)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
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附:板书喝淡酒看北雁南飞次第看黄花堆积,无人采摘怎一个愁字了得!守在床旁等天黑看梧桐与细雨,听雨打梧桐(六)总结李清照的这两首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着四种一样的景物,它们分别是:酒、黄昏、风以及黄花,这些景物传达出来的情感也是非常低沉和灰暗的。
两首词共有的情感都是“愁”,一个“薄雾浓云愁永昼”,一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然而愁的内涵却是不完全相同的。
《醉花阴》之“愁”是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以及刻骨相思的离愁。
而《声声慢》之“愁”,是孀居之悲、年迈之叹、飘零之苦还有亡国之痛。
时代之变和个人的身世遭遇在李清照的词中都有着反映,同时也影响着李清照的词。
我们在赏析她的词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李清照的身世遭遇。
(七)作业:对对联上联:《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洋溢着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下联:《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国亡夫丧且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充满了忧患之愁的泣血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