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制度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4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重点分析三个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应用领域,我们将揭示它们如何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我们将总结这些新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政治科学领域,制度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上,政治学家们主要关注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结构,而较少关注制度背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结构,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因此,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制度问题。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历史演变和路径依赖,认为过去的制度选择对当前的政治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制度主义则关注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制度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从个体行为出发,探讨个体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做出最优选择。
这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各有侧重,但都试图超越传统制度主义的局限,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个流派进行详细介绍和评价,以期对政治科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政治科学概述政治科学,亦称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变迁的学科。
它旨在理解政治权力的分布、运行和影响,以及这些权力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理论、政府体制、国际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等。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上,政治科学倾向于使用定性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着重于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然而,近年来,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政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引言: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它认为社会制度是历史演变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制度演变过程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解释历史和社会的进程。
本文将继续探讨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着重分析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这种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正文:一、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影响1.制度变迁的定义与形式-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的变化过程,包括制度的形成、变革和消亡等环节。
- 制度变迁可以通过革命、法律修订、政策改革等方式实现。
2.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作用- 制度变迁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制度变迁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也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3.制度哲学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制度哲学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 制度变迁是制度哲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4.制度变迁的模式和阶段- 制度变迁可以分为渐进变迁和突变变迁两种模式。
- 制度变迁的阶段包括制度危机、制度变异和制度创新三个阶段。
5.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变迁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塑造。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1.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演变和变迁的核心要素。
- 历史制度主义主张通过对制度变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2.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 制度路径依赖:现有的制度结构受历史发展路径的影响,难以改变。
- 制度演变: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可能沿着进化或退化的方向发展。
3.历史制度主义的重要学派- 法国学派:重视社会规范和习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德国学派:注重制度的历史性和演进规律。
- 美国学派:关注制度对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历史制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制度主义可以用于解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发展。
历史制度主义方法
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又称制度史学,是一种研究历史制度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文化因素、制度因素与经济因素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社会的制度体系,并影响着社会的演变。
历史制度主义方法通常关注以制度为单位的历史研究,强调研究传统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演变。
其研究重点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等,研究方式则强调历史比较和制度演化的历史线索,并尝试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分析来厘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方法主张历史是一种制度的发展过程,强调社会变革与制度变革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研究上,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大量运用比较制度学的思维方式,强调制度演化的历史线索,同时关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制度内容和方式。
最终目的是厘清制度演化的路径,从而更好的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历史制度主义方法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将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制度演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制度的历史线索,厘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在研究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中得以广泛应用,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历史、分析社会提供了一些新的切入点。
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研究社会、政治、法律等制度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学术方法。
该方法强调制度是人类社会漫长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为更好地阐释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关注制度演化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关注社会制度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所导致的。
因此,对于研究某一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我们应该对该制度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只有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才能理解某一制度的发展轨迹、动因和后果。
二、强调制度的相互关联性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强调制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一个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制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制度的多个方面,从而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三、重视制度问题的深度分析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还强调对制度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而非表面现象的描述。
例如,对于一个国家的宪法制度,我们不仅要了解该宪法的形式和内容,更要深入分析宪法的实施过程、司法实践、政治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面把握宪法制度的性质、内涵和影响。
四、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强调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差异和演变。
同时,具体案例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制度问题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局限性,为解决制度问题提供更好的助力。
总之,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对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及强调制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深度分析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制度问题。
历史制度主义与路径依赖文献来源:1.Paul Pierson,“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94, No. 2, 2000,pp. 251-267.2.Marie-Laure Djelic and Sigrid Quack, “Overcoming path dependency: path generation in open systems, ” Theory and Society, Vol. 36, No. 2, 161-186, 2007, pp. 161-186.3.B. Guy Peters, Jon Pierre and Desmond S. King,“The Politics of Path Dependency: Political Conflict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 67, No. 4, 2005, pp. 1275-1300.在政治学语境下,“路径依赖”这一重要概念经常和历史制度主义结合在一起,本次给大家分享的是与之相关的几篇重要文献。
第一篇Pierson(2000)认为社会科学家对路径依赖这个概念的使用多有混淆和模糊之处,他将路径依赖概念化为一种基于动态“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的社会过程。
这种“收益递增”凸显了路径依赖的2个关键要素,首先它准确描述了从一个路径转变到另一个路径所需的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显著增加;其次,它引发了对时机(timing)和次序(sequence)的关注。
由于“收益递增”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受到了最多的关注,所以作者首先回顾了经济学领域关于“收益递增”的文献,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将经济领域的“收益递增”概念应用到政治领域,而是先讨论了政治领域的4个显著特征:(1)集体行动的盛行;(2)高密度的制度;(3)利用政治权威增强不对称权力的可能性;(4)政治固有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历史制度主义1作者: 何俊志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来源日期: -5-22本站发布时间: -8-22 10:37:13阅读量: 95次【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 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 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 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 在结构观中,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 在历史观上, 历史制度主义注重经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 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 并试图经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经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 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2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 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 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 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
可是, 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 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 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 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引言概述:历史制度主义是比较政治学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它通过对国家政治制度与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试图解释和理解政治制度的形成、变迁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包括其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
通过对历史制度主义的详细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框架。
正文内容:一、核心概念1.1历史制度主义的起源和定义1.2历史制度主义的关键概念:制度、路径依赖和演进1.3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4历史制度主义与其他理论框架的比较二、研究方法2.1文献研究和历史比较分析2.2案例研究和个案比较研究2.3定量分析方法在历史制度主义中的应用2.4归纳与演绎方法的运用三、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3.1制度的重要性与作用3.2路径依赖理论与制度变迁3.3制度演进的路径选择与决策3.4制度与政治行为的互动关系3.5结构与代理人的关系四、历史制度主义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4.1发达国家的制度分析: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例4.2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分析: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为例4.3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的研究五、历史制度主义的局限性和争议5.1历史制度主义的局限性5.2历史制度主义与其他理论框架的争议5.3历史制度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历史制度主义是比较政治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包括制度、路径依赖和演进。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历史比较分析、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方法。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涉及制度的重要性与作用、路径依赖理论与制度变迁、制度演进的路径选择与决策、制度与政治行为的互动关系以及结构与代理人的关系。
在实证研究中,历史制度主义可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制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变革研究以及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研究等领域。
历史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如对结构的过分强调和对个体行为的忽视等。
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加注重实证研究的精度和理论框架的系统性。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历史制度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历史制度主义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制度的内涵历史制度主义是西方政治科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制度主义流派,它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和宏大理论的反动。
历史制度主义主要批判地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一些观点,吸收了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发展理论。
历史制度主义冠之以“历史”,因为这一学派认为历史是克服人类理性局限性的一个主要途径;之所以又是“制度主义”,因为他们注重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
在历史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是扎根于政体的组织结构或政治经济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惯例、规范等,它们包括宪法规则、官僚标准的执行程序等。
根据彼得·豪尔的观点,历史制度主义被认为是产生于对只关注个体行为选择的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因而其核心是重新强调政治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之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也即强调的是历史本身和制度对于政治过程的作用。
行为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两种范式的共同缺陷都在于它们力图实现政治科学的科学化而忽视了政治科学的政治性。
而作为一种新范式的历史制度主义,既继承了某些旧制度主义传统,也承接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新方法,同时又克服了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某些缺陷,从而以一种中层理论的方式,在中观的意义上化解了作为一项事业的政治科学和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科学之间的内在矛盾,完善了政治科学的理论层次,实现了对政治科学的重构。
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历史制度主义通过对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批判而形成了自己的制度中心论;在研究对象上,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对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解;在研究方法上,历史制度主义主张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达到对复杂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达到在比较历史分析之中满足“叙事”、“建模”和“检验”的多重功能。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又分为三个层次:宏大的国家结构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及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
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历史观和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它认为,历史和制度是决定社会结构和变迁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制度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运行。
历史制度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经济学和政治学。
其思想核心是认为社会结构和制度是不可分割的,制度可以决定和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点中,制度包括规章制度、法律制度、政治体制、社会习俗等,它们的演化和变迁不仅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历史制度主义的学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比较、制度演化和路径依赖等。
历史比较研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制度形成和演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发现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
制度演化研究则强调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受到多种力量和因素的相互作用。
路径依赖研究则认为,过去的制度决定了现在和未来的制度选择,制度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历史的惯性和现实的限制。
历史制度主义的学术研究贡献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深入理解。
它拒绝了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和死板的历史演进观,强调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社会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影响。
它也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一些片面和狭隘观点,提出了对历史和制度的全面理解和研究的需要。
然而,历史制度主义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其理论框架和学术方法并不是完全一致和统一的,不同学者在对制度的定义和解释上存在差异。
其次,历史制度主义更注重于对历史的解读和过程的分析,而对于未来的预测和政策建议相对较少。
此外,历史制度主义也面临着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困难,需要依赖于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实地调研。
综上所述,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历史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历史的比较和制度的演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运行机制。
然而,历史制度主义也面临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与历史关系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理论,它通过研究制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与历史关系,并从不同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制度与历史的相互作用制度与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制度是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实践的产物。
历史则为制度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演变的背景。
在研究中,我们不能单单关注制度或历史的一方面,而应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考量。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历史制度主义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制度变迁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制度与历史的关系。
其中,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解读是关键的一环。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通过挖掘历史文献和真实情境,恢复历史事件的真相,同时将制度演变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三、制度对历史的影响制度对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塑造。
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组织形式、权力分配和社会等级。
例如,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2.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制度对经济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 制度对法律和政治的制约。
制度规定了法律和政治行为的界限和规则,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制度下的法律和政治环境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历史对制度的影响历史对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经验对制度设计的启示。
历史中的成功或失败案例为制度设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政府在制定制度时可以参考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
2. 历史事件对制度演变的推动。
历史事件和社会需求变化是制度演变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在制定制度时需要考虑到历史事件的教训和社会变革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3. 历史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引言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不断演绎着社会变革的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逻辑。
本文将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并阐述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制度变迁的历史1.1 史前社会的制度变迁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史前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原始的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例如,当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时,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分工等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迁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 古代社会的制度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制度变迁。
例如,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以及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每一次变迁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些变迁往往是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3 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主要受到科技和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例如,共产主义制度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都是当代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例证。
第二章制度变迁的逻辑2.1 社会变革的原因制度变迁的逻辑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例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需求相冲突。
2.2 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通常经历替代,而非完全消亡。
新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会与旧制度相互竞争,在竞争中,新制度逐渐壮大,旧制度逐渐衰落。
这个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交替过程。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崛起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新的制度下扮演其他角色。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框架逐渐运用于比较政治学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研究上,斯考切波(Skocpol)的《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俄中的比较分析》)一书突出了历史进程中国家结构同其他因素(阶级关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等)结合的重要意义,而斯考切波与他人(同Evans、Rueschemeyer)合编著作Bring the State back in(可以译作《国家的回归》或《寻回国家》)的名称“国家的复归”,也成为政治研究中重要且流行的标语。
就后者而言,在比较政治经济分析的研究中,一些学者的成果也推动了相应的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不仅审视现实问题,也很好地解决了疑问。
例如斯坦默的《税收与民主》(Taxation and Democracy: Swedish, British and American Approaches to Financing the Welfare State, 1993)解释了美、英、瑞典三国的政治制度对于税收政策的塑造方式。
汉森(JohnMarkHansen)所著的《获得接近的机会:国会与农业游说,1919一1981》与阿龙·弗雷德伯格(AsronL.Friedberg)所著的《笼罩在驻防国家的阴影下》主要研究美国内部的国家的基本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随着历史制度主义者们的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框架的不断成熟,一些历史制度主义者也开始站出来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总结和理论整合,即明确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确立历史制度主义与其它研究途径之间的区别等。
瑟伦(KathieenThelen)等人在1992年所推出的《结构化政治学: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论著中,回顾了作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历史制度主义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任务,明确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层次,提供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范例,并首次将历史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宏大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了区分。
作者:何俊志来源:国外社会科学来源日期:2002-5-22本站发布时间:2009-8-22 10:37:13阅读量:95次【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在结构观中,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在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并试图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通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
但是,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作者:[美]凯瑟琳·西伦斯文·斯坦默马雪松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03期译者按:本文原题为“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选自斯文·斯坦默(Sven Steinmo)等主编的《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第一章。
1990年,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比较历史分析、新国家主义等领域的政治学者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召开学术研讨会,两年后主要参会论文集结出版并正式宣告“历史制度主义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代表了阐述政治斗争如何由制度环境予以调节的尝试”,本文即是这部开山之作的序章。
该书收录历史制度主义核心学者的八篇开创性成果,甫经出版便在西方政治学界掀起新的研究浪潮,至今仍为致力于政治制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
凯瑟琳·西伦(Kathleen Thelen)與斯文·斯坦默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历史制度主义、社会政策研究,西伦曾经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两人均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作出重大贡献。
本文概述了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定义、理论前提、分析主题、前沿议题,及其与早期制度分析、行为主义、宏大理论、理性选择分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历史制度分析路径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研究特色和解释潜力。
在比较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制度重新获得青睐并奠定了令人振奋的研究议程。
对于专业领域各异的研究者而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运行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策制定的研究主题存在跨度,但他们不约而同地专注于制度变量(institutional variables)在解释后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 2003年第4期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赵 晖 祝灵君摘要 新制度主义是作为对传统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 行为主义革命 的反动而出现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历史制度主义是这种范式中的一个研究派别,它以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路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
作为一个派别,历史制度主义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因而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也有独特的贡献;当然,历史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基本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滞后性,在预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上的 事后描述 以及 观念 解释的模糊性上。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范式;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中图分类号 D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2003)04-0024-06一、背景分析:从新制度主义到历史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如柏拉图的 理想国 社会制度;莫尔的 乌托邦 社会制度;安德里亚的 基督城 社会制度;圣西门的 实业制度 ;傅立叶的 和谐社会 ;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和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运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法(公法)、体制(民主与专制)、组织(政府权力分配)等领域;近代以来,制度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开始包括对国家宪法、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权机构内部机制、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等领域。
总的说来,研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分析政治形式与政治原则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种政治形式来实现某种政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研究都是制度研究。
作者:何俊志来源:国外社会科学来源日期:2002-5-22本站发布时间:2009-8-22 10:37:13阅读量:95次【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在结构观中,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在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并试图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通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
但是,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历史制度主义就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科学中成了一个越来越频繁使用的词汇,但是,对于什么是历史制度主义,它的主要视角和方法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却一直缺乏一致而公认的说法。
最早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使用和阐述“历史制度主义”的是瑟达·斯科克波尔( Theda Skocpol ) 、凯瑟琳·瑟伦( Kathleen Thelen) 和斯温·斯坦默(Sven Steinmo) 等人,在他们看来,“广义地说,历史制度主义代表了这样一种企图,即阐明政治斗争是如何受到它所得以在其中展开的制度背景的调节和塑造的”。
彼得·豪尔( Peter Hall) 和罗斯玛丽·泰勒(RosemaryTaylor) 则认为,可以从4 个方面来概括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特征:(1) 历史制度主义倾向于在相对广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与个人行为间的相互关系;(2) 强调在制度运作和产生过程中权力的非对称性;(3) 在分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强调路径依赖和意外后果;(4) 尤其关注用其他因素,尤其是能够产生某种政治后果的因素来整合制度分析。
保罗·皮尔森(Paul Pierson) 和瑟达·斯科克波尔在新近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历史制度主义具有这样 3 个特征:集中关注那些重大的结果或令人迷惑的事件;突出事件的背景与变量的序列;以追寻历史进程的方式来寻求对事件和行为作出解释。
显然,如果我们不将他们的这些论述放在当代政治科学发展的特定语境之下,而单独从这些历史制度主义的学者们自身所作的各种概括中是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历史制度主义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历史制度主义与政治科学的主要研究范式进行比较,从历史制度主义如何处理结构、历史与政治行为的关系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历史制度主义的价值和空间所在。
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正当行为主义在政治科学研究中大行其道之时,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开始,美国的政治科学研究中又悄然兴起了一个新的理性选择理论,经过60 年代的发展之后,从70 年代开始在政治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此后一直在政治科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保罗·皮尔森和斯科克波尔看来,在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当代政治科学中,具有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流派只有 3 个,即行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理论的源头是运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
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W.赖克的政治联盟理论等构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早期来源。
经过20 世纪60~70 年代的发展之后,理性选择理论已经发展出了诸如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和投票分析决策等一系列理论形式。
理性选择理论虽然也像行为主义那样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是它又并不像行为主义那样是一种以归纳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像经济学一样,理性选择理论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当然,政治科学中的理性化个体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已经不仅仅限于经济学中的物质利益,而是扩展到了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尊严和选民的满意等价值。
由于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了形式逻辑的规则、数学语言和经济学概念来分析政治现象,他们所作的政治分析为政治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虽然在现实当中难以进行严格验证,但是在很多分析场合又都达到了与现实非常接近的程度。
历史制度主义首先与社会学中的整体论和文化论者一道批判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人性假设。
在他们看来,理性选择理论的人性假设是一种过于狭隘的假设。
因为政治行动者在很多场合下并不知道所有信息的理性行动者,他们有时也并不知道他们的最大利益是什么,他们的行动所遵循的主要是一种“满意”标准而不是“最优标准”。
历史制度主义虽然与文化论者们一道在批判理性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但是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们就同意文化论者的说法,认为人类的行为不是受理性所驱使,而是由人的世界观或特定文化模式所决定。
在历史制度主义者看来,先验地假定人类的政治行为受理性或者文化所驱使都有可能存在着某种缺失,在某些场合之下,行动者可能受理性所驱使,但是在另外一些场合之下又有可能由特定的世界观所决定。
而决定着人的行为到底是受理性所驱使还是受特定的文化模式所驱使,则要视特定的制度背景而定,因为个体的理性会受到特定制度的塑造,而既有的文化模式也要扎根于制度之后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历史制度主义对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课题也持有异议。
历史制度主义指出,理性选择理论虽然对以阿罗不可能定理为代表的任何集体选择模式和集体行动困境都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一套的精深理论,围绕着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出版物,并且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也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严密和精深,但问题在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所有这些研究是否回答了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或者说它们的这些研究对于那些对理性选择理论不那么感兴趣的人来说有多大意义。
也就是说,理性选择理论的模型虽然精巧,但是由于理性选择的理论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所以只能将自己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策略性行动上,而它们对行动者的内在一致性的关注和对方法论本身的精巧程度的关注就可能淹没它们的研究主题,从而使得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虽然准确,但却无用。
最后,历史制度主义还对理性选择理论所坚持的个体偏好的一致性和目标的确定性提出了批评。
在标准的理性选择理论中,个体的偏好决定了他们的目标,政治行动过程也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的策略性算计过程。
历史制度主义则认为,政治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政治背景的变化、新的行动者的加入和新观念的输入等,都会使得个体偏好发生改变。
并且,对理性选择理论来说最为致命的地方还在于,正如那个关于一头完全理性的驴在两堆一模一样的青草面前将完全无法选择而只好饿死的经典例子一样,即使坚持个体有着最大化利益的理性追求,即使他们的偏好也是固定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实现某一目标的最优策略却并不止一种。
在存在着多种可能方案去实现同一目标的情况下,理性选择理论也就几乎完全失去了解释的能力,而此时则是制度分析大派用场的时候。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制度主义正如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所指出的那样,80 年代初以来在西方的政治科学中已经至少有3 个流派都自称是“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这3 个流派的出现和发展虽然都是对60 年代和70年代所盛行的行为主义的反动,每一个流派也都试图阐明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后果上的重大作用,但是它们在政治世界中所绘出的却是差异极大的图画,并且它们又都是以相互独立的形式几乎同时建立起来的。
盖伊·彼得斯则认为,到目前为止在西方的政治科学中已经出现了7 个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流派:规范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经验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利益代表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主义。
尽管这些自称为新制度主义的各个流派都强调政治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它们在分析视角和基本方法上却并不一致,有时甚至还相互冲突。
所以,我们还需要站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之下,通过对历史制度主义与其他新制度主义流派的比较来进一步认识历史制度主义的价值和空间所在。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代表了理性选择理论内部的“理性”向“制度”的让步,而作出这一让步的契机则来自于理性选择理论对美国国会投票活动的研究。
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理性假设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活动时,突然发现如果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正确的话,在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作用下,美国国会的投票活动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多数。
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决议,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
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的投票又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正是在解答这一令传统理性选择理论感到迷惑的问题的过程中,有些人开始认为在立法过程中会发现稳定的多数,是因为国会的议事规则和委员会体制形成了议员们的选择和可能获得的信息,是国会中的有些议事规则所提供的议程限制了国会投票时作出选择的范围和顺序。
另外一些议事规则又将重要问题的管辖权分配给了委员会组织结构。
总之,理性选择理论的这一转向所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国会的制度降低了事务处理的交易成本,使得在议员之间能够达成交易,从而使得法案的稳定通过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还从70 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那里借用了产权、代理行为和交易成本等概念来发展自己的分析框架。